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两宋元明 > 正文内容

明朝王忠_明朝王忠铭

两宋元明7702022-12-18 01:13:57
查看本文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百度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搜狗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360

当前文章目录:

明朝法令怎样严惩贪官

明朝王忠_明朝王忠铭 第1张

明朝建国之后不久,官吏贪赃枉法的事到处发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朱元璋想出了一个惩治贪官污吏的办法。他让各府、州、县和卫所在衙门的左边,修一座小庙,里面供土地冲,在官衙大堂公座的左边,悬挂着一个人皮揎满草的

袋子,叫“皮草囊”,据说全国都是如此。土地庙到处都有,为什么这座小庙必须修在官府衙门的左面呢?原来这庙是扒贪官皮的场所,因此人们叫它“皮场庙”。

用这种手段惩治贪赃枉法的官吏,是很残酷的,尽管也说明了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心情。

朱元璋年轻时候过流浪生活时,亲眼看到各地官吏贪赃枉法,欺压百姓,元朝朝廷放任不管,弄得民怨沸腾,到处揭竿而起。朱元璋深深懂得“官逼民反”的道理,他从元朝的灭亡中总结出一条经验,他说:“元朝因为宽容放纵贪官污吏,把江山丢掉了,如今我得了天下,若不用严刑峻法便不足以矫正积弊!”因而他建国以后,多次严申惩治贪官之令,法禁十分森严。规定官吏贪赃八十贯钱(每贯一千文钱,约折银一两)的便绞死示众,然后剥皮实草,做成人形袋子,挂在当地衙门的大堂上,以儆效尤。朱兀璋还颁布了一道命令,允许乡亭老人(里甲编制中负责水利兴修、风俗教化以及民事纠纷的人)有参议政事的权利。如果当地官吏有害民之处,可以到衙门去当面规劝,三劝不听,就到京城来告,以便朝廷捉拿审讯。

洪武四年(公元一三七一年),朱元璋严惩贪吏,派人对所有官吏进行考查,杀了一大批贪婪的官僚,尤其杀了那些污吏。因为这些人把持了府州县的衙门,直接欺压百姓。其中收钱粮的“师爷”,更是营私舞弊,勒索乡民。可是杀了这些吏,谁替国家征收赋役呢?朱元璋想了个新办法。他叫主管赋税的户部查勘百姓的土地,以赋税一万石为一个单位,选其中地多的当粮长,由粮长负责征收所管范围的赋税,上纳国库。他以为这些大户对小民有仁爱之心,不至暴戾行事。

但是没过多久,朱元璋又觉得这些粮长并非良善。他们为了躲避赋役,把自己的田产假托在亲戚、邻居、佃户和仆人的名下,和官吏勾结,乡里欺骗州县,州县欺骗府,使国家税收受损失。他们巧立名目盘剥百姓,甚至吊打百姓替他们缴纳税粮。在编粮册的时候,又从中捣鬼,多派加征,以至谎报灾情,贪污中饱。他们和贪吏相比,也好不了多少。朱元璋发现这种情况,非常生气,一次就杀了不法粮长一百六十名。

朱元璋觉得这个办法也不行,怎么办?就只好靠严刑峻法了。他对大臣们说:“只要官吏贪污害民,一定要严办,罪恶虽小也决不饶恕。”有一次,朱元璋听说福建参政(协助主持地方政务的布政使办事的官员)魏鉴、瞿庄用鞭子打死了一个贪吏,非常高兴,亲自写了一封玺书嘉奖他们。信中说:“自古治理乱世,就在于君臣能否驾驭。君能驾驭大臣,大臣能驾驭下属胥吏(衙门中办理文书的小吏),天下就能大治。不然,天下大乱也就从这儿开始。我所以制定法令,就是想让官员约束胥吏,用法令严格管束他们。你们能用极刑惩治奸吏,我非常高兴,你们始终如一,就能做个好官。”

洪武十八年(公元一三八五年)三月,发生了一起震动全国的郭桓案。

郭桓在洪武十七年五月当户部尚书(主官户部的官,相当于今天的部长),第二年一月降为户部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在头一年收缴浙西(现在浙江省北部)秋粮的时候,他和地方官黄文通、奸吏边源等人相互勾结,通同作弊,大搞贪

