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剑相争的黄沙战场之上,弥漫着战士们的热血。
冷兵器的摩擦交锋是乾隆皇帝登上王位的有利武器。
“十全武功”的威名之后蕴藏着鲜为人知的生命和权力纠葛——缅甸之战,败的精彩,赢得曲折。
历史 中的乾隆皇帝—— 爱新觉罗·弘历 , 是中国 历史 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和最长寿的皇帝 , 弘历在位时期武功繁盛,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在乾隆晚年时期他为自己起了一个名称——“十全老人”,象征着他在位期间的十场战役的 大获全胜 。
然而乾隆自欺欺人的包装无法改变战争结果的事实。
清朝进行过十多次大规模军事行动,被命名为“十全武功”。
所谓“十全武功”指的是,“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其中“降缅甸”却是一场看似结果风光的 败仗 。
清代的开国皇上凭借满族的重型冷兵器打败敌人在中国的 历史 上占有 一席之地 。
许多人都认为满清朝 重武轻文 ,实际上恰巧相反,满清的文官依然享有很高的地位,是朝堂上关键的枢纽。
也正是 因为清朝后来对文官的重视,导致战斗力下降,和缅甸的斗争中连连败退 。
乾隆皇帝是雍正精心培养的皇位继承人,虽然年龄尚且小,但是正是青年男儿,年少气盛,不服输的气劲贯穿着他的整个皇帝生涯。
无论是 对外征战扩增领土 ,乾隆皇帝都怀着清朝必胜的心情开疆扩土,虽然他在位期间,中国处于 历史 上 最繁盛 ,领土最广大的时期,但是也少不了乾隆皇帝倾尽清朝举国之力,只为在战争中获得荣誉的 狂妄之举 。
而缅甸战争正是在清朝战斗力降低,领导人盲目追求胜利的情况下展开的,这样的斗争虽然维护了十全武功的名誉,但是究其根本,不过是 劳民伤财 ,损失性命的无意义战争。
乾隆初年,缅甸人雍籍牙在贡榜建立政权,后统一整个缅甸,史称“贡榜王朝”也就是今天的缅甸。
缅甸高超的战斗技术和 蛮横无理 的掠夺方式,让他们在多次侵略战争中都取得了胜利,贪婪和欲望一下子就填满了他们的内心。
1762年缅甸正式向清朝发动战争,一路北上攻占到了云南境内 。
云南物产丰富,资源富饶,为缅甸军人提供了很好的作战后方,加上云南多雨林,地形复杂,气候湿润,是作战的强大后盾。
缅甸就以云南为据点,以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打算攻占清朝,成就另一番天地。
缅甸军勇猛无敌,吓坏了许多长期处于安逸清闲生活状态的清代将领。
云南总督刘藻也曾经奋力抵抗,可无奈长期处于平和的状态, 实战经验不够丰富 ,很快就在狡猾威猛的缅甸军手中败下阵来,他不敢上报朝廷,更不敢继续留在云南军中,便披着他的一身铠甲自杀了。
自此,云南的清军一下子 群龙无首 ,更别提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虽然云南战事吃紧,但是这并不妨碍乾隆皇帝内心对缅甸的轻视,长期的 刚愎自用 让他瞧不起外来民族的骁勇善战,在乾隆眼中,大清帝国无所不能,而缅甸不过是 鲁莽跳脚小人 ,对强大的大清帝国无法构成任何威胁。
杨应 琚 在乾隆的审批下接任云南督军,继续和缅甸斗争。
杨应琚空留一身勇敢的武功壳子, 内部却胆小怕事又善于逃避责任 。
他打不过缅甸军,也害怕因此丢失自己的名利和才华,就向乾隆皇帝谎报军情。
一位将领,一个皇上,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个为了自己的名利撒下 弥天大谎 ,一个还沉浸在谎言中,为自己国家的所向披靡 沾沾自喜 。
再大的谎言也包不住缅甸军日益向紫禁城进发的脚步,谎言很快 败露 。乾隆皇帝大惊失色,恼羞成怒,他既失去了天子的威严,也丢失了他引以为傲的面子。
乾隆皇帝只好开始 重视 缅甸战争,以免砸了自己王朝的招牌。
为了彰显自己对此次战争的重视,也为了表现大清帝国依然人才济济 ,乾隆皇帝派出了自己的侄子明瑞出征。
