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抄:
1.“本质上来说,我们在长长地一生中,不可能一直都很顺利,一直处在很愉快或很平静的状态中,我们会经历很多事情,某段时间的难过、低落是正常的,某段时间的睡不着觉也是正常的。
问题是,心念会牢牢地把它抓住。我们因为身心的不适去看病、吃药,希望问题就此好转,但凡事都有两面,越是确切的诊断命名,越是容易强化这个“抓住”的状态。于是,我们停在了那里“奋力挣扎”。
正是这个“牢牢抓住”的心理,制造出更多的焦躁和不安,而“尽快摆脱,尽快治愈”的焦虑,又强化了这一恶性循环。”
2.生活这条流动的大河,只要不是人为的去卡死、阻塞,生命力自己会找到出口,生命本身有着更高的智慧,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命多一点信任。
3.在生活细节中,所有能够完成的事情,首先是在我们的意识里或者内心中已经完成的。换句话,只有你内心中已经开始的事情,你的现实生活中才会开始。
4.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真实而深入的沟通。它会让我们发现快乐和真实的生活随处可见。
5. 用意的轻与重 清与浊
用意重,就像是饭店炉灶上的火力不够,要架个鼓风机把火力吹起来,好处是菜爆炒快,看起来漂亮,容易糊,而且消耗资源。尤其是我们静坐方法不当、身体比较瘀堵、情绪又不稳定的时候,再用意重,就容易对身体有不好的影响。古人把用意也叫火候,我们普通人的意还太粗大,没到能够精微调整火候的时候。
用意的轻重,不只在每天静坐的时候观察自己,平时做事的时候都可以留意,比如 我昨天上课的时候好几次知道自己用意过重,但是没关系,有这个知道就行了。所有的不平衡在这个知道后,自然就调整了。
我们要留意这个“意”是清晰的还是浑浊的,这个一开始会有点难度,但是持续的留意自己,可以观察到。
6.所有的心理学派别,不管是弗洛伊德的、荣格的,或是其他派别,都是从观察而来。早期佛教经典也都是在讲观察、觉察,而不仅仅是磕头烧香,祈求保佑。
当我们失去了面对问题、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之后,才会想到外求,找某个专家、老师或者佛菩萨给我们现成的答案和结果。
7.作为意识过于强化的现代人呢,观察可以先从我们自己的身体开始。除了上一篇里介绍的“初级放松与觉察练习”,还可以练“八段锦”“八部金刚”“太极”“瑜伽”,或者只是简单的下蹲、俯卧撑,做的时候要慢慢地感受整个过程中身体的变化,思想的流动,情感、情绪的起伏,把心念、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这些训练都能培养我们的“觉察”,可以选择一两种觉得喜欢、有感觉的练习,长期保持。
8.要行动,不要分析,也不要说这些套话。
人要有愿望,有愿望之后,得去行动。
行动真的太重要了,否则,20年后还是老样子。
行动是冲破阻碍的关键。
9.精神的稳定、清晰、饱满,使我们能稳固发展自己的意识和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10.当我们把肢体放松开的时候,心也会跟着渐渐松开。我们会慢慢发现自己当下的状态,什么时候会紧张,什么时候会不安,这个就是对自己的了解,当我们对自己了解越多,就有机会,当下调整也会更多了解这个世界,由此会逐渐安心,这个比读很多书都要有用。
11.鲁道夫.斯坦纳在他的自传中有一句:"人只有看到自身的真正实相之后,才有可能理解外界的真正实相是什么。"希望我们能够带着这种觉察,进入平时的生活中。
12.我们自己的家庭当中总是会有一些问题出现,一二十年或更久了,但永远都解决不了,大家只是停在讨论层面,或者连讨论都停止了。这些东西厚厚的积累着,这其实往往是家族相关人员生病的很大原因。
13.无论是学习静坐、中医还是太极或其它任何事情,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接触、深入。到一定的时候,很多问题的答案就自然呈现了。
我们初学的时候容易在很多事情还没有持续进行的时候,就冒出很多问题,想在一件事情的表层寻找答案,会很难找到想要的答案。要行动,多体验,要深入。
读书心得:
在婴儿和孩童时期,精神相对柔软、活泼、开放流通,长大的过程中,变得紧缩、闭塞、僵硬、怀疑。于是,我们的““精神”病了,老了,梳理了,僵硬了。