污活动。本来,浙西税粮应上缴国家粮仓四百五十万石,他们只缴了六十万石,另缴八十万锭银子给国库,以当时银价和粮价折算,这八十万锭可以顶二百万石粮食,其余的一百九十万石粮食都被他们贪污了。他们还合伙私分浙西各府钱钞五十万贯,郭桓又和官吏张钦合伙吞没应天等五府所属州县十万亩官田的夏税秋粮。

郭桓利用自己是征收赋税最高主管官员的有利条件,上述几桩大的贪污罪行都没有暴露。他胆子越来越大,手也越伸越长,竟然把军用粮仓里的三年积蓄盗卖一空。当时全国除京师应天外,总共有十三个布政使司(相当于今天的省),他利用职权,和十二个布政使司的官吏相勾结,盗卖存在仓库里的粮食。还和管理贮存金银钱钞的府库官员范朝宗、张裕合伙偷盗金银,假借名义窃取钱钞六百万张。如果把郭桓贪污盗窃的金银钱钞折成粮食,加上他合伙贪污的粮食七百万石,总共达二千四百余万石精粮,这个数字和当时全国的秋粮实征总数几乎相等。

这个案子使朱元璋大为震惊,几天都没睡好。他不是不知道官吏有贪污行为,郭桓案发生之前,他就反复琢磨,官吏刚提拔的时候,还忠诚廉洁,可是在任一久,便都奸诈贪污,很少善始善终,多是贪赃枉法被杀,这是什么缘故呢?他想,六部和府州县官多是儒生,不懂这一套,多是奸吏捣鬼,拉官员下水,所以他让当时的刑部(主管法律、刑罚的机构)尚书开济把记载钱粮数目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作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陌阡,防止奸吏涂改账目,从中贪污。后人又把“陌阡”写作“佰仟”,这就是至今还在沿用的大写数字的由来。

这次郭桓贪污案数目这么大,审案中又发现这个案子和户部侍郎胡益、王道亨,礼部尚书赵瑁,兵部侍郎王忠,刑部尚书王惠迪,工部侍郎麦志德等以及整个六部上下大小官员几乎都有关系,这就无法用好吏捣鬼来解释了。

朱元璋像从“睡梦中惊醒”,突然感觉到朝廷大小官员“都是些贪婪之徒”,便吐出了一个“杀”字。下令把赵瑁、王惠迪、主犯郭桓以及从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员都杀了,江南不少富户也牵连被杀,总共杀了几万人。

这下子引起了社会上下的不满。可是他们不敢说盗卖官粮合法,也不敢说杀那些贪官污吏不对,就把矛头对准具体处理这个案子的御史和法官,一时议论纷纷,咄咄逼人。

朱元璋心里明白这是对着他来的,觉得这个矛盾再发展下去,对自己非常不利,就在公布郭桓等人的罪行的同时,把审判此案的法官吴庸等人杀了,还下了一道诏书,名为“大赦天下”,对此案不再追究,实际上是多少承认了自己在处理这一案件中有扩大化的错误。对其他人进行安抚,从而结束了这个案子的蔓延。

为了进一步防止贪污案件的发生,朱元璋还亲自编写了《大诰》,其中有不少法律是针对贪官污吏的

明朝有几个功臣世家?

