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常见的病毒性疫病主要包括新城疫、马立克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禽流感、产蛋下降综合征、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和鸡痘等。
1.新城疫
(1)病原与流行特点 病原为新城疫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为单股负链RNA,直径为120~300纳米。有囊膜,可与多种动物红细胞表面受体连接,使红细胞凝集,但对鸡的红细胞为最好,这种血凝现象能被特异的血凝抑制抗体所抑制。新城疫病毒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敏感。病毒在60℃时30分钟失去活力,在37℃时可存活7~9天,在直射阳光下,病毒经30分钟死亡。常用的消毒药如2%氢氧化钠、5%漂白粉、福尔马林、抗毒威等在5~20分钟即可将病毒杀死。它对pH稳定,pH 2~12,作用1小时不受影响。
我国各地分离的新城疫病毒株还未发现有不同的血清型,但抗原性是有差别的。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可将新城疫病毒的毒力大小分为三大类:①低毒力株(弱毒株);②中等毒力株;③强毒力株。
流行特点为鸡、火鸡、野鸡对本病都有易感性,以鸡最为易感。不同品种和年龄的鸡对本病的易感性也有差异。水禽(鸭、鹅)对本病有抵抗力,但水禽和其他的观赏鸟均可带毒并传播本病。人也可感染,表现为结膜炎或流感症状。
本病常呈败血经过,其特征为发热、呼吸困难、严重腹泻、神经紊乱及黏膜、浆膜出血等败血症变化。分布广,传播快,病死率高。无明显的季节性,且多呈混合性感染,如与鸡大肠杆菌病、支原体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等并发。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空气、排泄物、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传播,病毒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进入机体,还可通过蚊虫叮咬来传播,带毒的野鸟也可传播本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两季最多。鸡舍通风不良造成鸡群抵抗力下降或购入貌似健康的带毒鸡,均可使本病散播。但近年来,由于免疫程序不当,或有其他疾病存在抑制新城疫抗体的产生,常引起免疫鸡群发生新城疫而呈非典型的症状和病变,其发病率和病死率略低。
(2)症状与剖检 症状:病鸡表现精神沉郁,羽毛松乱、无光泽,腹泻,粪便呈白色或黄绿色。少数病鸡后期斜颈,转圈,翅下垂。主要病变为出血性败血症,尤其腺胃乳头出血,十二指肠与空肠黏膜弥漫性出血,卵巢有明显的出血点。育成鸡一般以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为主,表现为呼吸困难、气喘、咳嗽,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排黄绿色或黄白色稀便,呈零星死亡。成年产蛋鸡主要表现为产蛋下降和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产蛋率下降可达20%~30%。免疫鸡群中发生新城疫时,多表现亚临床症状或非典型性,发病率及病死率较低。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系统障碍。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三型。
剖检变化:喉头、气管内有黏液,黏膜轻微出血,直肠和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小肠有零星的出血点,盲肠扁桃体红肿,腺胃黏膜浑浊,乳头与乳头间有零星的出血点,卵泡充血、出血。
(3)诊断与防治措施 诊断:典型的新城疫可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非典型新城疫还须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病毒分离和鉴定是诊断新城疫最可靠的方法,也可用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及荧光抗体试验等。
本病应注意与禽霍乱、传染性支气管炎和禽流感相区别。禽霍乱可侵害各种家禽,鸭最易感,呈急性败血经过,病程短、病死率高。慢性的可见关节肿大,无神经症状,肝脏有灰白色坏死点,肝触片可见两极染色的巴氏杆菌。而新城疫有呼吸道和神经症状,腺胃乳头出血,消化道黏膜出血,盲肠扁桃体出血和坏死,肝脏没有坏死点,自然条件下不引起鸭的发病。禽流感与新城疫区别较为困难。禽流感无明显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嗉囊没有大量积液。但确切鉴别诊断必须依靠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
预防:预防鸡新城疫,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杜绝病原侵入鸡群和合理做好预防接种。
杜绝病原侵入鸡群,控制和消灭新城疫流行,最基本的措施是杜绝病原侵入鸡群,这就需要有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防止一切带毒动物(特别是鸟类)和污染物品进入鸡群,进出的人员和车辆应该消毒,饲料来源要安全,不从疫区引进种蛋和鸡苗。新购进的鸡隔离观察2周以上,再接种鸡新城疫疫苗,证明健康者方可合群。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严格防疫操作,提高免疫力度。根据抗体监测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而制定合适的免疫程序;根据免疫效果来不断地补充和完善免疫程序,避免长时间套用一种免疫程序。考虑影响免疫效果的可能因素,注意免疫途径、免疫方法、免疫次序和免疫次数,确保免疫效果,提高群体免疫应答的整齐度。
治疗:病鸡无治疗价值,目前也无法治疗,必须及早淘汰。发病初期,在淘汰病鸡的基础上,对其他假定健康鸡群立即用鸡新城疫Ⅳ系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可用Ⅳ系或C-30冻干苗4~5倍量饮水紧急接种。药物治疗可采用抗病毒中药对假定健康鸡群进行治疗,但由于本病往往会继发大肠杆菌病、慢性呼吸道病等细菌性疾病,因此要在治疗过程中配合一些抗菌药物,同时补充一些多维电解,以提高病鸡机体的抗病能力。
2.马立克病
(1)病原与流行特点 病原为马立克病毒,为疱疹病毒的一种,是一种细胞结合性病毒,病毒粒子通常见于感染组织培养细胞的细胞核内,在羽毛囊上皮样细胞内有带囊膜病毒粒子。病毒对热、酸、有机溶媒及消毒药的抵抗力较弱,如在4℃2周,25℃4天、37℃18小时、56℃30分钟、60℃10分钟均可被灭活。从感染鸡羽囊随皮屑排出的游离病毒,因为被蛋白质和脂肪包裹着,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污染的垫料和羽屑在室温下其传染性可保持4~8个月,在4℃至少为10年。但常用化学消毒剂作用10分钟可使病毒失活。
流行特点为鸡是最重要的自然宿主,其他禽类很少发生马立克病。以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的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发病率差异很大。影响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因素有病原体因素、宿主因素、环境及其他因素。
