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春秋战国 > 正文内容

春秋战国玉器图片~春秋时期玉器图片

春秋战国11802023-01-21 04:27:47
查看本文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百度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搜狗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360

当前文章目录一览

距今三千多年的玉璇玑,它到底是天文仪器,还是劳动工具?

春秋战国玉器图片~春秋时期玉器图片 第1张

在远古时代,玉对于先民们而言是礼器,它们被制作成特定形状的玉器后用来祭天祀地、沟通神灵。在众多玉礼器中,玉璧是祭天的。在距今6000年-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齐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很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玉璧。这些玉璧的用途毋庸置疑都是用来祭天的。但在这些形形色色的玉璧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玉璧,它就是——玉璇玑,亦称玉牙璧。今天我们就着重来讲述玉璇玑,但是在讲述之前我们先讲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

春秋战国玉璧

在上学时,我们很多人肯定都读过关于“和氏璧”的故事,相信这个故事会给很多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在当时看这个故事时我想很多人都会产生一种和我相似的疑问,那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卞和为什么这么痴迷于这块玉呢?献了两次玉,遭了两次刑,至终身残疾。直到第三次献宝时,这块玉才被认可,后经工匠之手做成“和氏璧”。和氏璧使我学到了两个成语。其一为:秦昭王愿以15座城池换取和氏璧。可见此璧“价值连城”。其二是:蔺相如不辱使命,冒死带回玉璧,“完璧归赵”。长大后,笔者也渐渐的喜欢上了收藏,在收藏众多的品类中最后沉淀在了玉器上,经过不断的学习和请教,我终于明白了卞和手中的这块玉在当时的地位是什么了,这块美玉在古人看来是无上宝,如果用美玉做成玉璧、玉琮之类的玉礼器,那将会为国家祭天、礼地、祈求福顺带来更好的上天恩赐。

玉璧

在讲完和氏璧的故事后,我们言归正传,来将今天的玉器。今天的这件玉器相比于其他的玉器更具有神秘性和特殊性。首先要言明的是它属于玉璧,它在众多的玉璧类型中,长相比较奇特,是一种长了牙的玉璧,俗称“玉牙璧”,有因为它长的比较像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故而,学者将其命名为“玉璇玑”。关于玉璇玑在《尚书·舜典》中是这样记载:“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西汉学者孔安国对玉璇玑也有过:“在,察也;璇,美玉也;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这样的解释。再到后期,清末金石学者吴大澄曾怀疑它是浑天仪中所用之机轮。可是,这样的浑天仪在哪里呢?不管是从目前出土的玉璇玑来看,还是从出土的浑天仪之类的天文仪器来看,它们之间好像并无关联,前者的出土时都是孤件,后者出土时也并没有在其周边找到类似于玉璇玑之类的器物。

那么,在说完玉璇玑的形状之后,我们就来谈谈,何为玉璇玑?璇,的字面意思为美玉,玑,的意思是古代的王者或者天文观察者用于正天文的一种器物,所以从字面意思上来看,玉璇玑是古人用作观测天文的玉器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可是,字面意思好像与考古出土的信息不太对称)。据考古发现可知,我国目前已知的“玉璇玑”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时期,是龙山文化的典型玉器。但是关于此类玉器的用途,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天文观察器械一说暂时证明不了。

龙山文化带朱砂沁的玉璇玑

“玉璇玑”在文化方面的地位是很高的,它与牙璋一起并称古代东夷民族的艺术瑰宝。玉璇玑常常与著名的龙山文化黑陶一起出土,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被称为“蛋壳陶”其规格特别高,出土量也非常较少,玉璇玑与龙山文化黑陶一起出土,这也就从侧面反映了玉璇玑的地位。就其出土的地域而言,越偏向北方滨海出土量就越大。因此,玉璇玑很有可能是一种原始渔民们的实用工具演化而来的,它最初可能是渔民们用来织网的辅助工具,渔民们最初将它套在木棒上,然后旋转木棒,利用木棒旋转时的带动力来切断网绳,而这里的玉璇玑主要是担任了多刃刀片的角色。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主要是跟其材质的多样性有关系,因为考古发现玉璇玑除了玉制的,原始的牙璧还曾发现有陶制品、蚌壳制品石制品(要知道古人的玉礼器对材料的选择是非常严苛的)。

龙山文化玉璇玑

关于玉璇玑曾被当做的古代的天文仪器或者是织布机上零件的观点,其原因估计是受到玉圭演变的影响。认为玉璇玑与玉圭一样,出身于原始的工具。因为玉圭的原型是石铲,所以玉璇玑的原型应该是一种古老的刀具或者原始织布机上的某种零件。这一观点与上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关于这一观点我是赞同的,虽然我不知道玉璇玑是如何完成从实用工具到礼器的转变,但是这种转变应该是存在的,因为原始先民们所创造的东西都是有严格的现实依据的。当玉璇玑在使用时,它中间的穿孔越来越大,刀刃逐渐消失时,先民们便发现它与祭祀所用的玉璧很是相似,于是它被划作玉璧的一种,当它成为礼器后,为了区别它与玉璧的关系,于是它原有的特征就越来越明显。

玉璋

最初玉璇玑应该与其它古代工具一样用途是多种的。龙山时代,先民们亦农亦渔,所以玉璇玑用作割断网绳的刀具之外,还有可能用它来割断谷穗或者是麦穗。关于这一用途的猜测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文化研究者发现在我国南方云南和贵州等地的苗族、侗族和瑶族人直到现在还在一直使用一种非常古老的工具来割取稻穗,这就是著名的苗族“折禾刀”。 “折禾刀”的形状,有牙有刃,与玉璇玑极为相似。并且传说苗、瑶各族出身于“九黎”,其祖先为蚩尤所部,最开始是在山东一带活动。后来蚩尤部落与黄帝部落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蚩尤战败,黄帝将蚩尤部落的一部分人发配到了云贵等地。而这些人就是“九黎”的祖先,所以这种用于收割的“折禾刀”极有可能与玉璇玑的用途有着联系。

玉璇玑

总之,龙山文化的玉器属于我国文化器玉器中又一朵奇葩,而龙山玉器中的玉璇玑更是深有玄机,关于玉璇玑中尚未揭开的秘密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和氏璧最初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个国家的

和氏璧最初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韩非子》载: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今襄阳南漳县历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

扩展资料:

有关和氏璧的历史记载:

战国刘向《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

秦李斯《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

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

五代时前蜀道士杜光庭《录异记》卷七“异石”中记:“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

唐代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和氏璧

玉琮的历代特色

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从出土的实物看,这一时期琮的形体普遍较矮小,多光素无纹。玉琮切割规整,中孔较大,琮体较新石器时略薄。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了两件有纹饰的玉琮,其中一件上下各饰一组弦纹,四角有凸棱,侧面饰竖道弦纹,该造型很少见。春秋战国时期玉琮的造型与西周相近,形体较小,战国部分玉琮刻有细致的兽面纹、勾云纹等纹饰。

宋以后出现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饰当时流行的纹饰。明末至清代的伪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体玉琮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习惯的不同,伪品多数显得圆滑有余而古意不足,熟旧的程度更难做得逼真。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

首发网址:https://www.haohuizhi.com/lishi/cqzg/4961.html

分享给朋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