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春秋时代,秦穆公统治时期,秦国迅速崛起为重要诸侯,武力扶植晋文公上台,通过秦晋交好,秦军得以挺进中原。然而,晋文公去世后,秦晋关系急剧恶化,晋国转而对秦国实施打、制裁之政策,使得秦国两百年无法向东发展。那么晋国是如何做到的呢?
第一,崤山之战,出其不意围歼秦国远征军
晋文公去世后,秦穆公觉得机会来了,遂派一支军队远征郑国,意图染指中原事务。然而,这次远征未没成功,在返回途中,晋国出其不意在崤山设伏,围歼秦国远征军。秦军全军覆没,三名高级将领被俘,实是秦国历史上最惨重的败战之一,也是改变春秋历史的关键一战。这一战的时间是公元前627年,从此秦国断了向东扩张之路。
第二,晋国修筑桃林要塞
秦穆公去世后,秦康公仍不放弃向东扩东的念头,与晋国发生几次战争。然而,面对如日中天的晋国,秦军未占到任何便宜。晋国元帅赵盾意识到有必要屯兵要塞,遏制秦国人无休止的骚扰。桃林要塞成为防御秦国的核心堡垒,这一要塞位于潼关至函谷关一带,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乃是秦国通向东方的咽喉要塞。这个要塞在未来的秦、晋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整个春秋时代,秦国人死死地被压制在桃林要塞以西,无法越雷池一步。
第三,秦国偷袭晋国失败
公元前594年,晋国发动对赤狄(狄人最强的一支)的全面战争。晋军主力倾巢而出,扫灭赤狄。秦桓公乘机出兵,杀入晋国,兵抵辅氏(今陕西大荔东)。晋景公亲自率一支军队,由魏颗担任前敌总指挥,阻击秦军。辅氏一役,晋国并没有派出最强的兵力,仍然大获全胜。此役,秦国意识到自己的武力远远逊于晋国,在晋国的威慑下,秦桓公不敢再轻举妄动。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另一说公元前403年)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显著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消灭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从而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就三家分晋来说,不仅是春秋和战国历史的重要分界线,也意味着晋国这一超级大国的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在春秋时期,晋国在整体实力上力压秦国、楚国、齐国等诸侯国。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晋国没有被一分为三,秦国还能够一统天下吗?
一
首先,针对“没有“三家分晋”,秦国还有一统天下的可能”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如果没有魏赵韩三家分晋的话,不仅秦国很难最终一统天下,而且其可能继续被晋国压制,甚至被晋国所消灭。理由如下:一方面,在春秋时期,虽然秦国和晋国曾经有过“秦晋之好”,不过,在大部分时间内,秦国和晋国展开了多次交锋。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双方各有胜负,但总的来说,晋国是占上风的。更为关键的是,因为晋国这一强国的存在,并且通过扼守潼关至函谷关一带,秦国始终难以进入到中原地区。
二
在此基础上,秦国无法进入到富饶的中原地区,自然也就很难获得先进的技术、人才、文化等,其自身国力自然无法获得快速的提升。在春秋时期,晋国因为重心在中原地区,也即主力用在了对抗楚国上,所以没有全力攻击秦国。不过,如果晋国得以完整到坚持到战国时期,完全有能力消灭去秦国。更为可怕的是,即便是晋国一分为三后,依然能在一定时期压制住秦国。在战国初期,晋国分为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其中,魏国继承了晋国的衣钵,成为三晋中实力最强大的一方。
三
在魏国和秦国的较量中,秦国可谓屡战屡败。比如公元前408年,魏国大军进攻秦国,尽占河西之地,而后又筑洛阴、郃阳两城。至于吴起率领的魏军,几乎次次都击败了秦军,甚至威胁到秦国只能够迁都来暂避锋芒。除了击败秦国外,三晋之中的魏国还灭掉中山国,大破齐国。也就是说,晋国一分为三后的魏国,就能够在战国初期力压群雄,成为继续压制秦国的霸主。那么,非常明显的是,如果是魏赵韩三家联合在一起的晋国,显然是更加强大的。到了战国中期,魏国之所以丢失了霸主的位置,一部分原因就是三晋之间的互相攻伐,也即不够团结。
四
最后,到了战国中后期,虽然魏国衰落了,但是,对于胡服骑射后的赵国,又成为可以匹敌秦国的对手。在长平之战之前,赵奢等赵国将领也曾击败过秦国。而即便经历了长平之战的失败,秦国依然被赵国的李牧等将领击败。一定程度上,对于占据了今山西、河南、河北等中原地区的晋国,原本拥有最多的人才,如果这些人才不是分到魏赵韩三家,而是由一个不被肢解的晋国所用,其能够发挥的作用也是难以想象的。综上所述,在春秋时期,也即三家分晋之前,晋国在对抗楚国之外还能压制秦国,而即便是晋国被一分为三后,魏国和赵国也是可以匹敌甚至能压制秦国的对手。所以,在笔者看来,如果没有“三家分晋”,秦国难以一统天下。对此,你怎么看呢?