皇室的人才从小就被精心培养,战场上更是一条血气方刚的汉子,只可惜被 寄予厚望 的明瑞并没有如乾隆所愿,把缅甸军彻底打败。
相反,他还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生命在这无情的战场上。
老官屯的一场恶战,让明瑞再也无法看见紫禁城华丽的砖瓦。
痛失两名大将和一位亲人,对于骄傲的乾隆皇帝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打击,更是一种 征兆 ,标志着乾隆皇帝为了自己的自尊必然会想方设法赢得此次战役的胜利。
缅甸军人驻扎在老官屯,凭借那里 易守难攻 的地势,和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让清军没有一丝一毫胜利的可能。
加上老官屯出现了一种极易感染的病症,当时的医学技术无法根本治愈,这样的情况弄得 人心惶惶 ,就连当时乾隆所派去的又一亲信傅恒也染上了疾病。
多次失败的打击加上猛将的不断夭折,让乾隆皇帝不得不隐藏他所向披靡的 骄傲之心 ,重新审视这次的战争。
可是从头到尾,清朝都不是最大的赢家,这就像是光辉 历史 中的一个 污点 ,让力求完美和荣誉的乾隆皇帝 耿耿于怀 。
1976年,乾隆皇帝似乎对缅甸战争已经没有兴趣,看起来他好像已经不在乎他也中了这些 蛮夷之族 。
实际上,虽然乾隆骄傲自大但是此时此刻,金川内大小战事涌出,乾隆分身乏术,只能暂时放弃一雪前耻的机会。
不过在他的内心深处,缅甸战争依然是他 不可言说的痛楚 和 耻辱 。
缅甸和清朝的关系,就像是 拉紧的弓 ,随时随地都有崩坏的可能。他们互不顺眼,却又无可奈何,一方 觊觎 清朝的领土,一方这是一场长期的战役,也是一次 历史 成功的角逐。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得到消息,孟云发动 宫廷政变 ,继承缅甸王位。与此同时,清朝与缅甸的仇敌暹罗的“曼谷王朝”建立朝贡关系。
缅王孟云为避免 腹背受敌 ,决定和清朝恢复友好。
此时此刻,对于乾隆来说简直是 天赐良机 ,可以血洗曾经的黑暗和耻辱。
缅甸似乎知道自己在劫难逃立刻表示出前所未有的 谦逊 。
乾隆五十三年,孟云派出使者,向清朝称臣纳贡,并表示“ 求大皇帝如天之量,恕缅国以前之罪,永得作外域之臣 ”。
一番真挚的进言说的乾隆皇帝身心舒畅,虚荣心和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满足,瞬间打消了他多年的心病。
乾隆皇帝也有着比较清晰的判断和看法,虽然缅甸愿意臣服,但是清朝的国力早已不像可以承受战争那样 雄厚 了,缅甸愿意主动低头,已经是清朝这么多年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岁月无常 , 时境过迁 ,谁能想到当年在中国的云南领土上有着赫赫威名的缅甸军,也终于臣服在了清朝之下。
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是乾隆皇帝的努力,但是实际上这不过是 历史 的玩笑 ,把两个国家卷入了无限的政治纷争之中,从而角逐出无可厚非的冠军。
乾隆是荣誉的奴隶,缅甸是领土的追求者 。
他们被战争成就,也在权力中迷失自己。
虽然乾隆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这也无法抹杀他在缅甸战役中所表露出的 盲目自信 ,以及因为他的骄傲而受到的重大损失。
历史 是一把双刃剑,让乾隆更加明确的认识到战争的损失和多面性,这也为他晚年的多种有意义政策实施而铺展了理论基础。
缅甸之战, 败有泪水和离别之痛 ,赢有 历史 教训和未来荣光。
发生过,在乾隆时期。
18世纪末清朝和缅甸贡榜王朝两国围绕边境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以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
