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两宋元明 > 正文内容

北宋财政收入(北宋财政收入白银)

两宋元明9202023-03-27 08:52:35
查看本文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百度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搜狗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360

本篇目录表

宋朝时一年税收多少

北宋财政收入(北宋财政收入白银) 第1张

问题一:宋朝一年税收多少两 北宋年间,宋朝最高时的税收一年有钱一亿六千多万贯,折合白银一亿六千多万两

问题二: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一年税收多少 各个朝代税制不一

据说宋朝最高时的税收一年有钱一亿六千多万贯,但折合白银却很少。

明清大量海外白银流入,折合的白银增多。

明朝税收一年是400万两白银,清朝一年的税收是5000万两到7000万两,

因为宋朝是全部收上来再派发给地方,明朝是地方保留”所需“的部分然后上次国库。而且到了最后,明太祖朱元璋定天下税亩八百万余顷(一亿两千万亩),征粮2950万石,下旨“永不起科”。

明朝的商税原先是30取1,也就是3.3%。后来明朝皇帝与内阁考虑减轻国用以减少百姓负担,万历时降到了1.5%。小生意、小商小贩、年营业额在40两白银也就是在营业额少于26432元以下的免税。

结果到后期,一个耕地面积十亿亩以上,人口接近二亿的国家,赋税收入居然少到连招募二十万真正有战斗力的精兵都做不到。

明代的税收过低,农业税低,商业税更低

明代的税收几乎在二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增加(实际上是不断减少,农业税减少,商业税减少的更多)

明代晚期人们对任何一次增税的行为都叫苦连天,以至当 *** 试图增加赋税时阻力重重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令所有地主和有田的农民自报所占有土地的数额,规定每顷(15亩)土地缴纳饲草3石(120斤左右,每个朝代有出入,差比诶不大),禾秆2石。

初期的赋税承袭秦制。但鉴于秦王朝灭亡的教训,减低了田赋的税率,先规定十五税一,以后又减为三十税一。 这一时期主要税收是田赋和人头税,另有名目繁多的工商和山木产品杂税。不过总体税率还是比较低的,所以有文景之治。

魏晋南北朝

曹魏正式颁布法令,实行计亩而税、计户而征的赋税制。每亩纳粟四升,每户纳绢二匹(一匹十丈33.33米)、绵二斤。

晋武帝规定丁男(16~60岁)按50亩缴田租,丁女按20亩缴田租,每亩租八升。每年缴绢三匹、绵三斤;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颁布《均田令》,规定15岁以上男子授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男子每人授种植树木的桑田20亩。产麻地方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亩。次年颁布征收租调法令,规定一夫一妇年缴纳租粟二石、调帛一匹,15岁以上的未婚男女4人,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耕牛20头,分别负担相当于一夫一妇的租调额。

这一时期对盐、铁一般实行由国家专营专卖。对酒一般实行课税,有的也设官专卖。市税分为对行商征收的入市税和对坐商征收的店铺税。

对交易行为征收佐税,分为对数额大、立有文据的买卖奴婢、牛马、田宅的输佐和价值小、交易不立文据的散佐两种。

对富户家赀满50万贯及僧尼满20万贯者征收赀税。此外还有口钱和通行税等。

隋唐

隋朝和唐朝初都颁布均田令及租调法。规定丁男(21岁)和18岁以上的中男,各授田 100亩,其中20亩为永业田(永不归还),80亩为口分田。同时颁布《租庸调法》,规定受田丁男应缴纳的田租、调赋和应服的徭役(见租庸调)。

唐中期安史之乱(755~763)以后,由于户口流亡,土地兼并,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遂改行两税,实行“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见两税法)。

这是中国田赋税制史上一项重要的改革,使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向土地财产税转变。并将各种租税加以合并,分夏秋两季征收,简化了征收手续。

这一时期对食盐、酒、茶有时课税,有时免税,有时专卖。唐代后期除恢复征收矿税、关市之税外,还开征以房屋为征课对象的间架税和对交易所得与公私支付钱物征税的除陌钱。

宋元明清

宋代田制分为民田与官田两类,仍沿用两税法,一般按每亩年纳一斗(10斤左右),江南等......

