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2月13日讯(记者 万玉凤 通讯员 倪海 吴旭 )记者今天从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获悉,针对疫情防控期间部队营区封闭管理、军队院校延期开学等影响,该部发挥军事职业教育优势,助力疫情影响下部队官兵学习训练。
据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职业教育局领导介绍,春节以来,他们充分发挥军事职业教育“网络+教育”特色优势,依托军综网和互联网专题推出防疫科普知识和流纳姿行疾病学、传染病学和疫情防控救治专题,实时推送710条防控冲茄慎科普要点,转化推送1800套政治理论、军事训练、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类音视频在线课程和教案讲义,链接引进教育部22个知名高校2.4万门慕课、微课和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推广清华大学“雨课堂”等4类网络直播教学手段。用最有效方式第一时间向全军普及防疫知识,用最散敬安全方式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军事理论学习和单个人员训练,用最丰富影视图文资料为封闭管理背景下广大官兵提供精神文化食粮。保证院校停课不停学、把影响降到最低,为服务全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助力部队练兵备战、支撑院校在线教学和引导官兵自主学习,提供快捷有效实用管用的服务支持,实现了“部队营区隔离不停训、全军院校停课不停学”的要求。
据统计,近半个月,军事职业教育平台累计访问量突破2500万人次,每日30.5万官兵在线开展学习训练。官兵们感慨地说,在这个特殊时期,军事职业教育网络服务平台一下推出这么多精品课程,真是雪中送炭,让大家做到了科学安排、因时制宜、训练学习两不误,从而把疫情对学习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
目前,我市高考和中考都已结束,各职业教育院校招生工作即将开始。但是由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在存在“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思想,对职业教育心存偏见,片面认为职业教育是非正规教育。为切实做好职业教育院校的招生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和家长正确认识和报考职业教育院校。为此,建议当前应积极做好舆论宣传烂薯和正面引导工作:一是创新职业教育宣传途径。充分利用现有媒体,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辽源信息网站等,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优势,学习专业技能的前途,力争使每个人都了解、认同职业教育。二是各相关部门要大力宣传国家和省、市关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优厚政策饥陪者、措施。三是宣传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新闻媒体应广泛搜集整理近年来我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信息,国内外市场用工需求情况,跟踪报道典型的就业案例,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乱袜良好氛围。四是宣传政府对就读职业院校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在每年市职业教育院校招生期间,通过媒体向广大初、高中毕业生和社会广泛宣传中、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及办法,使资助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政府和学校要千方百计确保在职业教育院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
曾几何时,就读职业学校,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备胎”选择,高职学校几乎成了低分考生的“收容所”。但是,近年来的职业院校的就业率却相当可观,中职、高职就业率跑赢本科不再是新闻。北大青鸟认为这也改变了和正在改变一些考生和家长的看法。市场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正慢慢起着变化。
当前,对于寻机“转弯”的经济结构、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亟待加速的教育改革这几项紧迫任务,人们期待职业正滑悔教育能够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还是要让职业教育与市场、企业的需求更紧密地对接。当然,这种对接应该是更深层次的。比如,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尤其是行业的龙头企业,它们清楚行业的发展方向、清楚企业的用工需求,而且龙头企业办学也更有号召力。参与办学绝不仅仅是让企业出点钱、挂个名,必须让企业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参与到课程的制定,参与到招生和就业的各个环节。同时,政府部门也可以以政府购买服务或税收优惠等方式给予大力支持。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企业“只挖人,不培养”的观念和做法对产业健康发展是不利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政府的事,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和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这绝非一句口号型的号召,而是举正要通过体制机制的突破真正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环境,从根本上扭转一些地方不重视职业教育的状况。
同时,要在全社会大力地倡导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让更多职校毕业的优秀学生走上前台,走到舞台的中央,抬头挺胸进入管理层。全社会必须摒弃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陈旧观念,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
打通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突破。过去很多人把职业教育看做“断头路”,而今后职业让闷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职教生的选择更加多样,成长“天花板”将被打破。
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与经济、市场联系最紧密的,教育要突破,经济要转型,职业教育或许是突破口。《决定》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更加光明的未来。
据英国媒体报道,“望子成龙”是每个华人父母对子女的传统期望。对旅英华人来说,子女教育更是不能忽视的重中之重,对儿女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日后能否在英国社会立足。尤其是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第一代华人,大都期望孩子能走上“学历制胜”的道路,成为名校毕业生,进而寻找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坐进办公室”,获得主流社会承认。
但对不少生长在英国或已久居英国的“华二代”来说,考大学却未必能符合他们的兴趣。“女儿居然要我找地方给她学美发,我晕!她说她喜欢整这个。”一位华人母亲在某华人论坛上表达了焦虑之情。尽管她对女儿的兴趣表示理解,但女儿“不想读书”的选择仍然让她非常“头痛”。另一位华人家长也不禁发问:“看着别家的孩子都那么有出息,考名牌大学的比比皆是,除了上学,还有别的路可以走吗?”