睁开双眼,打开心,自主思考,理解人、我和世界,在与人事物互动的过程中,更多地认识、熟悉自己和身体,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找到自己的“原点”,展开自己的地图。
我们在“地图”上每迈出一步,将会收获一分意识的扩展。精神世界由此扩容一分,对自己、这个世界的了解多一分,放松和安然自会多出一分。
这本书真的特别特别好,值得推荐
第三次翻开李辛老师的《精神健康讲记》,终于开始精读,这也是第一次详细的阅读并做笔记的一次过程,和以往不同,只是 单纯看或者有些想法,但是没有记录;
day1的阅读集中在前几个篇章,读完还是一样有深深的感触,记录如下:
1、自我觉察身体、心灵、情绪的重要性;长期出于清晰稳定(这个词出现频率极高)状态下生活的人,相对会身心更健康,家庭更和睦,事业更有发展;
我想也许40岁以前的我是出于一个对自身毫无察觉,用本能生活的人,甚至无法察觉情绪,来去都随它,特别是情绪来以后对孩子的种种苛责,对家人的种种苛责;
身体上因为情绪的波动,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的作用下,也会有不同情况的报警,现在也还在承受曾经留下的身体问题带来的麻烦;
李辛老师提出的对身体—情感—思想的模式察觉也是一个提醒我注意的地方,情感主导,对身体放到最后的方式其实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发现自己的模式,然后调整,少一些冲突,尽量的均衡发展才是我一生需要学习的内容;
2、抑郁和焦虑的状态与能量的状态关系
正好身边有人正在经历抑郁症的折磨,我也对这一部分阅读最为仔细;
这两种抑郁和焦虑的状态实际都是低能量运行的情况,无法消化自己内在与外在世界交流的大部分东西,例如食物和情绪;
同时,人出于这两种状态下是属于一个被封装和压缩的生活状态,整体生命状态在下行;
李辛老师也提出对于两种状态的调和方式,例如抑郁可以多一些户外,散步,跑步,骑行等等,焦虑可以尝试给与自己更多的独处空间,太极、静坐等方式练习放松;
每当我情绪有波动和有压力的时候,我更多偏向焦虑的状态,我也会更加注意去练习放松,在户外静坐等方式,现在的尝试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我想多数人也会有焦虑的状态,尝试着各种方式去调整确实是一个好事儿;
3、精神问题的背后
人总不会是一直是快乐的状态,能量是流动的,和水一样,所以清晰稳定的觉察到自己的状态或许是一种更加好的方式;
大多数精神问题的背后,其实关乎一个人是否愿意去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是否有去了解自己和世界的交流和互动,从别人的身上也可以去做出了解;
而这一切的背后,根本上去如何理性的观察和思考,尝试去放下外在标准,体验内心;
在从前没有觉察的时候,现在在情绪失控的时候也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头脑和内心失去联系,从而让失控完全发生,如果多次的发生,会让我这段时间的生活质量都大打折扣;
我当然还是希望自己快乐的时间更多的,那么就加强自省和自我的觉察,真正去关心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开始吧;
下图是P1-P20的记录思维导图,和文字相互呼应,也可以参考查看,希望和大家一起学习,更多的了解自己和世界,共同成长;
雪凌 写于2022年5月21日 15:00
全书已经看完了,读书有感也该收尾了。
这本书,不是一本逻辑性很强的书。确实,它就是李辛老师几次讲课的现场记录嘛,所以,不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来讲述的,更多是根据现场的案例来分析和讲解。虽然逻辑不清晰,但是看完全书,还是对他的观点有了清晰的了解。我记住的有几个关键词:
一是“运动”。李辛老师反复强调运动的重要性,他本人也是常年坚持运动的典范。运动让他原本单薄的身体相对厚实起来,改善了他曾经的抑郁症状。他对所有的听众和患者都建议适当的运动,说运动,可以让我们专心致志地跟自己的身体在一起,体会身体的感受。我理解,运动是调整心身状态必不可少的一个切入点,运动可以从身体、精神和能量各方面重树新的良好格局。看这本书期间,我就禁不住恢复了运动。虽然因为疫情隔离,不方便到外面运动,好在家里还有跑步机,我坚持每天在上面快走,出一身汗,无比的畅快。