问题三:宋朝一年的税收是多少 1亿两白银

问题四:国家一年税收多少2o15 清中期约有7000至8000万白银 清后期约有1.2至1.4亿白银 当时一两银子=120元 北宋中期以后平均年财政收入在六千万贯上下 南宋的财政收入则常年保持在一亿贯以上,宋朝财政收入的最高数字一亿二千万同样是南宋创造的 一贯=1000文 宋朝一贯大约相当于现在600元 明朝一年税收就少的多,约200万两,当时一两=240元。因为当时明朝税收收不上来。

问题五:宋朝 *** 的年收入有多少? 宋朝最高岁入有1.6亿两白银,按照一两白银等于20斤熟牛肉,一斤熟牛肉等于20元人民币计算。

宋朝的财政收入达到了640亿人民币弧而当时的税率是坐商3%,行商2%,农业税收只占30%,税率

不知。都按3%算,GDP已经达到640/3%=21333亿人民币。

问题六:明朝一年税收多少啊? 不同时期是不场样的,一般就维持在三四百万两白银。但是,我大明朝的税率为历史最低,四十税一,商税是三十税一,秦朝是十税六或者八,其他朝代也都很高

问题七:宋朝城市居民缴纳的税多吗 (1) 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如我们农业经济的急速发展。

(2)生活用度;家境。如经济宽裕,经济拮据。

经济,人有着自身的消耗需求,物质资源因而得以认知与定义,而同时,货物有着其自身的界限与范围,因人的需要而产生作用。这样的一种基于人体需求而存在的时效性用途,在人的思维认知之下,而给予了它一种表面性的客观价值,从而在人的一定的思维下被普遍接受,从而形成一种基本的思维常识。

如此,货物得以确定规格,在人的相互认定之下继而得以流通,人与人之间也就有了置换与交易...而同时,人有着自我意愿上的偏向与取舍,这也就决定到了所需物质的每个方面...或许,这样的一种以货物的客观价值为共知,以人的自我意愿为前提,由此而产生的合理有序的人类活动,是为经济。

经济之下,由人的意愿和对货物的价值认定,而产生公平自由的交易原则,而同时,各种各样的意识、行为、交易的出现和发生,都在人的理解之下,或许,这样的一片、整体的意识思维的承载,就是场,随着人的意愿而自由伸展。

问题八:宋朝到底富裕到什么程度?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棺定了论。的确,按中国传统对王朝的评价标准来看宋朝也确实挺丢人的。首先,要有强大的中央集权??这一点宋朝似乎还过得去;其次,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域还不够,顶好是把莫斯科也弄来??这方面宋朝就差劲了,南宋偏安一隅就不必提了,诸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类的讽刺诗句大把的有,就是北宋,真正把东部的国境线推到长城一线的时间也不过是一瞬间而已,西北就更不用说;最后就是要扬国威于域外??“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最好是每年封一次狼居胥。天可汗算什么?要宇宙可汗才爽??这宋朝就更加糟糕了,什么长驱漠北,直捣黄龙就别提了,连自己都保不住,每年不断的送钱,叫叔叫伯的还老是挨揍。两个皇帝作了俘虏,两次在大陆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这些都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光辉事迹。

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有一个数字是很引人注目的??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们用其他的数字比较一下就知道了。明隆庆5年(1571)国家岁入白银250万两。张居正改革之后的万历28年(1600),岁入400万两(虽然张居正死后人亡政息,但相对在财政上的改革被破坏得较少,而且此时距张去世仅十几年,估计这个数目比张居正当国时期的岁入也少不到哪里去)。明末天下大乱,在后金和农民起义的两面夹击下,明ZF先后增加了辽饷,剿饷和练饷的征收,即著名的“三饷加派”,结果弄得民怨沸腾,烽烟四起。那么这种为时人评为“饮鸩止渴”的做法为国家带来了多少收入呢?大概每年1000万两左右。也就是说此时明朝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大约是1500万两白银左右。如果我们认为银钱的一般兑换率为1两白银=1贯铜钱的话,那么此时明朝的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尽管这已经是南宋灭亡的300多年之后,尽管明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清朝的财政状况比明朝要好一些,国家初定的顺治7年(1650)岁入1485万两。咸丰年间(1850前后),岁入约为3000-4000万两。数量仍然远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3亿,估计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国家岁入才达到了宋朝的水平。(由于兑换率折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会对宋朝的岁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岁入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依然是一个无疑的事实)

