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秦汉三国 > 正文内容

却东西门行曹操(却东西门行曹操情感)

秦汉三国11402023-03-22 19:43:27
查看本文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百度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搜狗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360

本篇目录表

曹操的《却东门西行》这首词的原文是什么?

却东西门行曹操(却东西门行曹操情感) 第1张

却东西门行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应该是《却东西门行》,而不是《却东门西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词,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创作背景:

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当时曹操已经53岁,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连,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旧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招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这首诗结构甚有特色,开头连用两组比兴,最后又以比兴作结,首尾相互照应。鸿雁、转蓬、神龙、猛兽、狐狸,其表象各不相同,诗人却善于抓取它们有助于表现主题的本质特征来描写,故全诗显得和谐统一、浑然一体。

尽管诗歌大部分篇幅是写比兴内容,描写诗中主题的仅寥寥数句,但因其比兴起到了延伸、拓展、发挥、强调主题的作用,所以整首诗仍然给人以含蓄深沉、内蕴丰富之感。比兴手法的反复使用,给诗歌带来了从容舒卷、开阖自如的艺术美感。诗歌写思乡情结,虽充满悲凉凄切情调,但结处以神龙、猛兽等作比,悲凉中不会显得过于柔绵,反而回荡着刚健爽朗之气,这正是曹操诗的特点之一,也是建安文学慷慨悲凉之特色的体现。全诗丝毫不见华丽词句,唯见其朴实之语。钟嵘《诗品》评曹操诗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从这首诗来看,“古直”二字评价很中肯。

曹操的“却东西门行”的译文

你这话可能错了,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应该是“却东,西门行”,是不是关于他埋葬的?应该是“东,却西门行”(是典型的什么什么后置,很久之前学的,忘咯),有前后文就好翻译了“该往东门走的,却向西门前进”

却东西门行原文及翻译

《却东西门行》原文及翻译如下:

《却东西门行》原文是鸿雅出塞北,乃在无人多。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多?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翻译是大雁生活在遥远的塞北,那是荒凉无人的地方。举翅飞行万余里,飞行栖息都是结伴而行。冬天在南方饱食稻谷,春日—到又再飞回北方。田中有一种草叫转蓬,总是随风远飞四处飘扬。

从此永远离开自己的根,万年难相会各在天—方。可怜那远征的将士,怎能离开四方归家乡。战马永远不卸征鞍,铠甲永不离人身旁。岁月流逝人已渐渐衰老,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故多?神龙藏身在深渊,猛兽漫步在山冈。狐死后头向着自己的窟穴,人又怎么会忘记自己的家多!

创作背景:

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公元208年,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当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连,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旧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曹操《却东西门行》最后两句的翻译

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各有定所,各遂其愿,令有家归不得的征夫羡慕不已.请采纳我的答案,谢谢~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

首发网址:https://www.haohuizhi.com/lishi/qhsg/10799.html

分享给朋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