(2)症状与剖检 根据症状和病变发生的主要部位,本病在临诊上可分为四种类型:神经型(古典型)、内脏型(急性型)、眼型和皮肤型。有时呈混合发生。
神经型主要侵害外周神经,依据侵害神经的部位不同,表现相应的症状。内脏型的表现为一种或多种内脏器官及性腺发生肿瘤。多呈急性暴发,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病鸡因脱水、消瘦,最终衰竭死亡。眼型表现为单眼或双眼虹膜失去正常色素,呈同心环状或斑点状以至弥漫的灰白色,严重者,单眼或双眼失明。皮肤型表现为羽囊肿大,以羽囊为中心,在皮肤上形成结节,病程较长。各型的症状可发生于同一鸡群,甚至同一只鸡。
剖检变化:最常见的病变部位是外周神经,以腹腔神经丛、前肠系膜神经丛、臂神经丛、坐骨神经丛和内脏大神经最常见。受害神经增粗,横纹消失,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有时呈水肿样外观,局部或弥漫性增粗可达正常的2~3倍以上。病变常为单侧性,将两侧神经对比有助于诊断。
内脏器官可见大小不等的肿瘤块,灰白色,整个器官肿大,最常被侵害的是卵巢,其次为肾、脾、肝、心、肺、胰、肠系膜、腺胃和肠道。肌肉和皮肤也可被侵害。法氏囊通常萎缩,有时发生弥漫性增厚,但不会形成结节状肿瘤。
(3)诊断与防治措施 诊断:马立克病是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鸡群中几乎无所不在,不能把检出病毒或检出特异抗体作为确诊马立克病的依据。必须根据疾病特异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学和肿瘤作出结论。神经型可根据病鸡特征性麻痹症状及相应外周神经的病理变化确定诊断。内脏型应注意与鸡淋巴白血病的鉴别。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管理。坚持自繁自养,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避免不同日龄鸡混养;严格消毒制度,尤其是种蛋、出雏器和孵化室的消毒;消除各种应激因素,注意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禽白血病、传染性贫血等病的免疫与预防;加强检疫,及时淘汰病鸡和阳性鸡。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防控本病的关键。疫苗接种应在1日龄进行,有条件的鸡场可进行胚胎免疫。所用疫苗,主要为火鸡疱疹病毒冻干苗(HVT);二价苗(Ⅱ型和Ⅲ型组成),常见的双价疫苗为HVT+SB1或HVT+HPRS-16或HVT+Z4,以及血清Ⅰ型疫苗,如CVI988和“814”。二价苗比血清Ⅰ型疫苗和HVT单苗的免疫效果显著提高。二价苗与血清Ⅰ型疫苗是细胞结合疫苗,其免疫效果受母源抗体的影响很小,但需在液氮条件下保存,给运输和使用带来一些不便。在存在超强毒的鸡场,应该使用二价苗和血清Ⅰ型疫苗。为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可隔代选用不同血清型的疫苗。
3.传染性法氏囊病
(1)病原与流行特点 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为双股双链RNA病毒科,无囊膜,病毒粒子直径为55~65纳米。本病毒耐热、耐酸、不耐碱。56℃3小时病毒效价不受影响,60℃90分钟、70℃ 30分钟可灭活病毒。在pH2的环境中60分钟仍存活,pH12 60分钟可灭活病毒。对消毒药抵抗力强,0.5%酚和0.125%硫柳汞1小时不能将其灭活;对0.5%氯化铵敏感,1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
以突然发病、病程短、发病率高、法氏囊受损和鸡体免疫机能受抑制为特征。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及眼结膜感染。无季节性,但与鸡的日龄有密切关系,一般3~6周龄鸡最易感,其特征为突然发病,病鸡腹泻、精神沉郁,死亡率一般为10%~30%,严重发病群死亡率可达60%以上。成年鸡一般呈隐性经过。病鸡是主要传染源,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用具、人员等,通过直接和间接传播,老鼠和甲虫也可间接传播,还可通过污染病毒的种蛋垂直传播。
(2)症状与剖检 症状:发病突然,潜伏期为2~3天,病初病鸡啄肛,随即出现腹泻,排出白色黏稠和水样稀粪,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发病期排白色水样粪便,恢复期排绿色粪便。病鸡采食减少,畏寒,常扎堆,严重者病鸡头垂地,闭眼呈昏睡状态。到后期因严重脱水,极度虚弱,导致死亡。
病变:病死鸡表现脱水,腿部和胸部肌肉出血,翅膀的皮下、心肌、肌胃浆膜下、肠黏膜、腺胃和肌胃交界处的黏膜有出血点,肾脏肿大,表面常见均匀散布的小坏死点。法氏囊水肿和出血,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切开后黏膜皱褶多混浊不清,浆膜出现一种黄色胶冻样的水肿液,黏膜表面有点状出血或弥漫性出血。
(3)诊断与防治措施 诊断: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症状和剖检变化的特征,法氏囊水肿和出血,体积增大,黏膜皱褶多混浊不清,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需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注意与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包涵体肝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马立克病、磺胺药中毒、真菌中毒和大肠杆菌病相鉴别。
预防:注意环境消毒。所用消毒药以氯制剂、福尔马林和强碱效果较好,不宜选用季胺盐类消毒药。根据流行特点、饲养条件和鸡只的母源抗体水平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确定首免日龄,应用琼脂扩散试验测定雏鸡母源抗体消长情况,当1日龄雏鸡测定,阳性率不到80%的鸡群在10~17日龄间首免。阳性率达80%~100%的鸡群,在7~10日龄再检测一次抗体,阳性率低于50%时,14~21日龄首免。阳性率高于50%时,应在17~24日龄接种。对于来源复杂或情况不清的雏鸡可适当提前免疫,并进行二次免疫。没有母源抗体或抗体水平偏低的鸡群首免可选用弱毒疫苗,二免用中等毒力苗。在严重污染区、本病高发区的雏鸡可直接选用中等毒力疫苗。
治疗:目前对本病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发病早期用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血清或康复血清进行注射,也可以用高免卵黄抗体进行注射,有较好的疗效。但要防止鸡胚散播疾病。高免血清和卵黄抗体一般只能维持10天左右,因此治愈后还应对鸡群进行主动免疫。
4.禽流感
(1)病原与流行特点 病原:禽流感病毒为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为A型流感病毒。病毒有囊膜,核酸为单股负链RNA。病毒的囊膜表面具有血凝素,能凝集多种动物的红细胞。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脂溶剂敏感。20%乙醚4℃处理2小时可使病毒裂解。对福尔马林、β-丙内酯、去氧胆酸钠、稀酸、氨离子、卤素化合物、重金属离子等敏感。对热比较敏感,56℃加热30分钟、60℃加热10分钟、65~70℃加热数分钟即丧失活性。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即可灭活病毒,紫外线照射可迅速破坏其感染性。在自然条件下,存在于鼻腔分泌物和粪便中的病毒,由于受到有机物的保护,具有极强的抵抗力。粪便中病毒的传染性在4℃可保持30~35天,20℃可存活7天。
