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秦汉三国 > 正文内容

诸葛亮把兵权交给了谁~诸葛亮最后把兵权交给谁了

秦汉三国8602023-01-18 20:13:39
查看本文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百度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搜狗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360

本章目录一览

诸葛亮明明培养姜维做为接班人,为什么在临终前把军权交给杨仪呢?

诸葛亮把兵权交给了谁~诸葛亮最后把兵权交给谁了 第1张

姜维是凉州天水郡冀县,原是曹魏天水郡中郎将。直到蜀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军离开祁山,为了放弃当时的曹魏郡守,姜维投降了蜀汉政权。

后来姜维在诸葛亮手下谋差,当然也十分受诸葛亮的重用,从一个降将到仓曹下役、奉义将军、阳亭侯、诸葛亮去世时的中监军、征西将军。但是诸葛亮没有说过要把姜维作为后继者。

其实大家会有这样的想法,完全受演义小说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了说服姜维费了一番苦心。姜维投降后,诸葛亮牵着姜维的手说。姜维听了很感动。

但是,在正史上,诸葛亮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诸葛亮虽然重用了姜维,但没有把姜维转为继承人。

姜维是凉州人,属于竞争对手,诸葛亮是蜀汉政权,包括荆州集团、益州集团、东州集团三大势力。

据《三国志・蒋名传》记载,诸葛亮被表面主刘禅暗暗劝戒,如果自己不幸去世,“后事会出名”。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朝廷任命蒋名为尚书令。马上加上都护、假节,兼任益州刺史晋升为大将军,记录书法,封安阳亭侯。

另外,史料记载诸葛亮病危时,后主刘禅派遣李福到前线慰问。实际上我想知道蜀汉政权以后总经理的后继者是谁。结果,在菲伊之后,姜维牵着棒子,继续支撑着蜀汉这座倾斜的大楼。

诸葛亮是最后把军权交给杨仪的问题。

杨仪、荆州襄阳人,最初是荆州历史傅群的主将,把关羽作为功曹送去。之后,关羽派杨仪去成都出差了。在刘备的接见下,刘备赞赏其才能,被提拔为尚书。建兴三年(225年),杨仪作为丞相从军,之后一直跟随诸葛亮作战。

杨仪这个人好像总是不和人打交道。在写尚书的时候,命令上司不要和刘巴处理。魏延一直主张北伐,诸葛亮担心自己死后的魏延情绪高涨。秘令长史杨仪、司马菲一、护军姜维在自己死后负责军事退却。注意这里,诸葛亮把魏国延期怎么样?只是向魏国安排任务。至于魏延干,魏延是自己看的。杨仪自己主张,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激化了。而且,魏延人的缘分不太好,得不到支持,最后被马岱斩杀了。

其实这一切并不是想看诸葛亮。最初是让杨仪负责的。杨仪有很长的历史,是最适合整体调整的人选。我很担心这个诸葛亮。

诸葛亮的兵权应该交给魏延吗,若交给魏延结局会怎样?

我的这个题目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诸葛亮把兵权交给杨仪是不对的。老郑完全支持这个观点,诸葛亮最后的一个决定显然像当初用马谡一样失误,对蜀汉后期的存亡兴衰造成了致命的伤害。

杨仪是个文官,基本上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和能力,在蜀汉军队中的威望也严重不够。诸葛亮把兵权交给他的主要原因是他能按照自己的遗命把军队撤回到成都去,保存实力,再图中原。可是他没有预测到杨仪与魏延一直不和,形同冰火,杨仪利用权力把魏延干掉了,还一举灭了人家三族。由此造成了蜀汉军队的内乱,损失了一位北伐中原不可缺少的军事将领,本来就不很强的军事实力又被大大削弱!

而诸葛亮不可能用魏延的原因也非常明白,一是他一直就不喜欢魏延,对魏延既重用又不放心,认为他急躁冒进,自以为是,不善于团结其他将领;二是他不会执行退兵的遗命,坚持继续与曹魏作战。魏延已经明确表示:不应该因为主帅一人之死就不战自退。所以,诸葛亮给杨仪的指令是,如果魏延不撤退,你只管率军撤退,不去理睬他。一旦战败,他自己也会迅速退兵。诸葛丞相担心虽然不无道理,但是他没有仔细考虑过把兵权交给魏延弊多还是利多。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决策的重大失误。

真可谓是:出师未捷身先死,最后一策又蹉跎!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在这非常时期破格提拔姜维呢?原因很简单,诸葛亮虽然对姜维的文武双全非常看重,言传身教,作为接班人来悉心培养、教导,但是,时间尚短,作为曹魏的降将,姜维在蜀汉军队中的威望还不够高,根基不牢,也就是还不能服众,揠苗助长反倒会欲速不达。其实,把兵权直接交给姜维也比杨仪强。不过,一生谨慎的诸葛亮知道,姜维接班需要一个过渡的人选,这个掌门人就像是他与姜维之间的一座桥梁。