英职业教育盛产富豪
正当许多人心里打鼓时,一条出自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的新闻也给“读书立业”的前景蒙上阴影。数据显示,28%的英国大学生在毕业三年半后仍未找到全职工作,其中不少人还是名校出身。而随着联合政府紧缩政策的推行,大部分英国大学的学费将从明年起涨至每年9000镑,算下来培养一个大学生将花费家长27,000镑,子女的就业问题却仍不好解决,究竟花这么多钱读书还值不值?
与此同时,另一条有关“职业教育富豪榜”的新闻引起了英国民众关注。在这份由英国伦敦城市行业协会(CityGuilds)发布的富豪榜上,为很多华人所熟知英国名厨杰米??奥利弗、创业节目“Dragons‘Den”投资家德博拉??米登、JCB挖土机老板安东尼??班福德等均榜上有名。这些出人头地的百万富翁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没有上过大学,而是选择成为学徒或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并且从这里出发,靠“一技之长”闯荡天下获得成功。
CityGuilds的负责人表示,这些人的成功证明了不靠大学学历也能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对年轻人来说,除了花费两万多镑读三年大学之外,还有别的路可以走。
正如其所言,不只是这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大部分从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的技术人才也能寻获到一份薪资优厚的工作。数据显示,拥有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三级(NVQ3)的技术工人,平均年薪可达24,000至26,000的水平。相比之下,英大学埋段罩本科毕业生平均不到25,000的起薪显得没有优势,即使将目光放远,毕业燃亮三年半以后的大学生,也只有14.9%的人收入能达到30,000至35,000镑的水平。可见高薪职位并不只为大学生所准备弯闹。
“学历本位”不再流行
不过虽然技术工种的待遇颇佳,但在传统观念熏陶下,“有没有学历”仍是很多华人父母判断子女是否“成龙”的一个标准。尤其是在英国辛苦打拼的“华一代”,在生存、身份等基本问题解决后,大都不希望子女再像他们那样从事辛苦的体力工作。在他们看来,“水管工”、“电工”、“装修工”等技术工种在英国虽然收入不菲,但仍是“蓝领”一族。甚至在学术传统浓厚的英国社会,人们的观念也一度非常保守,学历高低曾是社会衡量一个人身价的重要依据。选择“职业教育”也一度被英国人看作为,“能力不够”、“考不上大学”之后的无奈选择。
但也正因为这种观念,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相比美、德、法等制造业大国来说一度落后,难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数量的技术工人,成为其战后衰落的客观原因之一。为此,近年来英国政府专门从大众观念入手,改革教育体制,扭转英国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态度。在此大背景下,华人改变对职业教育的成见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目前的英国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已经与传统的学术教育处在完全平等的位置。中学毕业后,学生即可以选择读A-Levels,也可以选择进入职业学校按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NVQ)或NVQ学习,考取NVQ4、5级证书者,其学历将分别与学士、硕士学位等同。