历时7年,清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清朝缅甸双方都损失惨重。
这场战争造成中南半岛上的重大政局变动。清缅战争爆发时候,缅甸正和它历史上的死敌暹罗(今泰国)交战,刚灭了暹罗就遇上大清军队进攻。
国内空虚的缅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驻扎暹罗,全军归国抵御清军进攻。暹罗的郑信由此得以击败国内其他割据势力,击退缅兵,重建暹罗。清缅战争造成中南半岛上发生一大变局,缅甸被战争削弱,暹罗得以复国。
缅甸战后十年主动求贡,重新被纳入东亚朝贡体系。
扩展资料:
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缅甸贡榜王朝建立后便进入全盛时期,欲望也有所膨胀,虽然表面上保持与清朝的藩属关系,但从没向清廷纳贡,反而从雍正朝晚期开始就有人员越过清缅边境,对清朝境内的一些部落征收传统的贡赋——花马礼。
对于一些不愿屈服的清缅边境上的部落,缅方常会派出小股军队越境进攻,以压服清方的部落土司。
当时,由于清朝正集结重兵平定西北地区的准噶尔部,无暇顾及南方边境的这类小摩擦,云南地方官府也对此采取听之任之的绥靖政策。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缅属木邦的土司向清朝境内的孟定和耿马两个土司部落征收贡赋未果,便派出约2000多人的部队(含土司部队和贡榜王朝的军队)进行袭击,劫持了孟定土司,焚烧了耿马土司的衙署和部分民居。
从乾隆二十七到二十九年(1762-1764年),缅属土司和贡榜王朝的军队连年入界骚扰,云南地方部队只是进行了小规模的反击。
到了乾隆三十年(1765年),骚扰规模升级,缅兵进入车里(今西双版纳)多处地方勒索钱粮和掳掠民众。
乾隆帝终于发怒,开始对缅甸的侵略行为采取强硬态度,命令云南军队进攻缅甸,以灭缅甸而后快。清缅战争打响后,在随后几年的战事中,清廷主要对缅甸进行了四次战争。
乾隆三十年(1765年)第一次对缅战争时,乾隆帝由于轻敌,只是命云贵总督刘藻率云南绿营应对缅甸。面对入侵的缅兵,云南绿营只擒获了5人,其他缅兵自动撤退,但刘藻却向朝廷谎报军情。
几个月后,缅兵再次以数千人兵力入侵车里,占领了车里土司衙署所在地,甚至深入思茅地区。刘藻再派3000绿营兵围剿,缅兵则采用游击战术,时而攻击时而撤退,清兵虽然陆续收多处失地,但并没有实质性的战果。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初,一队600人的清兵在援救猛阿途中,在森林里陷入缅兵埋伏,死伤多人。乾隆帝闻奏后暴怒,将刘藻革职,似降补湖北巡抚,刘藻因此而自杀身亡。
刘藻死后,乾隆帝又派杨应琚移任云贵总督,指挥清兵趁缅兵撤退之际,大举攻入缅甸,第二次对缅战争拉开序幕。是年四月,清兵占领缅属的两个土司管辖地区。
由于缅兵一路坚壁清野,清兵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战果,只好任命一些地方官员,留下约800人驻防后退回。七月,为震慑缅甸,乾隆帝又命杨应琚利用云南的绿营兵征服缅甸。
先后占领蛮暮土和木邦司管辖地区。到了九月,杨应琚调集约14000兵准备进攻缅甸,并先派3300兵进驻遮放土司。清兵发动攻势后,缅王孟驳派遣将领莽聂渺遮率1万缅兵与清兵对抗。
交战时,缅军采取完全出乎清军意料的部署,使用燧发枪等新型装备,加之作战环境适应强,清兵伤亡惨重。十一月缅兵攻入守备薄弱的腾越境内,并成功伏击前来增援的数百清余兵。
十二月两军再次爆发大战,缅军主力利用骑兵发起突然袭击,解求出被围的缅兵并击溃清兵。杨应琚只好与缅兵议和,接受缅方条件,双方停战。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战事又起,双方各有胜负,但杨应琚却上表朝廷,称屡获大捷,前后杀敌上万人。
乾隆帝了解真实情况后非常震怒,将杨应琚逮捕进京赐死。此次战事,虽然清兵人数多于缅兵,但依然屡战屡败。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四月,乾隆帝派朝廷大将明瑞接任云贵总督,点满洲兵3000人,四川和贵州绿营18000人,总兵力愈2万人进攻缅甸,第三次对缅战争开始。
