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清史民国 > 正文内容

清代四大藏书家~清代四大藏书家是哪四位

清史民国13002023-01-13 15:39:47
查看本文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百度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搜狗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360

本篇目录一览

近代杭州藏书家名

清代四大藏书家~清代四大藏书家是哪四位 第1张

以下摘自《杭州市志——藏书家》

五、清 代

清代杭州的藏书事业进入鼎盛时期。赵氏“二林”(兄谷林、弟意林)的小山堂藏书数万卷,其中多精品,人称“谷林小山堂图籍埒于秘省”。

瓶花斋主吴焯,藏书既丰富又精良,在当时的藏书家中颇有声望。他搜集的《江湖集》有64家、95卷之多,所藏之书宋、辽、金、元、明五代齐全。吴焯死后,其子吴城、吴玉墀亦好藏书。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吴玉墀进呈佳本305种。

道古堂主杭世骏,“藏书之富,甲于武林”。王瞿《道古堂集序》说:“堇浦于学无所不贯,所藏书拥榻积几,不下十万卷”。他还建补史亭作藏书之用。

振绮堂主汪宪,乾隆年间著名藏书家之一。其子汪汝王粟继承父志,亦好藏书,乾隆修《四库全书》时,他呈书219种。据《振绮堂书目》载,汪家藏书有3300余种,6.5万卷之多。

知不足斋主鲍廷博,家藏书主要依靠收购和抄录当时两浙著名藏书楼的珍本异籍,藏书达万卷。乾隆修《四库全书》时,他命子进呈藏书626种。 

寿松堂主孙宗濂,以藏善本、精本闻名于世,所藏《汉书》(宋刊本)为当时仅见。孙宗濂死后,其子仰曾亦酷爱藏书,家藏益富。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应诏进呈藏书230种。

八千卷楼主丁丙为当时全国四大藏书家之一。八千卷楼是其祖父丁国典有感于北宋的先人丁顗有书八千卷而营建。历经父亲丁英和丁丙、丁申兄弟,藏书总数达20万卷,分建几处以藏之。丁丙兄弟在社会上影响最大的便是抢救和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

清末,杭州刘庄主人刘学恂也酷爱藏书,只要版本好,装帧考究,他就不惜重金收买。嘉定廖寿丰光绪年间在杭州做官,先后购及古籍200箱。另外,清代藏书家还有东啸轩主郁礼,掀托斋主汪日桂,开万堂主汪启淑,塘栖丹铅精舍主劳格,思茗斋主宋太樽,蒋村草堂主蒋炯,结一庐主朱学勤等。

六、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杭州收藏大户有70余家,其中最为著名有10余家。

杨复于民国10年(1921年)起收藏古籍,尤重全国府、县志书,共收善本5700多种,48,000多册。20年,其藏书出让给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为这批书特建专室珍藏。

东海藏书楼主徐则恂,有藏书2176种,5万余册。其中元刊本3种,明刊本300种,编有《东海藏书楼书目》。

九峰旧庐楼主王绶珊,收藏方志2800余部,其中明代编印的《山东通志》、《八闽通志》、《浙江通志》、《绍兴府志》、《宁波府志》、《湖州府志》等为世所罕见。

寒柯堂主余绍宋,曾主修《浙江通志》,藏书最盛时有五万余卷,多丛书和方志,尤重本省方志。

马一浮,亦极富藏书,其中不少来自岳父汤寿潜的赠予。他在其住处花港蒋庄设有专室,经、史、子、集俱全,中外图书皆藏,尤以佛学、经部为多。他去世后,所藏分别被中山大学、浙江图书馆、杭州图书馆收藏。

叶景葵是近代有影响的实业家,其家素有藏书。民国16~17年(1927~1928年)间,他购得吴昌绶出售的明刊旧抄40余种。其藏书中最为珍贵的稿本、校本为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手稿,钱大昕的《演易》手稿,惠栋的《周易本义辨证》手稿,王念孙、王引文父子合校的《管子》,顾千里的校《列子冲虚至德真经》等。

民国时期著名的藏书家还有诒庄楼主王修、铁如意馆主张宗祥、含嘉室主吴士鉴等。

孔子第五位,藏书人是谁

清代四大藏书家~清代四大藏书家是哪四位 第2张

我国藏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殷商时代,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大国中书籍数量最多的国家,其绵延悠久的历史文明,是与书籍的收集储备、流传和利用分不开的,因此,中国古代的藏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藏书文化分为四大系统:一是官府藏书,二是寺观藏书,三是书院藏书,四是私家藏书。前三种藏书系统都可归属于公家藏书体系,藏书作为集体的共有财产而存在,收藏管理的主体只有保管的责任而不真正拥有,因此他们往往不能贯穿典籍的访求、收藏、校勘、保管、流通等环节,大多数公家藏书不能像私家藏书那样用情于书并积淀起丰厚的文化内涵。这是我们要集中探讨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的原因。