春秋时期,秦穆公不顾上大夫蹇叔和老臣百里奚的再三劝告,不远千里去进攻晋国东面的郑国。这一次东征,秦穆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人为将。出发前,蹇叔哭着告诫儿子:"我看着你们出发,再也看不到你们回来了。这次远征,晋国人一定在〗山截杀你们。山有两座山,那南边的山是夏帝皋的坟墓;那北边的山,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你一定死在这中间,我到那里收你的尸骨吧。"
孟明视率秦军进入滑国地界向郑国疾进,忽然有人拦住去路,说他是郑国派来的使者,要见秦军主将。孟明视大惊失色,连忙接见"使者"。"使者"说:"我叫弦高,我们的国君听说三位将军要到郑国来,特派我送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肥牛来犒赏贵军将士。"说罢献上熟牛皮和肥牛。
孟明视原来打算去偷袭郑国,现在一听郑国已知道了他们来袭击的消息,只好收下牛皮和肥牛,敷衍了弦高几句,灭掉滑国,班师回国。
其实,弦高不过是个牛贩子,他在滑国遇到孟明视,发现秦军的企图纯属偶然。弦高用计骗得孟明视相信后,连夜派人回郑国报告消息去了。
晋国得知秦军远袭郑国的消息,十分愤怒。如今见秦军无功而返,果然不愿意错过消灭秦军生力军的机会,在东〗山、西山之间和觳陵关裂谷两侧的高地设下埋伏,专等秦军进入"口袋"。
公元627年4月13日,疲惫不堪的秦军从滑国返归本国,抵达形险恶,山路崎岖狭窄,特别是东、西间,人走都很吃力,车马行进更是难上加难。西乞术望着险峻的山岭,不安地对孟明视说:"临出发时,父亲再三警告我,过山要小心,说晋人肯定会在这里设下埋伏,消灭我们。我们的队伍拉得太长,再不收拢一些,就很危险了!"孟明视叹道:"我何尝不想这样做?只是道路太窄,做不到啊!"
孟明视率领部队小心地进入山谷。突然,金鼓齐鸣,一支强悍的异族部队率先杀出--原来,这是晋国南部羌戎的兵马,羌戎是晋国的附庸,一直听从晋国的调遣。随后,在晋襄公的亲自指挥下,晋军大将先轸率晋军一拥而出,以排山倒海之势将秦军分割、包围、消灭。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人都成了晋军的俘虏。
晋国吊打秦国,本来就是事实。春秋晚期,有东南西北四个大国,东邪齐国,南帝楚国,西毒秦国,晋国则一家独领北丐和中神通的两份实力,你说哪家最强,那当然得是晋国。
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前夕,楚国的势力差不多已经蹂躏了整个中原,黄河下游的大国,如齐如宋都被楚所侵略,鲁、卫、郑、陈、蔡等国都已投降了楚人。换句话说,如果不是此时晋国的崛起挽救了大局,那么战国时期的秦灭六国的场景,就会提前出现,成为所谓楚朝。
然而最终是晋国出手,击破了弥漫中原的荆楚入侵势力,压迫其退回原有之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使中原复呈安定之象。中原诸侯之逼于威势而附楚者,皆脱离楚国复回至中原集团,听从晋国之领导。晋国得到周天子策命,拥有 代表周王室行使征伐大权的 "尚方宝剑 "。
那么,此时的秦国又是个什么情况呢?前627年,晋秦崤之战,晋胜。前625年,晋胜。前620年,秦晋令狐之战,依旧是晋胜。
于是秦国卧薪尝胆,数十年后再来。前594年,秦晋辅氏之战,晋将魏颗打败秦国。前578年,秦晋麻隧之战,晋厉公打败秦国。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晋厉公打败楚国。
你瞧瞧,又打三回,依旧是秦国全部吃鳖。
所以在春秋时期,晋国是毫无疑问的吊打秦国。
但,就是从此时开始,晋国开始走上分裂道路。前376年,三家分晋,晋国不复存在。
不过,此时的赵韩魏三家,依旧是个团结的三国协约。在战国初期,达成合作关系的三家,以魏国为首,曾经威风一时。当时赵献侯想联合魏文侯消灭韩氏,赵、魏平分韩氏。韩武子想联合魏文侯消灭赵氏,韩、魏平分赵氏。对于赵、韩的提议,魏文侯均给予了明确的拒绝。于是最终赵、韩都感激魏文侯,由是达成团结对外的合作态势。
应该说,魏文侯的策略,完全正确,他的目的,就是先灭秦,再图天下。公元前419年起,魏国西渡黄河,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筑城,从此开启灭秦大计。11年后,魏国已完全占领河西,对秦绝对占有优势。
但很可惜的是,魏国并没有坚持这个正确的策略,随后他便发动了对中山国的战争。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中山国与魏国并不搭界,中间隔着赵国。魏国占领中山,必然会引发赵国与魏国的矛盾。
三晋联盟之际,曾向东击败齐国,向南击败楚国,但魏文侯却贪图中山国这样的小利,从而与盟友赵国失和,正是这项重大失误,造成了三晋联盟的逐步走向瓦解。
试想,如果魏国不是调头向东,而是专心致志向西,灭掉秦国,魏国便有了一个稳固的后方,以此图天下一统,难道不是很有希望吗?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