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佗是秦朝著名将领,华夏族(汉族先民),南越国创建者。是南越国第一代王,公元前207年[1]至前137年在位,号称“南越武帝”。
赵陀(?-前137),汉族,●南越武帝,又称"南越武王"。公元前203—137年在位,恒山郡真定县人(今河北省正定县)。 ★★赵陀不仅是世界上最长寿的皇帝(100岁以上),更是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71年。他是两广及越南一带的的拓荒第一人,同时也是第一代“南越国王”。赵陀属于堂堂正正的皇帝,尽管出于礼节,不得不对汉朝象征性的对外隐藏起自己的帝号——“南越武帝”,在南越国始终沿用皇帝的尊号。 ◇◇秦始皇统一七国之后,开始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帅、年轻的赵陀为副统帅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屠睢因为滥杀无辜,引起当地人的顽强反抗,被当地人杀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并和赵陀一起率领大军经过四年努力,于前214年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 ◇◇秦始皇接着在岭南设立了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三郡,任嚣被委任为南海郡尉。南海郡下设博罗、龙川、番禺、揭阳四县,龙川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都极其重要,故赵陀被委任为南海郡龙川县令。赵陀到龙川(今龙川县佗城镇)上任后,采取“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并上书秦始皇要求从中原迁居50万的居民至南越,加强汉越的民族融合。 ◇◇秦二世时,由于先后有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乱状态。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病重,他临死前把时任龙川县令的赵陀召来,向他阐述了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的有利地形来建立国家,以抵抗中原各起义军队的侵犯;并当即向赵陀颁布任命文书,让赵陀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任嚣死后,赵陀摄行南海尉事,向横浦、阳山、湟溪关传布檄文,以防止中原的起义军队进犯为由,要其疾速断绝道路,集合军队。赵陀并借此机会,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任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灭亡后,赵陀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起独立的王国-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 ◇◇ 刘邦建立西汉政权之时,中原已经兵乱多年,百姓生活劳顿困苦,已无力用军事对付南越国,于是派遣大夫陆贾去南越,送其印绶,尊陀为“南越王”,劝陀勿为南边之患。此后,南越国和汉朝互派使者,互相通市,刘邦成功的通过和平的方式,使得赵陀安定,没有成为汉朝南边的敌对势力。而此时南越帝国边界与汉朝长沙王封地相接壤。 ◇◇ 两个政权貌合神离,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临朝,统治残暴,各种摩擦、矛盾公开化,开始和赵陀交恶。