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

古代私家藏书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此后私家藏书在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成长期:春秋末期——东汉 孔子是我国第一代私人藏书家

我国古代的商周时期,因为学术初萌,典籍较少,出现一个“学术官守”的特殊阶段,因此官府藏书的历史要比私家藏书早近千年。

东周以后,周王室逐渐衰微。“学在官府”由一个中心,分散为若干个中心。到了春秋中后期,周王室和诸侯的藏书对学者和他国贵族有所开放,孔子和他同时期的一些学者有了私人教学、研究和藏书的条件。他在整理六经和编订教材时,积累了一批藏书。《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的藏书历经十数代,到西汉武帝末才被人发现。这些材料证明,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代私人藏书家。

春秋末到战国时期,诸子峰起、百家争鸣,诸子各家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教育弟子、著书立说,不能没有自己的典籍文献,所以他们大都有私人藏书。战国中后期,诸子的私人藏书有所增加。《庄子·天下》篇说名家惠施博学多才,“其书五车”,后来的成语“学富五车”就出自这个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运动,产生了六艺、诸子、史学、兵学、医学、天文、地理等大批典籍,形成后世各个学科的雏形。虽经秦始皇焚书之劫,但私家藏书仍留下一批图书种子。汉兴,改秦旧弊,搜集整理图籍,公私藏书不断增加。

西汉时,图书交易场所“书肆”也已出现。西汉末年有长安槐市,“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相与买卖。”到了东汉,京师洛阳出现了专门的书肆,方便了私人藏书,也为一些好学之士所利用。东汉学者王充、荀悦年轻时因家贫无书,都是利用书肆而“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的。

东汉私人藏书比西汉进步,《后汉书》记载经学家杜林、史学家班固、文学家蔡邕、医学家华佗等人皆富藏书。蔡邕有书万卷,他的藏书后来大部分赠给学生王粲,一部分留给女儿蔡文姬。

第一阶段的私人藏书,仍局限在少数学者、士大夫中间,未能形成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

发展期:魏晋南北朝——隋唐 文献记载隋唐藏书过万卷者达20余人

此一时期我国的学术文化迅速发展,经史子集四部典籍以及佛道经典,比汉代大大增加。造纸技术和材料进一步改进,纸得到了普遍运用,从而促进了私人藏书的快速发展,也涌现出许多藏书家勤奋抄书、聚书的动人事迹。如南朝的沈麟士年过八十,每天抄书不辍,两三年后“卷满数十箧”。北朝的穆子容“录天下书,逢即手录,所得万余卷”。

随着公私藏书的发展,也刺激了当时佣书业和贩书业的兴盛。一些佣书人和书贾以抄书、贩书为生,促进了书籍的流通。这一时期的藏书家数量增多,私家藏书在士大夫中间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藏书家个人藏书的数量大为增加。南朝著名的陆澄、崔慰祖、王僧儒、沈约、任昉、张缅,北朝的辛术、司马子瑞,藏书都过万卷,有的达到二三万卷。隋唐藏书家藏书超过万卷的更多,有明确文献记载者达20余人。唐后期著名藏书家李泌为宰相,封邺侯,藏书达3万卷,世称“邺架”。

有不少藏书家还将藏书供人借阅,如三国蜀国的向朗“开门接宾,诱纳后进”;西晋的范蔚有藏书7000余卷,“远近来读者,恒百余人,蔚为办衣食”;当然,也有人为了保护图书,反对将藏书外借,如唐代藏书家杜暹聚书万卷,他在每部书题上“家训”:“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皆不孝。”

兴盛期:宋代——清末 清代四大藏书家象征古代私家藏书极致

此一时期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发展至高峰并进入总结阶段,为典籍的撰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认识源泉。

宋以后雕版印刷的普及带来了图书生产上的革命,印刷术使图书的复本量大大增加,图书的流通范围也相应扩大。宋元明清几代,私家藏书这种文化现象冲出士大夫阶层,波及乡绅、豪门、商贾乃至一般的读书人家,藏书家人数剧增。到鼎盛的清代,有明确史实记载的、藏书达5000卷以上的藏书家已超过3000人。

这里可以用清代四大藏书家的情况来看私家藏书发展到清代时的鼎盛。四大藏书家首推“南瞿北杨”,南瞿指常熟瞿镛,生活于清嘉庆、咸丰年间。瞿镛的“铁琴铜剑楼”广收常熟前辈藏书家钱谦益、毛晋的故物,以及清代张金吾爱日精庐、汪士钟艺芸书舍的善本,藏书达十余万卷,而且精品很多,有宋本173种,金本4种,元本184种。瞿家藏书自其父瞿绍基始,历4代,经受过太平军战火、北洋军阀混战和日本侵略的袭扰,后人捆载书籍四处躲避,精心保护,使藏书不致散失,解放后献于国家,大部分存入上海图书馆。

