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春秋战国 > 正文内容

秦国大良造~秦国当过大良造的人

春秋战国11102023-01-13 02:46:43
查看本文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百度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搜狗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360

本篇目录一览

大良造 在秦国指的是什么官

秦国大良造~秦国当过大良造的人 第1张

大良造是秦孝公时期秦国国内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

秦惠文王设立相国一职掌握军政大权后,大良造主要用作爵名,沿用至汉朝。

秦国一些立有军功者或名臣都获封大良造,如商鞅、樛游、公孙衍、白起等。

扩展资料: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开始了彻底而系统的改革。土地制度变化了,开阡陌,除井田;治安管理加强了,什伍连坐,互相监督;贵族特权取消了,奖励农耕,生产的粮食多也可以立功,优秀的农民可以扬眉吐气。

爵位等级秩序建立了,不分平民贵族,以战功授奖,只要立功多,就可以富甲一方。秦国的军队从此变成虎狼之师。

十几年里,“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公元前350年,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国迁都咸阳,以郡县制划分行政区域。接着,秦国夺取魏国河西之地,迫使魏国迁都大梁。甚至,那个名义上的皇帝周天子,也要如同诸侯一样向秦国祝贺。普天之下,秦国之外,已无强国。

秦孝公兑现了他在“求贤令”中的诺言:“与之分土”。商鞅被封为大良造,因战功封於、商十五邑,号商君。巨大的荣誉与权力倾覆朝野,商鞅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良造

大良造是什么官职

秦国大良造~秦国当过大良造的人 第2张

大良造(dà liáng zào):战国初期为秦国的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同时又为爵名。亦称大上造。自从秦惠王设立相国掌握军政大权后,主要用作爵名。汉代沿用。相当于现今的国防部长。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设置了秦国国内最高军政长官(相当于之前的大庶长)——大良造,并任命商鞅为大良造,进行第二次变法,这是大良造首次被用作官职职位。

后来在秦惠文王设立相邦(汉朝建立后为避刘邦讳,相邦改名为相国,秦武王以后又设立左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以后,大良造也变成了纯粹的军功爵位,位列第十六级。所以历史上担任大良造这个官职的人并不多,只有商鞅一人。

扩展资料:

秦始皇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一级为公士,二级为上造,三级为簪袅,四级为不更,五级为大夫,六级为官大夫,七级为公大夫,八级为公乘,九级为五大夫,十级为左庶长,十一级为右庶长,十二级为左更,十三级为中更,十四级为右更,十五级为少上造,十六级为大良造,十七级为驷车庶长,十八级为大庶长,十九级为关内侯,二十级为彻侯。大良造位列第十六级。

二十级爵制出现晚,十八级军功爵才是初始设定

另外,《史记》按汉所承的二十级秦军功爵制来倒推商鞅“为列侯(彻侯),号商君”,跟商鞅时的实际情况不符。因为商鞅设计的军功爵1.0版只有十八个层级,没有彻侯、关内侯和驷车庶长。军功爵1.0分为两个序列。

第一个序列是赐给军中的校、徒、操、出公等勤杂人员的爵位,由“小夫”和一级公士两个爵组成;第

秦国时期的大良造是什么官,权利有多大?

秦国大良造~秦国当过大良造的人 第3张

秦国时期的大良造在不同的时期,性质是不同的。在秦国秦孝公年间,大良造是一个官职,君王之下是大良造,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主管军事;而到了秦惠文王之后,大良造从官职逐渐演化为爵位的一种,位列二十种军功爵位的第十六位。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落,各路诸侯逐鹿中原,显示有春秋五霸,再是有战国七雄,最终六国为秦国所灭。

秦国之所以有一个偏安一隅的小国成为执掌华夏一统的大国,是有原因的。在于历代秦国国君的励精图治、辛勤耕耘。特别是秦孝公年间,国家和军事的发展,这得益于当时商鞅的变法。

另外也得益于秦国特有的军功制度和政治管理制度。据历史记载,当时国内已设大良造一职,总领全国军政要务,直接对君王负责。秦孝公年间,任大良造的是商鞅。

此时的大良造,是位极人臣的一个官职,就行后期形成的国相、宰相,当然二者也有差异,大良造更多的是掌管军务,国相、宰相还要插手百姓民生。

后来到了秦惠文王年间,大良造逐渐被国相一职取代,而它本身演化为军功爵位的一种。秦惠文王时期,有十八级军功爵位,到了秦王嬴政时候发展到了二十级,而大良造位于二十级中的第十六位。

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君王赐予大良造一职,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获此殊荣的一般是对于国家立过非常大贡献的人,比如秦国的商鞅、公孙衍、白起等。

秦国的“大良造”有多惨?

