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第一位齐桓公,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齐国在他和管仲的改革之下迅速崛起、国势鼎盛,强大之后的齐国九合诸侯、尊王攘夷、北击山戎、南拒楚蛮,经常以长者之风驰援弱国,帮扶小国,维持了华夏地区的秩序礼仪,齐桓公也因此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一个标杆性人物,之后的这些霸主基本上都是以他为楷模。
齐桓公
其次是晋文公,晋文公算是这些霸主里经历最为丰富的一位,早年颠沛流离、亡命天涯,回国继位以后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很快便成为了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春秋霸主,晋国在晋文公统治期间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助周平乱、大败强楚、会盟诸侯,风头之劲一时无两,晋国的雄雄霸业维持了近百年之久。
第三是秦穆公,秦穆公执掌秦国期间秦国灭掉了梁、芮、滑等一众小国,且吞并了十几个西方的戎人国家,使得秦国的疆域面积西扩千里,国力大为提升,周王室任命秦穆公为西方诸侯之伯。
楚庄王
第四是楚庄王,楚庄王执政之初楚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尴尬状态,外部与晋国的交战屡屡挫败,国内的政治矛盾更是层出不穷,楚庄王在看清并摸透了国内的情况之后,启用了大批的忠臣良将,革除弊政,楚国在他的一系列调整和操作之下兵强马壮、国力昌盛,在西部地区楚庄王灭掉了来犯的庸国,北境区域楚庄王又打败了晋国、征服了郑国、灭掉了萧国、打击了宋国,最后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的霸主之梦。
最后一位就是越王勾践,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人尽皆知,他在败于吴国的情况下忍辱负重、痛定思痛,最后终于积蓄力量一举灭掉了吴国,北上中原会盟诸侯,驰骋于江淮地区,成为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越王勾践
对比来看,最厉害的霸主当属晋文公,晋文公称霸之时晋国的东面有老牌霸主齐国、西面是雄心勃勃的秦国、南面则有强大的楚国,北面还时有山戎等族的侵扰,在那样的地域条件和外部环境下晋国的霸业维持了近百年,实力不济的话是不足以独霸中原那么长时间的,但就影响力而言,是齐桓公对中原诸国和整个春秋时代的影响更大一些,毕竟霸主时代的序幕是由他拉开,他的某些行为和做法直接成为了后几代霸主们称霸之时的参照蓝本和比较对象。
齐国为春秋五霸之首。“首”可以解释成“首先”,也可以说是“最杰出”。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裕,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齐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再加上齐国地近渤海,有山海渔田之利,齐国很快强大起来。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1.“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史记》
2.“齐桓、晋文、楚庄、阖闾、勾践”——《荀子·王霸》
3.“齐桓、晋文、秦穆、楚庄、阖闾”——《白虎通·号篇》
4.“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勾践”——《四子讲德论》
5.“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夫差”——《汉书·诸王侯表序》
6.“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鲒崎亭集外编》
7.“郑庄、齐桓、晋文、秦穆、楚庄”——《辞通》
8.“齐桓、晋文、楚庄、夫差、勾践”
春秋五霸的提法并不固定,有很多版本,在已知的七个版本中,我统计了一下,结果如下:
齐桓公7票,晋文公7票,秦穆公5票,楚庄王5票,宋襄公2票,吴王阖闾2票,越王勾践2票,还有五个人各一票。
而太史公心中的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齐桓公和晋文公是公认的春秋霸主,全票通过,而秦穆公和楚庄王也高票通过。实际上吴越称霸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事情,而且两国也只是短暂的区域争霸,所以可以排除。
宋襄公本来是想在齐桓公的后面接过霸主的位子,实力不够,仁义来凑,他想另辟蹊径争霸,有野心是好的,只是他面对的是自认“蛮夷”的楚国,楚国固然胜之不武,但宋国也实在没有那个实力号令诸侯。
秦穆公确实算得上是一位霸主,只是那时候因为晋国的阻碍,秦国始终无法东进,秦穆公纵然雄心万丈,也只能望东兴叹,转而攻打西戎,不断扩大秦国的地盘,称霸西域,所以秦穆公是一个区域性的霸主。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过,春秋实际上一部晋楚争霸史,在晋楚争霸之前,齐国曾短暂的称霸过,齐桓公的称霸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彼时,秦国在西陲无法东进,晋国刚刚经过“曲沃代翼”和诛杀公子,晋献公正在开疆扩土,而楚国尚没有实力北上。
在这样的境况下,齐国依赖于管仲的改革率先强盛起来,齐桓公只能算是一个甩手掌柜,所以管仲去世后,齐桓公越发昏庸,亲近小人,齐国很快衰落,而且齐桓公的诸儿为争位斗得不可开交。固齐桓公虽然是春秋首霸,但实在算不上霸道有为。
之后晋楚开启了百年争霸之战,大部分时候楚国都是落败方,直到楚庄王打败了晋国,成为霸主,楚庄王是楚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位国君,他锐意改革,促进楚国与中原的文化交流,他又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国君,强盛时期甚至跑到东周管辖的洛阳附近耀武扬威,“问鼎中原”,吓得周天子不轻。但不得不说的是,楚国确实有实力称霸,只是楚国礼仪不周,德行不足。
相比较而言,晋国是毫无争议的春秋最强国,而晋文公又是春秋第二霸。昔年,晋献公诛杀晋国公族,后来又宠幸骊姬,想把王位传给骊姬的儿子遗弃,从而和太子申生、重耳、夷吾他们生隙,骊姬从中作梗,诬陷太子申生,最终使得晋献公追杀这三个儿子。太子申生自杀,重耳和夷吾逃跑。
重耳在“五贤士”的陪伴下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公元前636年,62岁的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继位,后进行封赏。很快晋文公争夺霸主的第一个机会就来了,周王室发生王子带之乱,周襄王跑到了郑国,派人遍告诸侯,发出求救信号。晋文公出兵护送周襄王回洛邑,并杀死了王子带。
之后晋楚争霸拉开序幕,并在公元前632年正式对战,晋文公按照曾经承诺过的与楚军对战退避三舍,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之后周天子承认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举行践土会盟。自此,晋国开启了百年霸业。
很多人认为后来发生的三家分晋,其根源在于晋文公设三军六卿,致使卿族做大,逐渐凌驾于国君之上,实际上卿族做大早在晋武公时就埋下了隐患,晋国经过近七十年的内战终于“曲沃代翼”,小宗接替大宗主晋国国政,曲沃武公成为晋武公,为了防止公子作乱的再次发生,晋武公和晋献公开始诛杀晋国公子,致使晋国无公族。
没有公族,任用的官员必然都是外姓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的的发展,但是国君一旦不够强势,卿族就会抬头,况且晋文公设了三军六卿轮流制,强大国家的同时必然使得数个世族崛起,并最终三家分晋。
综上,我认为最霸道的是晋文公。
齐国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裕,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
齐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再加上齐国地近渤海,有山海渔田之利,齐国很快强大起来。
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扩展资料
齐桓公评价:
处于如此艰危的时局,靠着自己的国力和一班好辅佐,创造出‘霸’的新政治来,维持诸夏的组织和文化,使得各国人民在这均势小康的机构之下慢慢作内部的发育,扩充智慧,融合情感,整齐国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五霸
当然是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而且身边谋士甚多,齐国物产丰盛,国富民丰,是春秋时期最强盛的一个国家。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