四大家中的陆心源,浙江归安人,生活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历任道员、盐运使。陆心源年轻时就喜好藏书,他收藏的宋元珍本,来自上海郁松年的宜稼堂。此外,他还搜罗许多江浙故家的藏书,使藏书总数达15万卷以上。他的藏书楼“皕宋楼”,号称收藏宋版200部。陆心源身后,其子陆树藩不能守业,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将陆家藏书以10万两银子售予日本岩崎氏静嘉堂文库。

还有丁丙,浙江杭州人,生活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他和兄长丁申一起藏书,时称“二丁”。丁家藏书有家传渊源,自其祖父时就构建“八千卷楼”藏书。丁氏兄弟不仅继承先辈事业,而且对公家藏书也非常关心。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因太平军作战而流散,丁氏兄弟发现后便四处寻检收集,后又雇人抄补残缺,历经十几年,基本上恢复了文澜阁《四库全书》的旧貌。“八千卷楼”藏书达20万卷,有宋元本200余种。丁氏后人将藏书以7.5万两银子售予官府,清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南京图书馆的前身江南图书馆。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措理之术

古代私家藏书积累了丰富的藏书经验,宋代郑樵的《通志·校雠略》、明代祁承火业的《庚申整书小记》和《澹生堂藏书约》等总结藏书方法的专著比较著名。

收聚方法:古代人藏书尤重鉴别真伪和版本

郑樵的“求书八法”讲的是收集古书的便利之法。除了要善于收集典籍,鉴别书籍的真伪优劣也是收书的关键,历代藏书家无不慎之又慎。明代祁承火业在《澹生堂藏书约》中列有“鉴书之训”,清代孙从添的《藏书纪要》则专有“鉴别”一项,对如何鉴别宋刻、元刻、明刻、清刻、抄本的技术有详细说明。清代私家藏书积累了大量鉴别版本的经验,在许多书目和藏书题跋中都有反映。以黄丕烈的《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为例,谈宋刻本鉴别,就有利用避讳、版式、书口、纸质、字体、木记诸法;谈元刻、铜活字本、手抄本的鉴别,也都有其独到之处。

保存储藏:高楼藏书定时晒书防水火虫害

古来藏书,既有政治禁毁、兵火焚毁等人为因素的破坏,又有因水、火、虫等自然因素的损害,历来藏书家十分注意对水祸、火灾和虫害的预防。

关于如何防水防潮,叶德辉的经验是:藏书宜在高楼,筑高墙、远宅居,要有排水措施,“引湿就下”,并经常开窗通风。至于防火,史载汉代曹曾就有“石仓藏书”的故事;明代金华藏书家虞守愚在湖中小岛筑楼藏书,宁波天一阁则以“约不携烟火”的禁令来杜绝火源。

至于防虫,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了藏书防虫防霉的办法,即把有驱虫效力的植物汁液或矿物质染在纸上,以防止虫害蛀蚀,称之为“染潢”。也可以直接将能驱逐虫鼠的药物放于藏书之处,孙从添说可用石灰、炭屑铺地防白蚁,叶德辉则提出在书橱内放肉桂、麝香或西洋药粉驱虫。

书籍破损常常要用糨糊修补,但是糨糊容易招惹虫蚁鼠害或霉变,古人便想到在治糊物料中加入驱虫药物的方法。另外,曝书也有去虫防霉的效果。唐宋时期,公家每年在适当的节气曝书,形成制度,有“曝书会”之称。私人曝书也很讲究,北宋司马光的读书堂藏书万余卷,每年曝书,虽时长日久,“终不损动”。

管理流通:有人拒不外借 有人开放借阅

管理是收藏的延续,包括对书籍的护理、陈列编目和流通措施。从文献记载上看,古代藏书家早在魏晋时就有意识地治护书籍,后来逐渐形成一些具体措施和经验。

北宋司马光就告诫子辈要“宝惜”典籍,坐着看书要“几案洁净”;走路看书要“承以方板”,不能让手汗浸书或触动书脑;翻书要“轻捻翻页,不能以指爪撮起”。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多藏书,他讲究藏书“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夹刺,随损随修,随开随掩”。

到了明清,藏书家更多的考虑通过装潢来保护书籍。至于具体的装潢方法,则各有讲究。如孙从添提出“糊裱宜夏,折订宜春”,因夏天易干,春天无汗。叶德辉则反对南方用书盒,主张用夹板,通风透气,不生虫,不走性。关于藏书的陈列,祁承火业主张陈列要如排兵布阵,井然有序,体现图书的分类和条理。除了讲究排列,藏书家还注意编制藏书目录,编目不仅记载了藏书,还方便随时检索和整理。