1. 徐达,濠人(今安徽省凤阳东北),封魏国公,予世券。 2. 常遇春,怀远人,予茂封郑国公,予世券。 3. 李文忠,盱眙人,封曹国公,予世券。 4. 邓愈,虹人,封卫国公,予世券。 5. 汤和,濠人,封中山侯,予世券。后封信国公,数其守常州过失,镌之券。 6、沐英,定远人,封西平侯,予世券。 7、沐英予晟,永乐四年封黔国公,予世券。 8、李善长,定远人,封韩国公,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 9.冯胜,定远人,封宋国公,予世券。 10、傅友德,宿州人,徙砀山,封颍川侯,予世券。进封颍国公,予世券。 11.廖永忠,安徽巢人,封德庆侯,予世券。 12.赵庸,卢州人,封南雄侯,予世券。 13、杨景,合肥人,封营阳侯,予世券。 14.胡美,沔阳人,封豫章侯,予世券。 15.吴良,定远人,封江阴侯,予世券。赠江国公。子高嗣侯,被劾,废为庶人,夺券。 16.康茂才,湖北蕲州人,子铎封蕲春侯,予世券。 17.耿炳文,濠人,封长兴侯,予世券。 18.郭英,巩昌侯兴弟也,封定武侯,予世券。其后世,被夺券。 19、华云龙,定远人,封淮安侯,予世券。 20.韩政,睢人,封东平侯,予世券。 21.仇成,合山人,封安庆侯,予世券。卒,赠皖国公。 22.张龙,濠人,封凤翔侯,予世券。 23.吴复,合肥人,封安陆侯,追封黔国公,予世券。 24.周武,开州人,封雄武侯,赠汝国公。 25.胡海,定远人,封东川侯,予世券。 26、张赫,临淮人,封航海侯,予世券。追封恩国公。 27.华高.和州人,封广德侯,无子,纳诰券墓中。 28.张铨,定远人,封永定侯。 29.何真,东莞人,封东莞伯,予世券。 30、顾时,濠人,封济宁侯,予世券。 31、吴祯,江国襄烈公良弟也,封靖海侯,予世券。 32之薛显,萧人,封永城侯,予世券。 33.郭兴(予兴),濠人,封巩昌侯,予世券,赠陕国公。弟英,武安侯。 34.陈德,濠人,封临江侯,予世券。 35.王志,临淮人,封六安侯,予世券。 36、梅思祖,夏邑人。封汝南侯,予世券。 37.金朝兴,巢人。封宣德侯,改锡世侯券。 38.唐胜宗,濠人。封延安侯,予世券。 39陆仲亨,濠人。封吉安侯,予世券。 40.费聚,五河人。封平凉侯,予世券。 41.陆聚,封河南侯,予世券。 42.郑遇春,濠人。封荣阳侯,予世券。 43.黄彬,江夏人。封宜春侯,予世券。 44.叶升,合肥人。封靖宁侯。世指挥使。 45.朱亮祖,六安人。封永嘉侯,予世券。 46.周德兴,濠人。封江夏侯,予世券。 47.王弼,先定远人,后徙临淮。封定远侯,予世券。 48.蓝玉,定远人。封永昌侯,予世券。 49.曹震,濠人。封景川侯。 50、张翼,临淮人。封鹤庆侯,予世券。 51.张温,洪武十二年封会宁侯。禄二千石。 52.陈桓,濠人。封定远侯,予世券。 53.朱寿,未详何许人,封舳舻侯,予世券。 54.曹兴(兴才)未详何许人,封怀远侯。世指挥使。 55.谢成,濠人,封永平侯。世指挥使。 56.李新,濠州人。封崇山侯。 57.愈通海,父徙巢。追封豫国公。改封虢国公。 58.愈通源,封南安侯,予世券,置第于巢。 59.愈渊,封越侯,予世券。 60、胡大海,虹人。追封越国公,配享太庙。 61.耿再成,五河。人,追封高阳郡公,赠泗国公。 62.张德胜,合肥人。追封蓉国公。肖像功臣庙。 63.张兴祖,德胜养子,追封东胜侯,予世券。 64.赵德胜,濠人。追封梁国公,列祀功臣庙。 65.张子明,追封忠节侯。 66.桑世杰,无为人。追赠永义侯,配享太庙。子敬,封徽先伯,予世券。 67.孙兴祖,濠人。封全宁侯,予世券。 68.曹良臣,安丰人。封宣宁侯,予世券。 69.濮英,卢州人。赠乐浪公,封子为西凉侯,予世券。 70.朱能,怀远人。封成国公,予世券。子追封平阴王,又三传,至希忠,卒,追封定襄王。 71.丘福,凤阳人。封淇国公,予世券。 72.李远,怀远人,封安平侯,予世伯券。子安,嗣伯爵,下狱夺券。 73.王忠,孝感人,封靖安侯。 74.谭渊,清流人。子忠有功,又以渊故封新宁伯,吏部言罪死,不当袭,帝曰:“券有免死文,其子嗣”。 75.张武,浏阳人,封成阳侯。 76、陈蛙,泰州人。封泰宁侯。 77.孟善,海丰人。封保定侯。子英嗣。坐庶兄常山护卫指挥贤永乐中谋立赵王事,并夺爵,毁其券。 78.