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清史民国 > 正文内容

清代篆刻家名录~近代篆刻家名录

清史民国16302023-01-17 12:34:58
查看本文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百度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搜狗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360

本篇目录一览

历代篆书名家有哪些?

清代篆刻家名录~近代篆刻家名录 第1张

从古至今著名的小篆大家分别是:

1.秦朝书法家李斯,代表作品《峄山碑》、《泰山刻石》。

2.唐朝书法家李阳冰,代表作品是《三坟记》、《城隍庙记》、《千字文》等。

3.清朝书法家邓石如,代表作品有《邓石如篆书册》、《千字文》、《白氏草堂记》等。

4.清代书法家吴让之,代表作有《吴均帖》、《千字文》等。

首屈一指的当属李斯了,因为是人家发明的。唐代李阳冰可以说只在李斯一人之下,写出了小篆最接近李斯的风骨风貌。元代赵孟頫写得中规中矩,明代也有几位名家,文彭,傅山都是小篆高手,清代出现写篆隶的一个高潮,名家辈出。著名的有邓石如,赵之谦,民国有吴昌硕,王福庵等,都是个中高手。

大篆

有两说:(1)指'籀文',即《史籀篇》文字。(2)指'隶书',清学者多主其说。 《石鼓文》

石鼓文 秦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唐初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之三畤原被发现。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渔狩的情况,故亦名'猎碣'。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入日本。

古籀 :'古文'、'籀文'的合称。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

萧籀 :汉丞相萧何所作,一作'秃笔书'。元·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刘有定注:"萧何作未央宫,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何用秃笔书,时谓之'萧籀'。

金文 : 《山海经说山训句》窦中亮

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吉金文'、'款识文'。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录约一千二百余字。

钟鼎文 :即'金文'。上古青铜器一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故以'钟鼎'为青铜器之代称。'钟',经典多作'钟'。青铜器上的铭文,统称为'钟鼎文'。《文选》卷五十五《刘孝标广绝交论》:"书玉牒而刻钟鼎。"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盘盂,铭于钟鼎,传于后世。

款识文:即"金文"。"款识"者,青铜器上所铭之文字也。《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注:"韦昭曰:'款,刻也。音式志反。'师古曰:'识,记也。音式志反。'"《通雅》引《卮言》谓:'款'为阴文,凹入;'识'为阳文,凸出。《博古录》谓:'款,在外;识,在内。'凡石、砖、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称为款识,而狭义专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元·吾邱衍《学古编》八《字源七辩》以之为六国古文:"七曰款识。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古者诸侯书不同文,故形体各异,秦有小篆,始一其法。"

草篆 :草率急速写就的篆书,故名。有省简结构、纠连笔划的特点。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乙亥鼎铭》:"草篆。可识者惟'王九月乙亥'及'乃吉金用作实尊鼎用孝享'等字,其余不可尽识,则以其恣意简损之故耳。"

古篆 有两义:(1)泛指"古代篆书"如清桂馥《续三十五举》:"宋人间用古篆作印,元人尤多变态。"(2)指上古文字,如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舆一》论'九体书':"二曰古篆,三代之书,目见(左目右见)于金石款识。"

古文(古文篆)有三义:(1)广义,从文字学的角度说,泛指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古陶文、古泉文和小篆,是为'古文'系统,与秦、汉后以隶、楷为主的'今文'系统相对称。(2)指殷、周或更前的上古文字。(3)专指晚周、六国所用文字。

小篆

小篆 :篆书之一,与'大篆'对称。亦称'秦篆',意指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而命李

斯所制也。小篆笔划圆转流畅,较大篆整齐。秦时刻石如《泰山》、《峄山》、《琅琊台》等,传为李斯所书,为小篆之代表作品。唐李阳冰、五代徐锴与清代的邓石如均是小篆大家。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玉筋篆 笔划丰腴如玉筋的篆书,指'小篆'。筋,一作'著',即筷子。'玉筋篆'的代表书家,有秦之李斯,唐之李阳冰。

