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三个都城分别是北都北京、南都应天和中都凤阳。明太祖朱元璋占领了应天之后,向西讨伐陈友谅,向东击败了张士诚,彻底站稳了脚跟。应天可谓是朱元璋的崛起之地,但是朱元璋打下江山后,想要定都他的故乡,安徽凤阳。
洪武2年,徐达和常遇春带领明军北伐,把元朝的剩余势力彻底赶到了漠北,至此,明朝的江山统一了。于是,定都的事情开始被排上日程。
但是因为建文帝的削藩政策,燕王朱棣等人想要反抗,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最后成功称帝,史称明成祖。朱棣在应天登基,远离塞北,造成明朝北疆兵力不足,边境存在隐患。在永乐7年,丘福10万兵马全军覆没更让这个问题变得严峻。为了稳定明朝的统治,明成祖朱棣在永乐12年迁都北平,改称顺天。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安葬在应天,应天位于明朝东南的核心地区,地位依然很重要。所以,明成祖朱棣将应天定为南都,明朝南都、北都和中都三个都城的格局就这样形成了。
明朝都城有两处分别是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1368年-1421年)和顺天府(今北京市)(1421年-1644年)。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南京)南郊即皇帝位,定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
八月,明军进逼大都,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 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割让四百年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迁都北京:
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下令正式营建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落成。这年九月,朱棣下令明年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
明朝国都在南京、北京。明朝总共有过两个都城,一开始朱元璋定都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后来明成祖朱棣又将都城迁到了顺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洪武元年到永乐十九年,南京一直是明朝的都城,之后才迁都的北京,但南京的应天府作为留都依然存在。
明代都城先后有京都南京、河南开封、中都凤阳、京都北京几处。
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占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二十六年八月,拓应天府城,命刘基等在旧城东钟山之阳建新宫。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即皇帝位,自南台旧内迁入新宫。同年三月,明军占领汴梁(今河南开封),改汴梁为开封府。八月,诏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府为北京。
二年九月,朱元璋又以故乡临濠(今安徽凤阳)为中都,建造一如京师之制。中都的设置受到大臣的反对,加上役银劳费,遂于八年四月罢中都役作,后开封罢称北京,南京改称京师,正式成为首都。明成祖夺取帝位后,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改留都为南京,以北京为京师。
明清都城——北京故宫
当时北京处于明朝版图的北部,距离塞外蒙古统治区和后期勃兴的后金(清)政权很近。在军事力量衰退、政治腐败的情况下,长期受到北方入侵的威胁,明中期和后期更多次出现蒙古军、后金军兵临城下的局面。
崇桢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四月二十撤出,五月清军入北京。九月,清世祖福临自沈阳迁都北京。清朝沿袭明朝的都城、宫殿建制,只作了局部的整修改建,增建的也很少,多数建筑连名称也未改。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