郑亨,合肥人,封武安侯,予世券。 79.徐忠,合肥人,封永康侯,予世券。 80、张信,临淮人,封隆平侯,予世伯券。仁宗即位,加少师,并支二俸,予世侯券。 81.王友,荆州人,永乐六年七月进侯,予世券。 82.陈碹,合肥人,封平江伯,赐诰券。碹孙豫进封侯,赠黟国公。 83.张辅,河间王长子也,封信安侯,予世券。 84.高士文,咸阳人。追封建平伯,令予嗣,予世券。 85.李彬,风阳人,封丰城侯,予世券,赠茂国公。子贤,赠丰国公。 86.柳升,怀宁人,封安远伯,予世券,进封侯。 87.梁铭,汝阳人,仁宗即位,追论守城功,封保定伯,予世券。 88.王通,咸宁人,封武义伯,予世券。 89.宋晟,封西宁侯,子琥嗣侯,予世券。 90、薛禄,胶人,封阳武侯,予世券。 91.刘荣,宿迁人,封广宁伯,予世券。予湍,英宗予世侯。成化年卒,赠峄国公。 92、费献,定远人,封崇信伯,予世券。 93.任礼,临漳人,封宁远伯,赐铁券,令世袭。 94.刘聚,特封宁晋伯,予世券。 95.吴允诚,蒙古人,居甘肃塞外塔沟地,封恭顺伯,予世券。子克忠进侯,次子管者封广义伯,三子克勤赠遵化伯,子嗣侯,赠凉国公,予世券。 96.薛斌,蒙古人,封永顺伯,子辅孙勋并嗣伯,勋子玺乃嗣指挥使,如券文。斌弟贵。封安顺伯,进侯,予世券。 97、李贤,鞑靼人,太祖赐姓名,封忠勤伯,禄千石 98.吴成,辽阳人。封清平伯,予世券。 99、李英,居西宁,封会宁伯。从子文封高阳伯。 100、毛忠,西陲人,封伏羌伯。赠侯,予世券。建祠于甘州。 1o1.汪海洋,高邮人,封忠勤伯,诰词比之予房孔明。 102.刘基,青田人,洪武三年封诚意伯。 105.丁德兴,定远人,追封济国公,子忠世袭指挥使。 104.廖永安,永忠弟,封楚国公,改封永安郧国公。 105.丁普郎,在康郎山战死者三十五人,首普郎,凡赠公一人,侯十二人,伯二人。 106、茅成,定远人,赠东海郡公,祀功臣庙。 107、胡深,处州龙泉人,追封缙云郡伯。 108、严德,太平人,追封天水郡公。 109.孙虎,追封康安郡公 11o、蔡迁,诏归葬京师。赠安远侯。 111.合肥陈文,追封东海侯。 112.陶安,追封姑执郡公。 113.何福,凤阳人。封宁远侯。 114.顾成,家江都,封镇远侯,予世券。赠夏国公。顾成孙兴祖,嗣侯,予世伯。 115.姚广孝,长洲人,追封荣国公。 116.张玉,祥符人。追赠荣国公,加封河间王。 117、张玉长予辅为英国公;次子’为文安伯,赠侯;三子为太平侯,赠裕国公。 118、王真,咸宁人。追封金乡侯,后追封宁国公。 119.陈亨,寿州人。追封泾国公,予懋封宁阳伯,进侯,后,予世侯。 120、徐理,西平人,封武康伯。 121.房宽,陈州人,封思恩侯。 122.刘才,霍丘人,封广恩侯。 123.郭亮,合肥人,封成安侯,世伯爵。 124.赵彝,成祖称帝,封忻城伯。 125.唐云,封新昌伯。 126、徐祥,大冶人。封兴安伯。 127.李浚,和州人。封襄城伯。予嗣,赠侯,弟进侯。 128.孙岩,凤阳人,封应城伯。 129、房胜,封富昌伯。 130、陈旭,全椒人,封云阳伯。 131.陈贤,寿州人,封荣昌伯。 132、张兴,寿州人,封安乡伯。 133.陈志,巴人,封遂安伯。 134.郭义,济宁人。封安阳侯 135.金玉,江浦人,封惠安伯。 136.朱荣,沂人,封武进伯。 137、陈怀,合肥人,封平乡伯,赐券,非世券。怀孙政,乞世券,诏予之。 138、马亮,淇人,封招远伯。 139.蒋贵,江都人,封定西伯,给世券。进侯,加岁禄五百石,赠泾国公。孙琬嗣侯。 140.赵安,狄道人,封会川伯,安家临洮。 141.赵辅,凤阳人,封武靖伯。辅辞侯,乞世伯,帝许其伯,侯如故。 142、滕定,封奉化伯。 143.金顺,封顺义伯。 144、火真,蒙古人,初名火里火真,封同安侯。 145.把台,忠之甥,封忠勇伯。 146.毛胜,封南宁侯,予世券。 147、焦礼,蒙古人,英宗封东宁伯 148.和勇,成化年特封靖安伯。 149.罗秉忠,成化初封顺义伯。 150.金纯,正统五年卒,赠山阳伯。 151.王聪,薪水人,封武城侯,战死,追封漳国公。 152.方瑛,都督方政之子,封南和伯,进侯。 153.陈友,先祖西域人,家全椒,召封武平伯,予世券。 154.李震,李阳人,封兴宁伯。 155.吴中,武城人,正统七年卒,追封茌平伯。 参考文献:明代授予铁券之功臣名录

