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两宋元明 > 正文内容

明朝太庙供奉的都是些什么人_明朝太庙供奉大臣名单

两宋元明11802022-12-03 08:09:31
查看本文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百度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搜狗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360

文中目录表:

明朝修建功臣庙,哪些功臣祀功臣庙内?

明朝太庙供奉的都是些什么人_明朝太庙供奉大臣名单 第1张

1、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魏国公徐达(洪武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长子辉祖嗣爵。成祖削爵幽之私第。永乐五年卒。)

注:看似善终,但有赐蒸鹅,病疽毒发死之说。

2、太保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鄂国公常遇春(拔开平,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丧至龙江,亲出奠,命礼官议天子为大臣发哀礼。议上,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制曰“可”。赐葬钟山原,给明器九十事纳墓中。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长子茂以遇春功,封郑国公,后因过而安置茂于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卒。)

注:暴病薨,儿子跑不了。

3、大都督府左都督同知军国事兼领国子监事曹国公李文忠(洪武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贬中爵,放其家属于建昌卫,诸医并妻子皆斩。亲为文致祭,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三。父贞前卒,赠陇西王,谥恭献。长子景隆袭爵,至永乐末乃卒。)

注:毒死

4、同参军国事右御史大夫领台事兼太子谕德卫国公邓愈(洪武十年,讨吐番还。道病,至寿春卒,年四十一。追封宁河王,谥武顺。长子镇嗣,改封申国公,其妻,李善长外孙也,善长败,坐奸党诛。)

注:病薨,儿子跑不了。

5、议军国事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信国公汤和(洪武二十七年,病浸笃不能兴。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和不能对,稽首而已。帝为流涕,厚赐金帛为葬费。明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东瓯王,谥襄武。诸子皆早世,不得嗣。)

注;善终

6、大都督府同知西平侯沫英(洪武二十五年六月,闻皇太子薨,哭极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呕血。至是感疾,卒于镇,年四十八。军民巷哭,远夷皆为流涕。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长子春嗣爵,世镇云南。)

注:病薨

7、太师中书左丞相录军国重事兼太子少师韩国公李善长(洪武二十三年,谓善长元勋国戚,知胡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会有言星变,其占当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

注:满门抄斩

8、右丞相忠勤伯汪广洋(洪武十二年十二月,中丞涂节言刘基为惟庸毒死,广洋宜知状。帝问之,对曰:“无有。”帝怒,责广洋朋欺,贬广南。舟次太平,帝追怒其在江西曲庇文正,在中书不发杨宪奸,赐敕诛之。)

注:诛死

9、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诚意伯刘基(洪武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抵家,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孙畾,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嗣伯。正德八年加赠基太师,谥文成。嘉靖十年,刑部郎中李瑜言,基宜侑享高庙,封世爵,如中山王达。下廷臣议,制曰:“可。”)

注:失宠后被政敌下蛊死

10、翰林学士承旨宋濂(洪武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知事叶以从葬之莲花山下。蜀献王慕濂名,复移茔华阳城东。家属悉徙茂州。正德中,追谥文宪。)

注:流配

11、洪都知府叶琛(祝宗、康泰叛,愈脱走,琛被执,不屈,大骂,死之。追封南阳郡侯,塑像耿再成祠,后祀功臣庙。)

注解:烈士

12、御史中丞章溢(溢遭母丧,悲戚过度,营葬亲负土石,感疾卒,年五十六。帝痛悼,亲撰文,即其家祭之。长子存道,战死。)

注:病逝

13、同参军国事加太子太师宋国公冯胜(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召还京。洪武二十七,赐死,诸子皆不得嗣。)

注:赐死

14、同知大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师颖国公傅友德(洪武二十五年,友德请怀远田千亩。帝不悦。寻副宋国公胜分行山西,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是冬再练军山西、河南。明年,偕召还。又明年赐死。子忠不得嗣。嘉靖元年,云南巡抚都御史何孟春请立祠祀友德。诏可,名曰“报功”。)