至于藏书的流通,古代藏书家不外有这么两种倾向:一种是封闭式的,一种是流通式的,封闭式藏书家属于多数。宁波天一阁是封闭式管理的典型,自明代范钦时,天一阁就定下“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族训。还对违反族规,将藏书外借、出卖的人处以禁入祠堂祭祖或逐出族门的惩罚。在严厉的约束下,范氏子孙保存藏书400余年,相传十余代而不流散。封闭式管理存在图书与世隔绝、无法利用的弊病,因此也有一些藏书家提倡藏书的开放式流通。比如清末浙江藏书家徐树兰在绍兴建立开放借阅的“古越藏书楼”,制订《古越藏书楼章程》,规定图书的借阅和管理办法,将私人藏书提供给公众阅览。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 文化意蕴

明清藏书必称楼号

藏书加印以表情怀

藏书楼的出现是私家藏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魏晋南北朝开始有私家藏书楼的专门记载,到了明清两代,藏书必称楼号的习俗蔚然成风,于是书楼林立,不胜计数。但如今明清藏书楼能完好保存下来的不多,仅有天一阁、铁琴铜剑楼、玉海楼、嘉业堂等近10座,其他大部分是翻建,或为遗址。

藏书章开始是书主表明图书所有权的标记,后来藏书家借印章的方寸天地,在印文中表达个人的情绪和意愿。因此各种名目的印章纷纷出现,一般藏书家都有几方藏书印,甚者多达几十方。有的藏书家以在图书中遍盖图章为癖好而独享其乐,清代道同年间的杨继振就常在他的藏书中“钤朱累累”,他的一颗大藏书章,印文多达190字。然而物极必反,叶德辉就把这种乱打印章的做法比作“美人黥面”、“佛头着粪”。

古代私人藏书印文的文化意蕴非常丰富,其内容或以印主的名号入印,或以印主的里爵入印,或以鉴赏标志如“宋本”、“元本”等入印,或以箴言警句入印。箴言警句章常常抒发印主的处世、治学态度,或对书籍的眷恋,是藏书家心理深层的表达。比如,清代席鉴的“学然后知不足”,鲍廷博的“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等。黄宗羲的“难不忘携,贫不忘买,老不忘读,子子孙孙,鉴我心曲”让人感受到这位学者对图书的热爱。箴言章中有不少是谆谆告诫后人珍惜书籍的印文,祁承火业就在藏书章中说:“澹生堂中储经籍,主人手校无朝夕。读之欣然忘饮食,典衣市书恒不给。后人但念阿翁癖,子孙益之守弗失。”清代王昶的藏书印文则极其严厉,他训诫说:“如不材,敢卖弃,是非人,犬豕类,屏出族,加鞭棰。”

藏书被毁心疼而卒

各持珍本相约赛书

古代私家藏书除了书楼、藏书章等风尚,还有一些习俗、嗜好。比如,许多藏书家喜欢在得奇书、善本之际,绘图征诗,招朋吟咏,或定期相聚品茗赏书,互相交流。藏书家因收书而绘藏书图,在清代为盛,有的藏书家多达几十幅藏书图。题诗吟咏,以记载藏书雅兴,也是藏书家的爱好。这些诗或纪事,或纪人,或纪楼,内容很丰富。

除了绘画征诗,许多藏书家还定期相聚,各携珍本,品评鉴赏,或互相借抄。清代藏书家温汝遂的《剑光楼笔记》就记载了广东藏书家的“赛书会”,藏书家

我国古代的大藏书家都有哪些?

清代四大藏书家~清代四大藏书家是哪四位 第3张

藏书家:韦述、苏弁、赵明诚、司马光、李清照、元好问、杨士奇、王世贞、黄宗羲、胡震亨等等。藏书楼:明代范氏天一阁、毛氏汲古阁,晚清四大家的聊城杨以增及其海渊阁、常熟瞿镛铁琴铜剑楼 、吴兴陆心源皕宋楼、杭州丁丙八千卷楼等。

我国古代有明确记载的藏书家约为4000余人。大部分属于私人藏书家。他们建造的藏书楼始于北魏,距今已1500余年。我国藏书家大多生活在交通便捷、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也有一部分生活在历朝政治、文化中心。虽然关于“藏书家”的标准或定义,学者们有不同看法,但江浙地区是中国历代藏书最繁盛的地方,明清两代是我国藏书家发展的高峰,这是毫无疑义的。中国古代藏书家虽然将藏书“密不示人” ,却将藏书用来治学、修身,甚至治国平天下。其对藏书的利用是有进步意义的。清代学者洪亮吉将藏书家分为5种:其一是“推求本原,是正缺失”的考订家;其二是“辨其版片,注其错伪”的校雠家;其三是“搜采异本,补石室金匮遗亡,备通人博士浏览”的收藏家;其四是“第求精本,独嗜宋刻”的鉴赏家;其五是“贱售旧家中落所藏,要求善价于富门嗜书者”的所谓掠贩家。洪氏所说的考订家等,无一不具有专门之学,就连他最瞧不起的“掠贩家”也大多有“眼别真赝,心知古今,闽本蜀本一不得欺,宋椠元椠见而即识”的过硬本领。其实洪氏所说仍有偏颇,古代藏书家除了具有考订、校雠、收藏、鉴赏的功夫,许多人同时还是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版本目录校勘学家。

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是哪四座啊?