靖难之役后,朱标的妻子和儿子们最后下场怎么样?

有句话是“成王败寇”,靖难之役后,朱标一系是失败者,日子当然不会太好过,但大家毕竟是亲戚,打断骨头连着筋,朱棣也没有对大哥朱标的妻子儿女赶尽杀绝。

最主要的一点,是朱棣和朱标并没有太大的矛盾,朱标活着的时候,太子名分已定,朱棣再有想法也只能憋着。

到了朱允炆这一代,先挑起事端的也不是朱棣,而是朱允炆火急火燎的削藩,所以朱棣就算恨也只恨朱允炆这一脉,对朱标的其它儿女和妻妾没有太大意见。

朱标有记录的妃嫔就两个,正妻是开国元勋常遇春之女,同时也是大将军蓝玉的外甥女,生了长子和三子,在洪武十一年就去世了。

妾室是太常寺卿吕本之女,生了次子、四子、五子、六子,朱棣没有过于为难她,将她和五子安置在懿文太子朱标的陵寝,为朱标守墓。后府邸失火,母子二人都被烧死,是人为还是意外,当中原因不得而知。

朱标共有六子四女,长子朱雄英是常氏所出,正经的嫡长子,按照明朝“居嫡长者必正储位”的规矩,皇太孙本应是他,可惜没这个福气,8岁就夭折了。

次子就是朱允炆,朱棣打进南京时不知所踪,有说出海的,有说烧死的,也有人说他出家当了和尚。

朱允炆的长子朱文奎被立为太子,同样失踪了。

次子朱文圭当时只有2岁,被朱棣囚禁在凤阳老家,称为“建庶人”,历经朱棣、朱高炽和朱瞻基三代皇帝,直到第四代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再次登基后,可能是因为自己也被囚禁过,同病相怜,忽然对他产生怜悯之心,让他重获自由并娶妻生子,还配备了相应的吃穿用度。

但朱文圭被关了50多年,已经被关傻了,走到外头连牛跟马都分辨不出,没多久就去世了。

朱标的第三子是朱允熥,嫡出,封为吴王,曾经也是皇太孙的有力竞选者,但朱元璋忌惮他身后的常遇春、蓝玉等势力,不顾嫡庶之别,选了母家平平的朱允炆。

朱棣登基后,废朱允熥为庶人,连同妻儿一起被禁锢在凤阳。永乐十五年,谷王朱橞陷害他要谋反,朱允熥很快就死了,很可能是担心累及家人,因而自杀。

朱标的所有儿子中,就他最无辜,本来就被朱允炆抢了皇太孙之位,后又受他牵连,真是无比悲催。

朱允熥有两个儿子,一个被称为“吴庶人”,和“建庶人”一样得到朱祁镇的赦免和照顾;另一个儿子叫朱文坤,据说襁褓中就被一个叫王忠的太监救走了,避祸民间,繁衍生息。

朱标的第四个儿子叫朱允熞,他是朱允炆的同母弟,降为庶人囚禁凤阳,死时大概30岁左右,没有后代的相关记录。

第五个儿子叫朱允熙,也和朱允炆同母,因事发时年纪幼小,朱棣高抬贵手,没有废为庶人,而是降为“敷惠王”,后又改封“瓯宁王”,前面提过,他和母亲吕氏居住在朱标的陵墓,“世奉懿文太子之祀”。

