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两宋元明 > 正文内容

明朝东宫迎驾事件,东宫接驾事件

两宋元明12002023-02-04 00:02:43
查看本文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百度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搜狗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360

文章目录一览

《明朝那些事儿》故事大纲——朱允炆、朱棣

明朝东宫迎驾事件,东宫接驾事件 第1张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任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为什么朱元璋会选择自己21岁的孙子,而不是军功加身的儿子朱棣做皇帝呢?这就要说到朱元璋的大儿子——太子朱标。

朱标知书达理、性情温和,深受朱元璋喜爱,但不幸在洪武二十五年,年仅三十七岁便患病去世。朱元璋对此十分痛心,对太子的爱便顺延到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身上,朱允炆继位太子,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成为大明皇帝。

故事将从这里开始······

第42章 建文帝的忧虑

朱元璋身前分封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藩王,命其守护边界,但宁王、燕王实力凶悍,朱元璋考虑到藩王可能造反的问题,为朱允玟选择了三个人作为建文帝的智囊团: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以上三人均是饱读诗书及有远大理想的文人,也都是书呆子。建文帝忧虑藩王造反,接受了三个书呆子的建议,准备“先下手为强”。

第43章 朱棣的痛苦

建文帝向藩王动手了,燕王朱棣苦苦思索是否造反,毕竟那是以生命为代价的。

乱世和尚道衍原名姚广孝,心怀远大抱负却不被录用,在洪武十八年遇到朱棣,告诉他可以帮他摘得皇位。后来被朱棣带回北平时已有五十岁,反复劝说朱棣造反。

第44~48章 准备造反

朱允玟开始清算自己的各个皇叔。朱允玟获取燕王朱棣的情报来自于葛诚和朱棣的夫人,朱棣获取朱允炆的信息则是来自于建文帝身边的宦官(建文帝受到朱元璋影响,极度排斥宦官;而朱棣积极结交宦官)。

朱棣知道建文帝要对他下手了,便装疯赢时间,但被人告发,遂于王府被兵包围。朱棣十分冷静,知道擒贼先擒王,将两个带头人骗入王府,连带葛诚一并杀死。接着,朱棣三日夺取北平,继续进攻。建文帝派前朝善防守的耿炳文对抗善进攻的朱棣,二人在真定决一死战。在朱棣优秀的军事作战能力前,耿炳文退守真定城,但他知朱棣不能久战,便坚守不出,使朱棣烦恼不已。

第49~51章 你死我活的战争

建文帝得知耿炳文失败却还坚守不出的消息后,听黄子澄的建议用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撤换了耿炳文,命其率五十万大军攻打朱棣。大军压境,朱棣派长子朱高炽驻守北平,自己去找宁王借兵,即宁王的特种部队——朵颜三卫,用钱将其收买后,胁迫并不想造反的宁王走上了靖难之路。朱高炽使摇摇欲坠的北平承受住了李景隆的大力进攻。

朱棣的北军与李景隆的南军开始了郑村坝之战,朱棣在马三保的建议下进攻,李景隆败逃德州,马三保被朱棣重用,赐姓郑,即郑和。

李景隆在准备下一次的决战时,选平安作为先锋,此人是朱棣前部下,深谙他用兵之道,令朱棣悚然。朱棣开局即被平安、郭英打败。在决战时平安、瞿能英勇作战,李景隆侧翼围剿,朱棣被南军团团围住,拼死撤回河堤,却又遭遇瞿能的冲击,危急时刻,大风过境,吹断南军帅旗,朱棣趁南军惊慌之余发动总攻,李景隆兵败再逃。

第52~55章 朱棣的对手

铁铉和盛庸召集残兵守卫济南,朱棣攻不下,预备班师,却遭其追击,铁铉顺势收复德州。

朱棣不断进攻,盛庸诱敌进入决战地—东昌,朱棣攻击地方中军使之后撤,却落入圈套,被火器和弓弩包围,朱能救下朱棣,大将张玉牺牲。在后来与盛庸的战斗中,利用风吹迷敌人眼的戏份,北军打败了南军。

朱棣发起的这场靖难之战,奇特之处一是朱棣冲锋陷阵,本多在生死一线间,结果朱允玟愚蠢的命令(他命人不许伤害朱棣,因为他不想背上残害叔叔的骂名)使这场比赛失去了许多精彩;二是天气因素即大风总是吹乱敌军的队形,要么使朱棣的军队逃生,要么使之反败为胜。莫非真是天佑朱棣?