铁线篆 笔划纤细如线而刚劲如铁的小篆,如唐·李阳冰《谦卦碑》。'铁线'之名,一说取象于'铁线草'。其叶柄细长而黑,有光泽,似铁为之。

夏篆 传说中夏代的文字。一般以为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始为篆字,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称也。从考古实物来看,尚未发现确切可靠的夏代文字;如有之,则必较甲骨文更原始一些。古人多有以金文大篆附会夏篆之说,凡此种种,皆依托之伪说。

周篆 周代的篆书,指钟鼎文、石鼓文等大篆系统文字。因小篆又称'秦篆',故大篆对称'周篆'。

秦篆 即'小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小篆':"案,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皆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清·刘熙载《艺概》卷五《书概》:"秦篆简直,如《峄山》、《琅琊台》等碑是也? 以李斯所书为代表。

汉篆 汉代的篆书。多为小篆,而体格近方,笔法近隶。一般在庄重的场合和金器上使用。 唐篆 唐代书家所写之篆书。有大、小篆多种,以李阳冰为代表。

清篆 清代碑学之风大盛,取法秦汉,一改唐代以后篆书因为以楷入篆而衰微的局势和风气,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赵之谦等人皆是篆书高手!

大篆'与小篆的区别: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清代著名篆刻家艺名?

潘西凤

清代篆刻家.字桐冈,号老桐,别号天姥山樵,浙江新昌人,侨居扬州. 约创作活动於乾隆(1736一1795)的.为王良常弟子.与郑燮,等友善.精篆刻, 古拙有致.并擅刻竹制印章,分贻戚友.子封,字小桐,亦善刻竹印.

桂馥

(1736-1805) 清代篆刻家,文字训诂学家.字末谷,号冬卉,别署渎井复民,

山东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登进士,宫云南永平县知县.藏书甚富,好

考订文学源流.篆刻宗秦汉玺印,刀法挺拔,不求时尚,非至好不能得其所刻,

作品流传至少.研究语言文字之学,取《说文解字》与古代诸经典文义相参校.

著有《缪篆分韵》五卷,《续三十五举》,《说文义证》等.

乔林

清代篆刻家.字翰园,号西墅,晚号墨庄江苏如皋人.善篆隶书.篆刻师法许容, 颇负时誉;善刻晶,玉,瓷何等北各臻其妙.侧款作行草,间亦刻隶.亦工画.

子昱,字丹辉,号锦潭.篆刻承家学,兼长水墨兰竹.

张燕昌

(1738一1814)清代篆刻家.字芑堂,号文渔,一作文鱼,别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人.优贡生,举孝廉方正.篆刻拜丁敬为师.工篆,隶,能飞白,擅金石

文字考证.昼兰得陈古白意.著有《金石契》,《飞白书隶》,《石鼓文存》及《芑 堂刻印》.

鞠履厚

清代篆刻家.字坤皋,又字樵霞,别号一草主人.奉贤(今属上海市)人.篆刻工

整秀丽,功力极深.与其表兄王玉如,均为云间(今上海市松江)篆刻名手著有《坤

皋铁笔》二卷.

董洵

(1740-?)清代篆刻家.字企泉,号小也又号念巢.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曾官通判,弃官后,落拓京师,卖印为生.与同时人余集,黄钺,赵秉冲,罗聘等友 善,为罗聘刻印独多.所作虽事法秦汉,但结构多变化,无妍媚之态,别有新意. 刻款亦潇洒自然.善书,工兰竹.嘉庆十七年(1812)尚在世.著有《小池诗钞》, 《多野斋印说》,《石寿轩印谱》.作品欣赏

陈克恕

(1741一1809) 清代篆刻家.字体行,号目耕,又号吟香,健清,妙果山人 等,浙江海宁人.善篆隶书,篆刻学.其篆刻颇为工稳,惜较板滞,缺少变 化,流传作品不多.著有《存几希斋印存》四卷,《篆刻针度》八卷,《篆 学示斯》二卷,《篆体经眼》二卷等.

