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疾病百科 > 正文内容

中医疾病百科-中医的疾病分类

疾病百科11702023-02-11 15:22:41
查看本文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百度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搜狗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360

当前目录表

中医和西医的区别?

中医疾病百科-中医的疾病分类 第1张

中医是从调整人体的阴阳,提升人体的能力,帮助人体为出发点。中医健康观,简而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正气:未发病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已发病时,正气强者症状重;疾病末期,正气强者预后好,容易好转;

二、强调预防为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三、强调养生:以自我调理为主,不过分依赖药物。“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四、强调心理健康:七情五志,不可过极,否则生病。心病还需心药医,已情绪治疗情绪病变。“怒胜思,恐胜喜”。

西医是从干扰人体的自修复为出发点的, 所以他们自称为对抗疗法,发烧就阻止发

烧,打喷嚏就阻止打喷嚏,当人体在与细菌搏斗时是局部的(人体身上的细菌病灶绝对不可能只有

一个,但人体是不会全面出击的),西医的抗生素一下去,看起来是帮助人体与细菌搏斗,实际是

进入人体乱打一通,因为抗生素进入人体一定是全方位的,人体那有这个能力向身体里的所有细

菌开战。结果人体只能停战,发烧的人用了抗生素后退烧不是抗生素把细菌全打死了(否则怎么会

有抗药性这件事),而是人体不得不结束原来的自修复工程。

早期的抗生素退烧造成脑炎、脑膜炎、小儿麻痹症:医药的进步,将抗生素改良,今日的抗生素不造成脑炎、脑膜炎、小儿麻痹症........但却造成一大群的B型肝炎、血癌、尿毒症.....脚膝酸痛的病患,可以用数据检查却原因不明的疾病,这就是医疗科学的进步,医疗品质的提升,还是医疗伤害的品质提升,医疗伤害的科学进步,却从来看不见报导。

中医和西医,就是两张皮。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根本不同的。中医把人看成一个整体,而西医把人看成一个一个的零件。

西医越来越向微观发展,对病的治疗上,一定要找到病原体,然后再找到一种药物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西医开发了很多的药物、很多的检验设备的仪器,设立了现代的医院管理体系,这些都非常的符合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因此,他们能越发展越大。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把人看成一个整体系统,重视预防医学,形成了砭、针、炙、药的治疗体系,前三种,基本上物理疗法,对人身体伤害极小。而用药上,安全的药也就那么一百多种,但通过排列组合,成变化出成千上万种组方,甚至同样的病,一人一个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原则。中医、中药、中餐、武术,只有这些东西,才是民族的东西,才是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才是应该大力弘扬和发展的东西。国家也在鼓励打造创新型国家,而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只是我们现在没有把它继承和发展好。

中医与西医虽然一个是更微观的能量医学体系,一个是较宏观的形态医学体系,一个是古老而发达的医学体系,一个是现代而发展中的医学体系,但由于都是基于同一个人体,必然有相汇贯通之处。随着现代人对医学和健康奥秘的不断探索,越来越多的发现使现代医学思想和观念靠近传统中医学,也更证实了许多中医理论的准确性。例如,在病因方面,现代医学由局限于对疾病本身的研究扩展到对疾病预防的认识,发现70--80%的各类疾病是由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造成机体直接和间接的损害,使各类外在致病因素有机可乘,如同中医的“不内不外因”,同时,现代医学明确认识到,精神应激(压力)是致病的重要原因,它不仅造成重要细胞的凋零,也能使不良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多系统的急慢性疾病。仔细分析一下精神压力的成份,不难发现它正是“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混合体。“七情不调”正是中医病因学中重要因素的内涵。长期的精神压力自然是健康的大敌和致病的要因。