有关部门的官吏请求禁止南越国在边境市场上购买铁器,于是她发布了和南越交界的地区禁止向南越国出售铁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赵陀认为,这是长沙王的主张,想依靠中原的汉王朝,消灭南越王国,兼作南越王,建立功劳。于是出兵攻打长沙国的边境城邑,打败了几个县才离去,且加冕为南越武帝。高后派遣将军隆虑侯周灶前去攻打赵陀。正遇上酷暑潮湿的气候,士卒中的多数人都得了重病,又遭赵陀顽强抵抗,致使汉军连阳山岭都无法越过;又过了一年多,高后死去,汉军就停止了进攻。赵陀因此凭借他的军队扬威于边境,用财物贿赂闽越、西瓯和骆越,使他们都归属南越、其后夜郎、毋敛、句町等国闻威也都纷纷归属南越国。这时南越领地范围扩张至顶峰,西尽广西,南抵越南中部,东有福建,北至湖南南部,成为与汉并雄的南方帝国。赵陀也开始以皇帝的身份发号施令,坐黄屋左纛之车,与汉朝对立起来。 ◇◇汉文帝即位,对外采安抚政策,主动向南越国修复旧好,于是在真定为赵陀父母的坟墓设置守墓人家,每年按时举行祭祀,又召来他的堂兄弟,赏赐了官职和财物。文帝在丞相陈平的推荐下,任命重臣陆贾为太中大夫,前往南越国当使者,借机责备赵陀自立为皇帝而不派一个使者向中原汉天子报告。陆贾到了南越国,向赵陀晓以利害关系,赵陀被再次说服,表示要长久做汉朝的藩属国,遵守向汉天子纳贡的职责,决定去除帝号归复汉朝,仍称“南越王”。陆贾回京报告此事,汉文帝非常高兴。一直到汉景帝时代,赵陀依旧春秋两季派使臣到长安朝见汉天子。而在南越国内,赵陀一直用皇帝的名号,只是他派使者朝见汉朝皇帝时才称王。赵陀在位71 年,享年一百余岁,卒时已是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 ◆◆赵陀从前219年作为秦始皇平定南越的50万大军的副帅,一直到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去世,一共治理岭南81年。其间由于他一直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第一次推行“以夷治夷”,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并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帝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赵陀称帝建国,对中国文化之传入越南与中越血统之融和,其影响及贡献既深且巨。 ◆◆越南史学家黎嵩赞之曰:“赵武帝乘秦之乱,奄有岭表,都于番禹,与汉高祖各帝一方,有爱民之仁,有保邦之智,武功慑乎蚕丛(安阳王蜀泮),文教振乎象郡,以诗书而化训国俗,以仁义而固结人心,教民耕种,国富兵强,……真英雄才略之主也。”
一、南越国开国国君赵佗墓葬位置的相关传说
在南越国短短93年的历史当中,开国国君赵佗在位67年。如今在象岗发掘的是第二代国君之墓,他在位时间为10余年。第三代国君赵婴齐之墓已经在三国时期被吴国孙权派兵搜寻挖掘。至于第四代国君赵兴和第五代国君赵建德,一共在位时间也不过3年,因此他们并没有时间去为自己准备豪华的墓葬。如今象岗发掘的第二代国君之墓已经如此庞大,随葬品众多精美,那么开国之君赵佗之墓一定规格更高,随葬品更加丰富,艺术和文物考古价值更加巨大。但是遗憾的是,关于赵佗墓的位置依然是个未解之谜。人们根据各种史料的相关记载,推测了可能存在赵佗墓的几处地方。
根据《水经注》中所引文献记载,南越国国君赵佗生前创造了宏大的基业,死后拥有非常隐秘的墓葬,他的墓以山为坟,墓穴地宫庞大,堆积着各种罕见的珍奇宝贝,虽然他僭号称帝,极为奢侈,但对于死后之事非常慎重,没有人知道墓葬的具体位置。这段话虽然没有直接说出赵佗墓葬的具体所在,但是说明了赵佗之墓确实是以山为陵而建的。无独有偶,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在县内西南方向有一座禺山,赵佗之墓就葬在此处,由此人们推断赵佗之墓便在禺山。但是禺山位于今广州市的何处,没有人能够说清。有人考证了广州市内地名,发现了一处玄机,市内有一块几百米长的高地,叫做高坡,而古诗曾经有过“欲问禺山何处是,路旁童子说高坡”的句子。另外清代时此处还曾建过一座禺山书院,因此这里应当是禺山无疑。考古人员早在20世纪50年代时,就在这里发现了一座秦汉时期的工场遗址,根据土层采样判断这一高地并不是先天形成的禺山,而是历代杂物堆积而成的。另外史料也有记录,早在五代时期,南汉国君曾经凿平番禺二山建造宫殿,因此即使存在禺山,也不可能有任何线索能够找到了。