蒋仁

(1743一1795)清代篆刻家.原名奉,字阶平,后得「蒋仁」古铜印,乃更名,

号山堂,别号吉罗居士,女床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篆刻师法丁敬,参以

已意,於流利中见朴茂,且以颜体行楷刻侧款,别有风致.与丁敬,黄易,奚冈

齐名.为「西冷八家」之一.兼善书法.作品欣赏

邓石如

(1743一1805)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原名琰,又字顽伯,一件完伯,别号 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安徽怀宁人.精四体书.篆书得汉碑篆额及唐李阳冰《三 坟记》等篆字的体势笔意,沈雄朴厚,自成面目,一洗刻板拘谨之风.曾书《黄 鹤楼诗轴》,《晚眺峻爽楼诗轴》,《四体书屏》,《沧海日长联》等.篆刻得力於书 法,苍劲庄重,流利清新,使当时局限於取法秦汉玺印的风气为之一变,世称「邓 派」,亦称「皖派」.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等.子传密,原名尚玺,字守之, 号少白,亦工篆,议和篆刻,能传家法.作品欣赏

巴慰祖

(1744-1793)清代篆刻家.字隽堂,晋堂,号予籍,又号子安,莲航等,安徽

歙县人.生於乾隆九年,卒於乾隆五十八年.富收藏,工书画.篆刻初宗程邃,后於书体章法,有所改进,所作构 思精密,用刀挺秀,自具面目.尝摹刻《顾氏集古印谱》,将其中部份秦汉印辑 成《四香堂摹印》二卷,精心细作,几可乱真.复有《百寿图印谱》一卷.

作品欣赏

林德树

清代篆刻家.字德树,号雨苍,别号桃花洞口渔人,晚号晴坪老人,福建福州人. 篆刻结构工稳,章法安详,侧款作行楷.著有《印商》二卷.

黄易

(1744-约1802) 清代篆刻家,书昼家.字大易,号小松,秋盦,浙江仁和(今

杭州)人.篆刻醇厚渊雅,与丁敬并称「丁黄」,为西冷八家之一.擅山水,笔墨

清篇,亦写墨悔.曾作《看潮图「《溪水清远图》,《李竹懒诗意图》,《墨悔图和《仿元人观瀑图》等.传世画还有《悔花图》,《开河舟中诗意扇》等,现藏北京 故宫博物院.工隶书,沈著有致;兼喜集金石文字.官山东济宁府同知时,广搜 碑刻,绘有《访碑图》,并著《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与丁敬,蒋仁,奚冈齐 名.作品欣赏

奚冈

(1746一1803) 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初名钢,字纯章,号铁生,又号萝龛,蝶野子,别署鹤渚生, 蒙泉外史,蒙道士,奚道士,散木居士,冬花庵主,原籍安徽新安(今歙县),寓浙江杭州西湖.擅篆刻,宗秦汉,师法丁敬,并有发展,风格清隽,为浙派印人之杰出者.与丁敬,黄易,蒋仁齐名,为杭郡四名家;再加陈豫锺,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为西冷八家.

亦工诗善书,长於绘事,性孤介, 非其人不予.书兼工四体,真书法褚遂良,古隶笔意超逸,高出流辈.山水潇洒 清润,得董其昌法.老年入李流芳一派.花卉有恽寿平气韵,兰竹亦超脱,为浙 中昼家巨擘.曾作《溪山素秋图「《蕉竹幽兰图》,《春林归翼图》等轴.传世画 还有《蕉林学书图》卷,《题襟馆图》卷,现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著有《冬花庵烬馀稿》.作品欣赏

张开福

清代篆刻家.字质民,号石匏,晚号太华归云叟,浙江海盐人.张燕昌子.工画 兰,精篆刻,宗家法.家贫,常遨游,所至搜访残阙於荒烟丛棘中,偶有所获, 必手拓以返.故其学亦旁及考证金石.著有《山樵书外纪》一卷等.