流行特点:呈世界性分布,许多家禽、野禽和鸟类都对禽流感病毒敏感。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在冬季和春季容易流行。家鸭和野鸭感染流感病毒均无症状,但可传播该病。禽流感病毒也可感染人和猪。感染发病的家禽、野禽、鸟类和其他动物均可传播该病。按病原体的类型,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一般认为本病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的,常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传染。病禽的分泌物、排泄物和尸体等能污染一切物品,如饲养管理器具、设备、授精工具、饲料、饮水、衣物和运输车辆等,均可成为病原的机械性传播媒介。吸血昆虫可传播病毒。病禽的蛋可以带毒并通过蛋垂直传播。
(2)症状与剖检 症状依感染禽类的品种、年龄、性别、并发感染程度、病毒毒力和环境因素等而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统或神经系统的异常。常见症状有,病鸡精神沉郁,饲料消耗量减少,消瘦;母鸡的就巢性增强,产蛋量下降;轻度直至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和大量流泪;头部和脸部水肿,神经紊乱和腹泻。这些症状中的可能单独或以不同的组合出现。急性型未见明显症状,就已发现病鸡死亡。
病变:因感染病毒株毒力的强弱不同而异。感染高致病性毒株,因死亡快,一般无明显的病变。一般都表现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渗出和坏死变化。典型的剖检变化是口腔、腺胃、肌胃角质膜下层和十二指肠出血。肝、脾、肾和肺常见灰黄色坏死灶。气囊、腹膜和输卵管表面有灰黄色渗出物,并常见有纤维素性心包炎。组织学检查为非化脓性弥漫性脑炎变化,出现血管袖套现象,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灶周围有神经胶质细胞增生。
(3)诊断与防治措施 诊断: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依靠病毒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注意与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支原体病、衣原体病和产蛋下降综合征等的鉴别诊断。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禽场的防疫管理,禽场门口要设消毒池,谢绝参观,严禁外人进入禽舍。工作人员出入要更换消毒过的胶靴、工作服,用具、器材、车辆要定时消毒。粪便、垫料及各种污物要集中作无害化处理;消灭禽场的各种传播媒介。其次要搞好检测,定期检测鸡群,对查出血清阳性的养禽场,要采取可行的措施,加强监测,防止疫情的扩散。一旦发生禽流感,要划分疫区,严格封锁,扑杀所有感染禽类,并进行彻底的消毒,按照我国动物卫生法和农业部的要求,严格执行防疫措施。
由于禽流感病毒的血清型多且易发生变异,给疫苗的研制带来很大困难。免疫预防时应注意选择血清型相同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5.产蛋下降综合征
(1)病原与流行特点 病原为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属于禽腺病毒,无囊膜,能凝集鸡、鸭、火鸡、鹅、鸽的红细胞,但不能凝集家兔、绵羊、马、猪、牛的红细胞。病毒对乙醚、氯仿不敏感,70℃20分钟可灭活病毒,0.3%福尔马林24小时可使病毒完全灭活。
流行特点:除鸡易感外,自然宿主为鸭和鹅,但鸭和鹅均不表现临床症状。各种品系的鸡均对本病易感,褐壳蛋鸡最易感。不同年龄的鸡都可感染本病,母鸡只有在产蛋高峰期表现明显。病鸡的输卵管、泄殖腔、粪便、肠内容物都可向外排毒。
(2)症状与剖检 症状:感染鸡群以突然发生群体性产蛋下降为特征。开始发病时有或没有一般性的下痢、食欲下降和精神委顿,随后蛋壳褪色,接着出现软壳蛋、薄壳蛋。薄壳蛋的外表粗糙,一端常呈细颗粒状如砂纸样。产蛋下降通常发生于24~36周龄,产蛋率降低20%~30%,甚至50%以上,产无色蛋、薄壳蛋、软壳蛋、无壳蛋、畸形蛋等异常蛋,褐壳蛋蛋壳表面粗糙,褪色如白灰、灰黄粉样,蛋白呈水样,蛋黄色淡,有时蛋白中混有血液、异物等;种蛋孵化率降低,出壳后弱雏增多,产蛋率下降2~3周后,开始回升,但难以达到正常水平,尤其是有继发感染时。
病变:无特征性病理变化,一般不引起死亡。可表现为输卵管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输卵管腔内有许多黏液渗出,黏膜水肿、苍白肥厚,因卵黄坠入腹腔,引起卵黄性腹膜炎。
(3)诊断与防治措施 诊断:根据鸡群无特异表现,突然产蛋量下降,软壳蛋、畸形蛋增加,蛋质低劣,根据流行病学特征和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分离和血清学试验。
预防:加强管理措施,严禁购进被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污染的种蛋,做到鸡、鸭分开饲养,不使用该病毒污染的疫苗等。
免疫接种:蛋鸡后备鸡、种鸡后备母鸡群,于开产前2~4周(即140日龄左右)注射,整个产蛋周期内可得到较好的保护。
治疗: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时,应加强饲养和管理,同时服用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
6.传染性支气管炎
(1)病原与流行特点 病原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为单股RNA。有囊膜,上有花瓣状纤突。多数病毒株在56℃15分钟,45℃90分钟灭活。病毒对一般消毒剂敏感,0.01%高锰酸钾、1%的来苏儿、1%的石炭酸、1%的福尔马林和75%的酒精可在短时间内杀灭病毒。
流行特点:其主要特征是发病和传播速度快,病鸡咳嗽、打喷嚏和气管发出啰音。雏鸡还可出现流鼻涕,产蛋鸡产蛋减少和质量变劣。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肾脏肿大,有尿酸盐沉积。各种年龄的鸡都可发病,但雏鸡最为严重。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无季节性,传染迅速,几乎在同一时间内有接触史的易感鸡都发病。
(2)症状与剖检 症状:主要为呼吸道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气管啰音、咳嗽、喘息、打喷嚏和流鼻涕。产蛋鸡表现为产蛋量下降,产软壳、畸形和粗壳蛋,蛋清稀薄如水。肾型传支表现为排白色米汤样稀粪。病鸡沉郁、脱水,羽毛松乱。
病变:主要表现为气管、支气管、鼻腔和鼻窦黏膜充血,内充有浆液性、卡他性或干酪样渗出物。未成年母鸡可导致输卵管发育不全(变细、变短、部分缺损或囊泡化)。产蛋鸡可见卵泡充血、出血或变性。肾型传支病鸡可见肾脏肿大、褪色,输尿管扩张变粗,内有尿酸盐沉积呈点状或网眼状白色外观,又称花斑肾。严重病例,白色尿酸盐沉积可见于其他组织器官表面。