最初,由于兵力占优,清军作战比较顺利,缅军节节败退。同年十二月,由于明瑞轻敌,导致他亲率的1万部队被缅军数万人包围,最后几乎全军覆没,明瑞也战死沙场。
明瑞军大败后,乾隆帝完全不理会缅甸陆续发来的求和文书,并于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发动更大规模伐缅计划,任重臣傅恒为经略,阿里衮、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鄂宁为云贵总督。
点满洲兵1万5千人,贵州绿营1万人,福建水师2000人,加上地方军共3万人参与第四次对缅战争。
战争开始后,福建水师被缅军大炮击退,不适应丛林作战的陆军因患热带病3万人只剩1万人具有战斗力,多名将领因病死亡。同时,缅甸也因国力重挫而无力再战,于是双方议和,战火暂时熄灭。
四次对缅战争的失败终于让清廷头脑清醒了一些,乾隆帝认识到缅甸这个已经灭掉了暹罗国的南方小邦变成了一个地区强国,不再指望灭掉缅甸。
但为了天朝上国的威严,乾隆帝最后出动了近4万人进攻缅甸。不过,最后的这次较量变为一个拉锯战,两国各有胜负。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一月,双方前线将领在未取得最高统治者同意的情况下,几经交涉,自行决定议和,商定缅甸名义上对清称臣,不再侵犯清朝边境,而清军选择撤军。
双方谈判定议画押后,互赠了礼物,这场延续多年、花费巨大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
但直到18年后的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缅甸国王孟云为应对邻国的压力,主动改善对华关系,派出使节奉表纳贡,两国关系才真正正常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缅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三十年清缅战争发生在十八世纪末,当时中国清朝与缅甸贡榜王朝之间由于领土问题和对资源的控制问题上产生分歧,矛盾越积越多,最终爆发了清缅战争。
乾隆三十年清缅战争由缅甸贡榜王朝首先发起,他们在1762年的时候侵入了中国云南地区。早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前,贡榜王朝已经做了很多影响两国和平的事情,他们频频侵犯中国清朝管辖的领土,向那些边境的土司收取贡赋粮钱,对中国土司动用军事力量。但由于当时乾隆在平定准噶尔上耗费了很多精力和物资,无暇顾及南方缅甸的挑衅,使得贡榜王朝越来越猖狂。缅甸贡榜王朝对中国云南地区的骚扰集中发生在乾隆三十年,为了得到大量的粮食和人力送到与暹罗战争的战场上,缅甸在中国云南大肆掠夺财力、人力和物力,这时清王朝不再坚持绥靖政策,派兵出击,乾隆三十年清缅战争一触即发。
在七年的战争中,乾隆先后派去多名信任的将领前去云南指挥作战,缅甸方面也不得不将暹罗的兵力调到中国云南地区去参加清缅战争。双方交战激烈,都动用了超过五万的兵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双方的损失也达到一万之上,迟迟不能分出胜负。
最终双方签订了合约来结束这场战争。虽然名义上缅甸向清 *** 臣服,但实际上中国清朝并没有取得这场战争的完全胜利,尤其是在国力强盛的乾隆王朝时期,没能真正平定“南荒小夷”,成为乾隆帝的一大憾事。
清缅战争详细过程分析
清缅战争持续长达七年之久,这期间清军一共进行了四次出击,每次出击的结果都不尽人意,使得清朝在这次战争中损失惨重,虽然最后取得了名义上的胜利,但是对于征战数年的乾隆来说,这次战争却是一场完全失败的战争。那么,清军是经历了怎样的清缅战争过程,才让清军在国力强盛、兵力强大的时候没能完全战胜一个东南亚小国呢?