清代四大藏书家~清代四大藏书家是哪四位 第4张

[一、铁琴铜剑楼] 铁琴铜剑楼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古里镇,原名“恬裕斋”,创始人瞿绍基.

[二、海源阁] 是我国历史上(清代)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杨以增所建

[三、宋楼] 湖州的皕宋楼:皕宋楼藏书为三部分:皕宋楼(藏宋元刊及名人手钞手校者)、十万卷楼(藏书以明刊本为主)、守先阁(.藏明后及明刊的重校本和传钞本)。(注:皕宋楼和十万卷楼为陆氏故宅的二室而已,陆心源亲手所建为潜园,规模宏大,他的另一藏书楼——守先阁即在其中,守先阁嘉惠学子,空前绝后,待后叙。)

[四、八千卷楼] 中国清代杭州丁丙藏书楼。丁丙,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

发生在望江县的著名历史典故

清代四大藏书家~清代四大藏书家是哪四位 第5张

 李白游历望江太阳山的传说

诗仙李白一生喜好游览观赏名山胜水,其芳踪仙迹遍布华夏神州大地。

而地处皖西南边陲的望江县(古称雷阳)境内的太阳山(今属凉泉乡,又称“值雪山”),便曾经有幸留下了李白的不朽的足迹。

据明代《一统志》记载:“值雪山(即“太阳山”)在安庆府望江县西北十八里外,上有平岗,相传唐朝李白游此山值雪,故名”。

由此可以证明:当年,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巡游至皖西南时,曾一度慕名到古雷阳境内登览游太阳山。

最奇巧的是李白游览观赏古雷阳太阳山的那天,正值沿江一带,天降大雪,使得太阳山也同整个的皖西南大地一样,呈现出一派冰雕玉砌、银妆素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壮美影色。

是日之夜,诗圣李白便投宿借住在太阳山中的一庄户人家的农舍里与主人围炉而坐,把盏小斟,饮酒吟诗,共话桑麻……随后,又因为大雪所阻,加上好客的主人家一再盛情挽留,于是李白便在太阳山中的这户农户家中逗留客住了多日,其时,诗圣李白每天都坐在避风向阳的山坡上,读书吟诗,观赏雪景,远眺山川……

后来,当地的人民为永久纪念和缅怀诗圣李白,便在李白游历、逗留太阳山期间,曾每天读书吟诗的地方,特地建盖起一座“太白书堂”,并将其作为当地的书塾学堂”,专供太阳山一带的农家子弟们在此破蒙读书,开启民智与教化民众……其外,还将“太阳山”改名为“值雪山”并载入史册。当年的“太白书堂”。

后不知毁于何朝何代已无从查考。

今残迹遗址尚存,随着当地历史人文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重建修复“太白书堂”善举一定会尽快变成现实。

“值雪山太白书堂”古今名扬大江南北。如《江南通志》中亦载:

“太白书堂,在安庆府望江县,唐李白为避安史之乱,曾于此读书,遗址尚存”。

自唐以降,远近众多的骚人墨客皆纷纷来此寻踪觅迹,洗吊缅怀李白的诗魂,并留下许多感怀的诗文。

其中流传甚广的是清代邓义的《太白台在邑值雪山》一诗,诗文曰:

“昔年避世隐书台,遗址于今没蒿莱,古树半林斜日桂,春风几度野花开。

神随鲸去何曾见,月照诗魂不再来。白山青山今犹在,登临空惜谪仙才”。

昔年“太白书堂”无处觅,唯有巍巍太阳山依旧在……

望江县历史沿革

一、沿 革

据汪洋遗址出土文物考证,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

夏、商属扬州地域,西周时属舒国,春秋时前属吴,后属越,秦时属九江郡,西汉时属淮南国,东汉、三国、西晋时均属庐江郡。

东晋隆安至元兴年间(397—404)置大雷戍。义熙元年(405)始设新冶县,属豫州晋熙郡。清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皖出铁,有铁官。今怀西望北有古冶迹,武昌口有炼成墩,漳湖之表有炼成畈……椅子、磨叉间有坑矿,县名新冶,职此之由也。”