(3)诊断与防治措施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毒的分离和鉴定、血清学试验。注意与鸡新城疫、传染性鼻炎、传染性喉气管炎、鸡慢性呼吸道病和禽曲霉菌病等的鉴别诊断。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防止感染鸡只进入鸡群,加强鸡场的消毒,注意鸡舍的通风换气,防止过挤,注意保温。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饲料,增强鸡体抗病力。加强免疫接种,可于10~14日龄用H120与新城疫N79克隆株疫苗混合滴鼻或点眼。或与新城疫Ⅳ系疫苗混合饮水;35日龄用H52与新城疫Ⅳ系疫苗混合饮水;135日龄前后用多价传支油乳剂灭活疫苗注射。
7.传染性喉气管炎
(1)病原与流行特点 病原: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属疱疹病毒I型,有囊膜,不凝集鸡和其他常用实验动物的红细胞。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均敏感。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弱,55℃只能存活10~15分钟,37℃存活22~24小时。对一般消毒药都敏感,如3%来苏儿或1%苛性钠溶液,1分钟即可杀死。
流行特点:主要侵害鸡,不同年龄及品种的鸡均易感,但以成年鸡的症状最为特征。病鸡、康复后的带毒鸡和无症状的带毒鸡是主要的传染源。污染的垫料、饲料和饮水,可成为传播媒介。不发生垂直传播。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秋冬寒冷季节多发。本病在易感鸡群内传播很快,感染率可达90%~100%,病死率为10%~20%以上。
(2)症状与剖检 症状:表现为发病迅速,呼吸困难最明显。初期鼻孔有分泌物,其后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呼吸时发出湿性啰音。严重病例,高度的呼吸困难,咳出带血的黏液。检查口腔时,可见喉部黏膜上有淡黄色或带血浓稠黏液或血凝块。最后病鸡迅速消瘦,鸡冠发紫,有时排绿色稀粪,衰弱死亡。产蛋鸡采食下降幅度不大但产蛋率直线下降,出现畸形蛋、沙皮蛋等。较缓和的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低,仅为2%~5%,症状轻,表现为生长迟缓、产蛋减少、流泪、结膜炎。病程长,可达1个月。死亡率较低,为2%左右,大部分病鸡可以耐过。
剖检变化:气管黏膜水肿、出血、靡烂,呼吸道有黏性分泌物和干酪样物质或黄白色纤维性干酪样假膜,严重时充满多半气管。有时喉头有黄白色干酪样阻塞物,炎症也可波及到支气管、肺和气囊等部位,上行至鼻腔和眶下窦。
(3)诊断与防治措施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特征性症状和典型的病变,即可作出初步诊断。注意与传染性支气管炎、支原体病和传染性鼻炎等进行鉴别诊断。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补给维生素,避免鸡群拥挤,搞好鸡舍通风,经常打扫卫生、消毒鸡舍,减少寄生虫感染。在有本病流行的地区,可考虑接种疫苗,分别于30~35日龄和80~90日龄用传喉疫苗,进行涂肛免疫接种。但必须注意接种疫苗的与没有接种疫苗的鸡要严格分开饲养,以防未接种疫苗的鸡感染发病。
8.鸡痘
(1)病原与流行特点 病原:为痘病毒,属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DNA病毒,有囊膜。具有血细胞凝集性。对外界自然因素抵抗力相当强。上皮样细胞屑片和痘结节中的病毒可抗干燥数月,阳光照射数周仍可保持活力。对碱和大多数常用消毒药较敏感,1%火碱、1%醋酸或0.1%升汞可于5~10分钟内杀死病毒。不感染人和其他哺乳动物。
流行特点:家禽中,鸡和火鸡最易感。各种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禽都可感染。鸡以雏鸡和中鸡最常发病,可引起雏鸡大批死亡。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秋、冬两季最易流行。病禽脱落和碎散的痘痂是病毒散布的主要形式。一般须经有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而感染。蚊子及体表寄生虫可传播本病。
(2)症状与剖检 症状:根据病禽的症状和病变部位,分为皮肤型、黏膜型和混合型三种病型。
皮肤型:主要发生于冠、肉髯、眼睑和喙角等无毛或毛稀少部分,形成一种特殊的痘疹为特征。初为灰白色的小结节,后逐渐增大,表面凹凸不平,呈干而硬的结节。许多结节互相连接融合,产生大块的厚痂。病重的小鸡表现精神萎靡、食欲消失、体重减轻等症状。产蛋鸡产蛋减少或停止。
黏膜型:多发于小鸡和中鸡,病死率较高,严重时可达50%。病变主要在口腔、咽喉和气管等黏膜表面。病初呈鼻炎症状,2~3天后,口腔、咽喉等处黏膜发生痘疹,呈黄白色,逐渐增大并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的假膜。假膜不易剥落,强行撕脱,露出红色的溃烂面。假膜逐渐扩大和增厚,阻塞口腔和咽喉部,引起呼吸和吞咽困难,甚至窒息而死。
混合型:即皮肤型和黏膜型同时发生,病情严重,死亡率高。
剖检变化:皮肤型,在病禽皮肤上可见白色小病灶、痘疹、痘痂及痂皮脱落的瘢痕等不同阶段的变化。黏膜型,在病禽的口腔、咽喉部和气管黏膜上出现溃疡,表面覆有纤维素性坏死性假膜。
(3)诊断与防治措施 诊断:据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常可作出正确的诊断。确诊还需进行病毒的分离和血清学方祛。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鸡舍内外的清洁卫生工作,防止发生外伤。定期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消灭吸血昆虫。发生鸡痘时,要严格隔离病鸡,剥除的鸡痘结痂不能随便乱丢,可用纸包好后集中处理,鸡舍、用具可用2%的烧碱水进行消毒。免疫接种,人工接种疫苗是预防本病的可靠方法。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鸡痘鹌鹑化弱毒疫苗,在鸡翅内侧无血管处皮下刺种。首免在10~20日龄左右,二免在开产前进行。在禽痘高发的地区和季节,可重复免疫接种。接种7~10天后应观察禽群有无“出痘”现象,以确定免疫效果。一般于接种后10~14天产生免疫力。
鸡的外寄生虫主要是以驱虫药对患鸡进行药浴,而预防则主要是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鸡的内寄生虫病防治目前除了球虫病已有少量的疫苗(目前尚未能形成全面推广使用疫苗免疫来防治球虫)外,其他内寄生虫的防治主要依靠药物预防和药物驱虫,具体使用方法将在有关章节中介绍。
一、鸡白痢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本病以雏鸡拉白色糊状粪便为特征,1-2周内雏鸡死亡率较高,成年鸡多呈慢性或隐性感染。
雏鸡感染白痢临床表现畏寒、群聚、昏睡、呼吸困难,肛门周围有白色糊状粪便;成年鸡无明显临床症状。
主要病变为肝脏和脾脏肿大、脆弱、有坏死点;肾脏暗红充血或苍白贫血;产蛋鸡可见卵巢萎缩、卵子变性,病鸡产蛋停止。
防治措施:种鸡净化。种鸡场防控的重点是定期检疫净化鸡群,贯彻落实严格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从源头上切断鸡白痢的垂直传播;开口乐每袋400斤水,从鸡苗第二天开始用药,配合杆菌康拌料,有效提高雏鸡抗病力,为后期养殖奠定基础。
二、鸡大肠杆菌病