注: 赐死

15、中书平章政事德庆侯廖永忠(洪武八年三月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年五十三。子权,十三年嗣侯,十七年卒。爵除。)

注:赐死

16、参知政事兼太子副詹事南雄侯赵庸(洪武二十三年,以左副将军从燕王出古北口,降乃儿不花。还,坐胡惟庸党死。爵除。)

注:族诛

17、湖广行省平章营阳侯杨璟(镇北平,练兵辽东。洪武十五年八月卒,追封芮国公,谥武信。子通嗣,二十年帅降军戍云南,多道亡,降普定指挥使。二十三年,诏书坐璟胡惟庸党。)

注:死后追罪

18、中书平章同知詹事院事临川侯胡美(洪武十七年坐法死。二十三年,李善长败,帝手诏条列奸党,言美因长女为贵妃,偕其子婿入乱宫禁,事觉,子婿刑死,美赐自尽云。)

注:赐死

19、苏州卫指挥使都督同知江阴侯吴良(洪武十四年卒于青,年五十八。赠江国公,谥襄烈。子高嗣侯。)

注:病薨

20、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康茂才(洪武三年复从大将军征定西,取兴元。还军道卒。追封蕲国公,谥武康。子铎以父功封蕲春侯。)

注:病薨

21、凤翔卫指挥使丁德兴(卒于军。赠都指挥使。洪武元年追封济国公,列祀功臣庙。子忠世袭。)

注:战死

22、秦王左相都督佥事长兴侯耿炳文(燕王称帝之明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僭妄不道。炳文惧,自杀。子璇,永东初,杜门称疾,坐罪死)

注:自杀

23、前军都督府佥事武定侯郭英(永乐元年卒,年六十七。赠营国公,谥威襄。孙玹得嗣侯。)

注:善终

24、都督同知兼燕王左相淮安侯华云龙(洪武七年,有言云龙据元相脱脱第宅,僭用故元宫中物。召还,命何文辉往代。未至京,道卒。子中袭。子中李文忠之卒也,中侍疾进药,坐贬死。二十三年追论中胡党,爵除)

注:病薨?儿子跑不了。

25、山东行省平章政事东平侯韩政(洪武十一年二月卒,帝亲临其丧。追封郓国公。子勋袭。二十六年坐蓝党诛,爵除)

注:病薨。儿子跑不了

26、佥大都督府事安襄侯仇成(洪武二十一年七月,有疾。赐内昷,手诏存问。卒,赠皖国公,谥庄襄。子正袭爵。)

注:病薨

27、佥大都督府事凤翔侯张龙(以老疾请告,洪武三十年卒。孙杰,永乐初,失侯。)

注:善终

28、大都督府佥事安陆侯吴复(洪武十六年十月,金疮发,卒于普定。追封黔国公,谥威毅。子杰嗣。)

注:病薨

29、都督佥事东川侯胡海(洪武二十四年七月,病疽卒,年六十三。子观未嗣,卒。)

注:病薨

30、大都督府佥事督海运事航海侯张赫(病卒,追封恩国公,谥庄简。子荣为水军右卫指挥使。)

注:病薨

31、行省平章政事广德侯华高(初,有言高殖利者,故岁禄独薄。至是贫不能葬。帝怜之,命补支禄三百石。以无子,纳诰券墓中。赠巢国公,谥武庄。)

注:病薨

32、大都督同知济宁侯顾时(洪武十二年卒,年四十六。葬钟山。追封滕国公,谥襄靖,祔祭功臣庙。子敬嗣侯。二十三年追论胡惟庸党,榜列诸臣,以时为首。)

注:死后追罪

33、吴王左相兼佥大都督府事靖海侯吴祯(洪武十一年,奉诏出定辽,得疾,舆还京师。明年卒。追封海国公,谥襄毅,与良俱肖像功臣庙。子忠嗣侯。二十三年追论祯胡惟庸党,爵除。)

