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1.感冒是由风邪侵袭人体引起的常见外感热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见。临床以头痛、鼻塞、喷嚏、流涕、咽痒咳嗽、发热恶寒等为主要证候特点。病情有轻重不同,轻者俗称伤风,重者称为重伤风。若病情较重,且在一段时间内广泛流行,证候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哮证
2.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西医的支气管哮喘可按本证辨证论治。
痹证
3.痹证是指肢体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西医之风湿病,则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咳嗽
4.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一般由于感受外邪引起的咳嗽,称为外感咳嗽;因脏腑功能失调,波及于肺以致的咳嗽,称之内伤咳嗽。本证常见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
肺痈
5.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和吐痰腥臭,甚则咳吐脓血为特征。西医的肺脓肿、化脓性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等,均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郁证
6.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有异物梗阻、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西医中的神经衰弱、癔病、精神抑郁证及更年期综合症等,有以上表现者,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喘证
7.喘证是指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常可见于西医的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肺心病、矽肺等疾病。
不寐
8.不寐系指由情志不调、劳神太过、气血亏虚等引起,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神气不宁所致的,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其主要表现为睡眠不足和睡眠质量差,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寤,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由于睡眠量与质均差,所以醒后常见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及心神不宁等症状,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西医称不寐为失眠,认为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主要是指睡眠的时间和质量,不能达到正常睡眠要求,从而出现疲乏、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佳等难受的感觉。睡眠的时间和质量要以平素睡眠习惯为标准,而且只有连续长期无法成眠,至少3周以上才算患有失眠症。
眩晕
9.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仆倒。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也可发于青年人。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和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或厥证、脱证,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用中医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有较好的疗效。西医学中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颈椎病、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病相当于本病证。
中风
1 0.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醇酒厚味、气候突变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的常见疾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又名卒中。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常见;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三高特点,是常见脑病之一。本病相当于西医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隙出血等急性脑血管疾病范畴。
头痛
11.头痛是由外感六淫、内伤杂病引起以自觉头部疼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的病证。头痛多位于前额、额颞、顶枕等部位。由外感六淫引起者多表现为掣痛、灼痛、跳痛、胀痛或重痛;由内伤病因所致者常以昏痛、隐痛、空痛为其特点。头痛可见于多种西医急慢性疾病中,偏头痛、丛集性头痛、鼻窦炎、神经症等出现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可参考以下进行辨治。
痢疾
12.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的一种病证。多发于夏秋季节。西医的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呕吐
13.呕吐是指由于胃气上逆,迫使胃之内容物从口吐出的病证。古医书将有声有物称为呕,有物无声称为吐,有声无物称为干呕。西医之消化系统病变,或其他疾病而合并呕吐症状者,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胃痛
14.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证。西医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等病。
胸痹
15.胸痹是指胸部闷痛,其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汗出肢冷等。西医的冠心病、心包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出现胸痛,均可按本证辨证论治。
泄泻
16.泄泻又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西医的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腹泻,均可按本证辨证论治。
淋证
17.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的病证。西医的泌尿系统感染及结石、前列腺炎、乳糜尿等,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水肿
18.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证。西医的心脏性、肾脏性、营养不良性以及功能性水肿,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心悸
19.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以患者自觉心中跳动,心慌不安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因惊恐而引起的心悸称之惊悸;心悸较严重,呈经常性发作者称为怔忡。西医的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贫血、甲亢、神经官能症等出现心悸为主证时,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胁痛
