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清史民国 > 正文内容

清朝财政收入_清朝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清史民国8502023-01-10 18:52:38
查看本文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百度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搜狗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360

当前文章目录:

清末的时候清政府手中有多少钱,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

清朝财政收入_清朝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第1张

根据1912年1月初清廷度支部(原户部)公布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的那年)财政收入为30191万两白银。这是个什么概念?农耕文明巅峰时期的乾隆晚年,年财政收入在4000多万两白银,大概是乾隆晚年的7到7.5倍左右,所以账面看起来清廷很有钱。

但是当2月12日,清朝皇室在同意了北洋政府每年300万两赡养费退位之后,袁世凯接手的大清银行(原大清户部银行,boc),却空空如也,账面上只有10个银元。1912年2月至6月间,国际银行团主动向北洋政府提供了5次垫款。到了1913年4月26日,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和北洋政府正式以盐税、关税为抵押,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年息5厘,按84%实交,47年偿清,本息共计67893597英镑的《善后借款合同》。

清廷不是很有钱吗?到了袁世凯接手的时候,那3亿两财政收入去了哪里了呢?原因很简单,因为那3亿两财政收入只是一个账面数字。

清末的传统财政收入主要由关税、田赋、盐税和厘金组成。到了清末前几年的时候,几大税种的收入基本维持在1.8个亿左右。其中田赋4800万两,占比27%;盐税4600万两,占比26%;厘金4300万两,占比24%;关税4300万两,占比23%。哪一个单独税种都抵得上乾隆时期总收入了。除了这几个主要税种外,还有捐税(卖官的钱)、土洋药税(鸦片税,这个税种简直丧心病狂,高达3400万两)、官办铁路营收、官办企业营收、发国债及铸币、发钞等等。这些加起来,账面上破3亿,情理之中。

但是,会计算账,借是借、贷是贷。首先因为有几笔大数目的账要还,所以真正的税收收入的控制权并不在清廷手里。

如果说鸦片战争时期,赔了几千万两银子,那早就已经用海关关税还掉了的话,《马关条约》赔了2.3亿白银和《辛丑条约》赔了4.5亿白银,那就是拿着海关关税和盐税等几大传统税种做抵押问外国银行借钱还的战争赔款,所以外国银行团比清廷自己还害怕它倒台呢。清末的海关就直接掌握在人家的手里,就像还房贷一样,工资一到,立马划走。为什么清末的海关会是最清廉的部门?因为人家那是在替借款给大清朝廷的银行团负责,而不是替大清负责,英国人赫德自1863年正式接替担任海关总税务司,一直到1908年离职回英国(李鸿章一死,他就知道清廷快玩不转了,于是就辞职了),曾经掌管了晚清海关达半个世纪之久,死后被清廷授予太子太保。所以为什么清廷倒台后,外国银行团那么积极主动地借钱给袁世凯?只要袁世凯认账,海关、盐税什么的都还掌握在外国银行团手里。

而的洋务运动时期,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包括北洋水师的建设,清廷砸了不少银子进去,甚至要借钱吧,但是这些不是效益单位啊,而且甲午中日海战一败就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这钱就打了水漂了。后来求富阶段,搞的官办企业多少还有大清自己的银子入了股,但是到了后来官办铁路,启动资金原始投入靠什么?自然也是问外国银行团借钱修。借钱就意味着清廷的经济命脉永远掌握在外国银行团手里。

而真正在维持清廷运转的钱真的是捉襟见肘,不然为什么要开发“厘金”收入呢?

太平天国、捻军起义,清廷都没有钱来养军队镇压农民起义。所以厘金不但解决了“湘军”和“淮军”的军费,还能匀点出来满足地方用度和补贴点朝廷沦陷区收不上来的税。所以相应地开发出了很多税种,有些的确是当时历史情境下的无奈之举,但是有些就丧心病狂。比如卖官能有多少钱真正与国有补?但是庆亲王奕劻和慈禧这叔嫂俩,为了一己私欲,这种国难财都发,卖官的钱不但没有进国库,反而进了他们的私帑,你又能奈何?