这样看来,诸葛亮当时对“桥梁”的选择只有杨仪和魏延两个人。

我认为诸葛亮确实应该把兵权交给魏延,这是最合适的“桥梁”,(杨仪不是桥梁,而是毁坏桥梁之人)办法即是:任命魏延为主帅,杨仪、姜维为副帅,有序退回成都。如果魏延坚持北伐,杨怡与姜维就可以像当年王平在街亭之战一样分兵策应。一旦魏延战败,有杨仪、姜维的接应,损失不会太大。如果魏延打了胜仗,也可以藉此提振蜀汉军的士气,然后急流勇退,气气派派地回师成都。等待实力壮大之后,姜维也逐步成熟起来,最终战胜曹魏与东吴,统一华夏,不是没有可能。

后来的事实证明,魏延是忠于蜀汉的,他的致命错误在于抢先退兵后毁掉栈道,断了杨仪回兵的退路。但后来他也是被杨仪逼反的,是杨仪的挟私报复,让魏延走上了不归路。因此,杨仪其人不堪重用,误国误军,罪不容诛!

魏延不遇明主,虽有回天之力,奈何时运不济,自身也“每临大事少静气”,错失了改变历史走向的机会。有什么办法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强求不得。真是:一步之差,谬以千里也!

我这么讲,不知是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至少要算是过去了一千几百年的一个“事后诸葛亮”吧!

临死前诸葛亮将兵权交给他,后来怎么样了?

主将死了,这仗也打不下去了。《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临死前安排杨仪、费祎、姜维等人率军顺利撤退,魏延为后军先锋。魏延觉得可以再继续打下去,不想再回老家,而且他和杨仪有牙恨,不愿意再当后方。于是他先回去烧了亭子路。杨仪等人打败了魏延。魏延想逃回汉中,却被马岱在路上杀了。不得不说蜀汉的巨大损失。

主流观点主要依据《三国志》。然而,《魏略》中却有截然不同的记载。诸葛亮病重时,魏延也在场(《三国志》中只有杨仪、费祎、姜维三人听命)。诸葛亮对魏延等人说:"我死后,你们只能小心把守关隘,防备曹魏的进攻,至于北伐,就不要再做了。"之后,诸葛亮把军队的权力交给了魏延,让他负责撤军。

杨仪和魏延的关系,简直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杨义见魏延得到军权,怕他反过来对付自己,干脆先下手为强。他在军中到处宣传魏延造反,要带兵投奔曹魏。舆论工作到位后,杨仪又率人攻打魏延,为蜀汉"除害"。

魏延不想造反,此时一旦反抗更说不清楚,于是不战而逃。双方都想置对方于死地。为了保护名誉而消极避战。结果可想而知。杨仪等人追上去要杀魏延。

《三国志》和《魏略》记载的内容存在巨大矛盾,所以必须有史。裴松之在注释《三国志》时引用了《魏略》的史料,但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认为该记载应是曹魏单方面的传闻和谣言,不能与《三国志》相提并论。《魏略》是曹魏郎中于干私编的,成书于三国时期,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倾向性;《三国志》入正史,陈寿曾在蜀汉为官,可信度应高于《魏略》。

参考资料:《三国志》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将兵权交给杨仪?但以后可以看到,杨仪最终也被后主革职?

因为杨仪是丞相府的属官,所以后来像费祎,蒋琬这些人,都向着杨仪,而诬陷魏延。哪怕事后证明杨仪才是扬言要全军投魏的反贼,魏延的事也没有被后来者平反,因为蒋费杨都是丞相府出身,给魏延平反就是否定了诸葛亮这一派系的政治立场的正确,所以昧着良心一错到底,反正魏延被杨仪夷三族了,在同僚间也不被待见,冤死就冤死吧。

至于为什么诸葛亮临死把兵权交到杨仪手上,我认为这也是那群丞相府出身的家伙的阴谋,比如诸葛亮临终前交办撤军之事的那个会议,以及诸葛亮给魏延布置的那个莫名其妙的命令,有很多疑点重重的地方。很可能就是类似宫廷剧里那种假传圣旨,改遗诏的情况。魏延最后暴怒,导致蜀军自相攻伐的失控,都和杨仪费祎等人脱不掉责任。

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后事时,把兵权交给了谁

诸葛亮在五丈原办理后事时,将兵权交给姜维。

建兴十二年(234年)秋天,诸葛亮在五丈原病故,密与费祎、长史杨仪、护军姜维等安排身殁之后退军的节度,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魏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死后,军中秘不发丧,杨仪便使费祎往揣魏延之意。魏延道:“丞相虽亡,我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都入葬,我自当率领诸军击贼,岂何以一人之死而废天下之事呢?而且我魏延是甚么人,会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吗!”便与费祎共作行留部分,令费祎与他手书连名,告下诸将。费祎知其不妙,便讹道:“我当为君回去劝解杨长史,长史是文吏,甚少管知军事,他必不违命。”于是出门驰马而去,魏延寻悔,但已追之不及了。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

首发网址:https://www.haohuizhi.com/lishi/qhsg/4707.html

分享给朋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