此外,为突出职业教育的地位,英政府规定很多岗位,特别是技术岗位的就业人员,都必须有相应的GNVQ或NVQ证书,并拉开持证者与无证者之间的工资差距。在此背景下,职业证书已成为很多英国企业的用人标准,社会认可度很高。现实中甚至有留学生在英国取得硕士学位后,再重返校园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例子。
“学术”“职业”灵活选
然而,让子女早早地选择学习职业技能,而“放弃”晋升名校的打算,很多华人家长恐怕仍然难以释怀。但实际上,英国的教育制度非常灵活,学生可以在GNVQ、NVQ与A-Levels课程间相互转学,获得GNVQ高级或NVQ3证书的人,可直接申请大学攻读本科,重回“学术道路”,持有更高级证书的人更可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去年曾代表保守党参选下议员的华裔候选人李泽文先生,也是在中学毕业后先进入警队接受培训,成为公务人员,后到剑桥大学攻读学位,再凭自己的一身本事“闯天下”。
翻开任何一所英国college的招生手册,其实英国的职业教育内容挺丰富:从美容师、婴儿护理到飞机维修师应有尽有,选择走职业路线的人还可以拿到政府经费支持。中学生毕业后可以得到一张政府提供的价值1000英镑的“代金券”,学生可以用它支付培训费,“购买”使自已达到NVQ2水平的机会。此后一般的职业教育学费每年在3000至5000左右,相对于“进大学”,性价比颇高。
中留服OSSC的负责人陈先生告诉《英中时报》,此前在中学毕业后,选择走“职业路线”的学生大约占总人数的20-30%,但在英国大学学费涨价及就业形势的影响下,相对实用的职业教育预计会更受欢迎,选择走职业路线的学生人数有望升至40%以上。
陈先生还特别提到,英国的职业教育制度不光给面临升学的青少年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对很多已经走入社会的成年人来说,也是一个“充电”的好机会。成年人完全可以选择“考取资格证+工作+考取高级资格证”的模式,提升自己的职业水平。曾有一个在天空电视台(SKY)工作的华人青年,就是先利用工作+考取NVQ交替进行的方法,目前他已经拿到高级工程师的资格,工作7年后年薪已达到近4万镑。而他当初上大学的同学,刚大学毕业就面临全球经济不景,失业裁员升高的就业困境。学位证还没职业证好使?这难道不是对“学历本位”赤裸裸的讽刺?
留英 上“职校”行得通
不仅对华人子女来说,职业教育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考大学”之外的新选择,对广大华人留学生而言,英国的职业教育的大门也是敞开的。
在日前举行的“中英职业教育对话”研讨会上,英方表示欢迎中国学生特别是职业院校学生来英留学。据英哈克尼学院国际合作部主任卡赞普尔介绍,出身职校的中国留学生,可以按照和高中、本科留学一样的途径申请继续教育学院入读,他们在中国考取的证书也可以通过认证转换成学分,并能在职业和学术教育中自由选择。不过卡赞普尔也提醒,申请英国的职业教育学院时也需提供雅思成绩,有意者需提前准备。
据陈先生介绍,相对于英国人一般乐于选择的技术工种,例如电工、水管工等,华人及留学生会更多的选择艺术、会计及计算机类专业就读,以发挥自身的优势。
2012年03月01日,liuxue86.com报道.
2011年年底,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访英期间与英国教育大臣戈夫签署了《中英教育伙伴关系行动计划》。在此前后, 中英高校“结对”“联姻”的消息频出:成都理工大学和英国国立知山大学(EdgeHillUniversity)开始筹备合办旅游管理专业的项目;广东外 语外贸大学和兰卡斯特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谢菲尔德大学宣布在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新设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一时间,中英教育合作显得格外频密和亲 热。
合作办学,对谁利好?