20.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西医的肝胆疾患、肋间神经痛、干性胸膜炎等,表现以胁痛为主症者,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黄疸
21.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特征。西医的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消渴
22.消渴是以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小便量多、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病证。西医的糖尿病、尿崩症等,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崩漏
23.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后者称漏下。崩与漏虽不同,但二者常交替出现,互相转化,故概称崩漏。属妇科疑难急重病证。西医所称的功能不良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可分无排卵与有排卵两型。其中无排卵型功血,其临床表现与崩漏相同者,归本病论治。
便秘
24.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有便意而粪便坚硬,难于排出的一种病证。西医的习惯性便秘、肠道疾患所致便秘、功能性便秘等,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腹痛
25.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而言。常见于西医的内科腹痛,如急性胰腺炎、胃肠痉挛、神经官能性腹痛、消化不良腹痛等。
血证
26.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常见的有咳血、鼻衄、齿衄、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您好,您是想问中医定义为普通型的病证名有什么吗?中医定义为普通型的病证名有:风寒症、风热症、暑湿症、表寒里热证、外感发热、湿阻、湿困脾胃、湿热中阻、脾虚湿滞、湿困脾胃、湿热中阻、脾虚湿滞等。通过中医官网查询可得知中医定义为普通型的病证名有:风寒症、风热症、暑湿症、表寒里热证、外感发热、湿阻、湿困脾胃、湿热中阻、脾虚湿滞、湿困脾胃、湿热中阻、脾虚湿滞等
您好!中医对病名是对证,即辨证论治。如伤寒证就有一系例证候群,头痛,发热,项强,有汗无汗,怕冷身困身痛脉浮舌淡苔白等一系例症状,所以是以证命名的。也有对症状命名的,咳嗽,呕吐,水肿,等。也有以部位命名的,如头痛,腰痛,等部位命名的。而感冒是对外感病的总称,按中医对感冒病分类,风寒,风热,风寒夹湿,风热夹痰,夹虚,夹实,要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发热是以症状命名的。
一)亡阴证 亡阴证是指体内阴液严重丧失而欲枯竭所表现的危重证候。亡阴证的产生,可因久病阴亏进一步发展而来,或因高热持续、汗出不止、暴吐暴泻、严重烧伤致阴液暴失所致。 [临床表现] 汗热、味咸,面赤唇干,口渴欲饮,皮肤干燥皱瘪,身体灼热而恶热,虚烦躁扰,小便极少或无尿,舌红干,脉疾而按之无力。 证候分析] 阴液欲绝,故见汗出而热、味咸,皮肤干燥皱瘪,小便量少。虚热内扰,故见身热,面赤唇干,口渴欲饮。心神受扰,则见虚烦躁扰。舌红干脉疾无力,均为阴亏内热之征。亡阴证在各种疾病的严重阶段,尤以暴吐暴泻及温病后期阴液严重灼伤者易见。 [治疗原则]滋阴增液或养阴固气 [方剂]生脉散 (二)亡阳证 亡阳证是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气欲脱的危重证候。亡阳证的产生,可因久病阳虚而致也可因暴病而致阳气大伤,还可因汗、下、失血等而致阳随阴脱,也有中毒、严重外伤、痰瘀阻塞心窍而致阳气暴脱者。 [临床表现] 冷汗淋漓、味淡,神志淡漠,手足逆冷,肌肤不温,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病情危重的表现。 [证候分析] 阳气衰微,不能温煦肌体,故见面色苍白,手足逆冷,肌肤不温,舌质淡润。阳气虚衰,失于固摄,则见冷汗淋漓。阳衰心神失养,故见神志淡漠。阳气衰微,无力推动气血,故见呼吸气微,脉微欲绝。此外,由于阴阳互根,阴液过度耗竭,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越,亡阴证不及时养阴固液,也必发展为亡阳证。 [治疗原则]在中风病中,亡阳证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大汗不止,目合口开,四肢厥冷,肢体瘫痪,二便失禁,舌痿,脉微欲绝。此由元气衰微已极,阴阳有离决之势,阳气将脱所致。治当益气回阳,扶正固脱。在霍乱病中,亡阳证表现为大汗淋漓,四肢冰冷,声音嘶哑,拘挛转筋,眼眶深凹,面色苍白,脉沉细欲绝。此由吐泻过剧,阴津枯竭,阳气欲脱所致。治当用反佐从治之法,辛苦相济,调和阴阳。在血证病中,每因大出血而发生亡阳证。表现为吐、咯、衄、便诸般血涌不止,汗出如珠,四肢厥冷,精神恍惚,面色惨淡。唇白无华,舌淡白,脉微欲绝或芤大而空。此由气随血脱,阳气将绝所致。治当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剂]中风病中宜用参附汤;霍乱病中宜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血证病中宜用独参汤。
(一)分类
主要以病因为依据,分为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
1.外感疾病:伤寒六经病证,瘟病卫气营血病证、三焦病证。
2.内伤杂病:脏腑经络病证、气血津液病证。
此外还有病机分类、脏腑分类。本书是在病因分类的基础上,力足脏腑分类,把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分为七大类: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系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
(二)命名
主要以病因、病机、病理产物、病位、主症、特征为依据,但大部分是以临床症状和体征来命名。
本书在病因分类的基础上立足脏腑分类归为七大类:
1、症、证、病的概念和关系:症的概念:是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人体机能发热时表现出了异常反应和自我感觉的异常,如感觉到恶心、发热、发冷等这样属于症状,像看舌诊、耳诊等这属于体征是症的概念;
征的概念: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因,并末发生病性是本质的概括,如脾胃虚是寒征,病在脾胃,病性虚是证的概念;
病的概念:疾病的简称,如感冒、发烧等症状都属于病,是名称的辨识;
三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征的基本构成要素具有内在的联系,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就成了症候,症状与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所构成的。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所组成的,所以三者之间是具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是基本理论和思维方法根据中医学理论来分析出吴望问问切,通过四诊分析获得了临床资料,再分辨病变的本质来逆定相应的治则治法,这是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3、什么是同病异治:指的是同一种病,意思是相同的病治疗的方法却不同;
4、什么是异病同治:指的是不同的疾病在过程中会出现差不多相同的状况,所以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差不多的(简单说:不同的病采用的治疗方法相同)
5、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及基本流程:主要内容总共有三点①,辨证:症、证、病;
②,论治: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
③,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基本流程:①、先收集病人的症状以及体征如风--寒--湿--热等症状或收集一些其他材料
②、根据搜集的材料辨析病因、病位、病性与病势再确定证候(如外感寒邪、阴盛阳虚、肝阳上亢)
③、根据这些症状来确定相应的治疗法则;
④、确定好治疗法则后开出相应的处方,比如针灸处方,推拿处方和正骨处方。开出相对应的处方进行调理。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