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春秋战国 > 正文内容

秦国攻打齐国_秦国攻打齐国大将

春秋战国8602023-01-11 14:42:53
查看本文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百度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搜狗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360

当前文章目录:

秦灭六国之战为什么把齐国放在最后攻打?

秦国攻打齐国_秦国攻打齐国大将 第1张

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秦国最后灭齐国,是以它的战略部署决定的,也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人人都知道秦国的“远交近攻”的策略。但是,有一些人不知道,秦国并不是机械的按照“远交近攻”的策略办事的。秦国会根据形势的需要,随时对当前的战略进行调整。对齐国也是一样。

在战国七雄时代,各个国家都在忙着兼并扩张。秦国居于关中的有利态势,对关东六国轮流进行打击。它先打击魏国,夺取河西之地,保证了自身的态势。然后进攻韩魏,力图夺取中原的枢纽。这个时候,在关东有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两国联盟,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巨大障碍。

于是,秦国先破坏齐楚联盟,用张仪去说动楚国破坏盟约,联盟秦国。然后又利用楚国孤立无援,出兵击楚,使得楚国一蹶不振。

随后,又因势利导,参与燕国乐毅的灭齐行动。在五国联军的进攻下,齐国险些亡国。最后只剩下两座城池。虽然在田单的带领下,齐国重新复国,但是已经元气大伤,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强国了。

这样,秦国有腾出手来进攻韩魏,可是上党之战,把提前赵国推上秦国的战线。长平之战,秦国虽然消灭了赵国的主力,可自己也元气大伤。但是,秦国的经济基础好,在经济恢复上比列国都占优势,这样,到了嬴政的时代,秦国已经占有压倒性优势,开始了统一天下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里,齐国一直置身事外,不参与其中。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几条:

一、齐国的国力衰弱,无力参与。齐国在乐毅伐齐后元气大伤,国力衰退严重。虽然田单复国,但是巨大的经济和人员损失是不会很快弥补上的。这决定了齐国的无能为力。

二、齐国对五国伐齐怀恨在心。在那次燕国的灭国之战中,燕秦赵韩魏五国战齐于济西,而楚国趁火打劫于淮上。这一切,让齐国看清了这些国家的真面目。所以,齐国不再理会这些国家的要求。在长平之战中,齐国不借给赵国粮食,在邯郸之战中,齐国拒绝救赵就是例子。

三、赵国的主政者君王后苟且偷安,不理外事。史书说她“事秦谨”,这造成了“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的局面,而齐国独立其外。

四、君王后死后,齐相后胜被秦国收买,成了秦国在齐的代言人。后胜多次派人入秦与秦国结好,而秦国则以重金收买了后胜。后胜劝齐王建“去纵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灭五国”。

五、既然齐国不威胁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行动,那么秦国也就没有必要去招惹它,为自己树敌,为自己的军事行动制造麻烦,节外生枝。

正是由于齐国采取了苟安的政策,使得秦国能够顺利灭亡其他五国,也使得秦国将齐国列为最后一个攻打的目标。到了最后,秦军进攻齐国的时候,齐国人竟然没有人敢和秦军作战,齐国最后只得投降。

秦灭六国时,为何第一个消灭韩国,最后一个攻打齐国呢?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秦庄襄王去世,享年三十五岁。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秦王嬴政即位时由于年少,尊吕不韦为仲父,秦国朝政皆由吕不韦把持。始皇帝十年(前237年),秦王嬴政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吕不韦知他与秦王的关系无法挽回,饮毒酒自杀。由此,在除掉吕不韦之后,秦始皇嬴政得以执掌秦国大权。而这,自然为他发动消灭山东六国的战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了韩王安,于韩地建置颍川郡,韩国灭亡。也即自公元前230年开始,秦灭六国之战正式开始。在秦灭六国时,秦始皇第一个消灭的就是韩国。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灭了齐国,在齐旧地建立了齐郡(山东淄博市东北)和琅邪郡(山东胶南县西南夏河城)。那么,问题来了,秦始皇一统六国时,为何最先攻打韩国,最后才消灭齐国呢?

