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操:魏武帝曹操,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夏侯渊:字妙才,沛国谯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惇之族弟,八虎骑之一。群雄征讨董卓时随曹操一同起兵,后征战四方,屡立功勋。
2、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人,出生自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曹丕,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字子桓,曹操的第二个儿子。
3、三国演义的魏国有曹操、徐庶、钟会、邓艾、五虎大将(张辽、徐晃、李典、于禁、乐进)等人。 曹操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自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
4、魏武帝曹操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魏文帝曹丕 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累迁五官中郎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成为魏国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继任丞相、魏王。
1、吴质(177—230)字季重,定陶人,三国时著名文学家,曹魏大臣。193年,曹操为发展力量,在鄄城招贤纳士,吴质应召而至。因其才学通博,受到曹氏父子的赏识,成为曹丕的挚友,曹植的文友。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太子,吴质出任朝歌(今河南淇县)长,又迁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令。
2、吴质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魏大臣,与司马懿、陈群、朱铄一起被称做曹丕的四友。魏文帝曹丕有四位好友,曹丕与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同时,他们也是曹丕的重要智囊。这四个人,分别是陈群、司马懿、吴质和朱铄,他们并称曹丕四友。
3、魏文帝曹丕在没有登上皇帝位之前有4位好友,这4位好友分别是司马懿,陈群,朱铄和吴质,他们都为曹丕出谋划策,是曹丕身边的臂膀,是帮助他登上皇位重臣。
4、曹魏四友为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这四人乃魏文帝曹丕的心腹大臣,协助曹丕登上魏国太子之位,乃至最终为帝。
5、在《三国演义》里吴质的存在感不强,所以可能有的人看到吴质都想不起这号人来。但吴质对于曹丕却是非常重要的,吴质最大的成就就是帮助曹丕在和曹植夺嫡之争中取得胜利。也因此,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被称为“太子四友”。简单介绍一下吴质,吴质字季重,兖州济阴人。起初因文才而被曹丕所喜爱。
6、曹真是谁?曹魏宗室第二代的领军人物,当时位居上军大将军,地位仅在曹休之下;朱铄同样也是太子四友之一,中领军掌管禁军也是位高权重,岂能容忍吴质轻辱取笑,吴质一下子就得罪了两位重臣。
东汉末年,朱铄辅佐曹丕,成为曹丕的心腹大臣。曹丕称帝后,朱铄于黄初二年(221年)接替夏侯楙担任军中要职的中领军将军,执掌曹魏禁军。对于曹丕来说,选择将禁军交给不是曹魏宗室的朱铄来执掌,这足以体现出朱铄在曹丕心目中的地位了。约到黄初七年(226年)时,朱铄薨。
彼时,曹丕和曹植身边,都聚集了一批谋士。一方面,曹丕获得了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等人的辅佐。对于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来说,也被后人称之为曹丕“四友”或者曹魏“四友”。与此相对应的是,曹植身边的四位谋士,则被称之为曹植“四友”。
首先是比较出名的司马懿,司马懿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谋略家,大家之所以知晓这个司马懿,因为诸葛亮未能帮助先祖完成 帝业就是因为司马懿的出现和对抗,司马懿领军亲征成功地打退了诸葛亮的北伐。其次是陈群,他也是曹魏的一名重臣,他就是九品中正制的创始人,还一手创立了曹魏的律法《魏律》。
曹丕能够夺取曹魏基业的继承权,首先要感谢有“太子四友”之称的为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这四个人,另外还有有“鬼谋”之称的谋士贾诩,在这些人的帮助下,曹丕成功击败曹植,夺取了太子之位,最终代汉称帝,史称魏文帝。
简单介绍一下吴质,吴质字季重,兖州济阴人。起初因文才而被曹丕所喜爱。在魏文帝曹丕被立为太子的过程中,吴质出谋划策,立下大功。官至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为何说吴质是曹丕最好的朋友呢?证据如下 第一,两人之间情感真挚。
曹丕登基后对宗室下手最狠的就是曹洪,不仅把他下了大狱还打算杀了曹洪,史料中提到是因为曹丕年轻时向曹洪借钱被拒绝所以怀恨在心,这个理由很牵强,曹丕小家子气也不至于如此吧,最大的可能还是在于曹洪在夺嫡之争中选择了曹植。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