据英国《英中时报》报道,目前中英合作办学有多种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中英合作办学机构,即两院校力量组合形成一 所新学校,如位于中国苏州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就是由利物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合办的。中英合作办学项目,即两院校在一些专业项目上合作培养学生,但不形成 新的教育机构,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在许多专业都设置了“3+1”双学位项目(即本科学生在中国学习3年,第四年来英国读一年,毕业后可 获得中英两所学校的学位)。
在中外合作办绝吵学方面,英国和中国的合作是走在最前面的。2003年,诺丁汉大学和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就在国内创办了诺丁汉大学宁波分校,让中国学生不出国门也能享受到英式高等教育。
姚树洁教授是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他告诉《英中时报》,就他了解,在英国教育产业化的并液侍背景下,英国高校与 留学需求极高的中国合作办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方面也能为英国本地人创造就业机会。同时,对经济能力有限的家庭来说,让孩子在国内 接受国外大学的先进教育,比出国留学更省钱。
2011年3月,中美合作办学的成果——上海纽约大学在上海陆家嘴奠基。该校校长俞立中认为,中外合作办学能让中方 吸收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中国教改。英国学生联合会(Nationalunion ofStudent,NUS)的国际学生官员张巘也持相同观点。她认 为合作办学对中国高校是一个刺激,使之向国外高校学习,提高教育水平。而长远看来,中国积极参与合作办学的目的,还在于像美国那样,聚拢全球优秀人才。
办学变圈钱?
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外联合办学的数量和形式越来越多,乱象也随之出现:一些民间合作办学机构未经教育部资格认证违法 招生,导致教学质量和学历认证“充水”;一些国外低水平大学到国内滥开合作项目,滥发含金量不高的文凭,让中国学生和家长付出了时间和金钱,却收获寥寥。 这些乱象引发了学生和家长的担心。教育学者熊丙奇更是呼吁公众警惕合作办学的灰色地带,防止国外大学到大陆圈钱。
姚树洁教授表示,就他了解,诺丁汉大学在中国创办宁埋迟波分校,目的并不是赚钱,事实上也没有赚到钱。而该校学生毕业后6个月内就业率达到100%,毕业学生中七成选择了继续学习,三成选择就业。
张巘则认为,大部分通过“3+1”或“2+2”项目来到英国的学生大多选择继续留英深造,这实际上给英国大学提供了 更多的生源。但她并不认为英国大学合作办学的目的是赚钱,她说:“现在全世界的大学都在用各种政策吸引国际学生,选择最优秀的人为自己的科研项目工作,这 是一种人才战略。”但她也遗憾地表示,由于政府目前紧缩的移民政策,可能会让英国吸引全世界人才的效果大打折扣。
对中外合作办学出现的一些问题,当红专栏作家、公知加藤嘉一告诉《英中时报》:“一些项目的教学质量没法保证,或者 是通过不正规的手段来招生,来弥补资金方面的问题,我也听到很多。对此,首先,监管机构和媒体应当监督和批评;另外如果这些项目的确是低水平,低质量的, 早晚会被淘汰,这是一个过程。但中外联合办学的潮流是不应该阻挡的。”
总体来讲,加藤嘉一对中外高校合作持支持态度,他说:“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年轻人是没有出国这个选择的,现在这个合作让中国年轻人的选择和自由更多了……中外合作办学最大的好处是,让中国人和外国人有了更多的交流,给大家提供了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桥梁。”
读X+X,还是自己申请留学?