清廷那么积极官办铁路,甚至不惜犯众怒,还要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呢?因为“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仅卢汉铁路通车之后,去掉借款利息和成本,清廷每年还能净赚300多万两白银。这是明晃晃的进项,也还是明晃晃地与民争利。

所以国库虽穷,统治者慈禧、肱股之臣李鸿章、买办阶层盛宣怀这些人都不穷,不但不穷,而且奢侈异常。唐德刚曾经说过,慈禧内帑财货至少价值2亿两白银。这个无需考证,孙殿英挖出来的20卡车的随葬品就能说明问题。容闳曾经说过李鸿章留给子孙的遗产价值超4000万两白银。1920年曾经盛家对盛宣怀的遗产做了次估算1349万两,而1920年盛宣怀早已败落了。这些就是清廷彻底失去民心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盛宣怀主导的与民争利的将民办铁路收归国有,激起了“保路运动”,最终也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

清朝税收一年是多少?

清朝中期一年税收约有7000至8000万两白银,清朝后期一年约有1.2至1.4亿白银。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王朝的奠基者,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并将其列入军队必读书。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关东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

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1626年兵败宁城之役,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七月中旬,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不久去世,葬于沈阳福陵。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平定了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又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康熙也创下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业绩,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清兵入关的那一年,为何财政收入达到了2亿两白银?

清政府为什么那么有钱?实际上清朝到了最后几年,迎来了经济上的 快速增长。在1908年,清朝财政收入达到了2亿两白银。到了宣统年间,清朝最高年收入已经达到3亿两白银,这一中国古近代历史之最。

清朝的收入主要是田赋4800万两白银,盐税4600万两白银,海关关税收入4300万两白银。厘金为4300万白银。另外就是商业收入了,依靠的是新兴产业的发展,比如在冶金业,光绪26年,产铁2.58万吨,到了宣统2年达到了11.9万吨。

宣统年间,铁路通车里程超过5000公里年收入2000万两,邮政业年收入600万两白银,电报业也有300万两白银收入。清朝开始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入这些行业,从1895-1911年,清朝投入5亿两白银,发展新兴产业。

每年都会投入2000-3000万两白银,由此,工商业发展实现了加速。特别是在江南地区,机械、电力、面粉、缫丝、纺织染、化工、肥皂、榨油、自来水、火柴等公司,都在清朝的公司法,也就是公司律的颁发下,发展起来。

在1904年1月21日清朝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公司律》。这是中国的第一部公司法。《公司律》共131条,在立法原则上取诸英美法系,规定了合资公司、合资有限公司、股份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四种法定公司形式。

另外,金融业也开始发展,比如大清银行,也就是后来的中国银行。1875年开始的保险招商局,开创了我国近代保险业。另外,清朝也有了股市期货市场,还因为股市震荡,导致清廷赔了几千万两白银。这些因素,都是清朝末年财政收入大爆发的原因。

清朝一年税收多少?

明朝灭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年的财政收入无法弥补亏空,甚至连军队的军饷都出现拖欠。据《明史》记载,明朝平均每年的财政收入为300万两白银。

不过,明朝大部分时间里都不是按现银收税的,如田赋是直接交粮的。如果把田赋、盐税、工商税、钞关税以及徭役全部换算成现银计算,明朝平均每年的财政收入大约是2000万两,高峰出现在1602年,达到2295.3万两。

与后世的清朝相比,明朝的财政收入显然差了一大截。据统计,甲午之战前的10年时间里,清朝每年的财政收入都在8000万两白银,高峰出现在1891年,达到8968万两。

清朝为什么这么有钱呢?