第56~58章 距胜利只差一步

朱棣的地盘仍旧很小,军队也不多,宦官告诉他京师兵力空虚,可乘虚而入,朱棣直取徐州,被南军压制,最终仍是坚持。南军在灵璧之战大胜,又胜利攻破扬州,朱高炽和南军作战胜利后到达南京后,在谷王朱橞和李景隆的帮助下,“靖难之役”成功,江山易主。1360年在南京登基,年号永乐。

殉国:一些忠义之士以身殉国;疑团:朱允玟未主动让位,未自裁殉国,逃跑了?暴行:方孝孺与朱棣争辩,拒写诏书,被凌迟,诛十族(第十族乃朋友和学生),针对其他人的暴行也是惨绝人寰,令人发指。软弱:宽容不是软弱,但朱棣是一个软弱的人,皇位来源不正,使他随时担心自己的地位不保,所以他屠杀反对者,修改历史。

—— 朱允炆最大的错误在于他不知道,朱棣起兵靖难的那一刻其实已经决定了两个人的命运,一个是朱棣自己,另一个就是他。造反的朱棣固然没有回头路,其实他也没有,因为自古以来权力斗争只能有一个获胜者,非此即彼。

第59~60章 帝王的烦恼

永乐皇帝朱棣开始分封诸臣,道衍和尚不为所动,作为朱棣靖难成功的第一功臣,他是一个聪明人,知道功高震主,其次他造反的目的也只是为了造反,现在目的已经达到了。朱棣逐渐削藩,改了自己的身世(出于一些如身份低贱的妃子的儿子有什么资本继承皇位之类的政治原因),开始秘密派人找寻朱允玟。

第61~64章 帝王的荣誉

朱棣不是个好人,但是个好皇帝,他勤理政事、关心百姓,开创了太平盛世,同时命解缙修书《永乐大典》。

李贯、胡广、解缙在朱棣靖难时叛投朱棣,王艮自杀报国。在立储问题上,解缙主张立朱高炽为太子但被指责多管闲事,再加上他私见太子不予通报,被关押,后被赐死。

第65章 帝王的抉择

朱棣预计迁都至北京,为解决粮食问题治理水道,成果显著,顺利迁都后,划地界、分干线、盖故宫。

第66~68章 郑和的故事

朱棣派胡濙在国内,郑和去国外遍寻朱允炆的踪迹。1405年7月11日,郑和在福建五虎门起航,此后五下西洋,目的是和平交流和官方贸易,借此西洋各国与明朝建立了良好关系。他在最后一次下西洋时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朝拜圣城麦加,后死在了第一次下西洋的终点站—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第69~70章 纵横天下

明朝日益强大,周围的国家多来朝贡且和平共处,但安南国丞相篡取皇位,并且欺骗朱棣,杀死明朝使臣,朱棣派朱能出兵征讨,朱能病逝后,张玉的儿子张辅继任,智取多邦城,一路胜利,终平定安南。

第71~72章 天子守国门

永乐期间蒙古的形式有蒙古本部鞑靼、瓦剌(又称作西蒙古)、兀良哈三卫(即朵颜三卫),明朝对于蒙古的分裂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朱棣派邱福率十万大军一次性解决蒙古问题,结果遭遇埋伏,全军覆没。

朱棣自任统帅,集结五十万军,直指鞑靼,击败本雅失里和阿鲁台,展示了明的决心和实力。

第73~75章 逆命者必剪除之

瓦剌的实力逐渐强大,预计一统蒙古,朱棣亲自率领军与马哈木作战,一仗打出十年和平。这场战争与先进的武器尤其是火铳、优秀的战术等因素有关。马哈木后向明称臣,他的儿子脱欢,后来杀掉了阿鲁台一统蒙古,其孙子额森,也叫也先(明朝最强大的对手之一)。

