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过一篇文章,关于厚黑学的,其中对不够厚也不够黑的孙权的评价是很低的,因为这个碧眼小儿在整个三国演义中属于高级配角的角色。
但实际上,在历史上的孙权还是比较有作为的一位君主,至少是守成非常成功的君主。其对自己的部下既能够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最终凭借这些部将和谋臣的努力辅佐,孙权站稳了三足鼎立中的一足,可以说是不愧于英雄二字,更加不愧于“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同时也不愧于孙策在临终前对他的评价:“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在初中语文中,有一篇孙权劝学的文章,非常好的突出了孙权的特征。正是由于孙权的教导,使吕蒙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名将。以下是课文相关的思维导图。
宋·司马光《孙权劝学》的内容: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白话释义: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这一史料整理改写而成。
文章赏析:
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
文章篇幅小,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
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甲科。宋英宗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熙宁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
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录于《司马文正公集》中。
词句注释
1.此文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黄龙元年(222)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如今在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2.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东汉末孙权手下 的将领。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6.当涂:当道,当权。当:掌管,主持。“涂”通“途”,道路,仕途。
7.掌事:掌管政事。
8.辞:推托。
9.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书。
11.博士:古代专门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12.邪(yé):后写作“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3.但:只,仅。
14.涉猎:粗略地阅读。
15.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6.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17.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18.就学:指从事学习。就:趋向。
19.及:到了……的时候。
20.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21.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22.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3.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24.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25.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26.即:就。
27.更(gēng):重新。
28.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睛。待:对待.看待。
29.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30.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31.遂:于是,就。
32.拜:拜见。
33.别:离开。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甲科。宋英宗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熙宁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
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录于《司马文正公集》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这一史料整理改写而成。
主题思想
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权劝学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