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指的是人们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稳定和适应性,它是一个相对综合的概念。具体来说,核戚心理健康包括个体对自身的认知、情绪的稳定、行为的适应性、人际交往的质量、生活满意度等多个方面的表现。
中小学心理健康标准是指根据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制定的评估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下面是比较中小学心理没大健康标准的异同并举例说明:
异同点:
1.目标对象不同:中小学心理健康标准的评估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而成人心理健康标准的评估对象则是成年人。
2.评估内容不同:中小学心理健康标准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估内容更加注重学业和社交方面的表现。而成人心改察陵理健康标准更加注重工作、家庭和社会交往方面的表现。
3.评估指标不同:中小学心理健康标准主要包括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情绪稳定等方面,而成人心理健康标准主要包括工作能力、人际关系、自我价值等方面。
举例说明:
中小学心理健康标准通常关注以下指标:
学习能力: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如自我管理、学习技巧、动机和兴趣等。
社交能力:学生是否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如同学、老师、父母等。
情绪稳定: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如面对挫折、压力和情绪波动等。
成人心理健康标准通常关注以下指标:
工作能力:成年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如自我管理、工作技巧、动机和兴趣等。
人际关系:成年人是否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如同事、家人、朋友等。
自我价值:成年人是否有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如自我肯定、目标设定、自我实现等。
总之,虽然中小学心理健康标准和成人心理健康标准有一些不同
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心理拦或健康的第一标准
“正常的智力水平”不仅指智力发展正常,而且指智力的发挥要正常。可是目前我国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智力不能正常发挥的障碍:如对学习缺乏信心和浓厚的探索兴趣;缺少强烈的求知欲;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素质以努力获取优良成绩等等。我们当老师的常常遇到一些智力 发展中等、甚至是智力偏高的学生,但成绩却不理想,即“脑子很灵活,就是不学”。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为教者如何对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体系里特别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从而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在素质。用他的话说,就是:“经常地不断地刺激他干好事的神经,使其兴奋不止,而不搭理他干坏事的神经,使其懒惰、颓废。”实践也证明:适时适当的正强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发挥其潜在的智慧能量,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健康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卫生基础
情绪情感是伴随着人的各种活动而产生的,而健康的情绪反过来又调节了人的学习活动,使人的学习获得一种新的动力。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曾强调指出,儿童的“情绪生活”与儿童的独立探索性思绪是活生生地有机联系着的。心理学家哈洛克也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结论:受到表扬而引起的喜悦、快乐、得意等健康情绪能提高学习的成绩;相反,受到训斥和害怕受到训斥而引起的不安、紧张、厌烦等会降低学生的成绩,阻碍身心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少一点训斥和打击,多一点表扬和鼓励。
三.坚强的意志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蘅,尤其是“应试教育”往往忽视了简销伍学生的意志训练,甚至扼杀了学生的自觉性,造成学生意志品质方面的表现千差万别,心理障碍颇多:一种是学习成绩优秀,但缺乏顽强精神,一旦某次成绩不好或某方面受挫,就态度消极,失去信心。这类学生往往表现出虚荣心强、好大喜功、意志薄弱。另一种是在学校学习目的不明确,昏昏沉沉捱日子,凡事虎头蛇尾、忽东忽西、生活无味,这类学生常常或害怕困难、优柔寡断,或轻率卤莽、顽固执拗。这两种障碍对人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著名心理学家刘绍禹教授曾经说过:精神健康的人感觉生活有意义,做事有一定目标,对于工作和学习怀有一番热忱,他的头脑是清晰的,意志是坚强的,循着计划去做,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出具有这种意志品质的心理健康的学生。
四.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保证
校园里的“热”现象,正是中学生自我意识“淡”、“薄”、“偏”的有力证明。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追星族”——它作为校园文化的又一高潮,曾无情地冲击了青年学子的心灵,其影响非同小可。有的学生甚至达到痴迷的地步,为此而荒废学业者屡见不鲜。殊不知“星”是经济大潮的产物,而对于文化和精神却存在着斗信误导,它能导致自我的迷失和沉沦,有的“星迷”不是“以身殉职”了吗?因此,盲目崇拜“星”,只能使本来辨别是非能力差的学生心理产生畸形,使之经常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妄想之中,把“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对立起来,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给自己的发展戴上一副沉重的枷锁。
作为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自己、认识自己,主动进行自我教育。我曾经针对“追星热”召开过主题班会《关于“星”——与中学生谈榜样问题》,我收集了大量资料来打碎学生心目中那些“星”的完美形象,帮助学生分析了什么是“包装”,什么是人的内涵,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观,通过那次班会,学生书本、文具盒、表壳、自行车上的明星照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名人名言、诗歌文摘等。
五.统一的人格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
有时候我跟我的学生谈起“自制”的问题,他们往往无不痛苦地说:“有时候自己本来想做好,可不知为什么老违背誓言。”这类“事与愿违”的情况,在大多数学生身上存在着,尤其是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老师应该帮助他们解决好欲望和信念、需要和良心、行为和思想的矛盾,使之统一起来,这样,心理的健康发展才有旺盛的力量源泉。
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催化剂。
学校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否和谐也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培养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是使学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的关键所在,这是一项宏大而细致的工程。教育者需要身正为范,通力合作,并在方法上指导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样,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就能在轻松的气氛中怀着愉快的心情去生活、学习。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心理健康是指各种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和谐,人格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家有中学生,要想判断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来我一起看看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吧。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1
一、 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现实的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而且还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中的优缺点,能做到客观、恰当的自我评价,即不自傲,又不自卑。能正视现实,生活、学习目标符合实际,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寻苦恼。对自己的不足或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能正确对待,安然接受。
二、 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能够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而不以此为负担。在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去克服,争取新的成就。
三、 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乐群性,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欲望。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能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相处。
四、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主导心境始终处于轻松、活泼、快乐的状态。虽然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或不幸,也会有悲、忧、愁、怒、烦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余启戚消极、悲观不可自拔的体验中,更不会因此而轻生。善于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决不因一时冲动而违反道德行为规范,能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五、 保持健全的人格人格健全的中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有正确的人生观,能以此为中心,把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乐于生活、学习,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办事机智果断,表里如一,行为上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六、 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和平衡性,不因此而影响或改变自己的目标和正常的学习生活。能驾驭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意志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自觉运用自我防御机制,随时可排泄影响学习和健康的情绪困扰,消除各种焦虑、紧张、恐惧、烦恼等情绪现象,使其心理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
