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英德青塘遗址:
解开岭南先民来源之谜的一把钥匙
青塘遗址位于广东省北部清远市所辖英德市青塘镇码段,是华南地区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典型的洞穴遗址迟伍誉,展现了2.5万至1万年前华南地区的聚落形态。
通过3年考古工作,在青塘遗址发现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连续的地层堆积,清理出墓葬、火塘等多处重要遗迹,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蚌器、骨角器、动物骨骼化石及植物遗存等各类标本一万余件。诸多发现使这里成为解开岭南先民来源之谜的一把钥匙。
考古发现一座距今约1.35万年的墓葬,出土一具保存较为完整的人骨化石,其葬式为蹲踞葬。这可能是中国最早有下丧仪式的墓葬。考古学家通过遗存的骨头,证实了广东人果然吃遍“海陆空”:他们的食谱以鹿为主,还有鸟、鱼、龟鳖、螺蚌……火塘遗迹表明熟食是常态,而一堆煮干敲碎的骨头渣说明了先人们食物利用的效率很高橘亏。食物种类的变化,反映的是中国南方从狩猎采集社会向早期农业社会过渡的历史。
五塔寺里有一件石刻的鱼洗,据说当年可能是放在圆明园里养金鱼用的。鱼洗侧面的浮雕很有意思,雕着一位老爷爷坐在石墩上,旁边三个小孙子正在嬉皮打闹。
如果多看一眼,你会发现这几位乾隆时候的小朋友,还是玩滑板的追风少年!
拉着滑板车玩耍,是小朋友们喜爱的古老游戏,也是常见的婴戏图题材。按照古代石刻纹饰必有寓意的传统,这样的带娃场景自然别有深意。而解读寓意的常见套路,则是寻找纹饰元素中的「谐音梗」。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滑板车上还放着一顶帽子,帽子下压着腰带,旁边则是一朵绽放的花朵。
帽子为「冠」,谐音竖派「官」,而且这顶帽子恰好也是一顶官帽;腰带的「带」谐音「代」,滑板车形似小船,有时还会做成龙舟的形状,取「船」字,指的是「传」;那朵花儿,虽然看起来不太像,但或许仍代表着石榴花,取「榴」字,谐音「流」。
因此,它们一起组成了「冠带流传」图,寓意着「官代流传」,取子子孙孙,代代为官之意。这也颇符合古人期待子弟能够考取功名,家族成为簪缨世家的愿望。故而小朋友们拉着滑板车的场景,也成为传统纹饰中常见的主题。
对小车的喜爱,古今的小朋友大概是一致的。那么除了滑板车外,孩子们还有哪些心爱之车呢?我们或许可以追溯到更遥远的汉代,在两千年前,孩子们同样要有一辆拉风的车车。
在汉代的画像石上,我们可以找寻一点踪影。这是画像石上展现的「孔老相会」经典场景,据说孔子曾经多次向老子问礼,于是在儒家盛行的汉代,孔子见老子的题禅纯材就经常出现在石刻上。两位老夫子之间,常常还会有一位小朋友,他就是项橐余袭贺,因为聪明伶俐、巧言善辩,竟然让孔子也尊他为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儒家谦逊好学的礼法,无论是德高望重的老子,还是年仅七岁的项橐,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对象。
在刻画项橐这位小朋友时,除了刻意凸显身材矮小外,匠人们还使用了两种特征来表现他的年幼。一是未曾着冠的头发,依旧是垂髫的样子,表明项橐尚是童子;另一个细节就是项橐左手所持的玩具,正是小朋友们爱玩的木头小车。
这种用带有双轮或者独轮,用木杆推着滚动的小车,是颇受汉代小朋友们喜爱的玩物。汉画石上若要刻画小朋友,常常都要配上这样的玩具车,可见它的流行。
除了这种双轮木头小车外,汉代还有一种更加复杂的鸠车。在双轮之间,铸有一只青铜鸠鸟,鸟儿的前胸有栓绳子的钮,背上还驮着一只小鸟。
这种带轮的动物形小玩具,世界各地都很流行,图中是埃及出土的彩绘小木马,制作于公元1世纪至3世纪左右。它们的玩法都是用绳子牵着走,同时代的画像石上亦有此场景。
许阿瞿是东汉时期的小朋友,不幸五岁早殇。他的墓中出土的画像石上,展现了汉代小朋友们日常玩耍的诸多瞬间。图中就是孩子牵着鸠车的样子,也为我们留下了鸠车使用的珍贵图像。
鸠车作为小朋友们的常见玩具,也成为了考古学上判定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佐证。例如前几年在洛阳发掘的西朱村曹魏大墓,虽然等级很高,但因为墓室被盗被毁严重,故墓主人身份一直无法确定,只能大概判定是和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关系密切的一位重要皇族成员。