南朝陈天嘉年间(560—566)升新冶县为大雷郡,属江州。

隋开皇十一年(591)改大雷郡为义乡县,属熙州。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陈、隋间,县有义士助国平时难,隋文帝旌为义乡。”开皇十八年(598)改义乡县为望江县,属同安郡。县城东南的宝塔河一带曾是长江故道,登城中钵盂山,可一览江流之胜,故名望江。

唐武德四年(621)改望江县为高州,属舒州同安郡。武德七年改高州为智州,属淮南道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废智州复望江县,属淮南道盛唐郡严州。

北宋至道初(995—997)望江属淮南路舒州。政和五年(1115)属淮西路德庆军。

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望江属淮西路安庆军。庆元元年(1195)属淮西路安庆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府为路,望江属蕲黄宣司安庆路,至元二十三年(1266)废司置省,望江属河南江北行省安庆路。

明洪武初望江属南京宁江府,洪武六年(1373)属南京安庆府。

清顺治二年(1645)望江属江南省安庆府。雍正三年(1725),江南省析为安徽省和江苏省,望江属安徽省安庆府。

民国元年裁府,望江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属安徽省安庆道。民国17年废道,属安徽省。民国21年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4年属安徽省安庆专员公署。

1949年3月28日望江解放,属皖北行政公署安庆署。1952年皖南、皖北行署并为省,望江属安徽省安庆专署。1968年改安庆专署为安庆地区革命委员会。1977年改称安庆行政公署。1988年地市合并,望江县均属安庆市人民政府管辖。

二、县 境

望江,地处长江下游北岸,安徽西南边缘。东南与东至、彭泽两县隔江相望,西南与宿松共泊湖为邻,西北枕大、小茗山与太湖接壤,北依皖水与怀宁交界。地理座标为东经115°34ˊ—116°55ˊ、北纬30°03ˊ—30°26ˊ之间。东西最大长度54公里,南北最大宽度43公里,总面积1357.37平方公里。

三、县 治

县治设城关镇。宋末兵乱,因县治地当兵冲,迁治于江南的香口(今东至县境)。元初,县尹张鲁瞻任期内迁回。

民国28年2月20日(农历正月初二),日本侵略军占领县城,县治迁至长岭铺。5月20日因日机袭击又迁至南西乡金氏宗祠,民国29年迁泉塘寺,民国30年迁鹧鸪山前的金氏宗祠,民国32年11月再迁老鸦滩的吴氏宗祠,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至今,县治一直稳定未变。

望江历史名人

沈镐,与戴名世齐名的康熙四才子之一,安庆望江沈冲人氏沈镐,字师昌,号新周,出生于明清鼎革年代(1649——1726),今望江县沈冲乡嘉滨老屋。童年时代,他天资聪颖,读书十分勤奋,乡人誉其读书有过目不忘之资质,后因家境每况愈下,加之其父在其16岁那年遽然去世,致使少年沈镐一度伴随其仁慈善良的婶娘背井离乡,四处飘泊。传说其曾路过江西瓷都景德镇,被一瓷器店老板发现并赏识,请其为之画“碗花”(即在瓷器上画上花、草、虫、鱼的图案),不负少年才子之名的沈镐,当仁不让,当即以精湛的画技,艺惊四座,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

何芷刀,扬州何园主人,安庆望江人氏

方 用 :字希才,号茗谷,开宗公长子。开宗公命曰:“朱子学在金华,汝往师之。”用遂从许白云游,以理学著。与揭傒斯、朱公迁、欧阳玄以羽翼斯文相砥砺,时称许门四杰。元统癸酉(公元 1333 年)魁于乡。授陈州学正。著有《先儒宗旨》、《四书丛说》、《茗谷丛说》诸书。邑、都、通三志俱载《理学传》。子人三,以诗礼世其家。

方 黝 :字国华,用公次子。少习儒,有雄杰才,多智略。膂力过人,同侪角力,莫不惮方公子,尽慑伏,甘出其下。元末盗起,淮西当南北兵冲,境土蹂躏。乡人毕银与公起义,立寨于茗山,战屡破贼,境赖以全。明太祖战陈友谅于鄱阳,公与银举众归太祖。太祖克南昌,授公江西南昌府都司。及南昌指挥康泰反,公奋不顾身,率众为前锋,击破泰。叙功进南昌卫指挥佥事,子孙世袭。洪武十三年,布政使司沈本立匾其门曰:“世执金吾”。

何祚庥 男,1927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扬州,原籍安徽望江。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早期从事粒子理论、原子弹和氢弹理论的研究。近年来,对伪科学、邪教的口诛笔伐以及对经济、社会问题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得出的结论使之近来成为“曝光率”颇高的新闻人物。由于他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杰出成就,被称为“两栖院士”。