注:死后追罪

34、行省右丞永成侯薛显(洪武二十年冬,召还,次山海卫,卒。赠永国公,谥桓襄。无子,弟纲幼。二十三年追坐显胡惟庸党,以死不问,爵除。)

注:病薨

35、秦王武傅兼陕西行都督府佥事巩昌侯郭兴(洪武十六年巡北边。召还,逾年卒。赠陕国公,谥宣武。二十三年追坐胡惟庸党,爵除。)

注:死后追罪

36、署河南行都督府府事临江侯陈德(洪武十一年卒。追封杞国公,谥定襄。子镛袭封。二十三年,追坐德胡惟庸党,爵除。)

注:病薨,儿子跑不了。

37、同知都督府事领山西都司卫所军务六安侯王志(洪武十九年卒。追封许国公,谥襄简。子威,二十二年嗣侯。明年,坐事谪。卒。志亦追坐胡惟庸党,以死不问。)

注:病薨

38、云南布政司事汝南侯梅思祖(洪武十五年卒,赐葬钟山之阴。二十三年追坐思祖胡惟庸党,灭其家。)

注:病薨,灭门。

39、秦王左相宣德侯金朝兴(洪武十五年,进次会川卒,追封沂国公,谥武毅。十七年论平云南功,改锡世侯券,增禄五百石。长子镇嗣封。二十三年追坐朝兴胡惟庸党。嘉靖元年,命立傅友德、梅思祖及朝兴庙于云南,额曰“报功”。)

注:病薨

40、都督府同知延安侯唐胜宗(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诛,爵除。)

注:族诛

41、同知都督府事吉安侯陆仲亨(洪武二十三年,治胡惟庸逆党,家奴封贴木告仲亨与胜宗、费聚、赵庸皆与通谋,下吏讯。狱具,帝曰:“朕每怪其居贵位有忧色。”遂诛仲亨,籍其家。)

注:族诛

42、都督府佥事平凉侯费聚(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败,语连聚。竟坐党死,爵除。)

注:族诛

43、理福建军务河南侯陆聚(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死,爵除。)

注:族诛

44、同知大都督府事督金吾诸卫荥阳侯郑遇春(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死。爵除。)

注:族诛

45、江淮行省中书左丞宜春侯黄彬(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死,爵除。)

注:族诛

46、佥大都督府事靖宁侯叶升(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坐交通胡惟庸事觉,诛死。凉国公蓝玉,升姻也,玉败,复连及升,以故名隶两党。)

注:族诛

47、理广东军务永嘉侯朱亮祖(洪武十三年九月召亮祖至京,与其子暹俱鞭死。御制圹志,仍以侯礼葬。二十三年追论亮祖胡惟庸党,次子昱亦坐诛。)

注:鞭死

48、节制凤阳留守司江夏侯周德兴(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以其子骥乱宫,并坐诛死。)

注:诛死

49、大都督府佥事定远侯王弼(洪武二十五年从冯胜、傅友德练军山西、河南。明年同召还,先后赐死。爵除。)

注:赐死

50、太子太傅凉国公蓝玉(洪武二十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玉谋反,下吏鞫讯。狱具,族诛之。)

注:族诛

51、亲军都指挥使冯国用(卒于军,年三十六。太祖哭之恸。洪武三年追封郢国公,肖像功臣庙,位第八。子诚积战功云南,累官至右军左都督。)

注:战死

52、同知枢密院事廖永安(为吴所囚。太祖壮永安不屈,遥授行省平章政事,封楚国公。被囚凡八年,竟死于吴。吴平,丧还,太祖迎祭于郊。洪武九年又改封郧国公,谥武闵。)

注:烈士

53、中书省平章政事俞通海(役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翼日卒,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追封豫国公,侑享太庙,肖像功臣庙。洪武三年,改封虢国公,谥忠烈。通海父廷玉官佥枢密院事,先卒,追封河间郡公。通海无子,弟通源嗣其官。)