二是“觉察”。就是观察和感受自己,可以通过静坐和内观。觉察是发现自己,关照自己的开始。很多时候我们忘了自己,只关注外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这也是很多痛苦的根源。重回对自己的关注,越关注自己才会越敏锐,甚至最终发展到”利他“。暂时还说不清其中原理,但是本能的知道,不了解自己的人,很难理解别人,不爱自己的人,也不会爱别人。
三是”沟通“。改善亲密关系的核心是深入的交流。所谓深入的交流,是来自内心深处真诚的感受和想法的交流。这才是真正的谈得来吧。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就算每天鸡毛蒜皮说很多话,但是不见得谈得了深入的话题。没有深入的交流,总感觉内心没被照亮,没被抚慰,还是觉得孤单。好想跟家人深入的聊聊,发现跟孩子比跟爱人更容易沟通,可能因为孩子还没有那么厚的心墙吧。跟爱人的深入沟通也是我的功课啊。
看一本书,有一点改变,挺好。
身处这波疫情风暴中心闭环管理环境下,开始好久没有开启的纸质书阅读,真是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书是彦蕊送的新年礼物,送书人正战斗在抗疫第一线,我们约好读她送的书,也是对她抗疫的默默支持吧。
《精神健康讲记》是一个名叫李辛的中医眼中心身调适与精神发展的记录。
全书在文字开始之前有16页图片,是作者在日本徒步过程中的人物、动物和景物的图片记录。图片中的作者,身材匀称,皮肤黝黑,笑容灿烂,看上去是一个心身调适很好的人。图片中风景很美,雾气弥漫的树林似乎能闻到潮湿的味道,合影的人都是普通的人,却因为作者的标注让人觉得很亲近。
很久不读纸质书,有些昏花的双眼努力适应这项工作。一度,感觉眼神迷离,似梦似醒的状态。合上书,站起来溜达溜达,感觉好些了再继续。终于完成今天的阅读任务,并超额读到第51页。
梳理今天读的内容,把重点句抄录在本子上,对有感触的地方想多说几句。
一是关于人的内在运作。作者将人的内在运作分为三个维度:肉体—情感—思想。我认同这样的说法。心理学可以细分更多方向:感觉、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等等。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不用研究那么多心理方向,只需要用大致的分类来觉察自己、调适自己。作为同时运作的这三个维度,它们是相互联系却又有所侧重的,有的人可能以肉体为主,有的人可能以情感为主,有的人又以思想或头脑为主,这一点也能对应生活中不同类型的人。不过,无论以哪个维度为主在运作,只要是能量状态和能量流通的水平低了,我们的整体运作能力就都会下降,人就容易生病。
二是关于执着。作者提到森田疗法,核心思想是接受痛苦,带着痛苦生活。生活在俗世的人们,谁没有自己的苦恼?有些苦恼还不是一下子能解决的。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带着苦恼生活下去呀。在痛苦中卡顿的人,要么身体会出现病痛,要么精神上会有问题。我们常说的让我们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解读。解读好了就能带着痛苦生活下去,解读不好就会病痛缠身。
关于不要执着,还有孔子的注解: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不要主观臆测,不要认为理所当然,不要固执己见,不要以为自己的观点、感觉总是对的。总得来说,就是不要用固定的思维来解读。与之相对的是发展的思维,就是相信事物是发展的,不要执着于已有的认知。再进一步说,我觉得是要保持好奇,对自己,对万物,保持觉察和好奇,不要相当然。
三是关于交流。人与人之间浅表的交流是必须的,但是深入的交流才能让人感受到支持感,特别是家人之间。这点深深认同。夫妻之间、亲子之间,能在浅表的交流上心平气和已经不易,如果能有深入的交流更是难能可贵。可是只有深入的交流才能让我们得到纾解、得到滋养、得到支持。很多时候,我们在本来最亲密的人面前欲言又止,阻碍我们深入交流的可能是看不见的鸿沟。日积月累的积压,让我们郁结心中,如果没有一个抒发的口径,真的是要憋出病来。
就是这些,明天继续读。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