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瓷器特征是器沿均具是厚唇、丰肩、平底,儿钱底加圆饼状实足,有的为玉璧底。
定窑瓷器的胎骨较薄而且精细,颜色洁净,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多为白色,釉质坚密光润。定窑瓷器的白釉多闪黄,故有"粉定"之称,釉面偶尔还有垂釉的现象,由此又有了"泪釉"的别称。
定窑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工整素雅,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其装饰技法主要有划花,刻花,印花三种。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但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则是印花纹饰。
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常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开始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布,此为判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以生产白瓷而驰名。定窑瓷器多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褐釉,绿釉等品种。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
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传世极少。
宋代瓷器主要有五类:定,汝,官,哥,钧。而其中烧黑釉的是定窑和哥窑,但是哥窑至今未找到窑址和准确记载。
定窑黑釉特点胎质粗糙但釉面黝黑发亮 。
1 .定窑 。
烧瓷地点在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属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来是义武节度使的驻地,是一个地区的政治中心,所以称其为定窑。
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
定窑产品的第二个特点即有刻、划、印的花纹,这是与唐代邢窑的白瓷明显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窑白瓷多是素瓷,没有花饰。
第三,定瓷有芒,芒是指因用复烧方法,而出现中部无釉的缺点。
其中黑釉瓷器特点是:胎质粗糙但釉面黝黑发亮
2 .汝窑 。
河南省是我国北方瓷器的重要产区,不少瓷窑集中在豫中地区。宋代这里先后出现了几个驰名于时的瓷窑,临汝窑就是其中之一。一部分烧宫廷用瓷,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另一部分烧民间用瓷,为便于区别,今称为临汝窑。汝窑的特点主要是:一、釉色青而润泽。二、开创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风格。三、通体有极细的纹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纹的。四、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烧痕。这是由于汝窑改变了定窑复烧的做法,用细小支钉托住。
3 .官窑 。
据说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建窑烧瓷,供宫廷使用,这就是所谓“官窑”。为了与南宋的官窑相区别,有时又称为北宋官窑。北宋官窑的产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釉内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细小裂纹,还有带鳝血状的油斑。
北宋汴京官窑随着北宋朝灭亡而终结,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新窑,这是汴京官窑的继续,因称南宋官窑。
南宋时候,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有两处官窑。一在凤凰山下的后苑修内司,世称修内司官窑;另一处在郊坛下,称为郊坛下官窑。《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好者与汝窑相类。
4 .哥窑 。
哥窑是宋代著名的民窑。相传当时有章氏兄弟二人, 在浙江龙泉县境各设一窑烧瓷。哥哥造的窑称哥窑,弟弟造的窑称弟窑。哥窑产品的最大特点是,釉面有许多浅白的细小裂纹,称为“百圾碎”,纹路交错,形成许多的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黄色的产品。黑胎厚釉,紫口铁足是其另一个特征,哥窑与汝窑不同,它不见于宋人记载。哥窑瓷器的窑址迄未发现,也难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与传世哥窑器印证。
5 .钧窑 。
钧窑建于北宋初年,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西张神镇。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
