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两宋元明 > 正文内容

北宋太后_北宋太后住在哪个宫殿

两宋元明9002022-12-31 21:44:27
查看本文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百度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搜狗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360

当前文章目录:

北宋朝的太后有哪些

北宋太后_北宋太后住在哪个宫殿 第1张

【杜太后】

昭宪太后(902年―961年9月17日),杜氏,名失考,定州安喜人,赠太师杜爽长女,母范氏,宋宣祖赵弘殷的妻子,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的生母。杜氏初因儿子赵匡胤为官缘故,受封南阳郡太夫人。赵匡胤登基称帝后,尊为皇太后。建隆二年(961年),杜氏去世,终年六十岁,谥号明宪太后,葬于安陵,后改谥号为昭宪太后。

【刘娥】

献明肃皇后,名刘娥(968年1月28日~1033年4月30日),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功绩赫赫,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曹太后】

曹太后(1016年-1079年) 宋仁宗皇后。即慈圣太后。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一作灵寿(今属河北省)人。曹彬孙女。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册为皇后。英宗即位,尊为慈圣皇太后。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中种谷养蚕。善飞白书。神宗立,尊为太皇太后。王安石推行新法,她竭力反对改革,称:“祖宗法度,不宜轻改。”主张罢王安石相,又反对神宗北取燕、蓟诸州。卒谥慈圣光宪。

【高太后】

北宋英宗皇后,小名滔滔,史称宣仁圣烈皇后,1085年―1093年临朝称制。勋戚之后,宋仁宗皇后曹氏是她的姨母,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县)人。治平二年(1065)被英宗册封为皇后。元丰八年(1085年)其子神宗死后,立哲宗,以太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复起用司马光等,恢复旧法。

【向太后】

向皇后(1046年―1101年),祖籍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后因变故全家迁居于浔阳(今湖北黄梅县),宰相向敏中曾孙女,宋神宗赵顼皇后。1085年,宋哲宗继位,尊为皇太后。1100年宋哲宗去世,一度临朝听政。力排宰相章惇之议,拥立端王赵佶为帝,是为宋徽宗。

北宋历史上有哪几个有名的太后呢?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浮光掠影史海波澜,历史总有波澜,希望我的回答能得到您的喜欢。

北宋一朝特别幸运,接连有贤德的皇后出现,与太监或后戚擅权的汉、唐、明形成很大反差。

下面我分别讲述下北宋有名的3个太后。

宋朝开国太后,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的生母杜太后

勉励治国

960年,时任后周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宋太祖回到京都时,有人跑来报告杜氏说:“点检已经做了皇帝。”

杜氏说:“我儿一向胸怀大志,果然如此。”

二月初五日,宋太祖尊母亲杜氏为皇太后。

宋太祖在朝堂上礼拜太后杜氏,大臣们都向杜氏表示恭贺。

杜氏有些郁郁不乐,有个文臣劝她说:“臣听说‘母以子贵’,您的儿子做了皇帝,您为什么不高兴呢?”

杜氏说:“我听说‘为君难’,皇帝位在亿万兆民之上,如果治国有方,则皇位可尊;一旦国家失去驾驭,即使想当匹夫也不可能,这是我所忧虑的啊!”

宋太祖再次向杜氏拜道:“我一定听从您的教导。”

金匮之盟

公元961年,杜太后病重,临终之前和宋太祖有过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杜太后问宋太祖:“你知道你为什么能成为天子吗?”

宋太祖悲泣不能回答,杜氏再次问他。

宋太祖回答道:“是因为祖上和您的积德吧”。

杜太后说道:“我并不认为是这样,只是当初周世宗柴荣让幼子继位才使得你有夺取天下的机会。倘如柴荣拥立年长的宗亲为帝,这天下又怎么会落到你的手中?”