注:战死

54、江南行省参知政事胡大海(被叛将刺杀,洪武三年追封越国公,谥武庄,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一子同死,一子犯法,太祖手刃之,大海遂无后。养子德济镇陕西,卒。)

注:被刺

55、枢密院判官耿再成(处州苗帅李佑乱。贼攒槊刺再成。再成挥剑连断数槊,中伤坠马,大骂不绝口死。胡深等收其尸,藁葬之。后改葬金陵聚宝山。追封高阳郡公,侑享太庙,肖像功臣庙。洪武十年加赠泗国公,谥武壮。子天璧,七年出海捕倭,深入外洋,溺死。)

注:烈士

56、佥枢密院事张德胜(没于阵。追封蔡国公,谥忠毅,肖像功臣庙,侑享太庙。子宣幼。养子兴祖嗣职。)

注:战死

57、佥江南行枢密院事赵德胜(弩中腰膂,镞入六寸,拔出之,叹曰:“吾自壮岁从军,伤矢石屡矣,无重此者。丈夫死不恨,恨不能扫清中原耳。”言毕而绝,年三十九。追封梁国公,谥武桓,列祀功臣庙,配享太庙。)

:战死

58、中书省平章政事南安侯俞通源(洪武二十二年诏还乡,赐钞五万,置第于巢。未行,卒。子祖,病不能嗣。逾年,追论胡党,以通源死,不问,爵除。)

注:病薨

59、都督佥事越巂侯俞通渊(建文元年随大军征燕,战没于白沟河。次子靖嗣官。)

注:战死

60、晋王武傅兼山西行都督府佥事张兴祖(洪武四年,役中飞石死。蜀平,诏都督兴祖殁于王事,优赏其子,追封东胜侯,予世券。兴祖子幼,以疾卒,爵除。)

注:战死

61、行枢密院同知丁普郎(大战鄱阳湖。自辰至午,普郎身被十余创,首脱犹直立,执兵作斗状,敌惊为神。时七月己丑也。追赠济阳郡公。)

注:战死

62、行枢密院事桑世杰(力战死,太祖念其功,赠安远大将军、轻车都尉、永义侯,侑享太庙。子敬以父死事,洪武二十三年,封徽先伯。坐蓝玉党死。)

注:战死,儿子跑不了。

63、指挥副使茅成(征吴中叉死。赠东海郡公,祀功臣庙。)

注:战死

64、吴王府参军胡深(战陈友定,突围走,马蹶被执,遂遇害,年五十二。追封缙云郡伯。主)

注:战死

65、领大都督分府事孙兴祖(洪武三年,帅六卫卒从达出塞,次三不剌川,遇敌,力战死,年三十五。太祖悼惜之,追封燕山侯,谥忠愍,配享通州常遇春祠。长子恪封全宁侯,坐蓝玉党死。)

注:战死,儿子跑不了。

66、左副指挥韩成(鄱阳湖代太祖死,追赠高阳侯。子观至都督。)

注:烈士

67、行省左丞宣宁侯曹良臣(洪武五年从副将军文忠北征,战死。事闻,赠良臣安国公,谥忠壮,列祀功臣庙。子泰袭侯,坐蓝玉党死,爵除。)

注:战死,儿子跑不了。

68、西安卫指挥加都督佥事濮英(洪武二十年,随大将军冯胜北征。殿后见执。敌思挟为质。英绝食不言,乘间引佩刀剖腹死。事闻,赠金山侯,谥忠襄。明年进赠乐浪公。封其子玙为西凉侯,二十六年,坐蓝玉党,戍五开死。)

注:烈士,儿子跑不了。

69、广西行省参政兼靖江王相蔡迁(洪武三年九月卒,诏归葬京师,赠安远侯,谥武襄。太祖亲制文祭焉。)

注:病薨

70、都督佥事晋王府相永平侯谢成(洪武二十七年坐事死,没其田宅。)

注:诛死

71、中军都督府佥事崇山侯李新(洪武二十八年以事诛。)