为何第一个消灭韩国

首先,秦国之所以第一个消灭韩国,原因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就韩国来说,最后一位君主为韩王安。韩王安是公元前238年继位的,此时的韩国已是七国中最弱小的国家。他在位共九年,是韩国的末代国君。韩王安对秦国既怕又恨,怕的是秦国的强大,恨的是秦国的骄横。公元前233年,秦国大将桓齮挥军越太行山,占领赤丽、宜安两邑(今河北石家庄),进攻赵国腹地。赵王急调在北方戍边抵御匈奴的名将李牧,带兵抗秦,在肥(今河北晋州)以“围魏救赵”之计奇袭秦军营地,后又设伏围歼回师秦军,尽歼秦军十余万。

由此,这场战役的胜利,一度促使韩王安认为可以联合赵国来抗衡秦国,也即此时的韩国,正在逐渐倒向赵国,这是秦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于是,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了韩王安,于韩地建置颍川郡,韩国灭亡。也即秦国不愿意韩国、赵国走到一起,选择先消灭弱小的韩国,以此孤立赵国,为接下来攻打赵国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战国七雄中,韩国不仅弱小,还非常靠近秦国,这也是秦国先对韩国动手的重要原因。始皇帝十六年(前231年),魏国被迫把部分土地献秦,韩国亦被迫把南阳地献给了秦。秦派内史腾做南阳假守。因此,在秦灭六国之战的前一年,秦国就已经在韩国附近调派兵力,拥有内史腾这位名将了。所以,一年后,也即公元前230年,秦国在万事俱备的背景下,直接出手消灭了韩国。

在战国末期,韩国的疆域缩小到今河南省郑州市,从地图上可以发现,韩国北边是赵国,南边是楚国,东边是魏国。对于秦国来说,想要消灭山东六国,韩国必须第一个攻占,不然韩国就会像一颗钉子一样,直接威胁到秦国大军的行军路线和粮草补给。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吞并韩国之后,自然有助于秦始皇嬴政派兵消灭另外五个诸侯国。

为何最后攻打齐国

至于最后攻打齐国的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这是因为齐国距离秦国相对较远。在战国后期,齐国的疆域主要在今山东省一带。在齐国和秦国之间,还隔着三晋等诸侯国。当然,并不是隔着三晋,秦国就不能攻打齐国。不过,在此之前,秦国越过三晋和齐国爆发了桑丘之战,结果遭到了迎头痛击。桑丘之战是发生在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左右,齐国于桑丘(今山东兖州市附近)击败秦国入侵的战役。此战役为秦国商鞅变法以来首次与齐国正面交锋的战役。结果,秦国得知前线败讯,连忙派遣陈轸作为使者,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前去齐国向齐威王谢罪。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即便齐国在战国末期已经衰落下去了,但是,桑丘之战的经验和教训,促使秦国不愿意舍近求远,攻打远在东边的齐国。

最后,另一方面,齐王建(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21年),亦称齐废王,妫姓,田氏,名建,齐襄王之子,母君王后,战国时期齐国最后一位国君,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21年在位。齐王建在位期间,齐国因得太后君王后的扶持而得到安定,另一方面由于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笼络齐国,优先进攻韩国、魏国、赵国等国,齐国才得以安享太平。对于齐国来说,之所以没有救援韩国、魏国、赵国等诸侯国,是因为秦国承诺不攻打齐国。

在此背景下,如果秦国撕毁承诺,在秦灭六国之战时第一个攻打齐国,那么,后者也可能调整策略,选择支持韩国、魏国、赵国抗衡秦国,这会让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失效。齐王建四十四年(公元前221年),正是因为齐国一直袖手旁边,秦国得以顺利消灭另外五个诸侯国。当然,在其他五国相继告别历史的大舞台之后,齐王建也明白秦齐不会共存,于是齐王建与后胜发兵守卫齐国西部边界,不和秦国通往来。秦王嬴政派将领王贲率军从燕国南面攻打齐国,秦军攻进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齐王建听从国相后胜的建议,投降秦国,齐国正式灭亡。秦始皇将齐王建安置在一处荒地,不给他供给食物,就这样,齐国最后一位君主齐王建最终被活活饿死。

齐、秦两国为战国的东西二帝,秦国最后攻打齐国,是打不过它吗?