主要发病症状有:大肠杆菌是常见的条件性致病菌,各日龄鸡群在一年四季均会发病,夏季天气湿热,更易爆发,饲养管理不当也是造成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病鸡嗜睡、体温升高、羽毛逆立且常被粪便污染。剖检可见脾脏、肝脏充血和肿大。严重病例表现为纤维素性肝周炎和心包炎,并常与支原体、沙门氏菌、新城疫等混合感染造成气囊炎和腹膜炎。
防治措施:使用新城疫药独败饮水,使用大肠杆菌药速安饮水连用4天,减小鸡的饲养密度,定期消毒,保证饮水和饲料的清洁等可有效预防大肠杆菌病的发生。经过一系列的措施,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主要发病症状有:病鸡突出的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程度比鸡的其他呼吸道传染病明显严重。病鸡可见伸劲张口吸气,低头缩颈呼气,闭眼呈痛苦状。多数病鸡表现精神不好,食欲下降或不食,群体中不断发出咳嗽声。病鸡有的甩头,有的伴随着剧烈咳嗽,喉部有灰黄色或带血的粘液或干酪样渗出物。本病发生后很快在鸡群中出现死鸡。产蛋鸡发病可致产蛋量下降。
防治措施:一般情况下,从未发生本病的鸡场不接种疫苗。鸡场发病后考虑将本病的疫苗纳入免疫程序。用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苗给鸡群免疫,首免50日龄左右,二免在首免后6周进行。免疫可用点眼、滴鼻或饮水方法。鸡群一旦发病可用抗病毒药呼独康,杀灭导致此病的疱疹病毒,配合呼吸道药万呼宁,缓解鸡群呼吸困难,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再加中西复配的双黄连颗粒来提高免疫力,增加采食,如果后期鸡群出现拉白稀粪的症状,需要配合大肠杆菌药杆立克。此方案是非常成熟成功的治疗方案。
四、球虫病
鸡球虫病是由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鸡的肠道而引起的疾病,病鸡及其粪便是发病鸡群的传染源。病鸡精神沉郁、嗜睡、羽毛松乱、闭目缩头、鸡冠和可视粘膜苍白;早期拉水样稀粪,慢慢变为番茄汁样粪便或血便;青年鸡、产蛋鸡一般表现为厌食、消瘦、生长缓慢、下痢、减蛋、鸡冠颜色苍白。
防治措施:保持鸡舍干燥通风,定期清除粪便,粪便堆放发酵以杀灭卵囊。饲料、饮水保持清洁卫生,笼具、料槽、水槽定期消毒;保持鸡舍内干燥、通风良好,定期清理粪便,做好卫生、消毒工作,保证饮水干净,对料槽、水槽定期使用沸水或热碱水消毒;使用致弱虫株疫苗对鸡群进行免疫接种,预防球虫病发生;使用球虫药“白球痢康”进行防治:小肠球虫:白球痢康配合肝肾康饮水;盲肠球虫:白球痢康饮水;饲养时投喂“速补21”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降低球虫发病率。
五、鸡痘
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的以皮肤型痘痂、白喉型假膜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死亡率一般不高,但影响鸡群的生产性能。
皮肤型:主要在皮肤无毛处如冠、肉髯、眼皮等处有麸皮样覆盖物,形成白色结节,结节互相融合成为棕褐色痘痂,痘痂经20-30天脱落后形成瘢痕。
白喉型:口腔和咽喉的粘膜上形成一层灰白色豆腐样薄膜,覆盖在粘膜上不易剥离,导致鸡呼吸和吞咽困难,严重时窒息死亡。
防治措施:
1.对于发病早期鸡群,应及时隔离病鸡,防止健康鸡群被传染,对病鸡进行紧急免疫接种,12小时后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独败”饮水,配合抗菌药“开口乐”与鸡痘特效药“格斗散”拌料,连用5天。
2.个别病鸡的治疗:
皮肤型鸡痘:在患处涂抹碘甘油。
黏膜型鸡痘:除去假膜后喷消炎药。
眼鼻型鸡痘:使用双氧水消毒后滴入氯霉素眼药水。
六、禽霍乱
主要发病症状有:
(1)急性发病急,死亡快,往往看不到症状即死亡。有 的在死前数小时才出现临床症状。病鸡无神,缩颈闭眼,羽毛松
乱,发热厌食,口腔内有黏液流出,腹泻,排出黄白或绿色粪 便,死前鸡冠或肉髯变青紫色,肉髯常肿胀。
(2)慢性多表现为局部感染,常见于肉髯、翅或腿关节 肿胀。呼吸道感染则鼻流黏液,呼吸困难。
防治措施: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平时严格执行鸡场卫生防疫措施,尽量以独立的圈舍为单位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发生疾病后,立即采取治疗措施,使用“杆立克”,每袋饮水300斤,连续用药4天,即可控制该病;全群控制好了之后,可以使用消毒药物,做好消毒工作。
七、传染性法氏囊炎
主要发病症状有:头下垂,精神差,羽毛蓬,眼睑闭,排白色或者浅绿色稀粪,后而衰竭死亡。
防治措施:鸡群发生鸡法氏囊炎时,应首先将病鸡隔离,对发病的鸡舍、鸡群、场地、进行彻底消毒;若在育雏阶段如发生本病,应注意提高育雏舍的温度,以尽可能地减少雏鸡死亡率。同时降低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提高维生素含量,时间可持续5~7天。
对处于发病初期的病鸡,可使用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蛋黄液注射,能迅速减轻症状。同时使用保肝护肾产品“肝肾康”饮水,加快肾肿现象的恢复,选用大肠杆菌药“杆立克”,防止大肠杆菌继发感染,有条件的在7~10天后,再次接种法氏囊弱毒苗,可大大提高鸡群法氏囊病的抵抗力。
八、鸡新城疫
主要发病症状有:蛋鸡产蛋停止,精神差、腹泻、咳喘、呼吸困难、排绿色粪便、头部和面部肿大等。蕞急性型呈败血型急性死亡,亚急性型出现头向一侧扭转、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急性型鸡冠及肉髯呈暗红色或暗紫色,呼吸困难,摇头,发出尖锐“咯咯”声。
防治措施:做好鸡舍饲养管理;接种疫苗的操作规范,且油苗冻干苗混合使用;鸡场全进全出,加强卫生消毒工作,将工作区和生活区完全分开,进工作区要消毒;定期给鸡群使用抗菌消炎的药物;用强效鱼肝油长期饮水或拌料,增强免疫力,改善体质。
如果您不知道如何操作,可以选择私信我,或者留言回复即可。
在养禽生产中,常常会发生各种疾病,特别是某些烈性传染病,严重地影响着家禽的健康,因此,在发展养禽生产的同时。
养商场首先要做好家禽疾病的预防工作。
(1)养禽场选址要符合防疫要求①养食场的场址应背风向阳,地势高燥,水源充足,排水方便。2养禽场的位置要远离村镇、机关,学校、工厂和居民区,与铁路、公路干线、运输河道也要有一定距离。
(2)对饲养人员和车辆要进行严格清毒,切断外来传染源
①养禽场出入口大门应设置消毒池。②禽舍出人口也应设置消毒设施,饲养人员出人禽舍要消毒。③外来人员定要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场区。④禽舍一切用具不得混用,饲养人员不得随意到本职以外的禽舍。凡进人禽舍的人员定要更换工作服。⑤周转蛋箱一般要用2%火碱水浸泡消毒后,再用清水冲洗。装料袋最好本场专用,不能混用。以防带人病原。
(3)建立场内普医卫生制度 ①不得把后备禽或新购人的家禽与成年禽群混养,以防止疫病接力传染。②食槽、水槽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清洗消毒。粪便要定期清除。③家禽转群前或禽舍进禽前要彻底对禽含和用具进行消毒。④定期对家禽进行计划免疫和药物防病。⑤养禽场要重视和做好除鼠、防蚊、灭蝇工作。
