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中小学 > 正文内容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2022(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100题)

中小学8402023-04-02 07:40:47
查看本文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百度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搜狗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360

此文目录表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2022重点是什么?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2022(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100题) 第1张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

1、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4、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5、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6、教育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7、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8、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9、教育的 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10、教育的 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

2022教师资格证教材

2022年考教资需要的笔试教材如下:

1.  准备考幼师资格证的人,买《保教知识与能力》以及《幼儿综合素质》这两本;

2.  准备考小学教师资格证的人,买《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以及《小学综合素质》这两本;

3.  准备考初中教师资格证的人,买《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综合素质》以及想考学科的《中学学科知识》这三本;

4.  准备考高中教师资格证的人,买《高中教育知识与能力》、《高中综合素质》以及想教科目的《高中学科知识》这三本。

注:面试理论教材市面上形形色色的有很多,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购买即可。建议买教材先去实体店考察翻看一下教材内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再去网上找便宜的同款书购买。

有了教材,我们要学会如何备考,备考方法如下:

1.  考试科目难度最小的是《综合素质》,但是知识点多需要记忆的方面多,需要花大量时间记忆。最好结合自己薄弱的地方,利用思维导图与复习笔记,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框架便于记忆。

2. 《教育知识与能力》这门考试科目的理论性比较强,死记硬背是不靠谱的,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记笔记来加深印象,要构建思维导图,举一反三去学习。

3.  对于《学科知识》,我们要记录其中的重难点,进行大量的刷题,熟练答题模板与技巧,做到熟能生巧。

2022天津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的理解-中学教育与能力考点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该知识属于中学教育与能力中的相关考点,因此需要大家来进行理解记忆。考查时主要以单选题和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一般涉及到对于知识理解的标志以及实施措施。相对考频不高。

一、知识理解的标志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即能把握知识的实质,确定知识的深层结构,从而可以在改变表层结构的前提下,仍能用新的表层结构来表达同一个深层结构;

2.能根据理解知识去完成所需要的动作,即能正确地执行动作。

二、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1.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

(1)主动理解的意识倾向。心理学家维特罗克强调,为了促进理解的生成,必须改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认识,改变他们对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的认识,学生的任务不是记录和背诵教师所给的知识,而是需要把所学知识与原有知识及真实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进行生成性学习。

(2)主动理解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①加题目。为了给一篇文章加题目,学习者需要把不同的内容综合起来,加以提炼。加什么题目,并没有标准答案,但要抓住中心,醒目而富有想象和创意。

②列小标题。为了给一个或几个段落写小标题,学习者需要综合这一部分的意思,这不仅可以用于语文教学,也可以用于其他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学。

③问题。针对当前的内容,出自己想弄明白的问题,这需要学生对内容进行综合和分析。

④说明目的。说明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这需要学生综合这段内容,结合前后文内容做出分析和推测。

⑤总结或摘要。为全部内容写一份总结,或者概括它的中心意思,尽量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而不是摘抄、罗列书上的原话,东拼西凑。

⑥画关系图或列表。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概括、整理这段内容的要点,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比较相关概念的异同。

2.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

奥苏贝尔分析了认知结构的不同特征对知识理解及其保持的影响。

第一,认知结构中有没有适当的、可以与新知识挂起钩来的观念。

第二,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

第三,新学习材料与原有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

3.学习材料的内容

首先,学习材料的意义性会影响学习者的理解。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应该有逻辑地、清晰地表达出某种观念意义,具有激活学习者相关知识经验的可能性。那些无意义的音节或乱码是难以导致理解活动的。

其次,学习材料内容的具体程度也会影响到学习者的理解。相对来说,具体材料中包含了更多具体的、形象的、与生活经验更为贴近的信息,这容易在学生的经验背景中引起共鸣,从而形成丰富的联系。

三、提高知识理解水平的措施

1.扩充和利用感性经验

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教材直观与概括化实现的。其中,直观是前提,是基础;概括化是结果,是目的。

(1)常用的直观形式

①实物直观。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②模象直观。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象直观。

③言语直观。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如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2.运用变式与比较

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为理解事物本质提供有利条件,比较则是从方法方面促进理解。

3.知识的系统化。

知识系统化就是部分知识间的关系,它有利于用完整的知识去理解新知识,避免学生形式主义地掌握教材。

4.通过启发式教学,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理解教材是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进行的,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总是和一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相联系。因此,利用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激起他们理解教材 或解决问题的愿望和渴求是非常必要的。

5.照顾学生理解教材的特点

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定的顺序性和层次性,有一定的年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

【小试牛刀】

1.(单选题)知识理解的标志有( )。

A.知道“是什么” B.知道“怎么样”

C.能复述 D.能描述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理解的标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会通过可见的外部言行表现出来。(1)知道“是什么”,明确知识的表面含义,能正确描述知识的内容。(2)知道“为什么”,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内容,了解其内在的逻辑依据和本质联系。(3)能举例复述,能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合乎逻辑地复述知识,举出实例,对原文能进行压缩、扩展或改组,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提出问题。(4)融会贯通,对所学知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新旧知识已建立起有机的联系。题干中A项符合知识理解的正确描述,故本题选A。

2.简答题

请简要陈述如何提高知识的理解。

【参考答案】

知识理解是概念学习的重要一步,如何提高,具体措施如下。

1.扩充和利用感性经验

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教材直观与概括化实现的。其中,直观是前提,是基础;概括化是结果,是目的。常用的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2.运用变式与比较

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为理解事物本质提供有利条件,比较则是从方法方面促进理解。

3.知识的系统化

知识系统化就是部分知识间的关系,它有利于用完整的知识去理解新知识,避免学生形式主义地掌握教材。

4.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理解教材是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进行的,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总是和一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相联系。因此,利用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激起他们理解教材或解决问题的愿望和渴求是非常必要的。

5.照顾学生理解教材的特点

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定的顺序性和层次性,有一定的年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

首发网址:https://www.haohuizhi.com/jiaoyu/zxx/11809.html

分享给朋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