有人问,秦国攻打六国时,为什么将齐国留到最后。请问秦国有轰炸机、导弹吗?当然这是开玩笑。那么,我试着从3个方面来分析原因。

地理

齐国、秦国分别位于大周朝的东、西两侧,这样的地理条件就决定了两国难有直接的战争。

1)两国不相邻,难起争执齐、秦两国不接壤,很难因为领土问题发生争端。他们之间如果有战事,绝大部分就是其中一国和其他几国合纵,联合对付另一国。例如,孟尝君率领六国攻打秦国。

2)无法管理齐国的土地,还增强其他邻国的力量即便秦国哪一天真想不开了,想独自或者联合其他五国灭掉齐国。如果是秦国单独灭掉齐国,虽然这几乎不可能,但是秦国如何去管理齐国?其他几国,特别是三晋,愿意处于腹背受敌的形势中吗?

如果合纵五国灭齐,从地理上说,只有秦国与齐国不相邻,即便六国瓜分齐国的领土,秦国怎么拿回自己的一份?所以,对秦国而言,伐齐非但是毫无益处,还无意中增强了其他五国的力量。

3)没有国家会同意借道即便秦国真想去灭掉齐国,除非是合纵灭齐,否则哪个国家敢借道给它呢?晋献公假道伐虢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如果秦国想要灭掉齐国,得出动多少军队?攻打完齐国,一转身,足够灭掉中间的韩或者是魏国。

4)山东六国不会让秦国进入自己的腹心秦国消灭六国花了差不多150年,从收复河西之地,再步步为营地东扩。而黄河、太行山都是保护山东六国的天堑,特别是太行山的控制权,秦国为了得到它,先后发动了多少重大的战役,伊阙之战、长平之战等。可以说,白起的一生都在为此而奋斗。

因此,山东六国如果让秦国占领齐国,那几乎相当于自寻死路。

远交近攻

在秦国决定东伐的一开始,秦国既没有能力灭掉齐国,其他各国也不会袖手旁观。那么注定了秦国和齐国只能做盟友。所以,无论是张仪,还是范睢,都毫不犹豫地向秦惠王、秦昭王推荐了远交近攻的战略。

事实上,此战略在后来的战争中的确奏效了。特别是长平之战,赵国处于生死存亡之际,齐国居然拒绝了赵国借粮的请求。齐国目光有多短视,他不明白唇亡齿寒。也许齐国可以趁着赵国疲惫不堪之际,提出几个无理的要求,得到些好处。如果赵国真倒下了,秦国的铁骑踏入太行山以东的时候,齐国凭什么能够力挽狂澜?

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使得齐国完全迷失了自己,为了一点蝇头之利,看着三晋一个个倒下而不顾。从始至终,我们只看见三晋和楚国互相救助,而齐国和鼠目寸光的燕国一样,乐意做壁上观,或者趁火打劫。

而这一切,就是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起了作用,暂时迷惑了齐国和燕国。

齐国毫无屏障

齐国本就无山溪之险,而其背后又是大海,退无可退。一旦其西面的屏障三晋倒下,齐国便犹如案板上的肉一样,秦国随时可取。实际上,齐国根本没有任何抵抗就投降了。

结语

在决定东伐的那一刻,秦国并没有能力灭掉齐国。即便和其他五国合纵灭掉齐国,其他五国也不会允许秦国瓜分齐国的任何一块土地,因为谁也不希望在自己的腹心上插一把刀。

从战略上考虑,远交近攻使得齐国和燕国在三晋遭遇灭国之战时,常冷眼旁观,或趁火打劫,这使得秦国终于能如愿以偿地灭掉失去后援的三晋。

当秦国的铁骑踏平三晋大地之时,秦国只需咳嗽几声,昔日的东方大国齐国便举手投降了。反之,如果秦国先攻打齐国,即便是竭尽所能也不可能灭掉齐国。

既然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秦国又何必去考虑先灭掉齐国呢?