(4)加强家禽的饲养管理,提高家禽的抗病能力①供给全价饲粮。饲粮的营养水平不仅影响家禽的生产能力。而且缺乏某些成分会引发相应的缺乏症。所以要从正规的饲料厂购买饲料,注意贮存时间不要过长,井防止霉变和结块。在自配饲粮时,要注意原料的质量,避免饲粮配方与实际应用相脱节。②给子适宜的环境温度。适宜的环境温度有利于提高家禽的生产能力。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家禽的健康,冷热不定很容易导致家禽呼吸道疾病的发生。③维持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禽舍内的粪便及残存的饲料受细菌的作用可产生大量的氨气,加上家禽呼吸排出的气体对家禽是很有害的。要减少禽含内的有害气体,一方面可在不突然降低温度的情况下开窗或使用排风扇排气,另方面要保持地面干燥卫生,减少氨气的产生。④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密度过大会造成家禽拥挤和空气中有害气体增多,家商易患白闲病、球虫病、大肠杆菌病及慢性呼吸道病等。⑤尽量减少家禽的应激反应。过大的声音。转群,药物注射以及饲养人员的穿戴和举止异常对家禽都是一种应激,在应激时鸡群容易发生球虫病,法氏囊病等。
(5)建立鲁医疫情处理制度①普医防疫人员每天要深人禽舍观察,有疫情要立即诊断。②发现传染病时,将病禽隔离、死禽深埋或烧毁。对一些烈性传染病(如鸡新城疫等),应及时报告上级善医机关,并封锁鸡场,进行紧急接种,直至最后只病鸡死亡后半个月内不再有病鸡出现,方可报告上级部门解除封锁。③对污染的禽舍和用具要进行消毒处理,家禽的粪便需要堆积发酵后方可运出场外。
家禽的养殖过程中不管是技术还是环境上都存在着问题,所以导致禽类生长中会有很多的疾病出现,这些疾病对家禽大量的禽类养殖会导致很多的疾病的发生,那么养殖禽类常见的疾病都有哪些呢?那就让我们接着来去了解一下吧。
在最近几年,饲养家禽的品种是非常多的,饲养的规模也是越来越大的,所以出现了复杂的很多疾病,在这个养殖的过程中,就要我们认识到家禽疾病的种类是什么,不仅如此,还要去防治这些疾病的发生,所以科学并且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难题。
那么家禽常见发生的疾病的种类有以下几种:
1、禽流感。禽流感顾名思义就是由家禽类而引发的一种流感性病毒疾病。禽流感主要是对鸡的危害是很严重的,禽流感的发生会导致大面积的家禽的死亡。这种疾病有很好的危害性,关键这种疾病还有很快的传播速度和大面积传播,感染到这种病毒的人们可能会有三分之一的死亡概率,所以这种疾病是非常可怕的,这种疾病也是近几年重点打击对象。
2、球虫病。这是一种损害家禽肠道的一种寄生虫疾病,这种寄生虫会在家禽的肠道里寄生,并且还会不断繁殖,然后对家禽的器官造成了巨大的严重性危害,影响家禽的生长和发育。最近几年,这个疾病的发生率是非常高的,而且越来越普遍了,同时患上这种疾病的家禽很有可能会死掉,严重影响了家禽的生命力。对家禽的养殖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并且威胁到了养殖场的家禽数量。如果发现禽类出现这种症状的话,需要对患病的家禽进行隔离,因为这样疾病是具有传染性的,就会导致该疾病的不断蔓延,最可怕的就是导致家禽大面积的死亡。
1.禽流感的防治知识
(1)免疫接种。
严格认真地做好禽流感疫苗的免疫,特别是在禽流感的高发季节每隔3~4个月要进行一次H5N1RE-5+RE-4和H9的免疫,这两种禽流感疫苗的防疫要间隔10天进行。 (2)切实搞好饲养管理。
采取封闭式饲养,严防野鸟从门、窗进入禽舍;防止水源和饲料被野禽粪便污染;定期对禽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加强带鸡消毒,定期消灭养禽场内的有害昆虫及鼠类;死亡禽类必须焚烧或深埋。 作好禽类饲养管理,提高禽只的抵抗力,尽量减少应激因素的发生,注意秋冬、冬春之交季节的变化,做好保暖防寒工作;及时清理粪便,还可定期在鸡舍使用中药苍术、丁香酚、艾叶、茵陈、青蒿、红花等,熏蒸鸡舍,减少不良气体的 *** ,从而达到减少呼吸道病和肠道病的发病率。
(3)对于出现死亡和产蛋率下降的鸡群可及时使用提高免疫力的中草药配合敏感的抗菌药物用于治疗。
2.禽流感有哪些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第一,禁止从疫区引种,从源头上控制本病的发生。
正常的引种要做好隔离检 疫工作,最好对引进的种鸭群抽血,做血清学检查,淘汰阳性个体;无条件的也要对 引进的种鸭隔离观察5 -7天,淘汰盲眼、红眼、精神不振、步态不正常、排绿色粪便 的个体。 第二,鸭群接种禽流感灭活疫苗。
种鸭群每年春、秋季各接种1次,每次每只 接种2 -3毫升;仔鸭10 -15日龄每只首免接种0。5毫升,25 -30日龄每只再接种 1-2毫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避免鸭、鹅、鸡混养和串栏。禽流感可种间传播,应引起注意。
第四,栏舍、场地、水上运动场、用具、孵化设备要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水 上运动场以流动水最好。
水塘、场地可用生石灰消毒,平时隔15天消毒1次,有疫 情时隔7天消毒1次;用具、孵化设备可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或百毒杀喷雾消毒; 产蛋箱的垫料要常换、消毒。 第五,种鸭群和肉鸭群分开饲养。
场地、水上运动场、用具都应相对独立使用。 肉鸭饲养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出栏后空栏要消毒和净化15天以上。
第六,一旦受到疫情威胁或发现可疑病例,应立即上报相关兽医部门,立刻采 取有效措施防止扩散。包括及时准确诊断病例及隔离、封锁、销毁、消毒、紧急接 种、预防投药等。
3.禽流感的防治知识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知识》。全文如下:
一、什么是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容易在鸟类(尤其是鸡)之间引起流行,过去在民间称作鸡瘟。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
二、什么是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和H7亚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引起的疾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在禽类中传播快、危害大、病死率高,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是不断进化的,其寄生的动物(又叫宿主)范围会不断扩大,可感染虎、家猫等哺乳动物,正常家鸭携带并排出病毒的比例增加,尤其是在猪体内更常被检出。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类。1997年,在我国的香港地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型导致了18人感染,6人死亡,首次证实高致病性禽流感可以危及人的生命。
截止到2005年11月为止,发现H5N1病毒的流行地区有:柬埔寨、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印尼、日本、老挝、马来西亚、韩国、泰国、越南、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罗马尼亚、希腊等国。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按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乙类传染病。
三、人是怎样感染上禽流感的?
