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两晋隋唐 > 正文内容

李世民的字帖_李世民的字帖有哪些

两晋隋唐9002023-05-06 21:20:15
查看本文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百度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搜狗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360

本文目录一览

三大行书字帖是什么

李世民的字帖_李世民的字帖有哪些 第1张

三大行书是指《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

纵观森改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贴兰亭序》、《祭侄季此辩判明文稿》、《黄州寒食诗灶枝》,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兰亭序好在哪

问题一:《兰亭序》到底好在哪里 观察一件事物一定要从微观到宏观去弄懂它,不可人云我云!对于中华文明历史上的名作,作为中国人要明白它的伟大之处在哪里!如果不知道便是无知!

《兰亭序》早就想搞明白它到底好在哪?因为自己不会书法,不懂书法,不敢妄自菲薄!所以,在“百度知道”家找到一篇提问,觉得诠释的比较全面,便转来供大家分享!以下是全文:

《兰亭序》到底好在哪?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在会稽的兰亭修禊,曲水流觞,赋诗抒怀。其间作诗三十七首,结纂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为此作序,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兰亭》。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

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

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其竖画,则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或双杈出锋,或并列,各尽其妙。其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等。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等。其挑,或短或长,其折,有横折、竖折、斜折。其捺,有斜捺、平捺、回锋捺、带钩捺、长点捺、隼尾捺等。其钩,则有竖钩、竖弯钩、斜钩、横钩、右弯钩、圆曲钩、横折钩、左平钩、回锋减钩。无论横、竖、点、撇、钩、知缓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驱,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群贤毕至,众相毕现。

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伏猛郑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chong)字的别构上。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后世珍视其布白之美,临摹者虽难免渗入各自的笔性,但无人稍变其章法布白。

正如解缙在《春雨杂述》中所说的那样:“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兰亭序》的章法,仿佛如天生丽质,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无与伦比的。

兰亭修禊,使王羲之触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挥写下千古杰作《兰亭集序》,正因为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也因为他笔法精严,故能使笔底如行云流水而形神兼具;更因为他诸美皆备,故能使这篇文稿的挥写最终达到高华圆融的境界。在这件尽善尽美的作品面前,后世名家虽竭力临仿,却都未能得其全。

南唐张泊云:“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于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窘拘,古词,意:局促窘迫)。”而王羲之本人也只写下这一杰构(杰构,古词,意:佳作!),其后他再度书写《兰亭序》,都不能及原作的神妙绝伦。沈尹......

问题二:兰亭序这篇文章 好在哪里 有什么感悟? 到了兰亭集序,缺颂当它再次被读起时,我亦有感于斯文。

记得这兰亭集序在初中就学过,当时还能背下,不过当时年纪小没有什么感觉。当它再次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已走过了八年的路。

现在的我爱旅游,看风景,去散心,原因正是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从小到现在,我的理想不断的变化,亦如情随事迁。每当我有感于世事,立下鸿志,无不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当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我看兰亭集序,所情所感于此相同,这也是读书的乐趣所在吧。每当读到这样的文章,或感同身受,或焕然大悟,就如同一阵清风吹过,听见树叶掉落,听见花开的声音。你飘入深蓝的天空,把爱恨情仇都忘却,唯有超脱。

能和王羲之神交一次,我也不枉这几天的光阴虚度。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有些道理是亘古不变的。

问题三:问下王羲之的兰亭序好在哪里?要详细 一般说法是唐太宗墓里,但是太宗墓都被盗的差不多了,估计有也早腐烂了,也有说法是在武则天和李治合葬的乾陵,因为乾陵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唐墓!唐代国力雄厚开山为陵,整个乾陵就是一座挖空的山,想当年黄巢十万人马花了三个月都没有挖开乾陵

问题四:有哪位书法高手来评评我刚刚节选兰亭序的这几个字写的怎么样?不好在哪里?谢谢啊! 厉害啊!完全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居然可以写得一模一样!佩服佩服!

问题五:古代书法好在哪里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对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契(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问题六:兰亭序的历史地位,不要十分长的,要短的,悬赏金等你回答完了你自己说,不过要快,好。 历史评价

中国书法第一帖:《兰亭序》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它精妙绝伦的笔墨技巧和章法布白的完整性上,而且体现在与作者融为一体的文化与情感表达的深刻性上。《兰亭序》具备了书法作为艺术作品,从书家与书作、内容到形式的全部审美因素。

问题七:如何写好兰亭序 古人说,要写好书法,择毫落墨之际,要做到“全身力到”。意思是说,用毛笔写字,全身的力气要通过“掌竖、腕平、肘自起”的正确的执笔法、运笔法达于毫端见之于纸上,练纸上的字有“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感觉。但是什么是“力透纸背”?什么是“入木三分”?我想对一个初学写兰亭序的朋友来说是无法感知的。一般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个字一个字很慢很慢的书写,并且要全神贯注的去机械的临摹。在老师手把手的辅导下您也许很快学会了字的笔画的来龙去脉和巧妙的藏锋露锋,如牵丝引带,左顾右盼等玄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画肖像式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的时间内进步还是很快的,他使朋友迅速的掌握了用笔的技巧,练习者对这门古老的艺术有了浓厚的兴趣,对老师和经典的字帖也多了几分敬意。