注:诛死

72、理四川军务景川侯曹震(蓝玉败,谓与震及朱寿诱指挥庄成等谋不轨,论逆党,以震为首,并其子炳诛之。)

注:诛死

73、佥都督府事鹤庆侯张翼(洪武二十六年坐玉党死。)

注:诛死

74、理河南军务会宁侯张温(以居室器用僭上,获罪,遂坐玉党死。)

75、都督佥事总制云南诸军普定侯陈桓(坐玉党死。)

注:诛死

76、都督佥事督漕运舳舻侯朱寿(坐玉党死。)

77、山西行省参政领卫事晋王相怀远侯曹兴(坐玉党死。)

注:诛死

78、江西行省参政翰林学士陶安(洪武元年九月卒于官。疾剧,草上时务十二事。帝亲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子晟,以贪贿诛。其兄昱亦坐死。发家属四十余人为军,后死亡且尽。所司复至晟家勾补,安继妻陈诣阙诉,帝念安功,除其籍。)

注:病逝,家属流配。

79、行枢密院院判花云(骂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并祀之。赐儿名炜,累官水军卫指挥佥事。)

注;烈士

80、处州总制孙炎(骂贼,遂与道同、文刚皆见害,时年四十。追赠丹阳县男,建像再成祠。)

注;烈士

81、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王袆(洪武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梁王,不果,遇害,时十二月二十四日也。梁王遣使致祭,具衣冠敛之。建文中,祎子绅讼祎事,诏赠翰林学士,谥文节。正统中,改谥忠文。成化中,命建祠祀之。)

注;烈士

关于明朝太庙问题

从唐朝开始,各朝代所有的皇帝去世后都进太庙,拥有庙号,并不只限制为9个。 所以,我们称呼唐朝以前的皇帝为“**帝”(如隋文帝),而称李渊以后的历代皇帝为“**宗”(如唐太宗)。 明朝在嘉靖皇帝以前先后有10位皇帝:太祖、建文帝、世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 当时除了建文帝和代宗以外,其余共8位皇帝都进太庙,有庙号。 建文帝是因为被推翻,所以不得进太庙,不享有庙号。 代宗就是景泰皇帝,被英宗复辟并害死后,以亲王礼下葬。宪宗时恢复帝号,谥号为“景帝”,仍没有进太庙。 “代宗”的庙号是明亡后南明弘光朝给加的。 大臣反对嘉靖生父进太庙,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与礼制不合,而不是太庙里位置不足。 说到底,他们还是认为嘉靖是作为孝宗的继子而继位的。

清朝入关后祭祀用了太庙,那原来太庙里明朝的老祖宗们去哪里了?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靖难获胜后的明太宗(成祖)朱棣,经过十多年的策划和后续建设,终于将大明都城自南京迁往北京(京师)。此后京师北京作为大明国都,延续了二百二十四年。成祖及其之后的十四代皇帝,都在此登基,在此去世。

自迁都后,原大明皇室的家庙----太庙,也从南京迁往京师,供奉明太祖朱元璋以下历代大明皇帝的神主,及太祖追赠的四代祖先(德祖、懿祖、熙祖、仁祖)牌位。

太庙,起源在三代,夏时期就有了雏形,当时称为“世室”,商朝时称“重屋”,周代称“明堂”,自秦汉起,始称“太庙”。这即是帝王家庙,用于祭祀祖先,传承统治合法性。太庙里祖先的牌位,几乎相当于社稷的代指。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兴起于东北的清政权入关,击败李自成起义军,占据了京师。清摄政王多尔衮在占据了京师后,立即将继位不久的顺治帝迎进京师,入居于明皇宫紫禁城,之后又将及清朝前两代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的牌位,及清太祖追赠的四代祖先(肇祖、兴祖、景祖、显祖)牌位自盛京(沈阳)原清室太庙迁往京师,摆放进原属于明朝皇室的家庙---京师太庙。

为什么清军刚刚入关,只不过占据了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中原大部分地区还处在明朝剩余势力、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等三方统治之下,清实际统治者多尔衮就要急不可耐地将小皇帝接到京师居住,并立马把清朝太庙中历代皇帝牌位奉迎至京师,摆进原本明朝的太庙中?