禽流感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传染给人,人类直接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也可以被感染。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也是传播途径。如果直接接触带有相当数量病毒的物品,如家禽的粪便、羽毛、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也可经过眼结膜和破损皮肤引起感染。
四、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有哪些表现?
人类患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起病很急,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大多在39℃以上,持续1~7天,一般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除了上述表现之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患者还可出现肺炎、呼吸窘迫等表现,甚至可导致死亡。
五、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关键是什么?
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关键要做到 “四早”,指对疾病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早发现:当自己或周围人出现发烧、咳嗽、呼吸急促、全身疼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去医院就医。
早报告:发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或类似病例,及时报告当地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早隔离: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和疑似病例要及时隔离,对密切接触者要按照情况进行隔离或医学观察,以防止疫情扩散。
早治疗:确诊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患者,应积极开展救治,特别是对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要及早治疗,经过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及使用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绝大部分病人可以康复出院。
六、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1、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该病非常重要。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不吸烟,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
2、保持室内清洁,使用可清洗的地垫,避免使用难以清理的地毯,保持地面、天花板、家具及墙壁清洁,确保排水道通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应每天开窗换气两次,每次至少10分钟,或使用抽气扇保持空气流通;尽量少去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3、注意饮食卫生,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搞好厨房卫生,不生食禽肉和内脏,解剖活(死)家禽、家畜及其制品后要彻底洗手。
4、发现疫情时,应尽量避免与禽类接触;公众特别是儿童应避免密切接触家禽和野禽。
5、注意生活用具的消毒处理。禽流感病毒不耐热,100℃下1分钟即可灭活。对干燥、紫外线照射、汞、氯等常用消毒药都很敏感。
6、若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应戴上口罩,尽快就诊,并切记告诉医生发病前有无外游或与禽类接触史。
7、一旦患病,应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和用药,多休息、多饮水,注意个人卫生。
4.预防流感有哪些措施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多见于冬、春两季。老年人、儿童 及体弱者均为其易感人群,并常易并发肺炎、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危重症候,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流感的预防非常重要,主要可采 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做到“四早”:发现病人要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避免去公共场所:在流感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到商店、车站、影剧院等公共场所,尤其不要带老人、孕妇、儿童去,以免被感染; 如去公共场所应尽量戴口罩。去医院时还要注意防止交叉感染, 以免加重病情。
(3)注意自我防护:尽量不要面对打喷嚏、咳嗽和正在讲话的病人;尽量戴口罩;家中有流感病人时要适当隔离;患者应尽量在 家中休息;平时注意坚持身体锻炼,避免过度劳累,提高机体对疾 病的抵抗力。(4)注意室内消毒:居室常通风换气,并利用日光照射消毒,也可采用米醋熏蒸法定期对室内空气消毒。
在流感发病季节(特别 是冬春期间),关好门窗,每立方米的空间用醋5 g,加水10 g,文火 加热熏蒸。每晚熏蒸1次,每次30分钟,连续熏蒸3〜5个晚上,有杀病毒及杀菌作用。
5.防治禽流感的措施有哪些
禽流感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抗生素仅可以控制并发或继发的细菌感染。
所以人境检疫十分重要,应对进口的各种家禽、鸟类施行严格的隔离检疫,然后才能转至内地的隔离场饲养,再纳入健康鸡场饲养。 在本病流行地区,按禽流感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蛋鸡、肉用种鸡,于2周龄首次免疫,接种剂量0.3毫升,5周龄时加强免疫,120日龄左右再次加强免疫,以后间隔5个月加强免疫一次,接种剂量0.5毫升。8周龄出栏肉用仔鸡10日龄免疫,接种剂量0.5毫升。
鸡场一旦发生本病,应严格封锁,对周围3千米以内饲养的鸡只全部扑杀,对8千米以内饲养的鸡只进行紧急免疫注射。对场地、鸡舍、设备、衣物等严格消毒。
消毒药物可选用0.5%过氧乙酸、2%次气酸钠,以至甲醛及火焰消毒。经彻底消毒两个月后,可引进血清学阴性的鸡饲养,如其血清学反应持续为阴性时,方可解除封锁。
6.禽流感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禽流感的防治措施有以下几点:1。
免疫预防:(1)从无禽流感地区的种鸡场进鸡和种蛋,提高鸡体抵抗力:0。 1%〜0。
2%速补一14饮水投喂。(2)加强预防措施,应尽量减少和避免野禽与家禽的接触,防止野禽进人禽场、禽舍和传料贮存间内,注意保持水源的清洁卫生,保持舍内卫生。
进场人员进出鸡舍要严格消 毒,加强舍内消毒。(3)接中疫苗对禽流感的预防有一定的作用,使用与本地流行病毒有同一抗原性的病毒灭活制成的疫苗,分别在2 〜4周龄,16〜18周龄,40〜45周龄接种三次。
2。治疗:(1)本病目前尚无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应用抗生素治 疗可以减轻支原体和细菌性并发感染,对病鸡康复有积极作用。