西朱村曹魏大墓虽然被盗严重,不过仍然有一批珍贵的文物幸存下来,其中一件名品上,还有一位小朋友的形象。
这件文物体量很小,所以能够在多次被盗的墓室中幸存。它由珍贵绚丽的血珀雕刻而成,刻画了一位童子正在骑羊的场景。童子骑羊是一个古老的题材,在中亚乃至地中海地区,也有类似场景的雕刻。而在汉代,羊又代表着吉祥,广州的别名「羊城」,就来源于五羊衔谷穗而来的传说。
这件骑羊小人血珀俑,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所珍爱的玩物或配饰。那么墓主人到底是谁呢?也是和骑羊的这位童子一样,是个小孩子吗?更多的证据源自于那些被盗墓者抛弃的随葬物。
有意思的是,就和商场的衣服一样,这件血珀俑还自带「吊牌」。墓中一同出土的这块石牌上写着「白画骑羊儿一」,就是这件血珀骑羊俑的配套标签。「白画」指只用了阴刻线条表现细节,没有额外施颜色。曹魏时期的大墓中,常常有这样的刻铭石牌,上面的文字是对墓葬中随葬品的标记和记录。
因为石牌并不值钱,所以古代的盗墓者都对它们不屑一顾,这倒是给后世的考古学者们遗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例如曹操墓的身份判定,就来源于这类石牌。而「平原公主」这一推测的重要基础,也来自于另一件出土石牌上的信息。
发掘这座曹魏大墓的领队王咸秋认为,这座墓葬或许是曹叡女儿、曹操的曾孙女——平原懿公主曹淑的墓葬。重要的证据就是墓室中出土了写着「银鸠车一」的刻铭石牌,表明了墓主人应该是一位孩童。他又根据史料记载及墓室中的其他证据,推测西朱村大墓或许正是魏明帝爱女平原公主的墓葬。
所以,小小的玩具,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也给今天的考古工作者带来了解答谜团的钥匙。
当然,无论古今,纵然有再多的玩具,孩子们最爱的游戏,还是各种危险的爬高动作吧。用宋代这件「勾栏童子像」作为儿童节专题小文的结尾:看到这位奋力爬上二楼栏杆的小宝宝,有孩子的父母们,是不是会心头一震呢?
《洛阳曹魏大墓发掘记镇知》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pwd=cskl 提取码:cskl
《探索发现:洛阳曹魏大墓发掘记》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7-07-28(中国大陆)
片长: 75分钟
2015年7月,洛阳市带备东南郊蠢旅毁万安山脚下的西朱村旁,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处古代墓葬。
曹睿短命的原因包括:贪图女色,沉迷于享乐之中,健康急剧恶化;大兴土木、连年征战,曹魏国库空虚,大臣们数次上书力档仿陈其弊,导致气火攻心;在洛阳、许昌两地建宫殿,劳民伤财导致民怨沸腾,导致其犯下致命错误。
曹睿(204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文帝曹丕长子,母文昭皇后甄氏,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公元226年-239年在位。
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文学成就不及曹操、曹丕。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景初三年正月丁亥日(239年1月22日),曹叡病逝于洛阳,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葬于高平陵。
曹睿的陵寝墓葬
2016年,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员在伊滨区万安山北麓发掘了一座曹魏时期的高等级墓葬,一时间轰动全国。考古人员初步判断,其属于曹魏时期。
该墓卜蠢汪葬处于万安山,与文献中提到的魏明帝曹叡高平陵所在地相符,考古专家预感,这座墓葬将为寻找高平陵提供重要线索。
在随后一年的考古调查中,考古人员在西朱村曹魏大墓东边405米的位置,发现了一座更大型仔的墓葬,它整体长50多米,已达到帝陵级别的规格。专家推测,这座更大的墓葬就是魏明帝曹叡的高平陵,而西朱村曹魏大墓极有可能是高平陵的祔(fù)葬墓。
求包养,求投靠,求看完这篇文章
「哭穷」,一种简单的反盗墓手段
本文作者倪方六
近来,盗墓话题又热了。
根据一些流行盗墓小说改编的电视好几个平台都在热播,我随便看了几眼,觉得挺好玩的。为什么觉得好玩蚂茄?因为看这种电视,就像看赵本山的小品一样——随他胡嚼蛆,真实的盗墓不会是这样的!