一些朋友每日像走钢丝的杂技演员一样,苦苦的追寻者古人的笔迹,“慢、慢、慢”稍不留意这个字的笔画又错了。虽然如此但乐此不疲,当“全身力到”慢、慢、慢成为习性以后,也有一些久练的朋友问我,古人是这样学书法的吗?兰亭序是慢慢的写出来的吗?我答说不是的,因为古人还说:“欲书先散怀抱”。意思是说,要写好字,情志上要放松,不能紧张。苏东坡补充说,写字要无意于佳乃佳。随心所欲的写好兰亭序,那么我们必需“欲书先散怀抱”,笔画才能干净利落、斩钉截铁。这需要兰亭序外求功夫。

魏、晋、南北朝时简单的法帖、字型各异,笔画斩钉截铁、有方有圆,好像兰亭序尸解后的骨骼。他正是学兰亭序笔法的源。同时我们也可以先练点比较容易上手的碑版,再去写兰亭序。那么我们书写的节奏会有起伏,入木三分的力度也会出来。所谓“全身力到”慢、慢、慢与“欲书先散怀抱”斩钉截铁都是古人的经验之谈,您会感受到,二者都经的住实践的检验,二者都是至理名言。

问题八:紫禁城好一点还是兰亭序好 看你从哪个角度欣赏?实惠紫禁城,高雅兰亭序。

问题九:练魏碑好 还是练兰亭序好 如果有基础 最好是练兰亭序 我个人非常喜欢兰亭序 仔细揣摩其中有一种气 如果没基础还是练练魏碑吧

问题十:大伙们,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认为初学书法最好临王羲之的“兰亭序”? 兰亭序》的确代表了中国几千年

唐太宗擅长什么书法

唐太宗应该是草书,唐太宗全力推崇王羲之,把他提到千古一人的境地,疯狂收集王羲之书法真迹,又是搞兰亭陪葬又是集王圣教的,才导致后世之人群起鼓噪,尊王羲之为书圣,当然,这个书圣之名王羲之显然是当之无愧的。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自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尝谓朝臣曰:

“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

怠,不能专精耳。”又云:“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骨力。及得骨力,而形势

自生耳。”尝召三品已上,赐宴于玄武门。帝操笔作飞白书,众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相竞。

散骑常侍刘洎,登御床引手,缺扮然后得之。其不得者,咸称洎登

床,罪当死,请付法。太宗笑曰:“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出《尚书故

实》)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四年,自己用真草书写一套屏风,给群臣看。这套屏风的书法笔力

遒劲有力。堪称当时最好的真草书法了。唐太宗曾对手下的大臣说:“书法是小小的学问,

初学时且忌急于求成。天天都坚持用心学习练笔,尤其胜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世上各行各

艺,没有你用心去学习它而一点收获也得不到的,问题出在你不缓扮友能全力以赴地去精心研究求

索它。”唐太宗又说:“我临摹古人的书法字帖,并不特意去效仿每个字的形体结构,而将

功夫用在摸透它的笔力风骨上面。笔力风骨你吃透了,形体结构自然而然地就把握了。”唐

太宗经常召集三品以上的臣属们,聚宴在玄武门。太宗亲自执笔作飞白草书,诸位大臣们借

着酒兴,都纷纷从太宗手中拿过笔来,相比着挥毫书写。散骑常侍刘洎,爬上皇帝休息的床

上从太宗手中将笔夺过来。没有抢到笔的大臣们,异口同声地说刘洎爬上龙床,是超越了君

臣的礼度,当处死罪,一致要求依照唐朝的法律处办他。唐太宗笑着说:“诸位爱卿不要这

么讲!过去曾经听说过汉时有个叫班婕妤的宫庭女官,她甘愿退居东宫而不去陪伴君王。今

天,扰槐我朝出了个登上龙床,从君王手中抢笔书写的刘洎刘常侍!”

唐朝李世民《兰亭序》是什么?

