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高中以上 > 正文内容

什么是高等教育全球化-全球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

高中以上10002023-03-12 16:40:14
查看本文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百度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搜狗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360

当前目录表

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是什么意思啊

什么是高等教育全球化-全球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 第1张

就是也培养世界意识,算数意识的人才,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学校间交流,吸收借鉴好的文化,教育理念等等吧。

如何做好国际化视角下的学生工作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学生的派遣与接受,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非常丰富,至今虽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学者们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了论述。总体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应该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在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及师资等方面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过程。

自从加入WTO组织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有了自己的特点。

1.教育理念国际化

教育理念的国际化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教育的国际化。要从全球的视角出发,全方位、深入地来认识什么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走出观念的误区,并努力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当今世界有很多国家都提出了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如美国高等教育就明确提出目标为“培养有全球意识的人”,“有国际眼光的人”。邓小平同志1983年10月1日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近些年来,我国高校的发展重点逐步转向了世界、面向了未来,北京大学适时启动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清华大学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总体发展战略”。国家实施“985”工程,标志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被提上了21世纪我国大学的战略发展议程。同时,国内许多重点大学也都纷纷确立创建“世界一流”或“世界知名”大学的发展目标。

2.教育内容国际化

教育内容国际化就是要从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出发,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从全球化角度来培养学生。在课程内容中贯穿国际化的观点,开设与其他国家相关联问题的课程,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引进国外的原版教材,接收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紧随国际的发展步伐。我国与越来越多的国家签署了互相承认学历、学分的协议,标志着我国教育质量得到国际承认同时标志着我国教学内容、教学水平与国际接轨。教学内容的国际化不可以一日而语,必须瞄准世界,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从国内高校院系调整、专业易名、双语教学、采用原版或翻译教材等方面可以看出,国内大学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课程内容等方面正在分阶段、有步骤的与国际接轨。

3.教育主体的国际化

教育主体的国际化不仅表现在我国高校聘请国外专家、外籍教师的人数上,而且表现在我国高校外送教师培养的数量上,更表现在我国高校学生主体的留学生数量上。本人不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是教育客体来说,原因在于:传统意义上认为,教师是传道受业、育人的角色,而学生则只是接受老师教导的单向学习角色;而愈久的教育实践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只是单纯的单向教与学的关系,双方之间在教与学方面开始处于一种融合状态,特别是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逆向(学习)社会化现象凸显。所以,笔者认为在谈到教育主体的国际化时,不应该纯粹的把学生列为客体(在如今的高校教育这样一个特殊的互动学习组织中,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客体),而应该把其列为教育主体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许在某些方面,这样的“融合”有些牵强,但还是有它发展的理由存在。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意味着量的扩张,更意味有质的飞跃,意味着新的教育理念、办学模

式和管理方式的催生。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以下几方面因素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

1.高校急剧扩招

扩招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逻辑起点,是国际化实现的必经阶段。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及实现,高校生源结构发生了变化。在精英教育阶段下,经过严格的高考选拔,高校所获得的学生基本上是高中阶段的一批“尖子”,即我们眼中的“好学生”。他们的基本特质是学习成绩较好,智商、情商都不错,并且都较“听话”。对这样的学生做思想政治工作,一般来说不是太复杂的事情。众所周知,精英教育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就存在差异化。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人数的剧增,这种差异产生了质的变化。在软件和硬件及社会职业需求并没有以相应的速度增长的情况下,无疑增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2.后勤社会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高校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的加速器。高校后勤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高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全面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以来,各高校积极组建后勤服务企业,实行企业化经营、社会化运作,创造了“托管”、“合管”、“社会参与”等多种方式,广泛引进社会资金,给高校的社会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在明显改善大学的住宿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对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使大学生活园区的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情况。尤其是根据收费多少而分等级的公寓和品种更加丰富、档次多的饭菜,使贫富悬殊的现象更为突出,这对学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3.师生关系的变化

师生关系异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问题之一。在国际化教育阶段,高校必然会出现教师资源紧张及教师课程安排过满的情况。一方面师生见面的机会少,高校的有些课堂,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教与学好似是两条线,上课老师按时到,下课马上匆匆的离去,有些同学想追上任课教师讨论问题都很难,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上课结束后都不知道任课教师的姓名。另一方面学生参与机会少,由于教师增长速度赶不上需求的增长,使得很多高校教师出现了跨高校之间任教,其工作环境呈现多元化,必然导致大学生对教师情感上的弱化,致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软硬件匮乏的境地。

4.就业难度加大

高等教育是一种非义务教育,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它应该是一种高回报率的活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高等教育回报率降低,就业已成为受教育者头痛的大难题。当前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是阻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实问题,也是对大众化持怀疑态度者的重要理由。面对严峻的现实,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应当因时而动,因势而变。但由于旧的教育观念和择业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视就业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唯一目的,尚未实现就业观念的转变。这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就业心态,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也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新的难度。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种种新的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有效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大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机制建设,以强有力的机制规范人、教育人、管理人、服务人,真正实现机制育人。