接着杜太后直言宋太祖在百年之后需将皇位传给其弟赵光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宋国祚能长久延续下去。

宋太祖听完杜太后的话后顿首哭泣,并向杜太后说道:“我一定听从您的教导”。

杜太后为了防止宋太祖食言还让宰相赵普在一旁作证,并且命令赵普亲自写下誓书,赵普在纸尾写上“臣普书”,藏于金匮之中。

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兄终弟及”,合法性就是“金匮之盟”。

但中国历史上皇位继承顺序大多遵循“父终子继”的规则。

由此历史上也衍生了各种猜测。

烛影斧声

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公元976年宋太祖得了一场大病,在这年十月的壬午夜宋太祖却突然下诏让其弟晋王赵光义前来议事。

宋太祖屏退左右,窗影朦胧,有宫人遥见在议事房间的烛光下晋王赵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时而有争吵之声,不一会宋太祖引柱斧戳地,大声说:“好为之”。这天夜里宋太祖离奇去世,晋王赵光义第二天登上皇位即为宋太宗。

这就是历史疑案“烛影斧声”。

如果按照《宋史纪事本末》记载的话,那么显然可以看出宋太祖传位给其弟赵光义很有可能是被胁迫的,甚至说宋太祖是被其弟赵光义害死的也不过分。不过《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人陈邦瞻所撰,这里面的历史真实性有待讨论。

赵光义登基后以各种手段阻止其弟获得继承权,太祖赵匡胤两个已成年的儿子相继离世,赵光义最终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似可佐证金匮之盟的真实性,兄终弟及确实是杜太后的考虑,避免幼子继位的风险。

宋真宗驾崩,宋仁宗继位,因年幼,刘太后垂帘听政

刘太后刘娥,史称章献明肃皇后,宋真宗赵恒皇后,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太后不是宋仁宗亲妈,她是狸猫换太子中的主角。历史上仁宗确有认母一事。

据历史记载,宋仁宗非刘后所生,而是宫人李氏所生。

仁宗生下后,刘德妃将其收为己子抚养并成为皇后。

赵祯年幼继位,刘太后垂帘听政。

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惧太后之威也不敢说。

后来仁宗生母李氏病重时才被刘太后晋升妃位,刘太后担忧仁宗将来知道真相,对自己后世不利,李氏死后,以皇后之礼给予下葬。

第二年刘太后薨 逝,赵氏皇族中十余年来一直佯装疯癫,称病不朝的燕王赵元俨(后世艺术作品中“八贤王”的原型之一)对仁宗言道:“刘后非陛下生母,陛下生母乃是李宸妃。李妃娘娘死的不明不白,怕是被人害死的。”

皇太妃杨氏亦告知仁宗:“陛下真正的母亲确是李宸妃,现已不在人世。”

宋仁宗这才明白,原来刘氏并非自己生母,而生母李妃娘娘至死都不得与自己相认。

宋仁宗多年来对刘太后的恐惧全部变成了对刘太后的怨恨。

原来正是因为刘娥并非自己生母,才会对自己那么冷淡,才会经常刁难自己。

宋仁宗立刻下令,派兵包围刘娥娘家。然后派心腹前往李宸妃停灵的奉先寺,不顾大臣反对,开棺验尸。

结果发现李宸妃被以皇后之礼下葬,在水银养护下,面色如生。

仁宗感叹道:“人的话,岂可尽信啊!”撤去兵马下诏嘉奖刘太后的亲眷,燕王受到了惩罚。

宋仁宗自己也亲自到刘太后灵前谢罪,焚香哭泣,说:“自今之后,大娘娘一生清白了!”(仁宗称刘娥为大娘娘,杨淑妃为小娘娘)

另外,对揭开此事的养母杨淑妃,宋仁宗却没有任何怪罪,尊奉杨淑妃为章惠太后,对这位养母事事依从,极为孝顺。

宋哲宗年幼继位,祖母太皇太后高氏主持朝政

高太后是宋英宗皇后,宋神宗母亲,神宗去世后,宋哲宗继位,年仅9岁,高老太太以祖母的身份垂帘临朝。期间,将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导致的民怨沸腾加以缓和,重用保守派大臣司马光和苏东坡。

一代文豪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后被贬谪,高太皇太后临朝,苏东坡在8个月内连升三级,任中书舍人兼翰林学士知制诰,相当于副宰相,参与政事,为皇帝起草圣旨。

苏东坡任职一年左右,屡遭政客妒忌、攻击,拟辞去职务。

一天, 太皇太后宣他进宫草拟诏命,年轻的皇帝坐在祖母身旁。

北宋时期被后人称为“女中尧舜”的皇太后是谁?