朱棣会做这种安排,完全是看在朱标的面子上,给大哥留个儿子,方便祭祀。可他没想到,后来会有那场大火,朱允熙和吕氏都被烧死了,死时才有16岁。

第六个儿子早早夭折,名字都没有,没他什么事。

相比于朱标的儿子,朱棣对朱标的女儿们还比较好,没有过于找她们的麻烦。

朱标的四个女儿中,长女江都公主嫁给长兴侯耿炳之子耿璿,耿家父子是朱允炆的支持者,朱棣登基后耿璿称病不出,后因某事牵连被定了死罪,公主降为郡主,忧虑而死。

第二个女儿封为宜伦郡主,嫁给了一个叫于礼的人;三女不知其生平;四女南平郡主在永乐十年时去世,终生未出阁。

明太祖是如何严惩贪吏的?

明朝建国之后不久,官吏贪赃枉法的事到处发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明太祖朱元璋想出了一个惩治贪官污吏的办法。他让各府、州、县和卫所在衙门的左边,修一座小庙,里面供土地神;在官衙大堂公座的左边,悬挂着一个人皮楦(音xuàn)满草的袋子,叫“皮草囊”,据说全国都是如此。土地庙到处都有,为什么这座小庙必须修在官府衙门的左面呢?原来这庙是扒贪官皮的场所,因此人们叫它“皮场庙”。

用这种手段惩治贪赃枉法的官吏,看起来的确有点残酷,但是也说明了明太祖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心情。明太祖深知“官逼民反”的道理,他从元朝的灭亡中总结出一条经验,他说:“元朝因为宽容放纵贪官污吏,把江山丢掉了,如今我得天下,若不用严刑峻法便不足以矫正积弊!”因而他建国以后,多次严申惩治贪官之令,法禁十分森严。规定官吏贪赃80贯钱(每贯一千文钱,约折银一两)的便绞死示众,然后剥皮实草,做成人形袋子,挂在当地衙门的大堂上,以儆效尤。明太祖还颁布了一道命令,允许乡亭老人(里甲编制中负责水利兴修、风俗教化以及民事纠纷的人)有参议政事的权利。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派人对所有官吏进行考查,杀了一大批贪婪的官僚,尤其杀了那些污吏。因为这些人把持了舞弊,勒索乡民。可是杀了这些官吏,谁替国家征收赋役呢?明太祖想了个新办法。他叫主管赋税的户部查堪百姓的土地,以赋税一万石为一个单位,选其中地多的当粮长,由粮长负责征收所管范围的赋税,上纳国库。但是没过多久,明太祖察觉到这些粮长并非良善。他们为了躲避赋役,把自己的田产假托在亲戚、邻居、佃户和仆人的名下,和官吏勾结,乡里欺骗州县,州县欺骗府,使国家税收受损失。他们巧立名目盘剥百姓,甚至吊打百姓替他们缴纳税粮。在编册的时候,又从中捣鬼,多派加征,以至谎报灾情,贪污中饱。明太祖发现这种情况,非常生气,一次就杀死了不法粮长160名。

一次,明太祖听说福建参政(协助主持地方政务的布政使)魏鉴、瞿庄用鞭子打死了一个官吏,非常高兴,亲自写了一封玺书嘉奖他们。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三月,发生了一起震动全国的“郭桓案”。郭桓在洪武十七年五月当户部尚书,第二年一月降为户部侍郎。在头一年收缴浙西(今浙江省北部)秋粮的时候,他和地方官黄文通、奸吏边源等人相互勾结,通同作弊,大搞贪污活动。本来,浙西税粮应上缴国家粮仓四百五十万石,他们只缴了六十万石,另缴八十万锭银子给国库,以当时银价和粮价折算,这八十万锭可以顶二百万石粮食,其余的一百九十万石粮食都被他们贪污了。他们还合伙私分浙西各府钱钞五十万贯。郭桓又和官吏张钦合伙吞没应天等五府所属州县十万亩官田的夏税秋粮。

郭桓利用自己是征收赋税最高主管官员的有利条件,上述几桩大的贪污罪行都没有暴露。他胆子越来越大,竟然把军用粮仓里的三年积蓄盗卖一空。当时全国除京师应天外,总共有十三个布政使司(相当于今天的省),他利用职权,和十二个布政使司的官吏相勾结,盗卖存在仓库里的粮食,还和管理贮存金银钱钞的府军官员范朝宗、张裕合伙偷盗金银,假借名义窃取钱钞六百万张。如果把郭桓贪污盗窃的金银钱钞折成粮食,加上他合伙贪污的粮食七百万石,总共达二千四百余万石精粮,这个数字和当时全国的秋粮实征总数几乎相等。