第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陶冶、辐射、渗透及整合功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在一种和谐、平衡的氛围中成长、成才和成功。

第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跨越时空的功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快捷性、平等性、互动性,做好网络教育工作。

第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广泛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有机整合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不断拓展工作思路,研究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解决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的国际交流工作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的国际交流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国际化 国际交流

论文摘 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我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在课程、人员和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应积极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工作,对内强化整合,对外主动出击,全方位地开展国际交流工作,逐步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更好地为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工作服务。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也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界的重要课题。高等教育国际化,既可以成为高校乃至整个国家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国际化人才、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国家的宏观教育政策和教育发展战略,以及以大学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与压力。本文将结合笔者对本职工作的思考,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角度,对广大高校如何进一步开展国际交流工作进行初步的探讨。

1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及其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而这一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进步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冲破了国界,使得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个整体。这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科技、军事、文化和教育等各方面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动因。“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高等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直接原因,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1]。

国内外研究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构成要素有不同的界定,华南师范大学的吴坚教授分析众多观点后将其概括为五大要素: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国际化的课程、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人员交流以及国际化的学术与科研合作[2]。从这五大要素着眼,既可用于分析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更能从高等院校出发衡量自身国际化水平,开展国际交流工作。

2 当前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围绕以上五大要素,不难看出,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国际先进水平也仍存在不可忽视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在课程建设方面,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缺乏国际通用性,教材建设水平落后

我国高校目前的专业设置仍大量以行政为主导,以学科逻辑发展为基础,专业划分过细,口径不宽,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灵活度不够。虽然近年来高校设置专业越来越多地考虑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却又容易走到急功近利的极端,用过去的专业课程改头换面套上时 髦 的名称来迎合市场,但对学科的发展建设并没有实质意义。而各地如火如荼的课程建设工程中,也同时存在着互相照搬照抄、换汤不换药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材建设的实际成效。

在国际化的发展背景下,我们需要的是既积极与国际接轨、又充分考虑本国本校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而教材的更新换代更是需要深入学习学科发展动态和学生的需求,广泛借鉴国外优秀教材,建设具有国际视野和时代精神的教材。

2.2 在人员方面,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的国际化水平都难以适应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

随着近年来留学归国人员的迅速增加,我国高校中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的教师人数已有所增加,但其占教师总人数的比重仍然很低,师资队伍很难适应国际化的要求。而外籍教师也绝大多数是低层次的语言教师,且多为一年一聘,并不能满足高校对国际化教师的需求。

较改革开放初期而言,我国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已有显著提高,但普遍仍存在听说能力弱,外语类学生语言好,但缺乏专业知识与研究能力,非外语类学生无法用外语直接学习专业课程等问题。尤其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大学的外语教学主要还是强调应试和考级,应用能力差,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脱节。

科研人员外语能力差,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科研环境开放程度不够,闭门造车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许多高校缺乏培养科研人员对外学术沟通能力的机制,即使科研人员自身的研究能力提高了,倘若缺乏相应的外语水平和对外沟通推介能力,最终也会阻碍对国外最新研究动态的跟踪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另外,一些教师和科研人员仍对国际交流不够重视,认为对外交流只与那些外语水平高的人员有关,而不是自己主动参与、积极创造机会。

2.3 在教育管理方面,管理水平滞后于学科发展

校内各职能部门与教学单位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工作效率不高、缺乏灵活度。许多高校的国际交流多停留在事务性工作和被动接待层面,疲于应付日常琐事。国际交流工作仍以行政命令为导向,缺乏整体战略和自主研究能力。

3 国际交流工作的新思路与新对策

积极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工作,无疑是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直接推动力,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两大方面做好工作。

3.1 对内强化整合

(1)更新观念,有针对性地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发展的趋势下,各文科院校,无论是国家重点大学还是地方高校,都应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而不应认为国际化仅与少数学校或学科有关。同时,在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分析本校的现状和潜力,进行战略选择和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重点学科、重点教学点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展比较优势,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

(2)实现外事部门自身职能的转型:外事部门的工作应逐渐摆脱过去以行政命令为主导,以外事接待和聘请外籍语言教师为主要内容的旧模式,转型成为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前沿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助推器。具体来说,要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深入研究学校内部学科发展、师生诉求和各部门相关需要,以长远发展目标为出发点,适时调整改革交流机制和手续流程,针对实际问题制定有效措施,提高交流质量和工作效率。东南大学国际合作处的陶云老师恰如其分地将这样的转型概括为“从服务型部门向服务加研究型部门转变,从接待型外事向项目型外事转变”[3]。

 (3)加强制度建设:应积极完善师生出国手续办理制度,建立健全学生交换项目的选拔考核制度、课程学分转换制度、交流期间的安全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留学生管理制度。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保障各项交流项目的完成质量,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

首发网址:https://www.haohuizhi.com/jiaoyu/gz/9812.html

分享给朋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