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春秋战国 > 正文内容

秦国世族_秦国世族为什么恨商鞅

春秋战国6502022-12-14 09:20:19
查看本文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百度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搜狗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360

文中目录表: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世族都有那些?

秦国世族_秦国世族为什么恨商鞅 第1张

对于先秦世族阶层,《左传》和《国语》两部典籍涉及较多。直至现代,对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无世族都众说纷纭,我比较倾向于秦国无世族论。一:因为在战国时期,秦国才与中原各国有了更广泛的接触,然而,此时周代的礼乐制度已遭到了破坏。各国的世族失去了存在基础,已基本走向没落。时代背景决定了秦国此时难以形成世族。

二、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秦国无世族的原因。由于历史原因,秦人在周人建立政权后,没能被立为诸侯,而是被封为附庸僻处西垂。由于秦国在文化制度的建设上起步较晚,同时,地理条件又限制了秦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致使秦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原各国。文化上的落后导致了秦国宗法制度的不健全,宗法制度的薄弱又限制秦国世族的形成和发展。

三:宗法制度在周初,起到了稳定政权的作用,使周代社会能够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下迅速发展。但伴随宗法而生的世族阶层在后期则成为各国发展的阻力。秦人因为被摒弃于周文化之外,所以初期的发展落后于中原各国,而正因为如此,秦国就没有形成世族阶层。最终能够抛开包袱,走在中原各国的前列。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六国,所谓的六世是指哪些秦国国君?

《过秦论》中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六世指的是秦献公嬴师隰,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驷、秦武王、昭襄王兄弟(嬴荡、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异人,共六世七君。其中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两代王属于守成之君,贡献不大,其他诸君皆开拓之君。

秦献公嬴师隰功绩有三:其一、平定秦国内乱,结束了秦国四世乱政的局面;其二、迁都栎阳,将秦国东进意图表达无疑,有天子守国门之决心壮志;其三、废除人殉制度,增加了秦国的人口。嬴师隰是一位雄主明君,他流浪多年才回国继位,然后与强魏鏖战二十年,收复了部分河西失地。《史记.秦本纪》记载:献公元年,止从死;二年,城栎阳。

嬴师隰还给秦国带来了一则圣人预言,鼓舞了秦人统一天下的心志,这位圣人就是《道德经》的作者老子。老子对秦献公说:秦周同源,合起西陲;秦为诸侯,而秦周分离;离五百年,而大合于秦;合十七年,则霸王出。这意味着秦国有统一华夏的天命在身。

秦孝公嬴渠梁用《求贤令》招来法家大才卫鞅,君臣二人同心变法强秦,历二十又一年,秦国爆发,国富兵强。秦国能有统一天下的底气,全靠秦孝公与商君二人,两人将秦国破而后立,全面彻底变法,让秦国浴火重生。其他国家变法,或多或少都会有保留,但是秦国变法却十分彻底!这就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底气所在,以新代旧;新的是秦国,旧的是六国。

秦惠文王进一步深化改革,将商君之法变成国之根本,反对变法的秦国世族皆遭到毁灭性打击。秦惠王时,秦国尚不能以一敌六,因此秦国以外交攻势为主,武力兼并为辅,拉笼一批,打击一批;秦国主要拉笼燕、齐两国,打击三晋跟楚国。从秦惠文王开始,秦国就在对六国进行鲸吞蚕食,六国日衰而秦国日盛。

秦武王执政三年,以武力敲打三晋,给韩国割肉放血般的打击,最终秦武王在洛阳举鼎而死。秦武王死后,他弟弟嬴稷成为秦王,执掌国政长达56年之久,尽管其中有四十年都是宣太后在执政。秦昭襄王威德昭襄,他全力东出,粗暴的虐打三晋跟楚国,还顺带将齐国、燕国搞得无还手之力。六国多次组织联军击秦,皆胜少败多,秦昭襄王消灭了六国的精锐部队。

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两代王属于守成之君,且享国日浅,孝文王当了三天秦王,庄襄王当了三年国王,国政皆由相国吕不韦执管。大秦四年丧三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国皆高兴得合不拢嘴,这表明秦国开始衰败了,天不佑秦了。结果秦王政改变了这一局势,他不仅身强体健,数十年不死,还跟秦孝公转世一样雄才大略,他以一年灭一国的速度击灭六国,统一华夏。

秦国世族名臣甘龙是谁 甘龙最后怎么死的

甘龙是秦孝公的臣子,《史记》、《商君书》和《战国策》中对他都有所记载,他是秦国的世族民臣,同时也是变法的反对派。甘龙曾经在秦献公时期主张推行新政并且长期领国,是秦国的功臣,所以对秦国的国情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甘龙前期主张有限变法,后来又主张有度复辟。具体地说,甘龙的政治主张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认识的阶段,他承认秦国如果不推行新政就会日益衰弱,并且逐渐走向灭亡的残酷现实;第二层面是治国的主张,他以恢复穆公霸业为主要目标,与秦孝公初期的目标相一致;第三个层面,表明自己的变法底线,即不能触动穆公祖制。

甘龙是怎么死的?甘龙最后的结局《史记》、《战国策》、《商君书》等正史上都没有记载,应当是正常死亡。但是在小说《大秦帝国》中甘龙的结局却大有不同:秦孝公死后,嬴驷即位,甘龙等人与魏国合谋,并且策划发动政变,意在另立新君。

但是,秦惠文王早已知道他们的密谋,临危不乱,内外并举,左右开弓,以快刀斩乱麻的形式斩断了齐魏的联盟,解除了义渠兵祸,同时也一举铲除了以甘龙为首的老世族复辟的阴谋,把这些人全部缉拿,并全部斩首,为商鞅平反。甘龙跟一千多老世族在观众的唾骂声中被斩首,可见国人对他们的怨念极深~

