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南朝:宋齐梁陈中的齐宫(步步野弯莲华步步春,香凝罗信孝袜不生尘滑脊稿。
何须洛浦遥相见,已是人间有洛神。)步步莲华是指萧宝卷的典故。
离宫是指在国都之外为皇帝修建的永久性居住的宫殿,皇帝一般固定的时间都要去居住。也泛指皇帝出巡时的住所。
指一种建筑形式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离宫:避暑圆知山庄
【有史可依】
1.正宫之外供帝王出巡时居住的宫室。《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孝惠帝 曾春出游离宫。”《汉书·贾山传》:“ 秦 非徒如此也,起 咸阳 而西至 雍 ,离宫三百,钟鼓帷帐,不移而具。” 颜师古 注:“凡言离宫者,皆谓於别处置之,非常所居也。” 唐 温庭筠 《华清宫和杜舍人》:“五十年天子,离宫旧粉墙。” 明 孙柚 《琴心记·赉金买赋》:“何地承君愁,望离宫只自吁。”
2.指太野腔携子居住的宫室。《文选·陆厥<奉答内兄希叔>诗》:“离宫收杞梓,华屋富徐陈。” 张铣 注:“离宫华屋皆太子宫舘也。”
3.指南天,南方。 五代 齐己 《苦热行》:“离宫划开赤帝怒,喝起六龙奔日驭。”《西游记》第三五回:“那魔……取出芭蕉扇子,望东南丙丁火,正对离宫,唿喇的一扇子,搧将下来。”参见“ 离南 ”。
4.借指火红色。 五代 齐己 《石竹花》诗:“石竹花开照庭石,红藓自禀离宫色。”
5.星名。《晋书·天文志颂伏》:“离宫六星。” 唐 杨炯 《浑天赋》:“华盖岩岩,俯临於帝座;离宫奕奕,旁绝於天津。”《宋史·天文志三》:“离宫六星,两两相对为一坐,夹附室宿上星,天子之别宫也。”
临淄
临淄齐国故城,东濒淄河,西依系水,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政府驻地东北7公里的齐都镇。东、西、北面是辽阔肥沃的平原;东北距渤海百余里;南面是牛山、稷山、峱山和名泉——天齐渊。
临淄原名营丘,后因濒临淄河而定名。据《尔雅·释丘》、郑康成《诗经·齐风》注、晋人郭璞《尔雅》注、《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综合考证:淄水从营丘的南面和东面流过,营丘、临淄是一个地方。营丘在公元前1045年太公封齐建国时即被定为国都;公元前866年,齐胡公姜静从营丘迁都薄姑(今临淄北博兴、桓台一带);公元前859年,齐献公姜山复都营丘,并以营丘临靠淄水而改名“临淄”。从此,“临淄”之名传称到现在。
临淄的建置沿革源远流长。三皇五帝时期,临淄先后是太昊伏羲氏、颛顼高阳氏、少昊爽鸠氏的集居地;夏朝时期,季崱氏栖居在这里;商初,临淄是逄伯陵氏的属地;商末,薄姑氏在此居住。周时,公元前1045年——公元前386年,姜姓齐国传660年在此建都;公元前386年——公元前221年,田姓齐国传166年在此建都,临淄作为周代齐国都城长达824年。公元前202年,西汉高祖刘邦封他的庶长子刘肥为齐悼惠王,都临淄,传多代西汉齐王于西汉末。3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封刘璋为齐王,都临淄,传数代东汉齐王于206年。由上述可知,临淄齐国故城作为“三齐故都,两汉王城”,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先秦两汉时期,是声名显赫、地位极其重要的。
临淄久负盛名,在东汉以前一直是全国最大、最富庶的工商业都市之一。春秋齐桓公时,临淄居民就有四万余户,人口二十多万;战国齐宣王时期,临淄居民多达七万余户,常住人口保守估计也在五六十万以上;到西汉初年,临淄“巨于长安”,“非天子亲弟爱子不得王此”,有户十万(当时都城长安仅八万多户),人口过百万,人物众盛而居民富足,每天“市租千金”,被称为全国最富庶的地方。汉朝腊睁瞎有“五都”的称号,临淄是其中之一(成都、邯郸、南阳、洛阳),因此有“西有长安,东有临淄”的传统称誉,在当时世界上也赫赫有名,可与古罗马相媲美。由上述可知,临淄齐国故城在中国古城乃至世界古城中的地位都是极高的。
六十年代,山东省文化部门组织全国考古工作者,对临淄齐国故城进行了全面勘探,对地上轮空、地下文物进行了探掘、考察。1972年发表了《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又经过几十年的发现、探究,目前已搞清了齐故城的基本面目。先秦学术界普遍认为,在众多的先秦国都遗址中,临淄齐国故城遗址为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遗址之一。
先来看最大。临淄齐国故城分大城与小城两部分,为“大城咬小城”的格局。大城为平民所居,建于西周时期,南北9华里,东西7华里,周长14158米;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隅,是国君居住和官吏办公的宫城,建于战国时期,南北4华里,东西3华里多,周长约7275米。大城和小城总周长约21,433米,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临淄齐国故早庆城因沿河而建,故有城墙拐角24处(仅沿淄河东墙就有14处),这是其他先秦诸侯国都所没有的。城垣基宽一般在20米左右(最宽处达55—67米),顶宽在10米左右;城垣高度约为“七雉”,即约14米左右,四周角楼高度为18米左右。另外,齐国故城有门13座(已探明11座),见于史载的有申门、稷门、雍门、杨门、广门、东闾门、虎门、龙门、鹿门、郎门、章华门、北门、南门、东门、西门等(其中可以确定的是,申门、雍门、杨门是西门,东门、东闾门、广门为东门。章华门为北门),其中小城城门5座:南门2座,东、西、北门各1座;大城城门6座:南、北门各2座,东、西门各1座。齐国故城大、小城内发现十条干道,其中小城中3条,路宽一般为6—8米,最宽者17米;大城内7条,路宽10米、15米、20米不等。交通布局规整合理,符合“道路不必中准绳”的原则。