宋朝的财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着人民的负担也极其巨大呢?当然,从人均财政收入上来看肯定是这样。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没有爆发过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的大型王朝之一。仅有的几次较大规模的起义,如李顺王小波起义,宋江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幺起义等都不曾超过一省的范围。有这样良好记录的另一个朝代是西晋,而西晋之所以能够如此,恐怕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寿命实在太短了,根本来不及爆发起义。

可见,宋代的老百姓生活的并不坏。我们之所以认为宋代老百姓苦不堪言,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受“水浒传”的影响。姑且不提这里面虚构的成分,其实就是从“水浒传”里来看,那些被逼上梁山的好汉落草的主要原因或者是受人迫害,或者是犯了罪,或者......

问题九:宋朝时中国有多富有? 有多富只要看史书上这句话:当时的辽国、金国、朝鲜和日本更停用自己的通货,改用宋钱。

宋朝经济

宋太祖建国时就确立了土地私有产权制度,买卖自由,并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租佃经营成为重要的土地经营形式。租佃契约期满后佃农可以自由决定终止或续约[15]。人口流动性增强,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有学者认为宋代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6]。宋代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总计58个国家[来源请求]通商。南宋初期对华南地区的大规模的全面深度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从此完全取代华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

农业

北宋初期大面积开荒,土地不抑兼并,农田规模扩大,为提高耕种效率,注重兴修水利,改进农具,改良品种,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铺泥成地)等。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至道二年(996年),宋廷掌握耕地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百余顷。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万七千五百余顷。到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达到耕地面积顶点7.0亿亩.各种新的农具在宋代出现,例如新式水车龙骨翻车和筒车。代替牛耕的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马。新工具的出现也让农作物产量大幅成长。一般农田每年可亩收一石到一石半,江淮,两浙,福建,川陕,荆湖地区一年可达到二至三石。北宋时宋真宗从占城引进耐旱、早熟的稻种,分给江淮两浙,就是后来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黄籼米[17]。两宋时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尤其以平江府(今苏州)为代表,有“苏湖熟,天下足”(指苏州和湖州)或“苏常熟,天下足”(指苏州和常州)之称。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农业发展迅速。一些北方农作物粟、麦、黍、豆来到南方。宋朝农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棉花盛行种植于闽、广地区。茶叶遍及今苏、浙、皖、闽、赣、鄂、湘、川等地。种桑养蚕和麻的地区也在增加。甘蔗种植遍布苏、浙、闽、广、等省[18],糖已经成广泛使用的食品,出现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制糖术的专著:王灼著《糖霜谱》[19]。

手工业

宋朝哥窑――米色釉贯耳瓶北宋的主要矿产包括金、银、铜、铁、铅、锡、煤等。北宋仁宗在位时代金属矿藏达到两百七十余处,较盛唐年间增加一百余处。仁宗时期,每年得金一万五千多两、银廿一万九千多两、铜五百多万斤、铁七百廿四万斤,铅九万多斤、锡卅三万斤。宋朝的丝、麻、毛纺织业都非常发达。西北地方流行毛织业,四川、山西、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织业非常发达。到南宋时,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和广南西路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两浙和川蜀地区丝织业最发达。宋朝廷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也就是官办的丝织作坊。而相关的印染业也因此发达起来。宋朝官窑、民窑遍布全国。时有河北曲阳定窑、河南汝州汝窑、禹县钧窑、开封官窑、浙江龙泉哥第窑、江西景德镇景德窑、福建建阳建窑等七大名瓷窑,和分布在各地的许多大小瓷窑,所产宋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如日本、高丽、东南亚、南亚、中西亚等地。北宋时,主要的造纸材料包括丝、竹、藤、麻、麦杆等。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纸产地。四川的布头笺、冷金笺、麻纸、竹纸,安徽的凝霜、澄心纸、粟纸,浙江的藤纸等都闻名于世。甚至还有纸被、纸衣、纸甲等。纸张的大量生产与活字印刷术为印刷业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宋朝的印刷业分三大系统,官刻系统的国子监所刻的书被称为监本,而民间书坊所刻的书被称为......