第76~78章 帝王的财产

边疆安稳,明帝国的文治武功达到了最高峰,除了继承朱元璋的体系外,朱棣也有发明:建立内阁、设立东厂,以及巡抚、总督、督师。

“三杨”:

博古守正的杨士奇:杨士奇童年凄惨,母亲改嫁罗性,期间他不断学习知识、自己养家糊口。在洪武年间任衙门训导,在建文年间撰写《太祖实录》,在永乐年间被任为内阁七人之一,扶持朱高炽做皇帝。

足智多谋的杨荣,建文二年做了翰林,在永乐年间被朱棣重用,召入内阁,一直暗中支持太子朱高炽。

临危不惧的杨溥 ,建文二年也中进士,在永乐十二年,“东宫迎驾事件”使他进入诏狱,坚持读书被朱棣重视,后被明仁宗委以重任。

第79~81章 生死相搏

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反复挑拨,太子迎驾迟缓使朱棣大发雷霆,朱棣遂关押了一众太子党,杨士奇主动承担额外责任,也被皇帝责罚入狱。朱高煦日益嚣张,终被朱棣厌恶,在杨士奇的提醒下,将他强行分封到乐安州,太子党终于稳住了宝座,朱高煦却准备勾结同党,东山再起。

第82~84章 最后的秘密

平定天下,迁都北京,修成大典,沟通南洋,威震四海,平定安南,打压蒙古这可以说是朱棣一生的写照。永乐年间最伟大的阴谋家姚广孝奄奄一息之际求朱棣放出唯一可能知道朱允炆下落的溥洽。胡濙寻找十六年,终于带来可能关于朱允炆的消息,此处史书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是可以猜测朱允炆和朱棣可能都已经宽宥了对方,不再有复杂的忌惮和恐惧。阿鲁台骚扰边境,朱棣多次亲自征讨,永乐二十二年(1424)朱棣于班师途中病逝。

《明史》评朱棣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即位,在位统共22年,期间派郑和下西洋,加深了中外交流;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迁都北京;征讨蒙古······朱棣在位期间,中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

书里朱元璋和朱棣的部分几乎一样多,前者开创了大明王朝,而后者带来了大明盛世。

东宫迎驾事件到底是什么?

永乐十二年(1414)闰九月,成祖北征回师,太子朱高炽遣使迎驾稍迟(,“以太子遣使迎驾缓”〕,,汉王朱高煦乘机进谮,成祖一怒之下,下令将东宫官属全部逮治下狱。作为东宫宫僚的杨溥、黄淮等人因此事件而被入狱,而且一系即长达十年之久。

1414年的东宫迎驾事件是什么

永乐十二年(1414),“东宫迎驾事件”事发,这是一个有着极深ZHENG治背JING的事件,真正的幕后策划者是朱高煦。闰九月,成祖北征回师,太子朱高炽遣使迎驾稍迟(“以太子遣使迎驾缓”),汉王朱高煦乘机进谮,成祖一怒之下,下令将东宫官属全部逮治下狱。在这次事件中,太ZI党受到严重打击,几乎一蹶不振,许多大臣被关进监狱当替罪羊,而杨溥正是那无数普普通通的替ZUI羊中的一只。由于杨溥是太子东宫,所以他被认定为直接责任者,被关进了锦衣卫的诏狱。

明朝时期,三杨之一的杨溥为何在监狱一关就是10年,后来又是怎样出狱的?