在清缅战争中,清军一共进行了四次出击。前两次都犯了轻敌的错误,被缅军逼得退守到云南。第三次出击,乾隆派出了自己的又一大将明瑞,将清缅战争的过程推向 *** 。明瑞身经百战,在多次受创后决定直接攻打缅军的强兵并取得了最终胜利。然而明瑞依然没有重视这个对手,依然抱着轻敌的态度与他们交战。缅军抓住这个机会,采取诱敌战术,将清军诱至地形复杂的地区,使得来自北方的士兵在这种地形下发挥不出自己的优势,最终被缅军所灭,死伤严重,明瑞也战死沙场。第四次出击的结果也是不尽人意,缅甸由于无法顾及长期的战争,与中国签订了合约,战争结束。
这就是清缅战争的过程,从这个过程中看来,清朝之所以没能打败缅甸,正是因为 *** 上下的刚愎自用和轻敌。在这样的心态的影响下,装备较好的清军在双方交战过程中频频受挫,也让他们失去了本可以获得的胜利。
明缅战争与清缅战争对比
明缅战争和清缅战争都是中国和缅甸之间发生的战争,两场战争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明缅战争和清缅战争的导火索都是缅甸对中国边境的频频骚扰。万历年间的缅甸东吁王朝和乾隆年间的贡榜王朝,都仗着自己军力强盛,对中国境内的多个土地进行惨无人道的掠夺,不断向中国挑衅,在土地和资源方面展开掠夺,逐渐发动了战争。还有相似的情形是当时中国朝廷内部都有一定的矛盾。明朝时,朝廷很多人,包括皇帝对当时缅甸和云南边境的情况并不是很了解,当权者也不听有识之士的建议,没有及时对缅甸的挑衅采取行动,给了缅军极大的休养时间,同时,明王朝的反击措施也不是很合适,使得明军在战争伊始频频受挫。到了清朝,情况也没有太多的转变,乾隆时期的清朝国富力强,朝廷上很多人都没有把缅甸这样的小国放在眼里,不仅没有及时阻止他们对中国的掠夺,更是在已经受挫的情况下仍然认为缅甸是“南蛮小夷”,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这场战争持续了七年之久,清军损失惨重。
明缅战争和清缅战争最大的不同点是明缅战争以明军的胜利为结局,在明军的反攻下,缅甸向明军投降,东吁王朝的势力也被赶到一些偏远地区,边境地区的土司们也纷纷表示归顺明王朝。而清缅战争在名义上取得了缅甸的臣服,但清兵在战场上损失惨重,更是失去了明瑞这样的大将,实际上并没有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清缅战争是起因引起的
清缅战争起因最早是因为缅甸贡榜王朝对中国云南等边境地区进行频频挑衅,当时乾隆正集中全力平定准噶尔,并没有将他们的挑衅放在眼里,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阻止他们,这使得缅甸变本加厉,在乾隆三十年的时候,他们的侵略行为空前频繁,清军开始反击,清缅战争正式拉开帷幕。
缅甸的贡榜王朝建立后军事力量强大,在迅速征服中缅边境的一些小土司后,他们开始向中国境内的土司进行军事威胁,让他们向贡榜王朝交出贡赋粮钱,迫于自身安全,这些土司不得不听之任之。这是清缅战争起因之一。有些不愿屈服的土司派出人马给当地官府报告此事,朝廷听说后却采取绥靖政策,以忙于平定准噶尔、没有空闲时间顾及南方为由拒绝了土司们的请求。直到乾隆完成了平定新疆之后才开始对缅甸的行为进行反击,中缅的关系越来越向着无法挽回的紧张局势进展。