今年刚毕业的张文宪通过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与北安普敦大学的3+1双学位项目来英读本科第四年。他认为这个项目很好,“让年轻人有机会出国体验,开阔眼界”。
英国留学签证中介(Uvic)的CEOPhilipHao告诉《英中时报》,由于“2+2”比“3+1”的学生在英国学习时间多出一年,“2+2”项目学生在英国教育评估体系下表现出更高的总体素质,因此近几年,“2+2”双学位项目的中国留学生更受英国校方青睐。
对此,NUS的张巘认为,不管是“2+2”还是“3+1”项目,国内学校都应当在学生出国前给予更多英国教育理念和口语方面的培训,“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一来英国,就能马上适应英国教育和融入当地文化,是不现实的”,张巘警告。
PhilipHao还透露,与合作办学项目相比,直接出国就读本科或硕士在中国学生中更受欢迎。天津大学行政管理专 业的大四学生王小宝就拒绝了校方推荐她就读本校和国外大学的研究生合作项目的建议,理由是合作的国外大学提供的专业选择并不理想,而且学费也没低多少。如 果要出国深造,还不如自己直接申请一所理想的大学。
学生家长张先生表示,他的女儿目前正在湖北上大一,他想让女儿本科毕业后来英留学。他说:“我没打算让她参加国内的那些合作项目,我们自己申请的话,可以选择的专业和学校余地更多,而且家里也不缺这些钱。”
交换生项目也是教育合作的另一种较受欢迎的方式。复旦大学研究生李柯文在研究生期间到东芬兰大学交换半年。她虽然是经济系学生,但在那半年里听了不同专业的科目,并和当地学生交流学习,因此这半年收获颇丰。
但目前在卡迪夫大学建筑学院已工作一年多的李晓俊对交换生项目并不看好。她告诉记者,从她与周围交换生的接触看来,因为英方“接收”院校对交换生管理松散,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放羊”状态,并未专心学业,只有一些自律性很强的学生才会真正受益。
出国读“洋职校”,你愿意吗?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政府已经发现中国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上的欠缺。在2011年底中英达成的教育合作协议中,除高校 合作外,中英高职专科院校的合作也被纳入了教育合作的范围。在去年10月的中英大学合作高峰论坛上,袁贵仁指出:“现在中国经济正在努力摆脱对廉价劳动力 的依靠,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中国来说,英国的学徒教育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成功模式。”
2011年12月,《中英职业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在两国政府层面落实下来。在此前后,威尔士重庆职业学院联盟成 立,威尔士和重庆将在语言培训、旅游、管理、艺术设计、新能源、创意产业等课程方面合作培养技术人才。几乎是同时,位于英格兰的高等职业学院米尔顿凯恩斯 学院也与南京幼师女专在学前教育、旅游、艺术设计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准备培养专职人才。
的确,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中国人才调查报告》,目前中国高技能人才短缺,高级技师已出现断层。姚树洁教授指 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自1999年中国高校扩招以来,上大学更加容易,职业专科生源急剧减少;二是国内院校升级成风,专科升本科,二本升一本,导 致职业专科学院数目减少;三是中国家长长久以来重学历、轻技术的观念,影响了孩子在中学之后,不愿选择读专职院校,而是挤破头上大学。
张巘对中英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合作感到很兴奋。她认为这个决策“高瞻远瞩”。“现在是需求市场,中国国内大学生太多, 目标性不强,不像英国有很多职业专科院校,不仅中学毕业的孩子可以上,也有供成人选择的职校。在英国,职业培训是终身的。”中英职业教育合作“能提高中国 的竞争力”,因此她很看好这一块的潜力。
但由于中国社会长久以来重学历轻技术的观念,想要让家长送孩子出国学专科技能而非学位教育,短期内可能有难度。PhilipHao就表示,他所在的Uvic留学中介机构就没有到过一个要来英国读高职院校的申请案例。对此张巘认为,这需要政府的扶持。
除院校合作,目前一些英国高校还开始为中国赴英实习学生提供培训课程,帮助他们融入当地。布鲁奈尔大学国际部高级官 员吴毅勇告诉《英中时报》,该校2008年起,就开始支持英中两国推出的“英中大学生工作实习计划”,为初来乍到的中国实习学生准备两周的培训,帮助他们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英国文化、生活和商业知识等。考文垂大学和密德塞克斯大学也提供类似课程。这些无疑为中国大学生在全球背景下的就业能力起到了铺路的作 用。
2月18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薛澜教授在LSE中国发展论坛上说:“中国教育改革已经开始,很多地方都有微小的变化。整个体系的变化,比大家想象的要大。”中英职业教育的合作,或许正是国家对教育体系逐步改革的一个体现。
《中英教育合作掀热潮 联办职业教育成亮点 - 华人 - 欧洲新闻》本文来源:()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