因为朱高煦策划了一件东宫迎驾事情,杨溥作为太子的人,肯定会给牵连到了,后来是朱棣爱才,才把他放出来了。

杨溥站错队

杨溥入朝为官没有有多久,就选择了站队太子,那么朱高煦的团队就非常看他不过眼了,毕竟双方都是对立的,而杨溥就是最倒霉的,最先给朱高煦的团队盯上了,经常给小鞋杨溥穿。

就说本来杨溥跟着太子,应该是平安无事才对,没有想到朱高煦策划了一件东宫迎驾事件,让太子在朱棣心里没有地位,还让朱棣怀疑太子是不是要造反了,就对太子下手,那么跟随太子的人下场都不用说了,没有几个是好的,其中就有杨溥,加上杨溥因为太子的关系当上的官也挺大,所以就给关入锦衣卫的监狱,可以说没有一天好日子过了。

杨溥读书打发时间

杨溥这次给抓进去,基本上可以说没有机会出来,要关押到老了,在这段时间里,杨溥没有抱怨什么,就安安静静自己看书,也不跟其他的犯人那样愁容满面,每天都开开心心看书,劳改,不理会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努力让自己的知识面更加广了,不会因为关进了监狱就放弃自己的进步的要求了。

朱棣爱才

朱棣看到杨溥被关在监狱里面整整10年,他都可以坚持看书,没有任何抱怨,没有任何不甘心,朱棣知道这样的人是有大才之能,要是自己接着把关着,估计自己会后悔一辈子,会就这样失去一个绝佳的人才。就下了命令,让他出狱戴罪立功了。

杨溥也没有辜负朱棣的厚爱,遇到事情都是临危不惧的,帮朱棣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也为国家为君王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了。

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三杨”,班底有何厉害之处?

"三杨 "指的是杨荣、杨士奇、杨溥,这三人早年一直在院士院工作,但由于当时的院士院是由书呆子方孝孺治理的,他们三人都没有展望自己的机会,只能默默无闻的为一些肥缺的账房做哪份工作,直到朱棣推翻了他的政权,他们三人的机会才得以出炉。建文四年是明朝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一年。在李景隆和顾旺的帮助下,朱棣兵不血刃地攻破了南京城,推翻了建文帝的政权,宣告了 "靖难之役 "的胜利。既然南京已破,朱棣的下一个目的地,自然就是皇宫了。

但在朱棣进宫的过程中,有一个人跪在朱棣面前,挡住了朱棣的去路,气氛一时间变得特别紧张。朱棣和他的侍卫盯着这个人,毕竟南京城刚破,城内情况不明,如果有一栋楼的皇帝老臣刺杀朱棣,不等于在朱棣准备下令逮捕这个人时,这个人开口问朱棣,是先入宫继位,还是先入陵? 朱棣很吃惊。原来,朱棣发动的 "靖难之役 "其实是一场叛乱,但表面上并不是叛乱,因为他打出的旗号是 "奉太祖命,清军侧"。当年朱元璋为了防止朝廷中的奸臣造反,规定各路诸侯在收到皇帝的密信后,在危机时刻可以出兵勤王,也可以联合其他诸侯出兵勤王。如果朱棣直接去了皇宫,他的座位就证实了他造反的事实。

如果朱棣去皇陵拜见朱元璋,那么就能向世人表明,他确实是国王身边的人,虽然事实并非如此。朱棣在去皇陵祭拜朱元璋的同时,记住了挡在他面前的人的名字--杨荣。杨荣的命运随着朱棣的继任而改变,他成为第一任内阁的七名成员之一(这是朱棣开创的制度)。与杨荣的机会之首相比,杨溥的机会之首更为精彩。杨溥是一个公开的、铁腕的太子党官员。

早在永乐元年,也就是朱棣继位的第一年,他就被朱棣派到太子宫中做官。在此期间,杨溥普普通通,并没有做什么突出的事情,一是没有像杨荣那样在朱棣身边当秘书,二是没有像杨士奇那样通过语言艺术多次扭转局面,只是充当了一个官员。直到永乐十二年的 "东宫迎驾事件",才改变了他的命运。所谓 "东宫事件",是朱棣从北方打回来的,本来以为朱高炽会带领百官来迎接他,结果只看到了现在的礼仪,没有看到朱高炽和百官,于是大怒,认为朱高炽看不起他。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

首发网址:https://www.haohuizhi.com/lishi/lsym/6290.html

分享给朋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