秦国大良造~秦国当过大良造的人 第4张

虽然如今是科学社会,但有些离奇的事情,用科学真的很难解释,就比如战国时期但逢被封为“武安君”的人,皆死于非命;再比如古代被封为“大将军”的,鲜有善终。而这里要说的这个官职,或者说是军功爵位,意思也是差不多,这个官职就是战国时期秦国所特有的“大良造”一职。

大良造取名自“主上造之士”,是商鞅变法期间所推行的二十级军功爵制中的第十六级;在大良造之上就只有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这四等了,而这四等,只授予秦国王族成员,而且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基本等同于荣誉头衔;所以大良造的实际权力反而是最大的,掌握军政大权。

但是秦国的军功又岂是那么容易获得的?纵观秦国历史上,获得大良造这个军功爵位的人,那是寥寥无几,有记载的仅有四人;但是这四人的结局却并不是太好,先来看看第一位获得大良造军功爵位的人,这人就是商鞅。商鞅除了有变法之功外,他在军事上也是颇有成绩的,他曾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并因功被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但商鞅变法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为平民进入上层打通了通道,使秦国欣欣向荣,日益强大。但却打破了延续几百年的贵族的世袭制,因此得罪了贵族势力。商鞅在秦孝公病重期间,独揽军政大权,使秦国内部权力斗争激化。因此,在秦孝公死后,公子虔等贵族势力便罗织罪名,诬其谋反。

秦惠文王也是早就想除掉商鞅了,于是下令追捕。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骗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秦惠文王派兵征伐,结果商鞅失败战死。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王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

而之后获得大良造军功爵位的是樛斿,但是樛斿在历史上的记载极少,只知道他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任相邦,张仪来了之后,樛斿就卸任了;而且还曾去魏国与张仪配合游说连横,劝魏国联合秦国。再之后,樛斿就没什么记载了,所以樛斿是不是善终,不得而知,但樛氏家族却成了秦国首屈一指的大族。

但是这樛氏家族中却出了个奇人,这人就是嫪毐,嫪毐和秦始皇的母亲赵氏的那些个事有点违规,就不说了;反正这个嫪毐最后被秦始皇给铲除了,而且还是证据确凿的谋反罪,谋反罪灭三族,所以樛斿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家族,一下就被嫪毐给整没了。只能说,樛斿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大良造的诅咒。

在樛斿之后,就是公孙衍了,公孙衍是魏国阴晋人,曾仕魏,任犀首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后被秦惠文王请去秦国,直接就被授予大良造。而公孙衍也是没辜负秦惠文王的厚爱,破魏军于雕阴,魏以河西地予秦。之后公孙衍再度率军进攻河西要塞,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经此一役,秦国已实际占据了河西之地。魏惠王便顺水推舟,把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向秦国求和。

魏惠王割让河西之后,派人重金贿赂公孙衍。于是公孙衍向秦惠王提出,趁秦魏暂时和好之机,进攻别的国家。就在这时,张仪来到了秦国。他告诉秦惠王,魏国四面受敌,正是伐魏的良机。公孙衍顾私利而忘公义,让秦国进攻西面的游牧民族,实属误国之举。魏国有霸主的根基,如果它缓过劲来全力攻秦,秦国恐怕就很难对付了。

秦国大良造

秦国大良造~秦国当过大良造的人 第5张

大良造 亦称大上造,官名。战国初期为秦的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亦作爵名。 自秦国商鞅变法,以赏军功,共分二十级: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彻侯以一县为食邑,并得以自置吏于封地;关内侯有食邑、封户,只能衣租食税而已;大庶长以下十八等,皆有岁俸。临战,斩敌首一级(颗),即赐爵一级。秦朝、汉朝沿用此制。 大良造与第十五级少上造均取“主上造之士”之意得名。自从秦惠王设立相国掌握军政大权后,主要用作爵名。汉代沿用。(按《汉书·百官公卿表》 颜师古) 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的商鞅和白起都担任过大良造这个职务。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

首发网址:https://www.haohuizhi.com/lishi/cqzg/4019.html

分享给朋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