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300多个。禅窟和中心塔柱窟在这一时期逐渐毕搭消失,而同时大量出现的是殿堂窟、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数量最多。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满,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群像组合多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四菩萨,唐代主要是一佛世哪、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有的还再加上二力士。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如中唐时期制作的第79窟胁侍菩萨像中的样式。上身裸露,作半跪坐式。头上合拢的两片螺圆发髻,是唐代平民的发式。脸庞、肢体的肌肉圆润,施以粉彩,肤色白净,表情随和温存。虽然眉宇间仍点了一颗印度式红痣,却更像生活中的真人。还有在第159窟中,也是胁侍菩萨。一位上身赤裸,斜结璎珞,右手抬起,左手下垂,头微向右倾,上身有些左倾,胯部又向右突,动作协调,既保持平衡,又显露出女性化的优美身段。另外一位菩萨全身着衣,内外几层表现清楚,把身体结构显露得清晰可辨。衣褶线条流利,色彩艳丽绚烂,配置协调,身材修长,比手返拿例恰当,使人觉得这是两尊有生命力的“活像”。
唐代敦煌壁画的题材,大致烂帆可归纳为4类:净土变相;经变故事画;佛、菩萨、供养人画像;佛教史迹饥桐雹画。
净土变相是佛教净土宗信仰流行的结果。
本生故事和佛传也算是经变的一种,在唐代,本生故事画和佛传也用新的方式出现。
唐代人们对菩萨信仰普遍,这使得艺术家制作菩萨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一时期,菩萨像绘画得都很高大,很细致,单身菩萨像盛行起来。这些菩萨像顶梳高髻,头戴宝冠,胸前杂饰轮哪珠串璎珞,臂腕佩带环链,天衣飘飘,长裙覆足;面相丰满端丽,身体比例匀称健美。
唐代供养人画像也有很多,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实,表现了不同阶级、阶层人们的感情和愿望,为后世留下了生动丰富而又形象的历史资料。
看过电视剧《西游记》的指基,都记得女儿国国王对唐僧那甜腻腻的称呼——御弟哥哥。
唐僧被唐王李世民拜为“御弟”,是在他即将取经离开长安之时。
《西游记》原文写道:
“唐王大喜,上前将御手扶起道:“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玄奘顿首谢恩。唐王果是十分贤德,就去那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
对“御弟”这个称呼,唐僧是既感激又自豪,在取经途中自我介绍时,不止一次提起“御弟”和自己“唐”姓的由来。
“三藏说道:“我俗家也姓陈,乃是唐朝海州弘农郡聚贤庄人氏。我的法名叫做陈玄奘。只因我大唐太宗皇帝赐我做御弟三藏,指唐为姓,故名唐僧也。””
“俗家姓陈,法名玄奘。因我唐王圣恩认为御弟,赐姓我为唐也。”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李世民与唐僧结拜为兄弟,为什么小说中的玄奘法师姓“唐”而不姓“李”呢?