秦朝四大家族

秦朝时权势地位最高的家族自然是皇族嬴家,而仅次于嬴家的,便是王、李、冯、蒙四大家族。

蒙家

因为蒙恬、蒙毅兄弟的存在,蒙家是后世人们最广为人知的秦朝家族,但论起权势地位,蒙家在秦朝四大家族中只能排倒数第一。

秦朝李家纯粹是李斯一个人撑起来的,但他一个人的权势就能抵得上整个蒙家或冯家。李斯本是楚国上蔡小吏,学于荀子后出仕秦国,历任郎官、长史、廷尉、左丞相,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为其左臂右膀。

冯家祖上是战国时期韩国上党郡守冯亭,他曾献策韩王将上党送给赵国,故而引发秦赵长平之战。

秦国冯家的史书记载较少,但从仅有的文字便可一窥其家族之盛。秦始皇一统天下,大封群臣时,冯毋择为伦侯武信侯,与列侯通武侯王贲等人并列。

王家

王家是白起死后秦朝最耀眼的名将世家,也是这四大家族中唯一出身秦国本国的世家。第一个崛起的王家之人是王翦,他从小侍奉秦始皇,长大后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后又统兵六十万大败项燕,消灭楚国,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被秦始皇尊为太师,其功甚至要远超李斯。

反对商鞅变法的秦国世族重臣,最后结局怎么样了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以前秦国的老氏族是什么意思? 还有孟西白有什么来头?

就是母系氏族,秦国的母系氏族残余及其婚姻状况对秦国的政治势力演变和商鞅变法都有巨大的作用,由于秦国的母系氏族残余,婚姻关系混乱,形成了独特的母系贵族势力强大的局面。

这与六国一脉相承的公族势力恰好相反,母系贵族势力往往一朝而衰,不能形成动摇君权的顽固势力,因此变法顺利实现,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建立,秦国逐步走向强盛,继而实现统一。

这“孟西白”在秦国可是大大有名,说的是秦穆公的三大名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

扩展资料:

母系社会特点

新石器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旧有氏族的狭小格局已不适应新的形势。生产工具的改进以及劳动技能的熟练,使人们以比较小规模的集体为单位从事生产成为可能。在这样的集体中进行生活也更便于管理。

于是,随着人口的增殖,原来的氏族除继续分离出血缘氏族之外,在氏族内部又出现若干母系亲族。

婚姻形态也有所改变。还在群婚制盛行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存在某种或长或短时间内比较固定的成对配偶的同居。

以后,由于妇女主动要求比较长久地与某一个男子结合,于是就逐渐向对偶婚转移。对偶婚形态下的夫妻关系不是独占的同居,两性的结合仍比较松散,多采取以女方为主的男方走婚形式。

纳西族的母系亲族世系以母系血统关系为纽带。在对偶婚的情况下,因子女从母居,男配偶也不甚固定,世系也只能按女方计算。即由母祖传给母亲,再由母亲传给女儿,依次类推。当地谚语说:“无男不愁儿,无女水不流”。

“生女重于生男,女儿是根根”。妇女关系到母系亲族能否长久绵延。若没有女继承人,母系亲族就面临绝灭的危险。

所以,纳西族人把女儿的出生视为值得庆贺的大事。相比之下,男孩子出生就远为逊色。父权社会是重男轻女,母权社会却是重女轻男。其差异就在于,父权社会以男性计算世系,母权社会则以女姓计算世系。

按母系计算世系,是母系亲族最重要的特征。

母系亲族有过继养女的传统习惯。当母系亲族没有女继承人时,全族都会焦灼不安,族长要召集全体成员商量,并决定向其他人口众多的母系亲族请求过继养女。

对方如果同意,就接受礼物,并在本氏族举行祭祖仪式,宴请氏族的成员,向大家禀报将本亲族女子过继给外亲族为养女的缘由。

氏族首领为该女子祈祷,并祝福她去外亲族后,多生子女,延续后代。迎受养女的亲族也要举行祭祖仪式,向祖先禀告增加新的成员,并为该女更换姓名。

然后,亲族成员共餐,同庆同乐,以示祝贺。养女在新的亲族中与其他成员享有同等的权力和义务。成年后,如有威信和能力,也可以主持生产和生活。

接收养女,是面临绝嗣险境的母系亲族得以传宗接代转危为安的重要手段。

小孩子在长大之后,要举行成年仪式。因为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自小从母亲居住,并由母亲和舅舅抚养,所以其成年仪式也要由母亲和舅舅操办。

古人生活条件艰苦,寿命较短,性成熟也早,故小孩子到13岁便步入成年。在此之前,他们不算社会的正式成员,也不享受亲族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在成年人的心目中,小孩子还没有灵魂。成年仪式在每年的正月初一举行。

亲族的成员聚集在火塘附近,祭祖之后,成年男女脱下孩提时所穿的麻布长衫,换上成年人的正式服装。女人上着短衣,下穿百褶裙,戴包头。

男子戴帽,穿长袍和裤子。所以这种仪式又可称作穿裙子仪式和穿裤子仪式。仪式结束后,亲友纷纷向姑娘和小伙子赠送礼品,并向他们致以良好的祝愿。举行成年仪式的习俗,不仅纳西族长久流传,历史上其他民族也多有实行。

成年仪式是纳西族少年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以后,他们将同亲族的其他成员一样,享有各种权利和义务,也可以结交异性朋友,开始婚姻生活。对母系亲族而言,则增添了新的成员,加强了亲族的力量,是亲族繁荣昌盛的标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西白三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母系氏族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

首发网址:https://www.haohuizhi.com/lishi/cqzg/2125.html

分享给朋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