倪模(1750—1825年),字迂存,号韭瓶,又号预抡,安徽望江人,为乾、嘉时期著名钱币学家和图书校勘家。世居大雷岸(今望江县雷池乡),以耕读为业。自幼酷爱读书,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入县学,四十四年(1779年)中举,嘉庆四年(1799年)钦赐进士,就任凤阳府学教授,期满后仍归大雷岸,著书耕读,直至终老,享年75岁。

王瑞字良璧,望江人,明朝中期大臣。成化五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尝于文华殿抗言内宠滋甚,词气鲠直。帝震怒,同列战栗,瑞无惧色。十五年疏请天下进表官各陈地方利病,帝恶其纷扰,杖之。湖广、江西抚、按官以所部灾伤盗起,请免有司朝觐。瑞等言:“岁侵民困,由有司不职,正当加罪,乃为请留。正官既留,则人才进退,何由审辨?是朝觐、考察两大典,皆从此废坏矣。”帝然其言,即命吏部禁之。进都给事中,言:“三载黜陟,朝廷大典。今布、按二司贤否,由抚、按牒报,其余由布、按评覆。任情毁誉,多至失真。举劾谬者,请连坐。”十九年冬,瑞以传奉冗员淆乱仕路,率同官奏曰:“祖宗设官有定员,初无幸进之路,近始有纳粟冠带之制,然止荣其身,不任以职。今幸门大开,鬻贩如市。恩典内降,遍及吏胥。武阶荫袭,下逮白丁。或选期未至,超越官资;或外任杂流,骤迁京职。以至厮养贱夫、市井童稚,皆得攀援。妄窃名器,逾滥至此,有识寒心。伏睹英庙复辟,景泰幸用者卒皆罢斥。陛下临御,天顺冒功者一切革除。乞断自宸衷,悉皆斥汰,以存国体。”御史宝应张稷等亦言:“比来末流贱伎妄厕公卿,屠狗贩缯滥居清要。文职有未识一丁,武阶亦未挟一矢。白徒骤贵,间岁频迁,或父子并坐一堂,或兄弟分踞各署。甚有军匠逃匿,易姓进身;官吏犯赃,隐罪希宠。一日而数十人得官,一署而数百人寄俸。自古以来,有如是之政令否也?”帝得疏,意颇动。居三日,贬李孜省、凌中等四人秩,夺黄谦、钱通等九人官。人心快之。明年正月,太监尚铭罢斥,而其党李荣、萧敬等犹用事。瑞等复奏劾之,不从。瑞居谏垣十余年,迁湖广右参议,谢病归,卒。

檀萃〔清〕(约公元一七七五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号默斋,安徽望江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高宗乾隆四十年前后在世。幼不敏。年二十,始知力学,博极群书,以渊雅称。乾隆二十六年(公元一七六一年)进士。选授贵州青溪知县,丁父忧归。服阕,补云南禄劝县知县。兴学劝农,政声大著。以清正不阿,罣吏议罢官。后主云南五华书院,多从之学。萃诗恣肄汪洋,近体尤为锤炼。所著有《滇南文集》、《汉南诗话》、《滇海虞衡志》、《楚庭稗珠录》、《俪藻外集》、《逸周诗注》、《穆天子传注》、《大戴礼注疏》,又有《武定州》、《禄劝县》、《番禺县》各志,及《书法》十卷,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罗世谦,男,1943年3月生,安徽望江人,1973年12月入党,1966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工程师。历任上海 无线电二十一厂副厂长;上海市仪表局企业管理处副处长,局党委副书记;上海市外经贸工作党委书记;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2001年4月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2001年7月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2001年9月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党校校长。2002年3月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任上海市委副书记。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中央纪委委员。

陈新民 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家。安徽望江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5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中南工业大学教授。1945年曾在美国从事钢中氢含量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并考察美国工厂技术管理方面的情况。1952年赴长沙筹建中南矿冶学院,任第一任院长。长期致力于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特别是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对我国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的学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倪文蔚 ?-1890字豹岑.豹臣,安徽望江雷港人,清朝河南巡抚,清朝四大藏书家倪模.2甲10名进士,散馆改主事,历任广东开桂陈许道,广东按察使,广西布政使,广西巡抚,广东巡抚,河南巡抚,署东河河道总督,生平为学治古今尚书,著有两疆勉斋诗文集,禹贡说。

廖西岚 安徽望江人。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65年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打字员、书记员、新闻干事、文化干事、军史采编组成员,《解放军文艺》编辑部编辑、副主任,副编审。较长时间撰写军事人物传记。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胡什山烈士,安徽省望江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38师112团1营2连战士,1950年8月1日牺牲。军魂,也算一个

