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春秋战国 > 正文内容

齐国成语故事简短-齐国典故成语故事短的

春秋战国9302023-02-28 14:23:35
查看本文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百度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搜狗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360

当前目录表

成语故事《齐人攫金》的故事是什么?

齐国成语故事简短-齐国典故成语故事短的 第1张

齐人攫金》的译文:从前,齐国有一个人想要金子,他在清早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去了集市。正好到了卖金子的地方,于是抢了那人的金子离开。衙役把他逮住了,审问他:“人都在那儿,你就抢别人的金子,这是为什么?”齐人回答他说:“我抢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金子罢了。”

《齐人攫金》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齐人攫金》出自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齐人的行为可用成语利令智昏、见钱眼开、财迷心窍来概括。比喻利欲熏心而不顾一切,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见钱眼开,进而做出愚蠢野蛮的行动,更因一时的鬼迷心窍而做出胆大妄为、自欺欺人的事情

齐国成语故事

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

“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

“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

“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一发千钧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

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

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

来。游妓皆■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

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九牛一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

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

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

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

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

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

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

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

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

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

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

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

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

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名落孙山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

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

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

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

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

山”。

司空见惯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

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

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

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

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

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

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但有很多人仍会把它错用,因为寻常的事情,如果是发生的很

自然,便不可以引用这句成语。如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太阳便在

西方没落,这样便不能说“司空见惯”。有些事情发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会听到的,此方

在大都市街道上夹往的车辆,平常都是很安全地来往看,但很多时候,常会发生意外,不是

辗伤了人,便是碰伤了车,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多了,则用“司空见惯”四字便恰当了。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州长社人,为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洲阳翟人,也是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一败涂地

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很多,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到骊山,就一定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来想去,索性把没有逃跑的都释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二县交界的山泽中。

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自称楚王。沛县令想归附,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办了。”沛县令立即叫樊噜去请刘邦。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领有近百人,恐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尉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地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当“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择别人吧!”

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一败涂地”本来是一旦破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的意思。但后人则一直借用它说明失败之后,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势。例如一个商人因贪图眼前之利,盲目推销劣货,但消费者却不去上当,于是这个商人货物积滞,周转不灵,而至“一败涂地”,不可收拾。又如一个球队,因为球员间合作得不紧密,遇到挫折,更是手忙脚乱,以至“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

“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

“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

“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一发千钧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

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

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

来。游妓皆■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

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九牛一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

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

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

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

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

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

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

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

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

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

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

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

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

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名落孙山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

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

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

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

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

山”。

司空见惯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

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

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

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与齐桓公有关的成语故事

任人唯贤

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另一个叫公子小白,他们各有一个很有才能的师傅。由于襄公荒淫无道,公元前686年,公子纠跟着他的师傅管仲到鲁国去避难,公子小白则跟着他的师傅鲍叔牙逃往莒国。

不久,齐国发生大乱,襄公被杀,另外立了国君。第二年,大臣们又杀了新君,派使者到鲁国去迎回公子纠当齐国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

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怕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因为离齐国近,抢先回国夺到君位。所以经庄公同意,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住公子小白。

果然,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小白正在赶往齐国,便上前说服他不要去。但是,小白坚持要去。于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应声倒下,管仲以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鲁国去护送公子纠到齐国去。

不料,公子小白并未被射死,鲍叔牙将他救治后,赶在管仲和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都城,说服大臣们迎立公子小白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再说管仲回到鲁国后,与公子纠在庄公军队的保护下来继任君位。于是,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鲁军大败,只得答应齐国的条件,将公子纠逼死,又把管仲抓起来。齐国的使者表示,管仲射过他们的国君,国君要报一箭之仇,非亲手杀了他不可,所以一定要将他押到齐国去。庄公也只好答应。

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往齐国。一路上,他又饥又渴,吃了许多苦头。来到绮乌这个地方时,他去见那里守卫边界的官员,请求给点饭吃。

不料,那守边界的官员竟跪在地上,端饭给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等管仲吃好饭,他私下问道:“如果您到齐国后,侥幸没有被杀而得封任用,您将怎样报答我?”

管仲回答道:“要是照你所说的那样我得到任用,我将要任用贤人,使用能人,评赏有功的人。我能拿什么报答您呢?”

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后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他的副手。原来,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大于自己,所以说服齐桓公这样做。

关于齐国的成语典故

关于齐国的成语典故——鸡鸣狗盗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

秦昭王却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秦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

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

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终于说服秦昭王放弃杀孟尝君。孟尝君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离开。到了函谷关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

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扩展资料

鸡鸣狗盗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原文出自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翻译:

齐国孟尝君出使秦国被秦昭王扣留,孟尝君手下一门客钻狗洞进入秦宫偷出白狐裘用来献给秦昭王的爱妾为孟尝君求情。孟尝君逃到函谷关时秦昭王又下令追捕。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学鸡叫引起关内的鸡一起啼叫骗开城门,孟尝君才能逃回齐国。

关于齐国的成语故事田忌赛马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

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

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

失败了。

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

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

“我刚才看了赛马,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

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

“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

“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

孙膑摇摇头说:

“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

田忌毫无信心地说:

“那还不是照样得输!”孙膑胸有成竹地说:

“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

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

便站起来讥讽地说:

“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

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

子上,作为他下的赌钱。

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

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齐威王轻蔑地说:

“那就开始吧!”

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

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齐威王站起来说:

“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

孙膑不去理他。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

齐威王有点心慌意乱了。

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

了。

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

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

就是这么些了。对我有帮助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精选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相传齐国有一位国君叫做齐威王,齐威王当政以后非常的懒惰,当政三年一天朝政也不理,当时齐国的君臣都非常的着急,其中有一位大臣对齐威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齐威王一时语塞,大臣又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齐威王后来终于明白大臣们的用心,于是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负荆请罪

对于负荆请罪这个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赵国,当时赵国的两个大臣廉颇和蔺相如关系不怎么样。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作为武将为国做的贡献肯定要大于蔺相如这个文臣。于是廉颇处处看蔺相如不顺眼,还各种的给蔺相如找麻烦,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团结则处处让着廉颇。后来廉颇从别处得知廉颇让着自己是为了团结,心中特别的羞愧,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朝秦暮楚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故事来源于战国时期,故事的起因是秦国和楚国频繁的相争,战国时期的其他五个诸侯国一会帮这个,一会儿帮那个,来回的变来变去,后来人们就用朝秦暮楚这个四字成语来形容这段奇怪有意思的历史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烽火戏诸侯

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然在城中上演了一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三令五申

名将孙武流落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却一阵哄笑。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再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屈指可数的强国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抱柱而死

出自《庄子·盗跖》。尾生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相约于河桥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来,而尾生则宁愿抱梁柱被淹死都不愿失约。尾生忠于爱情,信守约誓,但头脑僵化,不知变故,故抱柱而死。

后以此为坚守信约的典故,特别多用于象征男女间的爱情信誓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卧薪尝胆

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和屈辱。回国后他立志报仇,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养兵蓄锐,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

首发网址:https://www.haohuizhi.com/lishi/cqzg/8651.html

分享给朋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