这个案子使明太祖大为震惊。他不是不知道官吏有贪污行为,郭桓案发生之前,他就反复琢磨,官吏刚提拔的时候,还忠诚廉洁,可是在任一久,便都奸诈贪污,很少善始善终,多是贪赃枉法被杀,这是什么缘故呢?他想,六部和府州县官多是儒生,不懂这一套,多是奸吏捣鬼,拉官员下水,所以他让当时的刑部(主管法律、刑罚的机构)尚书开济把记载铺粮数目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作壹贰叁肆伍陆染捌玖拾陌阡,防止奸吏涂改帐目,从中贪污。后人又把“陌阡”写作“佰仟”,这就是至今还在沿用的大写数字的由来。这次郭桓贪污案数目这么大,审案中又发现这个案子和户部侍郎胡益、王道亨,礼部尚书赵瑁,兵部侍郎王忠,刑部尚书王惠迪,工部侍郎麦志德等以及整个六部上下大小官员几乎都有关系,这就无法用奸吏捣鬼来解释了。突然发现朝廷大小官员都是些贪婪之徒,便狠了狠心,下令把赵瑁、王惠迪、主犯郭桓以及从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员都杀了,江南不少富户也牵连被杀,总共杀了几万人。

杀了这么多人,引起了地方和官僚的不满。可是他们不敢说盗卖官粮合法,也不敢说杀那些贪官污吏不对,就把矛头对准具体处理这个案子的御史和法官,一时议论纷纷,咄咄逼人。

明太祖心里明白这是对着他来的,觉得这个矛盾再发展下去,对自己非常不利。他就在公布郭桓等人的罪行的同时,把审判此案的法官吴庸等人也杀了,还下了一道诏书,名为“大赦天下”,对此案不再追究。他又对地主官僚进行安抚,从而结束了这个案子的蔓延。

为了进一步防止贪污案件的发生,明太祖还亲自编写了《大诰》,其中有不少法律是针对贪官污吏的。经过一番整治,贪赃枉法的事情少多了,同时吏治和社会风气也有了一些改变。

明朝初年,北征蒙古损失最大一战,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朱元璋从蒙古人手中夺回中原的锦绣山河,建立明朝,整个明朝初年,基本上维持对草原各部落的威压状态。

明初洪武年间,明军对阵蒙古军队,虽然偶有败绩,但是损失也基本在可控范围内,也并无大将损失。而且自从扩廓帖木儿死后,蒙古再无可以对抗明军的将领,基本就一直被明军压着打,在草原上撵着跑。

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去世后,明初经历了四年的靖难之役,国力下滑,注意力也无法再集中在蒙古草原了。朱棣登基后,永乐初年,重心在于安定内部,保证其地位的合理性,无暇顾及草原的蒙古势力。

永乐四年,明朝因为安南国的叛乱,派遣朱能、沐晟、张辅率军南征,次年平定安南,设置交趾布政司。此后交趾屡次叛乱,明朝数次派遣张辅南下平叛。

使节被杀,发兵北征

在明朝无暇顾及北方的时候,因为多年没有战事,蒙古人也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逐渐开始骄傲自大起来,开始不把曾经追着自己满世界跑的邻居当回事了。

永乐七年,因为连年的用兵,同时也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营建北京,朱棣希望暂时罢兵止戈,过上一段时间安生日子。所以派出使节郭骥,出使蒙古鞑靼部,与其可汗本雅失里订立盟约。

相与和好,朕主中国,可汗主朔漠,彼此永远相安无事。

但是没想到蒙古人不答应,一心妄想着进入中原,杀死使节郭骥。朱棣得到消息后大怒,声称一定要铲除违抗他命令的人。

同年七月,明太宗朱棣任命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与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率领十万精骑北征鞑靼,以报杀害使节之仇。

丘福轻敌冒进,一军皆没

永乐七年八月,丘福率领大军出塞,全军进入鞑靼境内。此时丘福扔下主力大军,率领千余前锋精骑,深入草原,耀武扬威去了。不久丘福率领的前锋精锐在胪朐河击败了鞑靼派出的游骑,丘福趁机渡过胪朐河。