其实,这个和中华历代传统王朝更替兴亡中所遵循的“顺应天意、传承有序”是分不开的,清朝原本发源于东北,和明朝相互争斗、厮杀了近三十年,在明朝内外交困、被农民起义军攻破京师的情况下,抓住机会,得以入主中原。

为了显示自己夺取社稷是顺应天意,得国合法,那么清朝就必须把自己包装为明朝的合法继承者,以此获取程序上的正义性。这也是为了以后争取天下人心最有利的手段。

而太庙,及其所供奉的皇帝牌位,差不多可以算作江山社稷的化身。清朝是以接受明朝大臣(吴三桂)借兵复仇的名义出兵关内的,在击败李自成起义军之后,顺势占领了京师,并以明崇祯帝已死,明朝已亡(其实南方明朝剩余势力还很强,不过多尔衮当看不到)的理由,宣布清朝接替了明朝的传承,成为中原新的主人,作为新一代王朝,来统治天下。

所以,将清朝的皇帝牌位摆进太庙,就是向天下宣布,清朝已经接替明朝,顺治帝也成为新的天子,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正统。

虽然在实际上清朝对于前明宗室皇族大加杀戮,恨不得斩草除根。但是表面上,对于毫无危害的明朝帝陵、太庙,清朝统治者为了表示尊崇,并拉拢汉族官员及民众,还是加以保护、修缮,表明自己是继承明朝的正统地位,天命所归,同时也是收买广大汉族士绅民心。

但是清朝已经占据了京师,将来还要继续南下,攻取中原及南方,皇帝也来到京师住进皇宫,前代皇帝的神主也摆进了太庙。即使在尊崇前明皇帝,也不可能让他们的神主继续摆在太庙,和清朝皇帝的神主放在一起。

于是,清朝统治者有样学样,学习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开创明朝时,在南京另立历代帝王庙,把元朝部分皇帝神主和之前各王朝开国或者中兴皇帝的神主一同安放供奉的做法,在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首先将崇祯帝的神主供奉在明朝于嘉靖十年(1531年)于京师(北京)所修建的历代帝王庙中,八月,明太祖的神主也被移到历代帝王庙供奉。

顺治三年(1646年),清朝将其他明朝皇帝神主,也全部移到历代帝王庙,这样,明代皇帝的祭祀仪式,就从太庙转为到历代帝王庙,和其他历代帝王,一同接受供奉。

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帝在和大臣们议论时说:

“朕披览史册……前代帝王虽无过失,亦必刻意指摘,论列短长,全无公是公非……前代帝王曾为天下主,后世之人俱分属其臣子,而可轻肆议论、定其崇祀与不崇祀乎……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应尽入庙崇祀。”

所以,在这个时候,前代帝王只要不是无道昏庸、亡国,都可以入庙祭祀。而崇祯帝虽然亡国,但是康熙帝认为不是他的过失,而应该是神宗、光宗、熹宗三人负责,所以崇祯帝可以入祀,神宗、光宗、熹宗三人神主则被撤出历代帝王庙。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秉承康熙帝的意见,将大多数明朝皇帝神主于之前陆续进入历代帝王庙的各王朝守成之君牌位一起,接受祭祀。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说法,把之前没有涉及入庙祭祀的十六国、十国、三国、晋、隋等朝代,也选出代表性皇帝入庙祭祀,并把建文帝的神主也一同摆进来接受供奉。

这样,在几经调整后,历代帝王庙中接受祭祀的帝王确定为一百八十八位。其中就包括了明朝绝大部分皇帝(神宗、光宗、熹宗除外)。这,就是原来明朝太庙中,所供奉的历代明代皇帝神主的最终结局。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

首发网址:https://www.haohuizhi.com/lishi/lsym/1419.html

分享给朋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