退一步说,要是真是效仿刘关张那样结为异姓兄弟,那就不要画蛇添足赐“唐”姓,还用本姓“陈”姓好了。
也许有人会说,《西游记》是游戏笔墨当不得真,但这个陈玄奘得的这个“唐”姓听起来还是怪怪的神渣。
首先,皇帝赐臣子以己姓是一种特别隆重的恩典,也就是所谓“国姓”。这是特别重大的恩典,意味着此人已经属于王族了。
仍然以初唐为例,唐朝开国名将徐?蓿?簿褪恰端逄蒲菀濉返绕朗槔锞?3鱿值男烀???捅焕钍烂竦母盖桌钤ù陀枇斯?眨?哟烁????蕖?/p
(徐?蓿?置???焕钤ù凸?瘴?睿?/p
显然,玄奘的身份与立下赫赫奇功的文臣武将并不相同,他是学者和修行者,唐王跟他不是简游逗悄单的拜把子,令他攀龙附凤,一门显贵。
在谜语君看来,李世民和唐僧结拜兄弟,实际上跟古人佛教信仰中的一个观念有关。这个观念就是“供养人”。
所谓“供养人”,就是指佛教信徒对佛法僧三宝所做出的各个方面的贡献,一般都是物质上的。
在敦煌壁画上有大量供养人的画像。甚至,整个敦煌佛窟就是依靠供养人的能力才出现的。
“供养人”这个身份意味着,为了表示对佛的尊崇,信徒有钱的出资金没钱的尽自己之所能,对寺庙、僧尼提供帮助。供养人这种做法也是佛门中的一种善行,称为“供养行”。
供养人和供养行,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由于自己身在红尘,不能专心参佛礼拜、修行佛法,那么因为自己供养了僧人,也就相当于找了一个替身代己修行,同样可以修得善果。
在《西游》故事中,唐僧取经最初的起因,是因为李世民大病一场,魂魄入阴曹地府,发现地狱中有大量孤魂怨鬼不得超度,而且连自己也罪孽深重,所以才急需一位有德高僧去西方求取真经,超度亡魂,祈求国泰民安。
李世民是皇帝,自己显然不可能出家,更不可能去取经,而且也没经过这方面的专业培训,所以德高望重的陈玄奘就是不二人选。他跟唐僧结拜成为兄弟,兄弟如手足嘛,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就完全是以彼之唐僧而代替我这个唐王。
之所以不赐玄奘为“李”姓,这是因为,不仅皇帝李世民一人是玄奘的供养人,而且唐朝天下百姓人人都是玄奘的供养人。玄奘一旦姓“唐”,他代表的就是整个国家了,西天取经成为整个大唐委托给唐僧的的宗教使命了。
他取真经的目的是为唐国天下黎民祈福消灾。
有唐一代中国封慎肆告建社会达到鼎盛时期,社会安定,生产力得到发展,国内加强与各民族联系,在国外与许多亚洲国家频繁交往,各种因素促使唐代产生了辉煌的封建文化。反映在敦煌绘画中,经变故事增多,制作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在这些鸿篇巨制的经变画中,描绘的都是幻想中神化了的人的社会现实活动。由于盛唐社会比较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人物形体健壮丰润,因此,这一时期绘画人物形象,一扫宽明魏隋时代的秀骨清像、意态潇洒的面貌,而丰满圆润、健康壮美、现实意味较强的造型跃然壁面。特别明显的变化是比比皆是的菩萨已完全世俗化、女性化。正如唐人所说:“菩萨如宫娃”。唐代经变画中,漫天雨花,幢盖如林,楼榭耸立。红莲盛天,琴鼓齐鸣,舞伎翩跃,童子戏水,呈现着一派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与其说这是西天佛国极乐世界,不如说这是地上李唐王朝现实生活的细微投影。
敦煌壁画中,反映敦煌世俗现实生活的题材,占有相当地位,而且艺术水准较高,如雹局中唐时期《吐蕃赞普礼佛图》,晚唐时期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河内郡夫人出行图》,五代时期的《曹义金出行图》、《回鹊公主出行图》等等。上述绘画多为巨制,且与佛教内容无涉。如《宋国河内郡夫人出行图》全画长8.5米,人物逾百,骑舆数十,场面宏大,可谓唐贵族妇女春游风俗画。与此相类的有历代所绘的“供养人”,如实际上是不同历史时代的政治、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和现实人物肖像画。如北周敦煌的统治者多为北周的功臣贵戚,最高统治者带头修窟,下层臣民竟相“随喜”。所以北周时代供养人画像激增。有的甚至一窟多达千余供养人像。供养人像在晚期还表现出政治、社会、民族等等方面的世俗化功能。在唐代,供养人像一反魏、隋时期供养人大小只不过几寸或尺许,盛唐出现等身巨像。愈至晚期,对其封号、爵衔、官位书写愈详。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