1.明朝是定额税制,而清朝税更重

明朝税重不重?当然重,不然怎么会爆发农民起义。不过重税主要出现在明朝末年,事实上,明朝收入高峰那一年还实行的是定额税制,没有什么三饷加派。

1393年,明朝田赋收入达到3.2亿石,朱元璋对此很满意,随即宣布新垦田地永不起科。自此田赋定额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固定了下来。万历时期的张居正虽然进行了税制改革,但也只是将隐瞒的土地重新清丈出来,改变了征收方式,并没有打破明朝税收定额这一传统。

1602年,明朝人口1.7亿,财政收入约2300万两;而清朝入关之初,人口只有8800万,财政收入却高达1960万两,已经接近明朝统辖全国时的平均水平。显然,清朝的税收非常重。虽然康熙规定了在康熙五十年后滋生的人口不再加赋,但根据黄宗羲定律,清朝的税收其实还是在逐渐加重的。到1891年的光绪年间,清朝财政收入已达8968万两。

2.清朝收入来源多

对于封建王朝来说,田赋收入是整个财政收入的大头,大约要占到70%以上。但与明朝不同,清朝的收入来源却要多的多。明朝关税收入只有50万两,而清朝这一项高达2000万两以上。此外,清朝还针对盐和鸦片征收厘金,这两项又带来2400万两收入。此时清朝人口接近4亿,是明朝人口高峰时的两倍。虽然康熙时就规定不对新增人口加税,但对盐征收厘金却变相的增加了“人丁税”,毕竟人都是要吃盐的。

3.通货膨胀

清朝财政收入远高于明朝,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通货膨胀。如:乾隆时期财政收入是5500万两,米价是每石1.48两;光绪时期财政收入是8969万两,米价是每石2.17两,这么算下来,清朝的“有钱”其实是虚的。典型的例子就是1901年时,清朝收入8820万两,支出却高达1亿两。除了入不敷出,清朝还要承担巨额的战争赔款。

可见,清朝远比明朝多的财政收入并不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而是多种因素导致的。

清朝人均收入

清朝1840年财政收入约4500万两,财政收入约占国民经济的1.8%,则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约25.18亿两左右,人口约4.13亿,则人均约6.1两,去掉税收的4500万两,则人均收入约6两。

其中如你所说,贫农人均年收入不到2两,不过贫农自给自足,自己种粮自己吃,自己织布自己穿,基本没啥生于产品交易,这部分人口也占到了清朝人口的大多数,至少80%以上,甚至85%以上,取85%,另有城市人口7%左右,其余为地主和富农、中农,约占8%,暂按中农5%,富农2%,地主1%,大致是这个比例。其中贫农收入约有7.02亿两,则其他人口平均收入约28.56两,其中中农富农收入肯定比工人要高的,大致符合你所说的,工人约13到23两,中农约33到50两。

中国在1840年时的总耕地为约14.5亿亩([日]尾上悦三《近代中国农业史》),人均约3.5亩(清时的粮食亩产为184kg,播种面积一般约占总耕地面积的85%,复种率为110%,收获粮食的约70%用作口粮,以当时产量和出粮率,红线是人均4亩,所以很快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

另明朝中国耕地峰值约10亿亩(万历朝清丈后数据),人口峰值约1.1亿(1602年)(由于未推广三季稻及高产作物,以当时产量和出粮率,红线是人均10亩,所以很快爆发了李自成农民起义)。

另明朝张居正改革后财政收入最高约合白银2652.6万两,包括白银877.6万两,其余为米2073.3万石、麦587.6万石,合计米麦2660.9万石,草1414.2万束/包、丝绵317.4万两、白麻11.8万斤、棉花24.4万斤、绢25.1万匹、棉布17.9万匹、钞6565.6万贯、钱8182.6万文、茶叶21.4万斤、胆矾22万斤、铁44.8万斤,纸120万张,木炭2259万斤、木柴2519万斤以及其他杂项。约占国民经济的9%,则人均收入约合2.44两白银(其中白银约0.88两)。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

首发网址:https://www.haohuizhi.com/lishi/qsmg/3863.html

分享给朋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