明清时期的浙派篆刻家有哪些

皖派和浙派是明清时期影响最大的两个篆刻艺术流派。 皖派是指安徽一带的篆刻家群体,前期以何震为创立,并有朱简、汪关等为继,后期则以程邃为代表。 浙派篆刻又叫作“浙江印派”,是中 国历史上著名的篆刻流派之一。清代乾隆年 间,浙派篆刻崛起于中国印坛,与徽派一起 成为清代时期主要的两大流派。它有深厚的 传统基础和完整精湛的技法,蕴涵着巨大的 艺术能量。丁敬是浙派篆刻的创始人,著有《武林金石录》。

清初的印坛,当一些印人继续为文(彭)何(震)遗风所笼罩,“两浙久沿林鹤田派”(汪启淑《续印人传》),东南印坛竞为妍美的氛围之中,以丁敬为首的浙派印风异军突起,给清代中期的篆刻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清 黄易篆刻 平阳

丁敬(1695-1765年),字敬身,号砚林、丁居士、龙泓山人等,浙江杭州人。淹通金石书画,精于诗文。乾隆《杭州府志》载其“分隶皆入古,而于篆尤笃,善摹印,然非性命之契不能得一字”。袁枚题诗则称其为“世外隐君子,人间大布衣”(《小仓山房诗集》)。丁敬于篆刻有很强的独立意识,曾有诗表达心志:“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如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论印绝句》)。

丁敬刻印取法秦汉、宋元印式,但又不为其所囿。他吸收朱简、魏植初创的切刀法,进一步强化其特征,形成个性化的成熟的切刀技法,所刻线条古拙苍茫。作品篆法删繁就简,参用隶意,体势简古,在章法上崇尚平正自然,表现性灵,从而体现了刀法、篆法、章法的和谐统一,具有超脱尘俗的山林气象。

当时汪启淑评他“力挽颓风,印灯续焰,实有功也”(《续印人传》)。丁敬的印法面目一新,以杭州地区为中心的浙籍印人相继效法,支脉延绵近两百年未衰,被称为“浙派”或“西泠印派”。

清 丁敬篆刻 丁敬身印

“敬身”六面印是其代表作之一,石章经火焚,残损严重,是历经辗转的劫后遗珍。据魏锡曾《书赖古堂残谱后》记,丁敬在获得已失子印的明代梁袠所作套印后,制作了这件六面印补入。嘉庆、道光年间嗜好丁敬派篆刻的何元锡,多方收集了丁敬及蒋仁、黄易、奚冈的印蜕,集为一谱,其中保留的是当时此印完好的印面。此印形式包含了取法汉印的多种类型和宋元朱文印式:沉着浑厚如“丁敬之印”,以爽健的单刀展示清劲风骨如“敬身之印”,朱文“敬身”则用短切将圆畅和凝练融为一体,可谓移步换影,各具韵味,表现了丁敬深厚的功力。

蒋仁、黄易、奚冈、董洵、张燕昌是前期浙派的代表作者。前三人与丁敬同为钱塘人,被合称“西泠四家”。董、张两人因非同籍,过去被列于西泠印派之外。这是历史上以地籍名派形成的现象。

蒋仁(1743-1795年),初名泰,字阶平,因在扬州平山堂得到一方“蒋仁之印”古铜印,遂改名并易字“山堂”。别署吉罗居士,女床山民等。以书、画、诗文名世,才艺富擅。蒋仁家境贫寒,性格孤冷,留传作品较少。篆刻以朴拙洗练的风格面世,简洁恬淡,意境高逸,边款刀法跌宕厚重,笔意分明,亦为其特色。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中评其为“九拙而孕一巧”,是非常深刻的评析。

黄易(1744-1802年),字大易,号小松、秋庵。曾官山东济宁运河同知。精于书画,一生致力于金石碑刻的搜求考证,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黄易的作品,早年用刀起伏幅度较大,入石较深,故秀挺明快,后期转为短切,凝练浑融,神意内蕴。其朱文印体势自然潇洒,在浙派印人中别具一格。