问题十:宋代的税收来源主要依靠哪一地区? 两宋的赋税,主要是继承唐代两税法而来的二税以及其他一些承继五代弊政而来的苛捐杂税。二税是对土地产权所有者收地税,其征税对象既包括地主,也包括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其他的苛捐杂税,有只针对产权所有者的,如支移、沿纳、折变等;也有针对所有国家居民、按人头摊派的,既有地主、自耕农和半自耕农,也包括佃农在内,如丁盐钱、丁绢等。从理论上来说,在产权私有的状态下,无论何种赋税征收方式,都是来源于土地收益权的再分配。因此,宋代的赋税是建立在地租基础上的再分配,是集中化的地租。

而宋朝时经济重心的南移基本已经完成,南宋真正完成。赋税主要来字南方江南一带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 财政收入情况是怎样的呢?

元朝的经济数据很难统计,根据国外研究机构估计其GDP占世界的30%-35%左右。

宋朝人均GDP达2280美元,整个宋朝占世界的GDP的65%,北宋80%,南宋50%,是中国历史最富有的朝代。

明朝的万历时期占世界GDP的80%,整个明朝的GDP是45%,可是明朝末期发生灾荒和战争使其从80%迅速下滑至一半,在明朝中后期部分江南地区已经恢复至宋朝水平。

清朝(35%-10%)可以排到明朝(40%-45%)后面,可是其后期的经济大幅度衰退,侵略战争以及大量白银用于赔款并流向国外,所以造成整个国力迅速跌落,从康熙乾隆嘉庆的35%跌至10%。

历史上的宋朝经济上发达,政治和军事上积贫积弱,就像当今欧洲富国,经济厉害但是军事需要美国的保护一样。

北 宋朝税峰值达到1亿6000万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所以,1贯=5克。现在1克黄金=19美元,按黄金折价,现在约值152亿美元。当时的 税率约为1/15,农民没有额外负担,也没有户籍制,想做生意就可以进城,商业尤为发达。司马光曾说:“世风日下,贩夫走卒接着丝袜”。

由于其他赋税不多,那么GDP差不多是152×15=2280亿美元。当时北宋的人口差不多一亿,因此也可以有2280美元的人均GDP。其实,换算美元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因为黄金的开采量有了极大的增长,所以,应该比2280美元高得多!

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万~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们用其他的数字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明 隆庆5年(1571)国家岁入白银250万两。明末天下大乱,在后金和农民起义的两面夹击下,明政府先后增加了辽饷,剿饷和练饷的征收,即著名的“三饷加 派”,结果弄得民怨沸腾,烽烟四起。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为国家每年带来大概1000万两左右的财政收入。也就是说,此时明朝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大约是 1500万两白银左右。如果我们认为银钱的一般兑换率为1两白银=1贯铜钱的话,那么此时明朝的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尽 管这已经是南宋灭亡的300多年之后,尽管明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

清朝的财政状况比明朝要好一些,国家初定的顺治7年(1650)岁入1485万两。咸丰年间(1850前后),岁入约为3000万~4000万两。数量仍 然远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3亿,估计为宋朝人口的2倍~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国家岁入才达到了宋朝的水平。(由于兑换率 折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会对宋朝的岁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岁入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依然是一个无疑的事实)

宋朝的财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着人民的负担也极其巨大呢?从人均财政收入上来看肯定是这样。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没有爆发过 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的大型王朝之一。仅有的几次较大规模的起义,如李顺王小波起义,宋江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幺起义等都不曾超过一省的范围。有这样良好记 录的另一个朝代是西晋,而西晋之所以能够如此,恐怕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寿命实在太短了,根本来不及爆发起义。