据《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即说当时天子之城的建制是九里,诸侯大国之都城一般为七里。周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周长为34.92里;鲁都鲁城(今山东曲阜附近)周长为23.542里;蔡都蔡城(今河南上蔡附近)周长为20.98里;宋都宋城(今河南商丘附近)周长为20里,均远远小于临淄齐国故城的规模。由此看来,始建于姜太公、经由历代齐君不断改建、扩建的临淄齐国故城,可谓中国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临淄齐国故城之所以超越周礼的规定,原因有三:一,太公建齐城在前,周公制订周礼在后;二,太公建齐城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富有实事求是、创新变革精神,与“因俗简礼”的建齐方针相呼应;三,符合 当时稳固政权、集聚民众、抵御外来侵略的实际需要。
再来看最完整。临淄齐国故城有规模庞大、保存完整的城建设施、宫殿建筑遗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和墓葬区,这在其他先秦王都遗址中极为罕见。
临淄齐国故城的城建设施除保存有城垣、城壕遗迹外,还保存有城市排水系统。根据勘探得知,齐故城大、小城设有三大排水系统,四个排水道口。排水系统如此完备、系统、精巧,这在中国甚至世界早期城建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临淄齐国故城的宫殿区在小城西北部,地下分布有大面积的夯土基址。宫殿建筑遗址主要保存有桓公台和“金銮殿”。桓公台,俗称梳洗楼、梳妆台,秦汉时称环台,魏晋时人称营丘,唐长庆年间(821—824)建齐桓公和管子庙于其上,故名桓公台。台顶部分为3层,现高14米,南北86米,东西77米。为宫殿区的中心建筑,整个齐国故城的制高点。“金銮殿”位于小城东北部,与桓公台遥相呼应,夯筑台基较小,现存面积6000平方米,亦是宫室建筑遗址。四周以自然石垒砌,周围地势低洼,当是台榭别馆遗迹。在此宫殿遗址上,出土了大批铺地花纹砖、脊砖以及各种纹饰的全、半瓦当。另外,小城外西南方1公里有齐威王与田忌赛马、景公与晏子论和同之地——遄台;小城西和西南有世界最早的官办学府和社科院——稷下学宫遗址;大城西部,小城西门外有一代贤相、廉洁奉公的楷模——晏婴故宅所在以及晏婴冢;大城东南部韶院村有春秋时期孔圣人听齐韶后盛赞“尽善尽美”,“三月不知肉味”的孔子闻韶处;大城东门外有无盐女钟离春进谏齐宣王、孟子见齐宣王论“与民同乐”的雪宫台;故城西北10公里处有屈原来齐下榻过的齐国国宾馆——梧台等。
临淄齐国故城的手工作坊遗址在大城内分布密集,足可证当时齐都、齐国手工业的繁荣、发达。目前发现冶铁遗址6处:小城内2处,西部1处,东部1处;大城内4处:西部、中部偏西、南部、东北部各1处。炼铜遗址2处:在小城南部和大城东北部。铸钱遗址2处:“齐法化”铸钱遗址在小城南部居中;西汉半两钱、五铢钱铸址在大城东北部。铸镜遗址2处:一在刘家寨村东,一在苏家庙村西。制骨作坊遗址4处:集中在大城东北和北部,今崔家庄东北、河崖头村西南、阚家寨村南、东古城村南、田家庄村东北等。制陶作坊遗址多处:主要在大城西,长胡村、督府巷村、西石桥村、邵家圈村等发现多处陶窑遗址,出土大量瓦当。
临淄齐国故城的大型墓葬区主要分布在在大城的东北部,今河崖头村村中和村西,经考证为姜齐君主和大贵族墓地。目前已探出大、中型墓20余座。其中5号墓东、西、北三面发现215米殉马坑,殉马据推测在600匹以上,为全国最大殉马坑。墓主经考证确认是姜齐第25代国君齐景公姜杵臼。
综上所述,临淄齐国故城遗址规模庞大,为先秦国都遗址之冠;都城各功能分区均保存完整,虽历经三千多年风雨,仍可清晰的窥其“海内名都”的风采,在先秦各诸侯国都遗址中确实一枝独秀,独领风骚。因为临淄齐国故城的学术价值极高,意义非凡,在中国先秦史中地位显赫,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月4日,国务院因临淄齐国故城鲜明而独特的价值,公布临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临淄区正以齐国故城为主体积极申报国家乃至世界文化遗产。
齐国首都临淄的宫室,留下名称记载的不多
1、“遄台此早”,现存高台基址,运悔在临淄故城西门齐国苑囿中,民间俗称“歇马台”
2、“梧台”,在遄台西北约10公里
3、“环台”,故城的西北部有一座高大的夯土台基,俗名森悄雀叫桓公台,又称梳洗楼、梳妆台,现高14米,南北102米,东西77米。
——城垣遗址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