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游击”作为一种武将的职位不能简单的将它定位为几品。最初设置它的本意是让一位中级将领带领一定数量的军队,在外围往来巡视、护卫中军。明朝初年的游击将军和总兵、参将之类军职一样都是临时设置,它们之间也不见得有从属关系,更没有对应固定的品级。到了嘉靖以后,卫所机制几乎完全崩溃,明军变成以募兵制为主,这些原来临时的军职才之间固化,到了明末,总兵一般对应一品或从一品,游击则成了从三品武职。
武职官名。游击将军的简称。始于汉 ,称游击将军。自唐至清 ,仍沿用为武官的官阶。
汉武帝时置游击将军,统兵专征,职权颇重,东汉至唐沿置,唐、宋武散官中亦有游击将军。
明沿边与要地驻军有游击将军,无品级,无定员,位次参将,统率边军一营三千余人以为游兵,主野战,秩武官正五品,其下有千总、把总、百总等官,明初多以功臣、外戚充任,分掌驻地防守应援。
清绿营兵军官有游击,秩从三品,位次参将,为将军、督、抚、提、镇分领营兵,也有充各镇中军官者。四川土司又有土游击。
扩展资料
游击将军的作用
游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游动作战,从暗处打击敌人,游击战术的要义就是“打一枪换个地方”,那么游击将军则是沿边与要地驻军统领,就是镇守边区的统兵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军衔呢?唐朝以前都是四品,相当于今天的师长。唐朝开始都是五品下,相当于现在的旅长。
历代关于游击将军的记载有很多,我们不难看出其在军事上的作用。
明朝边塞与要地驻军的“游击”,从三品,位在参将之下,率游兵往来防御。明初多以功臣、外戚充任,分掌驻地防守应援。明朝还在嘉峪关设置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初建于明隆庆年间,后来成为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
在嘉峪关古代军事史上,游击将军府不但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而且是朝廷统治地方、检查商旅使者往来、联系西域和中亚及各少数民族的枢纽机关。
清朝绿营兵军官的“游击”,秩从三品,位次参将,为将军、督、抚、提、镇分领营兵,也有充各镇中军官者。四川土司又有土游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游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游击将军
游击将军武官名。明朝军镇总兵官下属军官,无品级、无定员,位次于参将。长城沿线均设有游击将军,配员不等,分领戍军,往来策应。
清代绿营兵设游击将军,为从三品武官,分领营兵。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