那么,如此庞大的财政收入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应当说,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是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 量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像宋朝这样的情况实在是绝无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业收入才再一次超过了农业税。

由于大量独立的小自耕农不再是国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采取了与其他王朝迥然不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上一向将土地兼并视作国家大害,千方百计加以抑制。以至于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朝代开国时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数百万个小自耕农;经过 上百年日积月累,土地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国家丧失税源,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挺而走险;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政府崩溃,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

这种做法完全是一种自然经济的产物,它固然可以保证大多数农民都能有一些土地耕种,但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限制了分工,限制了集约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工商 业的兴起,将中国社会牢牢的捆在自然经济之中。而且,这并不能完全阻止土地集中的趋势,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就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而每一次对土地的重新分配几 乎都要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争与破坏。

宋朝的做法却使它得以成功的跳出了这一循环。一方面不抑兼并,使土地能够集约化的经营,并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据估算,当时不足1%的人口占有了全国土地 的70%,而每年进入流通市场的土地占全国总面积的20%);另一方面成功的发展了工商业,不仅仅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仅信州铅山的一个铜铅矿就常雇有 十余万矿工,日夜开采),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社会经济,生产力的飞速提高。

什么是宋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市舶收入是宋王朝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北宋中期,市舶收入达42万缗左右。南宋前期,宋王朝统治危机深重,市舶收入在财政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南宋初年,岁入不过1000万缗,市舶收入即达150万缗。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财政。宋政府还通过出卖一部分舶物增加收入。太平兴国二年(977),初置香药榷易署,当年获利30万缗。

宋朝是古代封建王朝里最富的王朝吗?

宋朝从公元960年到1279年,历18帝、319年,分为北宋、南宋两个阶段。从军事角度讲,宋朝在与辽、西夏、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争斗中经常处于下风,是后世公认的“弱宋”。但从经济文化角度讲,宋朝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富裕的王朝,科技文化水平甚至超过了盛唐。

自古以来国富则兵强,宋朝却背离了这个规律,国家富有而军力软弱,背后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宋朝富裕到了什么程度?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唐玄宗“开元盛世”是唐朝最繁盛的时代,每年铸币32万贯,宋朝一般每年铸币394万贯,神宗时达到506万贯;北宋财政收入一般8000万到1亿贯,最高年份达到1.6亿贯,南宋因为偏居江南,国土面积和人口远不及北宋,年财政收入最高时也有8000万贯;明朝财政收入最高时是张居正改革时期,年收入1千万两白银(1两白银=1贯钱),既使后来加收辽饷、剿饷、练饷,几乎把全国挖地三尺、竭泽而渔,年财政收入也不过1600万两白银;清朝比明朝经济情况要好,清初年财政收入1500万两白银,到咸丰时年收入最高约3800万两白银,还不到南宋的一半,比起北宋就差得更远了。

宋朝经济发达,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工商业极其繁荣

宋朝是汉人王朝中唯一不限制工商业的朝代,不仅各级政府大力拓展工商业,国家还鼓励私人兴办手工作坊、开展海外贸易,宋朝官营、私营贸易船队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其他朝代均以农业税为国家收入主体,唯独宋朝以工商税为财政收入的主体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全国财税总收入7700多万贯,其中农业税2162万贯仅占比28.1%,工商税5538万贯占比71.9%,与当代中国类似。

二是科技文化发达。

其他朝代均视科技创造为“奇巧末技”,国家不予重视,唯独宋朝大力支持工匠改革和科技创新。我国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都是在宋朝得到划时代的巨大改进,并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

宋朝在科技创造方面取得空前绝后的上千项“世界首创”,即便是当今的美国,也难以望其项背。我敢这么猜测,如果宋朝没有长期遭受敌国入侵,能像周朝那样有800年国运,

恐怕中国人早在宋朝就实现登月壮举了。

三是宋朝没有大规模农民起义破坏。宋朝享国319年,农民起义多达437起,创历代王朝之最,但宋朝没有发生过席卷全国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王小波、李顺、宋江、方腊这样的起义,在其他朝代不过是小打小闹的流民造反,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西汉绿林赤眉起义、东汉黄巾起义、唐末黄巢起义、元末红巾起义、明末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清末太平天国起义不可同日而语。宋朝经济始终没有遭到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彻底破坏,这在中国古代是绝无仅有的。