檀馨,安徽望江人 当代著名园林规划设计专家。曾任北京市古建园林设计院副院长,现任北京创新景观园林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其作品包括与美籍建筑大师贝聿铭合作的香山饭店庭院设计及华夏名亭园、天华园、北京植物园、明皇城根遗址公园、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和菖蒲河公园等设计,多次获得国家大奖

茅院生 1972年4月生,安徽望江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博士后,1996年获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现任法律出版社学术分社社长,兼任《中国法律》杂志社(香港)总编辑,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等职。大学期间曾任西南政法大学校学生会主席。工作以来曾任法律出版社市场销售部主任、中国法律图书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先后被评为全国百优大学生、全国优秀学生干部、司法部直属机关优秀党员、司法部直属机关杰出青年、全国优秀团干、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曾在《中国法学》、《法学家》、《法律科学》等法学核心期刊及《新闻出版报》、《中国图书商报》等出版业专业报刊发表法学及管理学文章十余篇

彭毅,男,安徽望江人 1962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武汉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历任中南建筑设计院珠海分院经理、设计事务所所长、深圳分院副院长(主持工作)、财务处处长,武汉高技术创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武汉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经济师、副总经理兼总经济师、财务负责人,武汉凯迪蓝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执行副总裁、首席财务官。现任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党委常委

望江名胜地理

武昌湖 位于望江县高士镇,昔为武昌乡,安(庆)九(江)公路穿湖而过,为古雷池遗迹的一部分,景区水域面积达102.5平方公里,距城区6公里,水生资源极为丰富,武昌鱼蟹驰名中外;湖光旖旎,胜景八处,曰:猴潭映月、龙堪温泉、磨丫白石、渡口红莲、赤湖浴日、正堂碑碣、“双节”陵园等。天高气爽,登楼远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情画意令人叫绝。“十五”规划兴建湖滨度假村和水上乐园(包括游艇码头、沙滩浴场、钓鱼台、儿童乐场、水上运动馆等)。

香茗山 位于望江县麦元乡和鸦滩镇之间,南起麦元分亩岭,北抵鸦滩褒隐寺水库,全长10余公里,早在汉朝就有名气,西汉南昌府梅福曾隐居此山;唐李白、罗隐,明解缙,清翁傅等驻足留连,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元末朱元璋、刘伯温,明末史可法,清代太平军石达开曾在此征战和扎寨。昔有悟法寺、果老道场、寨林庵、朝阳庵、贵烈祠、保悟楼、三圣殿、弥陀庵、凤楼庵、褒隐寺和古塔,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在修葺。有大茗、二茗、三茗等峰(主峰489米),莲花峰形似并蒂莲花,耸秀郁葱。明解缙诗赞曰:“山崖殷窦簇朱砂,香茗丛生蓓蕾芽。采药道人何处去,洞云深锁碧桃花。”山上奇石林立、石洞幽深、药圃天然、茂林修竹、清泉可口,此间品茗尝果,聆听优美传说,心旷神怡,迷而忘返;山下晶莹水库,古塔相伴,荡舟游弋,别有情趣。

雷池位于望江县雷池乡,在望江县城东南10公里处,紧靠长江北岸,面积100平方公里,入江处为雷港。因古雷水自湖北黄梅县界东流至此,积而成池,故名雷池,亦名大雷池。东晋时置大雷戌,为江防要地。咸和二年(327年)历阳(今和县)镇将苏峻联合寿春(今寿县)镇将祖约叛乱,向京都建康(含南京)进攻,忠于朝廷的江州刺史温峤欲火速统兵去保卫建康。在建康掌管中央政权的庚亮得知后,担心当时手握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因此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叫温坐镇原防,不要越雷池而东。后来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范围。“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成语,即源于此。明天启间(1621-1627年)雷池口为大量流沙所塞,雷水改道从望江县华阳镇流入长江。

文庙 又名孔庙,位于望江县城中心,为一宫殿式古建筑。据《望江县志》记载:文庙始建于宋仁年间。 大成殿高10多米, 面积300多平方米, 24根大柱组成方形结构,四周围廊,重檐翅角,铁马空悬, 迎风作响, 其形夺目,其声悦耳。庙后有很多附属建筑物:前方左右为东西两庑,前有戟门,戟门东为土地祠,西为王幼学祠,前首为棂星门,石柱组成石牌坊,上书 “ 麟风腾祥”,左为圣城,右为贤关,入口处中间有石桥,名状元桥,两侧有泮池,过桥可见一方高大红墙书有“宫墙万仞” 4个遒劲大字,中上方书“圣旨”2字。庙后为启圣祠, 东为礼门, 西为义路, 后为明伦堂。 文庙历尽沧桑,几经修建。因遭日寇烧毁,仅存文庙主体——大成殿,现经省级批准并拔款修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

首发网址:https://www.haohuizhi.com/lishi/qsmg/4084.html

分享给朋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