正巧这时部下抓到了一个鞑靼的尚书,丘福一顿好酒好菜招待,期望从这个俘虏的尚书嘴里打听到鞑靼可汗本雅失里的下落。俘虏的鞑靼人欺骗丘福说,本雅失里听到明朝大军进攻,提前逃走了,但是没有逃远,距离现在这个地方大概三十多里。

丘福听信了鞑靼人的话,掉进了鞑靼人的圈套中,决定极速前进,追击本雅失里,全然不顾其他将领的劝阻。坚持以鞑靼尚书为向导,朝着本雅失里的圈套而去。

在后面几天的追击中,遇上的鞑靼军队都一战即溃,不断勾引丘福领兵深入,丘福误以为本雅失里就在前方,马上就能追上。这是安平侯李远看出了问题,全力劝谏。

现在我们孤军深入,是中了敌人的引诱之计了,再往前一定会陷入包围的。我们应该就地扎营,等待主力大军到来,现在扎下营寨,虚张声势,必然可以保全军队,等待大军到来,再全力进攻,胜利唾手可得,即使无法获胜,也可以全军而还。

丘福死活不听,甚至下令“违抗军令者斩”,说完自己当先冲出去追击去了,其他将领没有办法,只能跟随前行。没过多久,鞑靼的大军果然杀到,将丘福率领的军队团团围住,在明军的奋战突围中,武城侯王聪战死,丘福、火真、王忠、李远被俘后杀害,丘福率领的军队也全军覆没。

此战明军究竟损失多少呢?

《明史·丘福传》:俄而敌大至,围之数重。聪战死,福及诸将皆被执遇害,年六十七,一军皆没。

从明史的记载可以看出,是丘福率领的一支军队,因为轻敌冒进,鞑靼人包围,最终被全歼。与很多人认为的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差别很大了。

在丘福率领大军出发前,朱棣就担心丘福轻敌冒进,导致失败,所以反复告诫,说即使是看不到敌人的踪迹,也要做好实时应战的准备,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进攻和撤退的战术,不要固执己见,要多听听别人的建议。怕他贪功冒进,甚至还说,如果一次作战没有取胜,下次可以接着打,我们打得起。

朱棣反复告诫丘福,其实释放了两个意思,一是告诫丘福不用轻敌,要谨慎应对,因为朱棣很了解丘福,靖难之役三大功臣,张玉以谋略著称,朱能、丘福以作战勇猛著称,就是担心丘福猛追猛打,中了鞑靼的奸计。

第二个意思,其实是想给丘福吃颗定心丸,北伐蒙古的征虏大将军就是你丘福了,不用眼红朱能在安南的战功,这不北伐的机会给你,不要心急一战获胜,多打几次也没关系。

其实这也能够看出,永乐七年丘福领兵出关,朱棣的战略预期的不高的,可能他自己还没有做好长期投入北征蒙古的战争中,之所以着急派出丘福率军出征。一方面是对鞑靼杀害使节的报复,另一个方面是进行试探性的进攻,看看现在蒙古人的成色,毕竟十年没有打了,其实也是让这些将领熟悉一下与蒙古人作战的手段。

明史的记载中有一个奇怪的情况,就是丘福仅仅率领千余人轻骑追踪本雅失里,但是这千余人里却有了一公四侯,这个配置也太高了,这一千人完全配不上这些人的领导啊。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全军的主将和副将都脱离了主力大军,而在前锋轻骑中的现象呢?

这个问题是个谜团,有可能明军出动的十万大军根本没打算深入草原太远,就是吓唬一下鞑靼人。而朱棣也表明了态度,未来北征蒙古作战就交给你们几个了,所以他们集体跟随前锋部队深入草原,想熟悉一下未来的作战环境,结果就悲剧了。

此战在明初对蒙古的战争中,损失兵力不是最多的,但是朱棣却给予了最严厉的处罚,剥夺了丘福的爵位,全家发配海南。按说损失千余人,自己也战死了,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处罚。但是朱棣为什么这么处罚呢,应该是因为丘福的责任,损失了大批优秀的将领,所以丘福的这个罪过就要大力去了,才会受到这样的处罚,要是搁朱元璋手里估计得抄家灭门了。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

首发网址:https://www.haohuizhi.com/lishi/lsym/2360.html

分享给朋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