根据番禺当地县志记载,赵佗死之前曾经建造墓地多处,死后他的送丧葬车从番禺城四门出发,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墓地所在。在葛蒲涧附近,曾经有人说“山掩何年墓,川流几代人。远同金骠裹,近似石麒麟”,由此可见,赵佗之墓可能就在附近。如今葛蒲涧南侧有荒坟几千座,有人推测这些可能就是赵佗的疑冢。而葛蒲涧位于广州市白云山,这样一来赵佗之墓的位置便增加了一处可能。后来考古队曾经针对这一说法在白云山地区展开调查,但是除了发现几处明清墓葬外,并未找到西汉时期的遗迹。
除此之外,传说最多的地点当属越秀山了。此山是广州白云山余脉,东西长约1500米,是市区主要山峰。根据越秀山志记载,越秀山下临万井,中锋正脉对应越王宫殿。因为这座山的主峰高度仅有75米左右,周围又分布着蟠龙岗、鲤鱼岗等更加矮小的山坡,地理环境优越,前临珠江,可将番禺城一览无余,风景秀丽,一直是广州的名胜。根据史料记载,当年汉文帝的使者陆贾前来说服赵佗,赵佗便携其前往此处游览,并在山上大摆宴席,山上还留下了越王台。另外在象岗发现的南越王墓所在之地,便是越秀山的分支。由于南越国墓葬一直具有合族而葬的特点,因此从象岗墓葬独占一岗的情况来看,赵佗之墓很可能也是独占一处,而且非常可能就在越秀山主峰之下。还有人参考了汉代陵墓特点,汉惠帝的安陵位于汉高祖长陵右侧,参照的范本是《礼记》,而南越国在各种制度上均沿袭汉制,因此可以判定,象岗墓葬应该在赵佗墓葬的右侧,那么赵佗之墓应该在越秀山主峰越井岗之下。然而此地现在是中山纪念碑所在地,其下是否存在墓冢,谁也无从知晓了。
二、赵蓝印之谜
关于赵蓝印,学术界也一直存有争论。此印上刻“赵蓝”二字,象牙质,是在右夫人龟钮金玺旁边发现的,按以往的发掘经验判断,赵蓝印便应是右夫人所携带的名鉴之一,因此右夫人的姓名便是赵蓝无疑。然而,为何堂堂南越国国君的右夫人,使用的名鉴居然是区区象牙呢?这又明显与历史传统不符。原来,由于南越国宫制均沿袭汉朝制式,而汉朝规定皇帝、诸侯、王公的印鉴材质使用白玉,俸禄为2000石至400石的官员贵族的印鉴材质为黑色犀牛角,200石以下的普通官吏或学士才使用象牙作为印鉴材料。如果说右夫人真的名叫赵蓝,那就只有一种解释,在她升为右夫人之前,肯定是以普通宫女身份存在的。否则的话,只能认定右夫人根本不叫赵蓝,赵蓝是其贴身侍女之类的人。另外,作为南越王的右夫人,竟然和王室家族同姓,由于名讳缘故,这在传统皇族中是非常罕见的。对此有人认为,这可能确实是同姓通婚的实例,虽然这样的例子较少,但还是存在的。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吴、鲁、蔡均为姬姓,但当时的鲁昭公就照样娶吴女为妻,并改称其吴孟子。另外汉代王莽曾娶过宜春侯的曾孙女王氏。但也有人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是南越国独有的风俗,即妻子无论原姓氏如何,均要从丈夫之姓。《史记》记载,南越国统治者实行民族融合政策,鼓励汉越通婚,因此右夫人赵蓝乃是取其夫姓,也就不足为怪了。虽然有以上种种说法,但反对观点也有很多,至今仍然没有定论。
三、象岗墓主人名讳之谜
因为虽然墓葬所有文物都已逐一清理研究,而且其中的“文帝行玺”确实证实了该墓为南越国第二代皇帝之墓,但是墓主身边表明自己姓名的“赵”印章却让历史学家大伤脑筋。因为一直以来,所有的历史文献资料都清楚显示,南越国第二代皇帝名叫赵胡,至于这个“赵眜”却从未有过哪怕蛛丝马迹的记载。通常来说,大家宁可承认墓主人名叫赵眜,与史书记载的赵胡是同一个人。但事实上,到底“赵眜”和“赵胡”是否是同一个人,还是像某些学者所说他们是兄弟两人,或者说是从司马迁撰写《史记》便留下的笔误从而以讹传讹,再或是其他的原因,只能由历史来解答了。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