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出自清康乾年间名医徐大椿,又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县人,生于清朝康熙三十二年(公元一六九三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一七七一年)。他出生在书香之家。曾祖父好古博学,积书甚富。祖父举博学宏儒,官翰林院检诗,纂修明史,是位饶有隐逸风格的词章之士,平生工于诗古文辞,在文苑中很有声名。父亲徐养浩,考授州司马不成功,也是位读书人。徐大椿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长辈们寄以读书做官、承继祖业、克振家声的希望,那是自然的事。然而,徐大椿却淡功名利禄,不屑八股文;相反,对经学和医学却产生了兴趣。后来他就自选了一条学医济世的道路。平生著述甚丰,后人将其所著辑为《徐饥绝氏医学全书六种》等广泛刊行传承。
“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出自徐灵胎《医学传心录》:有关内容摘录如下:主病必须有主药;头痛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萸用无错;巅顶之痛人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肢节之疼用羌活,去风去湿亦其功;小腹疼用青皮治;心下痞黄连枳实从;腹痛须用白芍药,因寒加桂热黄柏;腹中窄狭苍术宜;胀膨厚朴姜制法;腹中实热何所施,大黄芒硝功有力;虚热虚汗用黄芪;肌肤浮热黄芩宜;胁下疼痛往来热,柴胡白芍最为宜;脾胃受湿身无力,怠惰嚐卧用白术;下焦湿肿兼火邪,知母防已龙胆草,同时并用酒黄柏;上焦湿热用黄芩;中焦湿热术连释;下焦湿热宜知柏;渴用干葛天花粉。半夏燥脾斯时禁;嗽用五味喘阿胶;枳实黄连治滑唯宿食;胸中烦热栀子仁。水泻芍苓术宜得;调气必当用木香,若然气盛又非良;补气必须用人参,肺经有热不相宜;痰涎为病须半夏,热加黄芩风南星;胸中寒痰多痞塞,白术陈皮两件增;胃脘痛用草豆蔻,若然夹热芩连凑;眼痛黄连当归根。惊悸恍惚用茯神;小便黄时用黄柏,涩者泽泻加之灵;气刺痛时须枳壳;血痛当归上下分;痢疾当归白芍药;疟疾柴胡为之君;血滞桃仁与苏木;气滞青皮与信肢培枳壳;枳壳青皮若多用,反泻元气宜改作;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缓其力,寒热相杂亦用之,调和其性无攻击;惟有中满不食甘,临症还须究端的。
【翻译】:治疗病患,要从病因根源的生发处去治愈;拯救弊病,要乎袜从弊端根本的起源处去解决。
这是从中医思维里医人治本的思路,扩展到上岁扮激医医国、针砭时弊的思想。
【出处】:欧阳修名言: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缺厅善救弊者,必塞其弊之源。
陈皮,枳实,乌药,木香,槟榔,大腹皮,荔枝核,莱菔子(萝卜籽)等,很多中药有行气散结的功效,具体要看病因对症用药。
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让消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败凯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或病名同而病因异,或病因同而病症异,则又坦枯知各有主方,各有主药,千变万化之中,实有一定不移之法。即或有加减出入,而纪律井然。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