1、银环蛇 简介:银环蛇(学名: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毒性极强,为陆地第一大毒蛇。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000—1,800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
2、银环蛇属于环蛇类,学名为Bungarus multicinctus,通常被称为银脚带或过基峡。 银环蛇和金环蛇都具有剧毒。它们在吃饱后常在路边休息,在拂晓时才会回窝,夜行人如果路过容易被咬伤。 银环蛇通常性格温顺,不会主动攻击人类。
3、银环蛇在中国被认为是毒性最强的蛇种,位于中国十大毒蛇排行榜的首位。通常被称为银脚带或过基峡的银环蛇,以及被称为启瞎金环和银环的品种,都含有极其危险的毒素。这种蛇在饱食后常在路边休息,而在黎明时分才会返回窝中。夜晚行经此区域的人可能因此遭遇咬伤。银环蛇的毒性比金环蛇更为强烈。
4、银环蛇是什么品种? 银环蛇是一种有毒的蛇类,其咬伤通常不会立即引起疼痛,反而可能导致嗜睡感。 银环蛇的体色以背部的白色环带和黑色环带相间为特征,白色环带较窄,尾部细长,体长大约为1米。 学名:银环蛇;中文别名:白带蛇、白节蛇;英文名:Narrow-banded krait。
5、银环蛇。中国银环蛇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腹鳞203~221,躯干部环纹31~50个,尾部8~17个,分布于中国华中、华南、西南地区和台湾,以及缅甸、老挝;银环蛇云南亚种,腹鳞213~231,躯干部环纹20~31个,尾部7~11个,仅产于中国云南西南部。全长1米左右,通身背面具黑白相间的环纹。腹面全为白色。
1、银环蛇,是眼镜蛇科环蛇属的一种动物。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毒性极强,为陆地第四大毒蛇。分布在中国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6] 中国之外分布于缅甸、越南北部等。[5]银环蛇云南亚种,仅产于中国云南西南部。
2、银环蛇会捕食泥鳅、鳝鱼和蛙类,也吃各种鱼类、鼠类、蜥蜴和其他蛇类。分布范围 分布在中国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中国之外分布于缅甸、越南北部等。银环蛇云南亚种,仅产于中国云南西南部。
3、银环蛇在中国分布广泛,主要遍及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和云南等省份。 除了在中国,银环蛇还分布在缅甸和越南北部地区。云南亚种是银环蛇的一个变种,仅在中国云南西南部发现。 银环蛇的特征是身躯背腹黑白环带交替,白环相对较窄,尾部细长。
4、银环蛇成体供药用。孵出7~10天的幼蛇干制入药,称金钱白花蛇,有祛风湿、定惊搐的功效,治风湿瘫痪、小儿惊风抽搐、破伤风、疥癣、梅毒等症。银环蛇胆可治小儿高烧引起的抽搐。
1、这两种银环蛇的成年个体通常能达到1米左右的长度,它们的背部长满了黑白相间的环纹,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被统称为银环蛇。至于金钱白花蛇,虽然文章中并未直接提及,但从银环蛇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推测,它可能与银环蛇有相似的特征,但具体种类和特征需要进一步的信息来确认。
2、银环蛇,是眼镜蛇科环蛇属的一种动物。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毒性极强,为陆地第四大毒蛇。分布在中国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6] 中国之外分布于缅甸、越南北部等。[5]银环蛇云南亚种,仅产于中国云南西南部。
3、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又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是一种具有前沟牙的毒蛇。它的头呈椭圆形,身体背部有黑白相间的环纹,白环窄而尾细长,体长一般在1000至1800毫米之间。背面呈黑色或蓝黑色,有30至50个白色或乳黄色的窄横纹;腹面颜色污白。
4、银环蛇(学名:Bungarus multicinctus)有许多俗称,如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它是毒性极强的毒蛇,位居陆地毒蛇排名第四。 银环蛇的白环较窄,尾巴细长,体长通常在1,000至1,800毫米之间。
5、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