钧窑器皿的釉色比较丰富,五彩缤纷,艳丽绝伦。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葱翠青以及天蓝,米色,月白,窑变等等。其中,以红,紫最为名贵,称为“钧红”,“钧紫”。
宋代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定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
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1]
定窑从邢窑而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定窑随着地域变化,新瓷土料的运用和制瓷工艺的进步。卞向和认为:定窑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上闪烁过光芒,在中国陶瓷史和世界的陶瓷发展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
宋代陶瓷中的定窑和磁州窑瓷器,以及一些属于定窑系和磁州窑系的瓷器,釉面一般无明显气泡。此外,黑瓷诸窑,如建窑、吉州窑等器物的釉表面一般也无明显气泡,耀州窑黑瓷的釉中虽有密集的小气泡,但由于气泡是在黑釉之中,肉眼看起来并不明显。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宋代瓷器绝大部分都是干粉施釉,所以气泡显得很少或者没有特点。谢谢
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定瓷大宗的北宋定窑白瓷,具有以下的特征:
1、泪痕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
北宋早期,定窑采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笔者曾见过一些定窑白瓷,泪痕方向为横向,十分奇怪,形成原因尚待研究。
2、竹丝刷痕
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经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集,此为鉴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扩展资料:
定窑瓷器除黑釉器外多数都有花纹装饰。装饰手法从北宋早期到晚期先后有划花、刻花和印花等多种。早期划花系用竹签类工具在瓷胎上划成。所划线条比较细,坡度很小,图像自然豪放。刻花法比划花法出现稍晚。
刻花是用刀子在胎骨上刻成的,用的还是“一面坡”的刀法,刻线较宽,坡度大,图像刚劲有力。有时候划花和刻花也常出现在同一器物上。刻划的花纹早期有莲瓣纹、缠枝菊纹和蕉叶纹、回纹等,稍后又出现花果、莲鸭、鱼水、云龙等纹饰,而且在图案一侧常划一细线,以凸出图像的立体感。
印花装饰是用模子在胎上模印而成,始见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后期。定窑所印的图案都是层次分明、线条清晰、繁而不乱的。
主要题材以花卉为主,以牡丹、莲花为多,次之为菊花。有缠枝也有折枝的。图案讲究对称。此外,鱼水纹、龙凤纹和各种禽鸟纹也不少。花卉纹常见与动物纹相组合。
宋代是中国制瓷业发展的繁荣时期,有官窑、汝窑、钧窑、定窑和哥窑。元代青花和友利宫等新产品迭出;明代继承和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产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朴,比以前略逊一筹,但胜在精致华丽,精彩纷呈,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制作的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赞叹。宋代统治者崇尚复古风格,追求造型美、线条美、简洁美。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包括北宋的官窑和南宋的官窑。北宋官窑又叫汴京官窑。南宋官窑产品以洗、碗为主,一般无装饰,多为开片,但与汝、兄纹不同。此外,还有釉面薄而厚的产品。窑址先在开封,后移至杭州。北宋官窑瓷器的釉色以粉青、月白为主。虽被称为 "汝",但也有如堆肥,红褐色或无色的釉片纹路或疏或密清晰可辨。可以看到底部的针痕。器物有各种陈设和文具。仿商、周、秦、汉的青铜器、玉器很多。官窑瓷器艺术追求素雅自然;胎骨坚细;釉色翠微鲜艳,丰润如脂;纵横交错,优雅流畅;"紫口铁足 "是其独特的珍贵之处。
继邢窑之后著名的白瓷窑场,宋代是定州,故名定窑。始于唐代,终于元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酱釉瓷和绿釉瓷等品种,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终于在元代烧成。定窑在宋代主要烧制白瓷,也烧制绿釉、黑釉、褐釉。首创过烧法。定窑胜在装饰图案丰富多采,印花固定装置整齐、简洁而雅致,历来被视为陶瓷艺术的珍品。胎骨细腻、洁白、轻盈、美观,是定窑白瓷的一个重要特征。定窑的釉面装饰是宋代瓷器中最精彩的。
宋代早期的定窑白瓷是刻花的。后来,又出现了切花和璧照结合的装饰。到了北宋中期,定窑开始使用印花装饰。纹饰多作用于碗、盘内,布局左右两边,起伏对称,以精细、紧密为特征。与宋代的克己法相似。北宋初、中期,定窑用匣钵烧制,釉面在器物口沿,部分器物底部粘有沙粒或烧痕。到了后期,窑厂采用沿口覆盖烧制工艺,所以沿口有 "芒",但烧制的器物却很整齐。皇室使用的贡瓷,沿口覆盖金、银或铜,更显豪华高贵,所以被称为 "金定器"。除白釉外,定窑还生产黑釉、酱釉等品种,被称为黑定、酱定,价格高于白定,是难得的珍品。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