宋朝并不弱——之一:宋朝的经济

宋朝俗称“宋鼻涕”,给人感觉软弱不堪,不仅“燕云十六州”没有收复,而且一再退让于辽、西夏,先后灭亡于金、元。

从政治地缘学角度,宋朝先与辽、夏,后与金、夏成鼎立之势,辽、金的实际控制版图也比宋要大,在与它们的军事角逐中,宋朝也从来没有占过上风。在疆域的统一方面,宋朝确实前不能比汉、唐,后不能比明、清。

但是宋朝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弱,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为什么。首先说说宋朝的经济。

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亿贯,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即使失去半壁江山的南宋,国库收入竟也高达1亿贯。南宋灭亡300多年后的明朝,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尽管明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清朝的财政状况比明朝要好一些,直到清朝末年,国家年财政收入才达到了宋朝的水平,但此时中国的人口已经接近4亿,约为宋朝人口的4倍。

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是靠加重对人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以宋神宗熙宁十年为例,财政收入的7070万贯中,农业税约占30%,而工商税约占70%,这个数字说明,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明王朝在1570-1580年间,平均每年财政收入是3078万两,不过是宋朝的19%。更主要的是,农业税占明朝政府总收入的81%,工商杂税只占总收入的12%。清朝的税收也以农业税为主,直到清朝末年,工商业收入才再一次超过了农业税。

孙基隆在《鸟瞰中国千年史》中说,宋朝钢铁工业高度发达,大型企业通常会雇佣数百名全职的产业工人,而政府的两处军工厂聘用工人数多达八千人。华北的钢铁业以1078年为例,达年产一百二十五万吨的水平,而英国于1788年亦即工业革命之始才不过年产七万六千吨。宋朝采矿业发达,信州铅山的一个铜矿就有十余万矿工。煤已经成为首都的主要能源。“汴都数百万户,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孔道主要是西北陆路。到两宋,因战争关系,西北陆路交通时断时续,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主要依赖东南海路交通。宋朝首次开辟了“海上陶瓷之路”,宋代的“五大名瓷”誉满全球。进出口商品达300多种,成为当时最发达的海洋国家,不仅推动世界贸易,也把宋代的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大发明,传入欧洲。

宋朝造船业和航海业在世界上均居领先地位,长江两岸,货栈林立,广州、泉州和福州的商船远航阿拉伯、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日本。在对外贸易中,中外商人乘坐使用的大多是中国制造的船只。而其商船的吨位之大,数量之多,皆为世界之首。当时,大海船达300吨,而几百年后的哥伦布航船才120吨。采用指南针导航的300吨海船,穿过印度洋远达阿拉伯与非洲东岸。

北宋时,海外贸易之盛,远远超过前代。宋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及收购进口物资来满足皇室、官僚的生活需要,对海外贸易十分重视。早在971年(开宝四年),就设置市舶司于广州。以后,北宋政府又陆续在杭州、明州、泉州以及密州的板桥镇(山东胶县境)、秀州的华亭县(上海市松江一带)设置市舶司或市舶务。

南宋的海外贸易更是超过北宋。高宗末年,市舶收入岁达200万贯,超过北宋治平年间岁入63万贯的两倍多。由于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货币铸造供不应求。在对外贸易中,铜钱又大量外流。纸币代替铜钱,成为主要的交换手段。

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测算,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大概为500亿美元,占当时世界GDP总值的80%,人均GDP约为500美元,宋朝顶峰时人均GDP约600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大概是要强于我国50年代初期的水平。1950年,中国人均GDP仅为439美元,1952年达537美元。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 历史 老人能够再给宋朝一些时间,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吗,会出现产业革命吗?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

首发网址:https://www.haohuizhi.com/lishi/lsym/11236.html

分享给朋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