现代医学许多具体的发现也不断地证实中医理论的正确性。比如,一些特殊肠肽对心肺复苏患者肺水肿的调节(大肠与肺相表里),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从而刺激骨髓造血(肾生血),泌尿系感染易导致谵妄(心与小肠相表里)等等。这些所谓的新发现,其实是中医中几千年来的定论。在现代医学中,功能医学或新医学就是基于许多类似的发现由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人员整理出来的新体系,反映了现代医学的新走向,以及与传统中医思想认同的趋势。所以,反过来讲,由传统的中医思想去指导现代医学研究则可大大加快现代医学的发展速度。

中医,西医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一、中医

优点:

1、防患于未然,机体稍有功能上的变化,中医即认为是阴阳失衡,就要适当的调整。

2、治病求本,发现问题就要找到发病的根本,从根本上去除疾病,从而使机体恢复正常状态。

3、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人体本身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个位置有病,其根本不一定在这里,多数是两三个脏器或经络功能失衡的结果。

4、辩证论治,有了疾病,不能就病治病,而是要通过四诊,也可以结合现代辅助检查设备,综合判断,分析透彻疾病的证型然后才可以处方治疗。

缺点:

对病人状况的判断,在脏器功能上,因对五行生克关系无标准;在对风寒暑湿热燥之状态影响的或益或害,无法正确度量,故而,诊断便没有了确定性,却往往出现对同一个病人,不同的医生会出现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确定性局面。

二、西医

优点:

1、展示的知识,都能得到实证的支持。因而,清楚、确定、明白、易懂。

2、对疾病的诊断,有种种明确的生化物理指标支持。因而,诊断与治疗的操作,都有绝不含糊的明确步骤。疗效也可预见。能借助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医疗操作的精准度,从而不断提高疗效。

缺点:

1、对不能明确显示现有生理指标异常的疾病,无能为力。具体表现在对很多所谓疑难杂症,无法明确诊断,更无法治疗。

2、对一些虽能显示生理指标异常、但尚不明其产生原因的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无法治愈。

扩展资料:

近年来已创立或正在酝酿一些新的学科领域,如中医病理学、实验针灸学和针刺麻醉学等。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除自身的实践外,还依赖于科技水平的进步。

80年代以后,中西医结合突破了统一论,把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创新,在中西医各自向前发展的前提下,使中西医结合工作获得新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就跟西医和营养的结合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新闻-到底是看中医还是西医?让你一目了然!

中医说实证虚症是什么意思?

实证,中医名词。指人体受外邪侵袭,或因痰火、阏血、虫积、食积、水湿等阻滞所引起的实性证候。与虚证相对而言。如面赤、气粗、痰壅喘、满、痞块症结、肿胀、腹痛、拒按、便秘溲赤、舌苔厚腻、脉实大有力等。

虚证,中医名词。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与实证相对而言。如面色不华.精神疲惫.气短音低.自汗盗汗.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饮食减少,舌质淡胖或瘦瘪.脉虚细无力等。

扩展资料

虚的含义非常丰富,涉及到人体各个方面。气血津液都会在疾病的某个阶段出现亏虚不足的状况,气虚,涵盖了心气不足,肺气不足,脾气亏虚,肾气不足,气虚导致的肝气瘀滞,或者营卫气虚,宗气不足等,都是气虚范围内的。

津液的亏虚,也是虚证中的一个方面,阴津不足,不能濡养脏腑,在上,则双目干涩,口舌干渴,苔红少津,在中,则有舌红苔或淡或黄;心统血,肝藏血,血液不足则心肝血虚,心无血,则血不养心,出现失眠多梦,心神不宁,肝血亏虚,则四肢拘挛,两目干涩,在女子则月经量少等血虚症状。

阴虚,则是基于津血亏虚之上,当津血亏虚到一定程度,则产生阴虚,出现阴虚火旺,则有舌红苔黄,肝阳上亢,腰膝酸软无力,潮热盗汗等。

然而气血津液是相互依托的,任何一个方面的不足,都会影响到其他方面。所以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不足,血无力运行,无力生化,血不足,气无所依托,得不到滋养,气与津液也是如此。所以“虚”,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整体分析,辩证论治,区分虚中夹实,实中夹虚。