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合称,是远古时期的联盟领袖,更是传说中的一位圣明君主。在北宋却又一位皇后被称为“女中尧舜”,可以说是多么大的赞赏了。这位皇后就是北宋的高滔滔。

高滔滔是宋仁宗曹皇后的侄女,曹皇后因为特别喜爱这个侄女,也就将她接到了宫中,早年,宋仁宗还没有子嗣,就将赵宗实也交到了曹皇后手中抚养,两人也算是青梅竹马了。一起生活了五六年,公元1047年,宋仁宗做主,将高滔滔嫁给了赵宗实。

随后就是赵宗实即位,是为赵英宗,封高滔滔为皇后。高滔滔从小受曹皇后的熏陶,所以事事都以曹皇后为榜样,勤俭节约,也从不干预政事。

赵英宗在位仅四年就去世了。由长子即位,是为宋神宗,高滔滔也变成了皇太后。公元1085年,宋神宗驾崩,由于刚登基的赵熙只有10岁,于是高滔滔太皇太后也就开始了垂帘听政。

而且这位高太后对执政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执政期间,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废除了王安石新法,由于高太后自己本身就勤俭节约,所以执政期间也是勤俭节约为主。励精图治,所以在高太后执政期间,政治也比较好。

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和高太后的执政贤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宋史》记载:高太后临政九年,朝廷清明,结夏绥安,杜绝内降侥幸;文思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人以为女中尧舜。”

所以,这位宋朝的皇后,也就被称为“女中尧舜”可以说是在封建社会当中对一个女性最高的评价了。

在历史上的宋朝垂帘听政的太后都有谁,有能独揽皇权的吗?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帝王史中,很多王朝都曾因为君主的过早离世而出现了幼主临朝的情况,通常伴随幼主登基的就是母后临朝、垂帘听政,这其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东汉和北宋。

宋朝共有十八位君主,却出了九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分别是:章献太后(宋真宗皇后刘氏)、慈圣太后(仁宗皇后曹氏)、宣仁太皇太后(英宗皇后高氏)、钦圣太后(神宗皇后向氏)、昭慈太后(哲宗皇后孟氏)、宪圣太皇太后(高宗皇后吴氏)、恭仁太后(宁宗皇后杨氏)、理宗皇后谢氏、度宗淑妃杨氏。

太后之所以能够临朝无外乎几个原因,要么是先皇遗诏,要么是新帝体弱,再么就是皇帝年幼,北宋之所以连续出现五次太后垂帘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皇帝的早逝。北宋赵氏皇族,特别是赵光义这一脉,似乎寿命都很短,而医疗技术落后,以及宫廷争斗、内忧外患压力巨大等等的原因,北宋的皇帝大多英年早逝,因此,新继位的皇帝年龄都小或者来不及培养继承人。

宋朝垂帘听政的制度,是从宋真宗时期开始,由于宋真宗晚年多病,刘皇后开始由幕后走到台前,干预朝政。宋真宗临死前,刘皇后甚至矫诏,把寇准、丁谓等人赶出朝廷。宋真宗死后,年幼的宋仁宗即位,"军国事兼权取皇太后处分"。刘娥垂帘听政十几年,甚至一度想效仿武则天称帝,因遭到群臣反对而作罢。

不过刘娥并不甘心,还是过了一把皇帝瘾,她不顾朝臣的反对,身穿皇帝的服饰到太庙祭祀。自刘娥开始,宋朝开始不断出现后妃临朝听政的局面。

刘太后去世前,留有遗诏:"以皇太妃杨氏为皇太后,居宫中,参断军国事",意欲让杨太妃继续垂帘听政。但宰相团队认为,皇帝已经成年,没有必要由太后听政。所以没有将刘太后留下的"预政遗诰"公布出来,仅遵遗命将杨太妃晋封为皇太后。要不然,宋王朝会有十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

北宋的九位皇帝,除去被金人抓走的徽、钦二帝以外,其余的七位皇帝都留有遗诏,这些遗诏中的《乾兴遗诏》《元丰遗诏》《元符遗制》三篇明确规定了皇太后享有的垂帘听政的权力,这些遗诏规定了皇太后享有垂帘听政权力的同时,又明文限制了皇太后在皇帝成年之后必须撤帘归政。

所以,北宋的皇帝的临终遗诏既是北宋皇太后得以垂帘听政的依据,同时又是限制皇太后专权并最终迫使她们撤帘归政的政治工具。宋朝奉行重文抑武的国策,因此宋朝的文官们地位很高,文官们不仅地位高,对皇帝也很忠诚,即便是故去皇帝的遗命,他们也会忠实的奉行,北宋文官的强大力量使得皇太后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便是刘娥那样的北宋第一强后也未敢迈出称帝的一步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

首发网址:https://www.haohuizhi.com/lishi/lsym/3235.html

分享给朋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