唐朝初槐汪年,江南会稽山下的永欣寺来了一位北方打扮的读书人,他与主持辩才和尚一见如故,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辩才和尚从秘室里取出一个素绢的包裹,从里面拿出一件书帖。读书人接过一看,正裂隐是李世民朝思暮想的《兰亭序》,心里一阵狂喜,但还是不动声色地还给了辩才,声称是件赝品。辩才很生气地说:这是我师傅智永和尚亲传我的,他是王羲之的七世孙,焉能有假。  隔天,辨才外出作法事,那个读书人偷走了辩才和尚的法帖。  萧翼用计拿到了《兰亭序》后,日夜兼程赶回长安,献给了皇上。据说李世民见到《兰亭序》后,高兴得睡不着觉,每天都要看上几遍。李世民还叫皇宫里的书法名家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临摹《兰亭序》,后来,又找来了当时有名的拓帖能手多人,采用双线勾填(“双勾描勒,这边是阳光,有阳光的地方,用纸,很薄透明的,罩在上面,先把笔画的两边描上,然后当中填上墨铅源仔,叫双勾描”)的方法,分别拓印了几个版本。也许李世民为得到《兰亭序》对辩才和尚采取的手段算不上光明磊落,但由于他对王羲之的宠爱,才使湮没了两百多年的《兰亭序》在世间流传开来。现在流传于世的《兰亭序》,大多是那时由唐太宗李世民组织人临摹和拓印的。  公元650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兰亭序》的书帖真迹与李世民一起埋进了昭陵,从此这幅书法作品就永远在人间消失了。后来,这一天也成为了中国书法界的忌日。 但是李世民没有想到,仅仅过了三百年,他的陵墓就遭到了一场浩劫。 五代后梁的时候,有个温韬叫军阀,把长安唐太宗的昭陵扒开,昭陵里面书法字帖作品特别多,而书法字帖作品都是用很好的绸缎把字帖裱起来。因温韬不懂书法,就把书法撕下来,把绫罗绸缎拿走,而后,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没有了,也许《兰亭序》的真迹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新的发现。。 那次劫难,是否真的毁掉了《兰亭序》,这个谜也许只有昭陵才知道。

除了传国玉玺外,我国至今都下落不明的旷世珍宝还有什么?

在中国有记载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价值连城的瑰宝,他们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可惜的是有些珍宝至今下落不明,成为后世的遗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至今下落不明的十件旷世珍宝。

十、北京人头盖骨

1929年冬天,距今60万年前的一些完整猿人头盖骨在北京被发现,被称为北京人头盖骨,属旧石器时代。1941年,北京人头盖骨被移交给当时离开北京撤回美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同年12月,该部队乘车前往秦皇岛,但随后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军队俘虏了北京、天津等地的美国兵,北京人头盖骨从此下落不明。2012年,“北京人头盖骨之谜”出现新线索,可能埋在秦皇岛地下。

九、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兽首已经有七个回归中国,其余下落不明。

八、《永乐大典》正本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 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且散落于世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七、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书法界将其奉为极品,这幅作品,据 说是王羲之酒后挥笔一气呵成。以后王羲之虽然又多次重写,但皆不如此次酒酣 之作。为此,他曾感叹:“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王羲之对此十分珍惜,作 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第七代孙王法极。不过,《兰亭序》真迹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落入帝王家的命运,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并在他去世后作为陪葬,埋进昭陵, 从此下落不明。

六、华佗《青囊经》

《青囊经》是华佗所著,说这不著作下落不明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可以确定的是它已经被烧毁,而遗留下来的是华佗的弟子们所传承下来的一部分,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五、秦始皇十二金人

高中学过《过秦论》的小伙伴都知道,文中说的“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说的就是秦始皇的十二金人,历史记载的十收天下的所有兵器铸就而成,也有人认为是将大禹九鼎重铸而成。

但遗憾的是,今天我们是看不到这12个铜人的踪影了。那么,它们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有人认为,当初西楚霸王项羽在攻克秦都咸阳后,曾经火烧阿房宫。在火烧阿房宫时,连同象征秦王朝永固的这12个金人也一起烧毁了。也有说法认为这些金差枣州人被当成了秦始皇的陪葬品在秦始皇的墓中,由于一些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发掘工作暂时还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也许到了我们的考古技术达到秦始皇陵墓开掘的那一天,这个历史上的未解之谜才有可能被解开。

四、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应该是古代的宝物中最珍贵的了,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赵, 得和氏璧。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命李斯鸟篆书(越国一种文字),仿成龙、 鸟、鱼、蛇形状“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令咸阳玉工王孙寿将蓝田玉精研 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

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 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岩行。玉玺由此失落。

三、《皇帝外经》

对医学有所认识的朋友都知道,《黄帝内经》可谓是中医学的鼻祖之作,是医学和哲学的结合体,后来的中医学无不建立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十八卷的《黄帝内经》,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而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则可能永远失传了。

现在所传的《黄帝外经》原称《外经微言》,为明陈士铎所传。

二、《连山易》和《归藏易》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传说 中由上古时期的伏羲所创。主要由《连山易》、《归虚蔽藏易》和《周易》构成,汉代以后的人们在整理古代典籍的时候,把夏代的易经称为《连山易》,把商代的易经称为《归藏易》。而我们所熟悉的《周易》只是流行于周代的易经。

一、大禹九鼎

这应该是时间最早,分量最沉的珍宝了。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 ,在周赧王死后,秦国取九鼎入秦,九鼎在迁往咸阳的途中,有一鼎被大风刮到今江苏的泗水中,其余八鼎搜刮到秦宫殿中,秦亡后便不知所终。

圣教序字帖是多少个字

《雁塔圣教序脊禅》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唐代褚遂良书。楷书,共1463字。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记冲野脊,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凡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21行,行42字,共821字,文左行。后石为记,散渗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行,行40字,共642字,文右行。前者题额是隶书、后者为篆书。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

首发网址:https://www.haohuizhi.com/lishi/ljst/15128.html

分享给朋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