中医所讲的“证”是疾病的证据和表现,是泛指异乎于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总称,可以概括表示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以及致病因素和抗病能力互相斗争的情况。故虚证,是指人体正气虚弱不足的证候的总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虚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实证

中医与西医的差别

我们再简单谈谈与西医的差别。

中医与西医基于解剖原理的医理体系有很大差别。

西医对人体经络穴位学问一无所知,甚至一度将中医当作巫术予以禁止。近些年才在偶然的高频电磁场状态下的拍照,发现了活着的生命的经络现象,竟与中医标注的图景完全一致而不得不承认。

读者可以参参,古人并没有现代所谓的尖端观测设备,为什么却能将人体经络穴位图标示得那么清晰,究竟是用什么看到的?

西医系以解剖学为基础,解剖学皆是解剖死尸、死体。死尸是不会显现经络的,即使是活体生命,如在常规状态下也无法发现经络,为什么呢?好比电线,没接通电源之前,里面虽有电子,但没有电流;接通电源之后,电流形成,可以用电表测试到电流,但肉眼并看不到电流流动的状态。就象我们看不到经络穴位一样,但并不表示它不存在。

解剖源于西方科学的分析还原论思维理念,简单说,就是不断分解、分解、再分解,专业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分,所以也叫越来越“专业”。什么叫专业水准呢?对某一点、某个方面很了解、很明白,至于能否旁通其它学问就很难说了。

所以,你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专家,甚至某些院士基于自己专业解释宇宙整体或生命整体而闹的笑话。前不久在网上看到某个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观点的报道,大概是说中国传统文化、易经文化阻碍了中国文明的进程,而予以抨击。并没有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整个文明进程的终极影响。

对于他专业上的成就无可否认,但个人认为,他研究的专业领域对于整个宇宙学大厦、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所占的比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况且没有听说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做过专门的研究,下这样的论断岂不是笑话么。

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基于宇宙源头的智慧性文化体系,系地球上传承的四大文明文化体系之一,而且系这些文明体系真理之核心所在,其它多是外道旁门。如果仅仅从西方两百多年飞速发展的科技文明来评判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好象那些所谓的专家之断见不无道理。

但从二十一世纪世界发展来看,中华民族正在历经强盛壮大的历史阶段,这种发生于该历史阶段的强盛壮大不能说不是中国内在文化气质的推动作用应机而显所造就。另外,随着国力和影响力的扩大,以中国传统智慧文化为内质的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巨大推动也是必然的。

仅从智慧文化本身的意义来看,人类以物质文明为主导的时代正在过去,对意识的重新发现和开发将成为人类文明不可逾越的过程,并且最终必然向着超越物质与精神的智慧源头回归。而中国传统文化正是智慧文化、智慧文明的重要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必将以其融通融合的智慧性而在二十一世纪成为现代文明发展的主流。

所以,专家未必一定是大家,但真正的大家一定是诸多方面的专家!如释迦牟尼、老子、庄子、孔子等。

——以上内容选自刘硕斌老师著作《融通之道》

中医的著名典籍有哪些?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iknow-pic.cdn.bcebos.com/730e0cf3d7ca7bcb168debb4b3096b63f724a8b2"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730e0cf3d7ca7bcb168debb4b3096b63f724a8b2?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

4、《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在李时珍出版《本草纲目》之前,该书一直是被看作是最权威的医书。

5、《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item/黄帝内经/97915"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黄帝内经"百度百科-黄帝内经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item/难经/1525135?fromtitle=《难经》fromid=2209301"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难经"百度百科-难经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item/金匮要略/3011294?fromtitle=《金匮要略》fromid=9954091"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金匮要略"百度百科-金匮要略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item/神农本草经/302460?fromtitle=《神农本草经》fromid=3456179"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神农本草经"百度百科-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item/伤寒杂病论/1125995?fromtitle=《伤寒杂病论》fromid=794625"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伤寒杂病论"百度百科-伤寒杂病论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

首发网址:https://www.haohuizhi.com/jian/jbbk/7023.html

分享给朋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