七、 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投入有乐趣的生活中,自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和对国家有意义、有价值。能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事有意义的事业,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承担社会义务,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
八、 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其认知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特点以及行为表现应与其年龄阶段相符合,与其充当的社会角色相适应,保持一定年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九、 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竖陵争和快节奏的生活,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能够根据客观的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在暂时无法改变客观环境的情况下,能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保持平衡的心旁逗态,并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十、 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保持相对稳定而常态的生活方式,不因生活的变故和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的改变而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思危心理及不必要的负担。能坦然处事,保持安宁的心理状态。善于合理的提出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及要求,不盲目冲动,不表现与成人的.反抗对立的情绪。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使之健康地成长。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2
一、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
1、以学习为主体,可以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2、从学习中促进身体和大脑的发展,在学习中与真实环境保持联系。
3、能够排除学习中不必要的恐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
1、能够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2、能够客观地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要求。
3、可以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
4、能积极地沟通。
5、保持人格的完整性。
三、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1、善于正确评价自己,可以通过别人了解自己。
2、能及时正确的归因,可以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
3、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志向水平。
4、能够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5、具有自控力。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3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按照“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全面推进。要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协作机制,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突出重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分类指导。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在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提高质量和成效,率先建立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其他地区,要尽快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和稳定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协调发展。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倾斜,逐步缩小东西部、城乡和区域之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差距,以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为重点,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协调发展。按照“城乡结合,以城带乡”的原则,加强城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和城乡均衡化发展。同时,着力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成效,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智力正常智力是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
一、 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现实的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而且还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中的优缺点,能做到客观、恰当的自我评价,即不自傲,又不自卑。能正视现实,生活、学习目标符合实际,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寻苦恼。对自己的不足或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能正确对待,安然接受。
二、 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能够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而不以此为负担。在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去克服,争取新的成就。
三、 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心理健康的中友派学生往往表现出乐群性,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欲望。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首州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能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相处。
四、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主导心境始终处于轻松、活泼、快乐的状态。虽然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或不幸,也会有悲、忧、愁、怒、烦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悲观不可自拔的体验中,更不会因此而轻生。善于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决不因一时冲动而违反道德行为规范,能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五、 保持健全的人格人格健全的中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有正确的人生观,能以此为中心,把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乐于生活、学习,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办事机智果断,表里如一,行为上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六、 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和平衡性,不者告蔽因此而影响或改变自己的目标和正常的学习生活。能驾驭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意志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自觉运用自我防御机制,随时可排泄影响学习和健康的情绪困扰,消除各种焦虑、紧张、恐惧、烦恼等情绪现象,使其心理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
七、 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投入有乐趣的生活中,自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和对国家有意义、有价值。能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事有意义的事业,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承担社会义务,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
八、 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其认知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特点以及行为表现应与其年龄阶段相符合,与其充当的社会角色相适应,保持一定年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九、 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能够根据客观的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在暂时无法改变客观环境的情况下,能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并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十、 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保持相对稳定而常态的生活方式,不因生活的变故和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的改变而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思危心理及不必要的负担。能坦然处事,保持安宁的心理状态。善于合理的提出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及要求,不盲目冲动,不表现与成人的反抗对立的情绪。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使之健康地成长。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2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3