(2)实际生产中一般采取对症治疗:抗病毒药(利巴韦林、病毒灵、百毒唑或抗病毒中草药) +抗生素(先锋类泰乐菌素、强力霉素、氟喹诺酮类等)+止 咳平喘的药物,恢复期投服增蛋药物如乐多仙+水溶性电解 多维。可以抑制病毒复制,控制呼吸道症状和继发感染,增强 特异性抵抗力,恢复产蛋。
3。发病后处理:疫区严格封锁、隔离,病鸡扑杀焚烧,粪便、垫料作无害化处理,鸡场全面清扫、消毒,空舍至少3个月后才能进鸡。
7.H7N9禽流感有哪些防治常识
防禽流感, 关键是远离禽类动物
为预防人禽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最重要的是减少暴露、做好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此提醒大家,要避免接触病死禽畜;食用禽肉蛋时要充分煮熟;尽量避免接触野生禽鸟或进入野禽栖息地;在农家乐游玩时注意远离禽类屠宰现场;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经常进行室内通风换气;避免去人群密集、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合理饮食起居,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适时加减衣服;多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目前已有证据提示接触活禽和活禽市场是人感染禽流感的重要危险因素。经呼吸道或直接接触携带病毒的家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可能是H7N9禽流感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禽流感主要通过下列途径感染:吸入含有禽流感病毒的飞沫或飞沫核;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禽类或其分泌物和排泄物;间接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污染的物品和环境。
禽类爱好者, 要重视清洁消毒
禽类爱好者要加强禽类饲养管理,提高禽体抗病力;注意笼舍的卫生清洁;保证笼舍的通风;鸽舍、鸟笼要特别注意卫生,注重日常消毒。家中饲养雀鸟,应避免它们与野禽接触。一旦接触后,要及时给鸟笼消毒,必要时还要到动物防疫部门进行防疫。在养鸟或者观鸟时要尽可能避免接触禽类及其粪便,处理它们的粪便时应戴上手套;接触它们或它们的粪便后,必须用肥皂彻底清洁双手。观鸟过程中不捡死鸟,不吃野生禽鸟。
禽类从业人员, 要做好个人防护
在进行接触禽类的工作活动过程中,应穿着防护服、佩戴口罩和手套,做好个人防护,减少与禽类的直接接触。清洁禽舍时,要严格执行清洁和消毒程序;清洁完毕后,要及时彻底地洗手和消毒;当身体接触禽类污物时,也要彻底清洗。发现病死禽时,应及时通知当地动物检疫部门处理。出现发热、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症状时,应戴上口罩,尽快到发热门诊就医,并主动告之医生自身职业和发病前的活动史。保持勤洗手、室内勤通风换气、注意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加强体育锻炼。
经常清洁和消毒用于家禽准备的所有工作台、设备和器具,经常洗手。处理禽肉时要做到生熟分开。特别是一些器皿、容器也应注意生熟分开。确保将食品烹调到适当的温度。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两分钟以上可灭活,完全熟透的家禽肉是可以食用的。但是病毒在较低温下可存活1周,在4℃水中或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当手部有破损,处理肉类时要佩戴手套。
8.禽流感综合防制措施有哪些
近来禽流感在我国部分省市时有发生,给养殖场(户)带来较大经济损失和心理恐慌。
禽流感作为一种家禽烈性传染病,从1878年首次报道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历史,国内外已有成熟的防治禽流感经验,养殖场(户)只要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综合生物安全措施和手段,严格执行免疫程序就能够对禽流感进行有效预防,避免禽流感的发生。 (1)加强养殖场的综合防疫管理:强化隔离措施,加强对人员、车辆和物品等最具流动性病毒携带者的控制。
首先,严禁来自疫区的人员、车辆及物品进入场内,对非疫区车辆进行严格地消毒,人员、物品需紫外线照射10分钟后才允许进入。其次,减少饲养人员流动,进入鸡舍人员,需更换工作服、脚踩消毒垫或消毒盆后方可进入。
再次,在购买饲料时、要选择有信誉的经销商,杜绝饲料及包装携带病毒;销售鸡蛋和淘汰鸡时,要禁止运输车辆和人员接近养殖区,尤其注意包装。最后,在窗户、天窗、排风口等处用铁丝隔网密封,防止家禽和野生鸟类的接触传播。
严格执行净化消毒程序,坚持定期消毒原则。 外环境消毒药(火碱、次氯酸钠、过氧乙酸、甲醛等)更换使用,避免产生耐药性;内环境带鸡消毒选择 *** 性较小的消毒药,比如季铵盐类、安普杀等消毒药,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中的各类病原;同时,注意保证饮水的清洁,每周对饮水系统用高锰酸钾消毒一次,保证饮水管无菌。
(2)必须采取有效的免疫接种:有效的免疫接种是当前预防禽流感的最有效方式。① 慎重选择疫苗。
具有良好保护率的疫苗在禽流感的防治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证实,接种过疫苗的家禽在受到野毒禽流感袭击时具有很好的保护率。
在进行疫苗选择时,必须选择经农业部正式批准的禽流感疫苗定点生产企业的产品。 ② 及时进行抗体检测。
禽流感的检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及时了解鸡群流感抗体的消长规律对禽流感的防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规模养殖场必须实时监测,以检测免疫效果和确定准确的再免时间。
疫苗免后的2〜3周,就可以检测到抗体值。对禽流感H5的检测,从10日龄(免疫当天)开始,每半月进行一次,直至鸡群165日龄以后每月检测一次,以便及时掌握抗体变化情况,为免疫程序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以后根据抗体检测结果进行适时免疫。(3) 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应激因素的产生,提高鸡群体质,增强鸡群疾病抵抗力。
健康的鸡群是控制禽流感的基础。当前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做好鸡舍冬天的保暖,保证温度的稳定。
其次要提供优质、营养均衡的饲料,避免使用劣质伺料;自配料时,特别是要控制好新玉米的用量和水分含量,避免营养失衡,影响鸡群正常产蛋和体质下降。 还要减少日常饲养管理中的鸡群应激因素,同一时间内,坚决避免两次应激的产生。
最后注意保持鸡舍环境卫生,及时打扫鸡舍卫生,清理舍内鸡粪,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综上所述,禽流感虽然属于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的烈性传染病,但是作为一种传染病,只要正确地认识它,采用科学、有效的防治办法,一定能预防、控制甚至消灭禽流感。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