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声”即“填词”。词调声律均有定规。作词时依据词调填入字句,使之符合声律。晏殊与欧阳修上承唐五代余绪,下启一代词风,拉开了宋词发展的序幕。因此后人称他为“北宋倚声家初祖”冯煦《六十一家词选》。
晏殊,字同叔,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自幼聪慧,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扩展资料
晏殊的词作,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
其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如其闲雅之情调、旷达之怀抱,及其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能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在伤春怨别之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晏殊
您好!北宋词人晏殊被称为富贵词人。晏殊字同叔,他和他的儿子晏几道被并称为“大晏”和“小晏”。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望采纳!谢谢!祝生活愉快!
分类: 艺术 诗词歌赋
问题描述:
为什么,晏殊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
解析: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唐宋之词,系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可说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按照词调作词的名家称为“倚声家”。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县文港乡(今属进贤县)人。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极高的地位,史书称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晏殊的文字温婉柔和,风流蕴籍,却又不失清健风骨,一如他坦荡的仕途和胸怀。晏殊的小令闲词以及他的地位,对此后宋朝填词成风有相当的推进引导作用,甚至可以说,他“导宋词之先路”,“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影响并促成了中国文苑“宋词”的形成。
柳永出生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改革的词人,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的词人。
晏殊在多数人眼中一直是个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许多人在学生时代都逃不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天涯地角有时尽,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是才子,但他也是政客,并且不是什么无名小卒,而是一位有作为的宰相。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已经很难了,但晏殊无论是文学还是官场都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了极致,他还是个“教书先生”,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这三个名字耳熟吗?随便拿出来一个就是文人里的“扛把子”,而这三人有个共同身份—晏殊的学生。
晏殊
也许唐宋八大家里你都没看到晏殊的影子,但不代表他就要被世人低估。口空无凭,现在讲究的是事实论据,那晏殊到底对北宋有什么贡献呢?
北宋教育哪家强?当然是晏殊最强
1、为古代“高考”所做的贡献
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除了害怕班级后门站着的班主任以外,就是被各种人夸张称为“人生的分叉路”—高考。你以为不管经过多久你都永远会记住你高考时的场景,但其实现在仔细回想,已经没什么印象。
但学生时代听到高考确实是如临大敌,曾为那两天的考试奋斗的无数个日日夜夜令人难以忘怀,偶尔想问一句:这么讨厌的东西是谁发明的?高考当时还叫“科举制度”,这时候还不能怪晏殊,这么“讨厌”的东西是隋炀帝干的。
隋炀帝
只不过听到“”这个词,各位耳熟吗?但凡是大型考试,考生的所有信息都会被密封条遮住,这就是晏殊为如今高考做的大贡献了。
2、考生的“春天”—晏殊
学生时代常常觉得高考是噩梦,古人也一样,科举制度既是平民唯一改变自己阶级的方法也是考生的噩梦,但晏殊来了,他带走考生的噩梦,带来了科举制的春天,以一己之力促进、推动北宋的教育。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三十岁的时候考中明经觉得老了,但五十岁考中进士却算是年轻。你想想当代多数人不出意外都是十八九岁的时候参加高考,是不是一下就觉得很人性化?
宋朝科举
晏殊是个脑子很会转弯的人,你就想这么考试,宋人平均寿命才四十九,那最好的结果就是五十岁考中然后就下葬了。晏殊心想:这不行,这还没考试,有才的人也全让活活熬死了。于是就开始了他的改革之路。
先要讲一个重要概念“策论”,这三次改革的核心精神就是要“重策论”。策论简单解释就是命题作文,给考试范围然后考生自由发挥。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侧重考生思想的考题就注定了每个人会出现不同的看法,长久来看会影响到北宋社会的价值取向。比如欧阳修、梅尧臣等有志之士便因这种制度而脱颖而出。
欧阳修
北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具体经历了三次改革,晏殊在这三次改革中身影始终都活跃在第一线。晏殊改了些什么?针对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和要求都进行了改变,简单理解就是调节考试难易度和灵活程度。
就像你给三四岁的孩子做高考题明显是在为难人,五十岁才能考中进士,相当于为了考试搭进去半辈子。于是在仁宗天圣年间时的第一次改革内容是“兼以策、论升降取士标准”,原本是必须一字不差的背诵所学的东西,现在不要求你死记硬背了,要结合自身的观点来议论。
晏殊这次改革中剔除了科举从隋朝便存在的弊端,只会背书的孩子现在需要灵活一点,以义理代替记诵,重议论先于声律。
晏殊
北宋后期时才人辈出离不开晏殊这次教育的改革。如果还像从前一样的制度,那情况可能真的会变成考完试就要给自己准备墓地了。
如今流行什么?技术性人才,这种人才不要求你全能,但要求你专精。晏殊也考虑到了这样的情况,古时候的考生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样样都要精通才能一路杀进“决赛”去拼个状元。现代要求你背诗,古时候可是要写诗的。
所以在这种“什么都得精通的”情况下,考试当然是难上加难、强人所难。于是在仁宗庆历年间进行了第二次科举改革:“进士重策论,诸科重大义。”考进士时要侧重策论而其他科则是侧重大义。
科举
如果北宋就出现了广告,那么每逢科举考试前,绝对会大肆宣扬:你是否还在为考试科目太多而发愁?是否还在书桌前苦恼?好消息!科举改革啦!“进士科罢诗赋、帖经、墨义,专考策论和大义”!放下手里的诗赋、帖经!只要你口齿伶俐,了解时政就来考试吧!