一、 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2、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3、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二、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如果你问一位中学生“你健康吗”他也许会说:“我当然健康,瞧,我壮得象头小牛犊,从没生过病。”可是健康不应只指体格健壮与否,还应包括心理在内的健康。严格地说,只有体格健康还算不上是健康,因为健康不只是体格健壮与否,还包括心理健康与否,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
也就是说,健康与否从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现在不少中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胆小、忧郁、孤僻、依赖、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生理健康的指标较明确,判定容易一些,而心理健康的判定便较为困难,因为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模糊性。
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另外,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尔现象,使断定心理不健康。心理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
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 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总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② 满意的心境
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由于他们能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他们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因为他们对自己心中有数,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他们不自骄自傲,也不自轻自贱。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他们对别人也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不会忽冷忽热,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总是满意的、愉快的。
③ 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④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
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⑤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
人与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智。健康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不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更不会反复无常。
心理教育教会中学生这些心理健康小常识,相信我们的中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是什么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是什么,大家都是希望自己能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是什么很多人好奇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是什么。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是什么1
一、智力发展正常,在智力测验中正常智力的范围为:85分—115分;
二、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学生的角色身份;
三、自尊、自信,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并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四、乐于学习、工作与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五、能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六、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七、面对挫折和失败有较高的承受力,有克服困难的恒心和毅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八、保持健全的人格;
九、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
十、能面对现实并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环境,个人的目标与行为经过努力能与社会、学校的要求基本一致,能识别并抵制不良的社会影响。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是什么2
1、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主导心境始终处于轻松、活泼、快乐的状态。虽然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或不幸,也会有悲、忧、愁、怒、烦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悲观不可自拔的体验中,更不会因此而轻生。善于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决不因一时冲动而违反道德行为规范,能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2、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乐群性,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欲望。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能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相处。
3、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能够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而不以此为负担。在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去克服,争取新的成就。
4、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 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现实的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而且还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中的优缺点厅芦团,能做到客观、扮橘恰当的自我评价,即不自傲,又不自卑。能正视现实,生活、学习目标符合实际,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寻苦恼。对自己的不足或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能正确对待,安然接受。
5、保持健全的人格
人格健全的中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有正确的人生观,能以此为中心,把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乐于生活、学习,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办事机智果断,表里如一,行为上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6、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和平衡性,不因此而影响或改变自己的目标和正常的学习生活。能驾驭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意志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自觉运用自我防御机制,随时可排泄影响学习和健康的情绪困扰,消除各种焦虑、紧张、恐惧、烦恼等情绪现象,使其心理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
7、热爱生活、热爱集体
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投入有乐趣的生活中,自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和对国家有意义、有价值。能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事有意义的事业,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承担社会义务,善于发挥哗盯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
8、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其认知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特点以及行为表现应与其年龄阶段相符合,与其充当的社会角色相适应,保持一定年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9、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能够根据客观的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在暂时无法改变客观环境的情况下,能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并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10、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 过强的逆反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保持相对稳定而常态的生活方式,不因生活的变故和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的改变而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思危心理及不必要的负担。能坦然处事,保持安宁的心理状态。善于合理的提出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及要求,不盲目冲动,不表现与成人的反抗对立的情绪。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使之健康地成长。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是什么3
关于健康的十大标准,权威的是WTO的版本:
1、 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 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 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 体重适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臂、臀位置协调。
7、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 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牙龈颜色正常,不出血。
9、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 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
关于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有如下说法,但出处不知...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5、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