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两宋元明 > 正文内容

北宋大儒张载-北宋大儒张载名言

两宋元明10402023-03-03 04:53:32
查看本文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百度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搜狗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360

当前目录表

张载 为天地立心 原文并翻译

北宋大儒张载-北宋大儒张载名言 第1张

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北宋大家张载《横渠语录》的名言。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     

翻译:这四句话最能表达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当和使命。言简意赅,境界宏远,可以说“横渠四句”是中国人精神上的绝句,相当于精神上的坐标。不管身在何处,世界华人都对此感同身受,它具有非常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张载的为天地立心明确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基于易学哲学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在《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是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食味,声,色而生”。天、地、人是有机的整体,人在天地之间,因为是知道能力的人,所以被称为“天地之心”。这是对人类宇宙间地位的肯定,是对人类主体性的高度自觉。天地本没有“心”,人却有“心”。因为“人”是天地之心,所以“人的心”体现了“天地之心”。

“立命”来源于孟子的思想。《孟子·尽心上》中这样写道。一个人不管寿命的长短,都要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知性知天,在精神价值方面控制自己的命运。

往圣是历史上的圣人,“绝学”是中断了的儒学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人民的主导思想,认为张载在北宋时代、周公、孔子、孟子创立的儒学已经衰退,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继承儒学的学统,发扬儒家的思想。张载正是抱着这样的学术使命意识,低头读、仰视,博取众长,创立了“关学”,成为与“社会”、“福建省”、“洛”并列的理学学派,关中术影响北宋到明800多年在塑造关中人乃至中国人的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太平”“大同”是周公、孔子以来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开”是期待的意思,“为了万世而打开太平”是实现“西铭”所描绘的“民孢子物”和“天下归仁”的社会理想。要使这样出色的蓝图和社会构想成为现实,必须结合理论和实际,提倡经世济世的学风,为国泰民安和社会的安宁和和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张载的《芭蕉诗》

    北宋大儒张载用芭蕉为喻象写过一首《芭蕉》,其诗云:

    “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

    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

    芭蕉中间的心是卷着的,长成了、张开了后叶子就是平的。一片枝叶展开,寓意着明白了一个道理,“芭蕉心尽展新枝”,就是刚想明白一个道理。“新卷新心暗已随”,刚展出一片枝叶,里面又卷起了一个新的心,卷起的这个部分看不见,道理就不明,就暗了。刚想明白一个道理,新的疑惑又出来了。“愿学新心养新德”,想要学习芭蕉的新心,去培养我的新德,明白新的道理,“旋随新叶起新知”,随即又跟着新的枝叶,明了新的道理。

    这就是《大学》里讲的“日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张载翻转了芭蕉这个喻象。其实芭蕉和葱常用在佛家的意象中,葱管剥开来以后里面是空的,外面实,里面空,说明本质是空。芭蕉心也是如此,芭蕉的枝叶是实的,里面的心是空的,空心为本,实的枝叶为末。所以你看张载的力量有多大,一翻转过来,一个佛教的喻象变成了儒家强调的生生之理的象征。所以这诗不好,但又真好。

    希望大家有时间多读读《张载集》,特别是其中的《正蒙》。张载特别强调“写”,“写”是一种功夫。他一直认为心跟文字是分不开的,一个人道理说不通、文字有问题,一定是因为心有问题,一个心没问题的人,文字一定没问题,这是他的基本理念。这个观念在宋明理学的传统中非常独特。

    连程颢也说:“《西铭》(张载作)某得他意思,却无子厚(张载字子厚)笔力”,大程子也表示其文字的力量达不到。他不觉得文字的力量达不到是思想的问题,文字和心是割裂的。就这一点来说,张载说的应是对的。如果沿着张载的脉络下去,朱陆之辩可以休矣,陆九渊那种成圣贤要不要读书的问题本身在张载这里就不成立。

张载横渠四句的创作背景和经历?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北宋大儒,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徙家凤翔府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学者称横渠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历授崇文院校书、知太常礼院。后其弟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贬,横渠遂辞官。归家后,专注于读书讲学,开创“关学”,名震一时,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病逝于潼关。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宋宁宗赐谥“明”,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封郿伯,从祀孔庙,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儒张子。

年少时博览群书,颇有出仕建功之志,但在范仲淹勉励下,投身学术研究。出入佛老,终于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儒家思想。

横渠一生主张“实学”,强调经世致用,研究面广泛,对天文历算等自然科学和农学、军事、政治等都有独到的成果。与二程的“洛学”不同,横渠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而非“理”。通过“气”的概念,张载构建起了一个独特的“一元论”哲学体系。”冯友兰评价其为张载对中国哲学的一大原创性贡献。

横渠哲学从天道说起,由《易传》的解释开始,论述宇宙的本体是“气”。气的本初状态是“太极”。由于气具有阴阳这种彼此对立的属性,因此永远处于运动状态。气聚则成万物,气散则归于太极。由此,横渠得出“万物本是同一”的结论。他在《正蒙·干称篇》中把天地、宇宙视为一个大家庭,人应该亲近同类和万物,他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政府视为哲学的代表之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张载的思想属于什么观点有何局限性

张载(1020-1077),北宋大儒,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

张载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塞宇宙之实体,“气”之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反对佛、道家关于“空”、“无”的观点。

又以为“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

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

“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认识到事物对立面统一的某些原理。

还从人和物同受“天地之气”以生出发,强调“无一物非我”,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张载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气。

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有聚散而无生天,气聚则有形而见形成万物,气散则无形可见化为太虚。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浮与沉、升与降、动与静等矛盾的对立运动。

他还把事物的矛盾变化概括为“两与一”的关系,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认为两与一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有两则有一”,“若一则有两”。

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区别,见闻之知是由感觉经验得来的,德性之知是由修养获得的精神境界,进入这种境界的人就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张载的哲学观点具有唯物、辩证的特点。

张载的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了后世许多学者。

著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编入《张子全书》。

张载逝世早,而没有来得及严密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因而其思想体系不够严密,常常出现矛盾性。

张载是哪个朝代的

回答:

张载是北宋的思想家,宋代大儒,人称"横渠先生";他的四为句激励着中国一代代的志士青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每每读完此句,都有一种力量激励着我们去奋进、去图强;

张载横渠四句表达什么?

横渠四句的含义是: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由于其言简意宏,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

出自于:张载的《横渠语录》。

原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释义:读书人其心当为天下而立,其命当为万民而立,当继承发扬往圣之绝学,当为万世开创太平基业,说出了读书人应当有的志向和追求:天下、万民、圣贤之道、太平基业。

作者简介: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北宋大儒,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徙家凤翔府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学者称横渠先生。

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历授崇文院校书、知太常礼院。后其弟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贬,横渠遂辞官。归家后,专注于读书讲学,开创“关学”,名震一时,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病逝于潼关。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

首发网址:https://www.haohuizhi.com/lishi/lsym/8901.html

分享给朋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