(民墓,都堆有坟头)
研究了这么多年盗墓,我发现一个问题,「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反盗墓手段再好也会被盗掉。
何谓墓?民间又叫坟,但墓与坟之间在早期是有严格区别的。先秦时,不封不树、不留地面标记的才叫「墓」,意即「没」,埋到地下就没有了,这是古人下葬的本意。后来,当古人把「墓」理解为谐音「慕」、认为是「孝子所思慕之处」时,墓上便堆起封土,出现了「坟头」。俗话所说的「有坟头好哭」,就是这种葬俗的反映。
坟头的出现,可以说是古代中原治丧观念的风水岭,紧接着厚葬之风渐起。所谓厚葬,就是事死如侍生,给死者随葬一些好吃好用好玩的东西,民间称闷桐之为「宝物」。墓中葬宝,主要出于窃宝目的千年盗墓恶俗,也因此形成。
(1993年发现的辽代张文藻墓室,发掘现场)
既然盗墓是因厚葬而起,「哭穷」自然是防患未然盗墓的最好办法,于是有人提出了「薄葬」的口号,以绝盗墓贼的非分之想——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反盗墓手段。
古代提倡薄葬最著名的大人物之一,当是汉末魏王曹操。曹操在生前便留下遗嘱,讲求死后「无藏金玉珍宝」。这话表面上是当作家训、说给其儿孙们听的,实际上是告诉盗墓贼,请你们不要惦记我曹操的坟墓,里面没有随葬品,没啥好东西,不值得挖。
(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刻铭石牌)
从近年发现的曹魏墓葬来说,随葬宝物有,但确实不多,具有代表性的是用刻字石牌替代实物,就如原先真人殉葬,后来改为俑人、纸人一样。如在安阳西高穴发现的所谓「曹操墓」,就出土了衮衮这样的牌牌。2016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里面也出土了这种反映薄葬的刻牌,多达300多块。
刻牌埋在墓里,并不能断绝,让盗墓者死心,像西高穴大墓、西朱村大墓都早就被盗墓者光顾,不一朝代的盗墓者都有。如果将薄葬刻字,放在墓外是不是更有效?汉魏时,还真的有人在碑石上刻下了这类文字。
(西朱村曹魏大墓考古现场)
据《荆州记》记载,魏征南将军张詹死后,葬在冠军县东(今辽宁邓州市境内),其墓碑的背面刻了一段文字,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瓦器不藏。嗟矣后人,幸勿我伤!」
古代有条件的人家多用耐腐的楠木做棺材,白楸的木质很差,不耐腐,「白楸之棺」就是低档的棺材。张詹墓碑铭文的意思很明显:我是薄葬,棺材是做白楸木打的,穿的也不是金缕玉衣,不要说金银财宝,连铜器、铁器,甚至瓦器也没有随葬。所以啊,希望后世盗墓兄弟别惦记着,让我不得安宁!
(古墓盗洞)
如此哭穷,不少盗墓贼信以为真,长期没有盗墓贼光顾张詹的墓,真让忽悠住了。即便在晋末「八王之乱」期间、民间盗墓之风特别严重之际,张詹的墓也未遭挖掘,一直到南朝元嘉六年(公元429年)才被盗了。张詹是魏太和时人,被盗时距其下葬已200年。
当时正遇饥荒年,饥民们可不管张詹的哭穷是真是假,先挖开再说。打开墓室后,饥民大喜过望,眼前是十分豪华的窀穸和高档的棺材,里面藏满了宝物:「金、银、锡、铜之器灿然毕备,有二朱漆棺椁,棺前垂竹薄帘,金钉钉之。」
连打棺材的钉子都是金子的,可想张詹随葬宝物价值之丰厚。
张詹的墓虽然最后仍未能避免被盗,但在长达200年的时间里无盗墓者想挖,从反盗墓角度来说还是成功闷罩察的。
(被挖开的古墓)
如果不爽,请评论骂我!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