清 黄易篆刻 诗题窗外竹 茶煮石根泉

奚冈(1746-1803年),初名钢,别号铁生、萝龛、蒙泉外史等。其绘画与梁同书之书法为时人所并重。奚冈性格豪迈,有酒狂之名,“酣嬉淋漓,酒气从襟袖间出”(蒋宝龄《墨林今话》),刻印风格以古拙疏逸见胜,印文体势内敛,白文亦方圆互见,故力感含蓄。

清 奚冈篆刻 频罗庵主

张燕昌(1738-1814年),字芑堂,浙江海盐人。为丁敬入室弟子。著有《金石契》、《石鼓文考释》、《芑堂印谱》。作品萧疏真率,别有情趣。

董洵(1740-1812年后)字介泉,号小池,浙江绍兴人,刻印能得丁敬神韵,著有《多野斋印说》。

清 张燕昌篆刻

丁敬创立的刻印技法,由蒋仁、黄易、奚冈等人从不同方面有所发挥,使这一流派的风格形象趋于丰满。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浙派呈现从者如流的盛况。钱塘印人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被称为“西泠后四家”,是后期浙派的代表人物。

陈豫钟(1763-1806年),字浚仪,号秋堂。印风工整,含蓄,法度严密,刀法在浙派诸子中最为内敛。“陈豫钟印”是作者的自用印,印作四面刻陈氏的姓名、字、斋号,风格工稳端严。

陈豫钟篆刻 托兴毫素

陈鸿寿(1768-1822年),字子恭,号曼生。曾入阮元幕府,后官江苏溧阳县令,升河工江防同知。陈鸿寿善书画,能诗,曾在溧阳与制陶名家杨彭年合制紫砂茗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篆刻用刀恣肆爽利,节奏明快,具有苍劲冷峻的特点。

清 陈鸿寿篆刻 问梅消息

两陈的印款风格皆隽秀精诣,陈豫钟端庄内敛,清秀而不失朴厚,陈鸿寿则灵动简洁而具古意,深得时人称誉。

赵之琛(1781-1852年),字次闲,一字献父。赵氏以峻峭的用刀风格将浙派的特征推向极致。赵氏一生创作甚丰,印式变化多样,巧中求趣,张扬了丁敬的传统。后期作品刀法、章法渐趋程式倾向。

清 赵之琛篆刻 林氏少穆(为林则徐作)

钱松(1818-1860年),字叔盖,又字耐青,号铁庐、西郭外史等。是晚期浙派中个性独特的人物。钱氏于刀法、篆法均有不蹈故常之处,刻印以切带推、削,缓慢行进,线条极具涩势。他曾在“蠡舟借观”一印边款上提出对刀法“但以笔事之”的主张。钱松的篆法质拙,方圆互参而善于蓄势,具有虚和恬淡的意趣。

清 钱松篆刻 赵光之印

浙派篆刻先鸣于世,经清嘉庆年间何元锡、何澍父子和光绪年间傅栻、丁丙先后辑成《西泠四家印谱》、《西泠六家印存》、《西泠四家印谱(附存后四家)》为之揄扬,影响益为广泛。晚清以后浙派传人纷纷活动于周边城市,成为一支与晚明徽州印人群体颇为相似的艺术家队伍。

这一阵营中,谨守法度者以钟以敬、吴隐、叶铭、高时显、丁仁、高时敷为典型,稍变旧体者有王褆、唐源邺、韩登安、吴朴等,皆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期传承浙派印风的名家。

钟以敬(1867-1917年)印风袭赵之琛法,所作精整峻拔,形神皆备。刻款亦清秀雅致,为此期传承浙派篆刻的典范。

钟以敬篆刻 伏庐

吴隐、叶铭、丁仁与王褆为西泠印社创建人。

吴隐(1867-1922年),字石潜,号潜泉,别署遁庵。浙江绍兴人。少时习碑版镌刻,由技进乎道,弱冠以后即寓沪从艺并致力金石篆刻资料的传播。吴隐与继夫人孙锦(织云)、子吴熊、吴振平同为印社社员。

叶铭(1867-1948年),又名为铭,字品三,号叶舟。原籍歙县,世居杭州。叶氏以多年之力搜集史传资料,撰成《广印人传》十六卷及补遗一卷,记载历代印人一千八百八十六人,为篆刻史上最为齐备的印人名录资料。