秦始皇是如何灭齐国的?

齐国自济西之战(前283年)受到燕军重创以来,实力一直未能恢复。秦国在远交近攻的方针下,采取一切非军事手段,争取齐国中立,以削弱六国抗秦的力量。齐君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对秦亦采取结好政策,不敢支援其他五国抗秦。

由于齐王建“事秦谨”,所以“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丞相后胜为秦国重金收买,只幻想与秦联盟,既不与各国合纵抗秦,也不在本国加强战备。齐王完全听信了后胜的主张。

直到秦国攻灭了五国以后,齐王才感觉到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准备抵御秦军进攻。二十六年,秦王以齐国拒绝秦国使者访齐为由,避开了齐国西部主力,命王贲率领秦军由原燕国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进攻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北)。

齐军士气本不旺盛,对秦军突然从北攻来,更是措手不及。迅速土崩瓦解。秦军一举攻占临淄,俘齐王建,齐亡。秦王在齐设置齐郡和琅邪郡。

扩展资料:

齐国在齐桓公的时候是最强国,本来还有机会联合其他几国对抗秦国,可是在秦国攻打其他几国时,齐国就好像没有看见一样,既不对抗秦国,也不援助其他国家,失去了大国的风范。

秦国和齐国中间隔着韩魏。要远交近攻,先弱后强,只能把齐国放在最后。所以齐国最后被灭并不是因为齐国实力强大,而是秦国的军事战略决定了将其留在最后。秦灭六国尤其侥幸之处,但更多的是历史的必然性,也是为了社会的发展。

学者朱学召在《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功绩》这一篇文章中指出:“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秦灭齐之战

战国时期齐国是怎么灭亡 秦国灭齐的过程

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当中,齐国是最后一个被打下来的。在秦军攻打齐国的过程中基本就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役,齐国国君很快就选择了头衔,可以说齐国是六国当中最容易打下的一个国家。

齐国作为春秋五霸之首以及战国七雄之冠的齐国在当时也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状况都是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可惜的是,在齐湣王时期,对外快速扩张齐国难免遭到其他国家的抵制,最后在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合攻打下被连攻下七十三城,整个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这两座城池,差点落得被灭国的下场。

即便齐国后来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不部分失地并顺利复国,但此时的齐国早已经失去争夺天下的能力。还没等齐国恢复元气的时候,秦国已经将其他五个国家都被灭掉的,齐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想法就此破灭。

此时的齐国已经恢复一定的元气,兵力也跟秦国差不多,但是跟现在一直打胜仗连续灭掉五国的秦国相比,这些士兵无论是士气还是个人能力都要差很多。毕竟一个是身经百战,另一个跟他们相比就像是乌合之众,打起来基本就没有胜算。

在秦国攻打齐国得到过程中,基本没发生什么大的战役,所以历史上自然没有太多的记载。只知道当秦国派王贲率领秦军攻打齐国的时候,当时的齐王直接让40万主力军集结于西部,以此来预防秦国的进攻。两边对峙了长达两年多的时间,最后趁着齐国松懈的时机,直接从北边攻过来,打了齐国一个措手不及。面对齐军不断溃败的情况,在秦国威逼利诱之下的齐王直接选择开城门投降,使得秦军不费吹灰之力拿下整个齐国。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

首发网址:https://www.haohuizhi.com/lishi/cqzg/3917.html

分享给朋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