这便是晏殊参与的第三次改革,他深知纸上谈兵到头来都是空谈,只有注重策论和大义,才能判断考生是否有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主见。这时已是神宗熙宁四年。
经历了两位君王后,科举制迎来了春天。这三次改革晏殊在其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将从前刻板教条的科举制变得开放而灵活。
宋神宗
3、“最严的监考官”晏殊
考试中你最痛恨的就是作弊的小伙伴,考完一看排名他从倒数变正数。考试中你最庆幸的就是自己作弊成功,沾沾自喜这次考完回家不会被骂了。作弊在北宋后期的科举考试中基本都被杜绝了,因为北宋有史上“最严的监考官”晏殊。
晏殊在《看验进状举人文卷事奏》中进言道“窃闻差中使勾书吏写进举人文卷施行。其中小辈素无士行,递相鼓扇浇求复考。欲望令中书只差官取进状人卷子看验,特与戒励。”
这就是找皇上告状去了,科举考试中总有些人传纸条还巴结考官想蒙混过关的人,更过分的还有想贿赂考官看考卷的人。
宋朝学子
科举考试中的作弊方式花样百出:托关系不考试直接通过的、和考官攀交情的、考生之间传纸条的、拿钱贿赂考试官想请求考官帮忙改卷子。
晏殊一一准备了对策,首先罢免公荐。原来有人推荐你就可以通过了,现在不行了,找关系的太多了,推荐来的全是草包,自己努力考吧。其次,“动之以情”这套不流行了,你和谁关系好也必须先通过科举考。
最后是那些传纸条打小抄和考完还想偷卷子的同学,晏殊的办法把他们推向绝路,考生信息全部遮挡,考完后会有专门的人来抄录每份卷子。在字迹相同还看不到考生信息的情况下,当然没办法改卷子了。
古代科举作弊神器
“罢公荐、停公卷, 断用情之路、弥封、录”这些制度的确立,保证了科举制度的公正,考生在同一起跑线公平竞争。试想一下,考试内容灵活多变,考试公平公正杜绝徇私舞弊,北宋将迎来多少人才?
上天送给北宋的礼物——大艺术家晏殊
1、北宋倚声家之初祖晏殊
一个朝代的绚烂不只是政治经济发达,还有艺术文化,诗词便是其中一种。所以提起北宋便绕不过宋词,你也无法忽略晏殊、柳永这些诗人。诗词的存在就是一种礼物,晏殊便是上天送给北宋的礼物。
“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曾在晚唐、五代风靡一时,反而北宋开国时期,一度陷入低潮、销声匿迹。
柳永
直到晏殊亲手推开了宋词的这扇大门,虽然按年龄算,柳永比晏殊大。但在宋词文学界,柳永得叫晏殊一声“前辈”,晏殊十四岁就已经是皇上钦点的进士了,在政治和文学方面很早就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才会有“北宋倚声家之初祖晏殊”这么一说。
晏殊是位集大成者,他继承了晚唐以及五代中词的技巧和经验同时开辟了婉约派诗词的写法。他的词中虽然不免俗的继承了晚唐和五代最爱的主题“男欢女爱、离别愁绪”。但又脱俗,在这些情感中加上了自己对人生的思想和态度。
晏殊作品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万物轮回有始有终,花开花落是无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晏殊是感叹韶华易逝,青春不再但明年此时花还会开,何尝不是在表达自己的希望呢?
即使是“小园香径独徘徊”,但说句像心灵鸡汤的话,孤独是人生常态。所以晏殊是表面在感叹离别愁绪但其中关于人生的感悟要更多。
浣溪沙
2、佛系?随缘?实则是豁达
“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这句词出自晏殊的《金柅园》中,晏殊在写这首词时,是十五年后再次来到园和朋友相聚。
但这句词不仅表达了与友人重逢的喜悦,更多的是晏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没有过于执着如今的相聚,而是豁达的认为:有缘的话,我们怕什么不能再见面呢?
晏殊这种词的文学形式对宋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样豁达的态度也成北宋时期许多文人的榜样。
金柅园
总结
提起宋词,最先想到苏轼、李清照但其实晏殊才是宋词“鼻祖”;提起北宋“政界人物”总想起王安石、范仲淹。这么一看,晏殊或许是深藏功与名,不显山不露水,实则他十四岁便开始做官、写诗。
政治方面,他奔走在朝廷上下,为了将科举制度变得更合理,让北宋的教育出现了生机;诗词方面,他继往开来,你或许说那些男欢女爱、离别愁苦上不了台面怎么能算为北宋做贡献?但文学的存在本身就是为北宋的“艺术文化”做贡献,何况晏殊词中包含的人生态度影响至今。他是政客,也是才子。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