叶铭篆刻 壶公

丁仁(1879-1949年),字辅之。浙江杭州人。为杭州丁氏“八千卷楼”后人。丁仁承其家藏浙派八家作品,于1904年和1907年两度辑拓《西泠八家印选》行世。刊行有《商卜文集存》等。

丁仁篆刻

吴隐的篆刻,线条苍古,布局以古玺汉印为准则。叶铭对邓派篆刻有所借鉴,刀法则稍见含和。丁仁又善绘画,书法长于甲骨文体,治印用刀劲健,布局安适,格调高古。

吴隐篆刻

以王禔为代表的印人群体,在继承浙派质朴简古的刀法和篆法基础上,吸收邓石如派的圆活体势和古玺及宋元朱文形式,以增其雅妍,拓宽了创作手法。运刀灵活变化,形成兼容古拙清劲与隽秀典雅风格的一翼,推陈出新,为浙派印风在新时代的传承注入了活力。

王禔(1880-1960年),字维季,号福庵。少时以书法、篆刻名世。篆、隶书皆端庄宁静,极具功力。曾任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上海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筹委会主任。

王禔篆刻

唐源邺(1886-1969年)与王禔并为民国时期传承浙派的中坚。唐氏青年时代随外祖父宦游杭州,受浙中文风浸淫,攻习金石文字与书法篆刻。后与王禔、冯康侯同供职于国民政府印铸局。

唐源邺篆刻 润父珍赏

王禔门人韩登安(1905-1976年)、吴朴(1922-1966年)两人于书法兼长四体,一生致力篆刻最勤,精微典雅,印风传王氏而各有创变。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篆刻家有哪些

1、邓石如

邓石如(1743年-1805年),即著名的“完白山人”。邓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清代集书法家、篆刻家。

画家、文字学家于一生的艺术大师和学者,安徽怀宁(今安徽安庆)人。邓少时家贫,9岁时读过1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后又靠写字、刻印谋生。

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十分勤奋向学。后研习碑拓,苦练隶书等书体,终于成为有清一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湖广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

2、程邃

程邃(1607年—1692年),字穆倩、朽民,号垢区、青溪,明末清初篆刻家、书画家。歙县(今属安徽)人,生于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程邃早年是一位品学兼优的才俊。

曾拜华亭名士陈继儒门下程邃从眉公学,不惟学画,实亦学其品格和学问。同时,也从眉公处结识了黄道周。 程邃为人,诚实正直,品质端悫。

崇尚气节,不与阮大铖、马士英等奸党同流合污,而和清初著名的戏剧理论家李渔、大学者朱彝尊交谊甚契,为此招来不少横祸。

3、丁敬

丁敬(1695—1765)清代书画家、篆刻家。字敬身,号钝丁、砚林,别号龙泓山人、孤云、石叟、梅农、清梦生、玩茶翁、玩茶叟、砚林外史、胜怠老人、孤云石叟、独游杖者等。

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乾隆初年举鸿博不就,卖酒街市。嗜好金石文字,工诗善画,所画梅笔意苍秀。尤精篆刻,擅长切刀法,为“浙派”开山祖,“西泠八家”之一。

4、赵之谦

赵之谦(1829年-1884年),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汉族,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

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都从他处受惠良多。其书画作品传世者甚多,后人编辑出版画册、画集多种。

著《悲盦居士文》、《悲盦居士诗》、《勇庐闲诘》、《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谱》。

5、吴昌硕

吴昌硕(1844.8.1—1927.11.29),原名俊,俊倾,字昌硕,别号缶庐、大龙,苦铁等,晚年自称吴字,男,汉族,浙江安吉人。我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

“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吴昌硕的艺术别辟蹊径、贵于创造,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

他以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敦厚老辣、纵横恣肆、气势雄强,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画面用色对比强烈。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

首发网址:https://www.haohuizhi.com/lishi/qsmg/4549.html

分享给朋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