乾隆二十七年的时候,缅甸的贡榜王朝再次向中国境内的土司征收贡赋被土司拒绝,恼羞成怒的缅甸军方直接派兵侵入云南,这一事件成为清缅战争的导火索,正式引起了两国边境问题的冲突。入侵的缅甸军队不仅焚烧中国土司的房屋,更是进行财物掠夺,虽然当地军民奋起反抗,但由于清 *** 的不作为和缅甸的军事压迫,他们最终不得不屈服于缅甸。乾隆三十年,由于缅甸在暹罗战场上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他们就将目光转向了中国车里,车里成为他们掠夺物质的总目标,这件事成为最终的清缅战争起因,至此,长达七年的清缅战争正式开始。
清缅战争时清军装备如何
清缅战争发生于十八世纪末,当时的中国由乾隆皇帝执政,国力强盛,国富兵强。但在东南小国缅甸面前却吃了不少亏,虽然乾隆派出多名大将前往战地云南指挥清军作战,但这场战争还是持续了七年之久,清军损失了高达一万多名的兵力,成为乾隆一生的遗憾,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强大的清王朝打不赢“南蛮小夷”呢?那么首先来看看清缅战争时的清军装备。
这次战争,清军派出了明瑞、阿桂等大将和六万多士兵,但作战时频频受挫。清缅战争时的清军装备主要以弓弩为主,士兵大多也是骑兵,其中满洲八旗兵作战勇猛、善于骑射,穿着甲胄,骑着大马,缅甸的军队一听到这个名字连军营都不敢出。可是在地形复杂的云南地区,骑兵的优势被削弱了很多。缅甸方面主要采用火器,当地气候潮湿,空气湿度较大,对火器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以弓弩为主的清兵来说,潮湿的气候无疑是雪上加霜,弓弩的劲力远远低于北方。
清缅战争时的清军装备还有火绳枪、红夷炮、腰刀等,这些武器在清 *** 对其他地区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清缅战争中也是靠着武器和战术与敌人僵持七年之久。所以,清缅战争时的清军装备并不是很差,战术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兵器却不像在北方作战时那么好使,这也是清朝不能完全取胜缅甸的原因之一。
清缅战争为什么会清朝输了
有的人看到一些与清缅战争相关的评价后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清缅战争为什么会清朝输了?最后两国不是以握手言和的方式解决了这场战争吗?其实不然,虽然在名义上,中国的清王朝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但是严格来说,这场战争是清朝输了,乾隆在晚年的时候也认为没能打赢缅甸是他抱憾终身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说清朝输了呢?其实在双方交战的时候,清朝屡屡受挫。首先说兵器,当时的清军使用的武器以冷兵器为主,尤其善于骑射,但清缅战争的战场在如今的中国云南地区,那里地形复杂,气候潮湿,并不适合在北方生活、训练的清朝骑兵,而且由于空气过于湿润影响了弓弩的劲力,在缅甸的火枪面前自然没有任何优势。其次是作战心态,清朝上至乾隆、将领,下至普通士兵,都认为缅甸只不过是一个“南蛮小夷”,军事力量、作战能力远远不如国力强盛的清军,在这样的轻敌情况下,清军作战没有规划,最终被敌人诱致深处、大举歼灭,清军伤亡严重,将领明瑞也战死沙场。
所以清军输了的原因就是清军根本没有在战场上大获全胜,派去六万多士兵与缅甸军队抗战七年也没能将他们彻底打败,更是失去了中缅边境的一些领土,最后还是因为缅甸没有精力与清军进行长久战而采取谈和的措施,所以这场战争就是清朝输了。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