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清史民国 > 正文内容

康熙王朝陈廷敬_康熙王朝陈廷敬出场

清史民国11602022-11-22 01:27:56
查看本文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百度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搜狗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360

文中目录表:

陈廷敬为何在《康熙王朝》中戏份那么少?

康熙王朝陈廷敬_康熙王朝陈廷敬出场 第1张

他被誉为康熙年一代名相,为何在《康熙王朝》中戏份那么少

陈廷敬在全剧中出场次数并不多,不同于明珠之滑,索额图之奸,陈廷敬表现出的,完全是一种老成谨慎,正直清廉的正面形象。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剧中出现的一干重臣中,周培公难逃鸟尽弓藏的命运,最后郁郁而终;索明两人虽风光一世,但却因为党争,被康熙这个渔翁得利,最终落得个锒铛入狱的下场。唯独陈廷敬能够善始善终,康熙皇帝还在其病逝之后遣皇子扶棺以示哀恸。这,不能不让人赞叹他的为官之道,也不能不让人由衷的喜欢这个人物形象,重温此剧后,简单地谈下陈廷敬身上几个重要的闪光点:

第九集陈廷敬出场,当时康熙尚未亲政。朝堂上,在明知首辅大臣鳌拜不愿还政于皇帝,想自己独揽大权的情况下;众大臣或依附鳌拜,反对皇帝亲政;或为了自己的前程性命,噤声不语;唯独陈廷敬不畏权势支持皇帝亲政:“皇上大婚已过,按大清律例,该召集天下,皇上亲政乃众臣所归,万民所愿”。索额图虽也进言请求皇帝亲政,(但其身后毕竟有其父首辅索尼的支持)。比起“有背景”的索额图,“墙头草”般的满朝文武,陈廷敬的慷慨激昂,一片丹心,更加难能可贵。这一幕,将一个至忠之臣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第十七集,三藩盘剥属地百姓,养兵自重,每年耗费国库大量库银。严重威胁大清皇权。皇帝遂有撤藩之意。但在廷议时只有陈廷敬和明珠赞成撤藩(从这点来看明珠还是很忠于皇帝的),其余众大臣均极力反对。陈廷敬深知三藩对国家和百姓的危害,坚决支持撤藩,并当朝立军令状承诺筹措军饷,朝堂上的一番话更是令人情绪激昂:“如果皇上此刻要筑宫殿,臣还是说没钱,如若要整顿军备,臣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挖出银子来!”“两年之内,如不能再积聚一年的军饷,臣愿将双眼花翎连着这颗脑袋一并交还给皇上!”皇帝怒道在座大臣们每年拿吴三桂十万两银子的不在少数,这可能是他们反对撤藩,偏帮吴三桂的重要原因。而陈廷敬坚决主张撤藩,也从侧面证明了他是一个廉吏。他的心中有国家,有君上,却无私心。所做所想都是为国尽力,为君尽忠。

第十集中,皇帝派魏东亭传密旨给索额图,陈廷敬等几人,令他们合谋除掉鳌拜。在魏东亭宣读完皇帝的旨意后,索额图和陈廷敬两人分别有以下的对白:

索额图:“不除掉鳌拜**,皇上不保,大清不宁,我等谨遵旨意誓死除贼”

陈廷敬:“鳌拜虽有司马昭之心,但要数说他叛逆的实际,却也不多,骤而杀之,定会朝纲大乱,还是要设法拿下活口,审明实据,昭告天下,再予明正典刑方是上策”。《老子》中有句话:“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相比之下,陈廷敬的精明,谨慎,足智多谋“完胜”索额图。抓住矛盾的重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天衣无缝,滴水不漏。

第四十二集,皇帝令张廷玉回京筹措粮饷,索额图却以国库无粮之由进行阻挠,想借机害死皇帝,是陈廷敬帮助张廷玉筹措粮草,还指出东平官仓有粮可直接运往漠北军营,并提醒他东平粮仓放粮需要索额图手书的批条,可谓思虑周全,心思缜密。用索额图的话说:“陈相管理户部多年,对这个柴米油盐可谓了如指掌啊”索额图素本就有“三眼索相”之称,却能如此称赞陈廷敬,这也是体现陈廷敬才能的重要佐证。

第三十一集,朝廷准备发兵攻打台湾郑经,索额图奉旨前往福建督战,与姚启圣、水师提督施琅等人产生了明显的分歧,姚、施二人认为目前大清水师力量相对薄弱、粮草短缺,不是最佳战机,而索额图坚持要水师出海攻台。皇帝接到双方的奏报后犹豫不决,此时陈廷敬对皇帝说:“皇上,打与不打,不能只从朝廷的角度来看,也应当从郑经的角度看一看,臣料想,郑经恰恰希望朝廷别来打他,希望朝廷围而不攻,攻而不胜。所以这一仗胜负在其次,首先是要打。再说,堂堂大清挥剑吆喝了一两年,却一剑不出,这也让郑经笑话”鞭辟入里,一针见血。最终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全力攻台。再听听此时皇帝对他的评价:“陈廷敬啊,人说索额图是三只眼,我看你比他还多一只,那就是眼中眼啊...”能得到皇帝如此高的评价实属难得,这不是进一步体现了陈廷敬过人的才干吗?

纵观全剧,皇帝对陈廷敬是近乎百分之百的信任,当然,就陈廷敬的表现而言,也是绝对值得信任的。对于其他重臣,则是既用且防。除鳌拜时,竟在与其一同长大,情同兄弟的魏东亭的府内安插眼线监视魏府的一举一动;平定三藩时破格启用周培公,但功成之后却担心他会成为下一个吴三桂,故而将其贬至盛京,处于各蒙古王爷的监视之下;对于索额图和明珠两人,虽也相当倚重,却处处提防,还在索额图府中安插卧底老蔡,唯独没有怀疑过陈廷敬,皇帝对陈廷敬的信任,在剧中也能找到几处明显的痕迹:

第十集中,皇帝派魏东亭传密旨给几位大臣,令他们密谋除掉鳌拜,用魏东亭的话说:“皇帝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托付给各位大人了”。当时画面中出现的接旨的人有索额图和陈廷敬,而当时的索额图是已是国丈之尊,当今皇后之父,皇帝信任他也无可厚非。但陈廷敬只是一个户部尚书,却使得本性多疑的皇帝将身家性命相托付,实属不易。

第三十二集中,皇帝要派重臣与台湾郑经和谈,当时陈廷敬毛遂自荐,但皇帝后来派了明珠前往,后对陈廷敬说:“你年事以高,还是留在上书房吧,朕离不开你”淡淡的话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了信任之情,试想一个皇帝都离不开的人,在皇帝心中会是何等的举足轻重?

第三十二集,福建总督姚启圣于攻打台湾之前给皇帝上过三道急疏,但索额图的亲信为了保护他的利益,将其扣押在兵部未呈送皇帝,直接导致了后来的战争失利。后皇帝觉察出此事震怒之下要追查到底是何人所为,以皇帝之精明,怎会猜不到此事与何人有关?涉及朝廷重臣,皇帝臂膀,此等紧要、绝密之事,皇帝也交代陈廷敬去查办。可见,陈廷敬在皇帝心中已经不仅仅是心腹大臣那么简单,如果皇帝只有一位大臣可以信任,那这个人也必定是陈廷敬吧。

以上是观剧之后的一点感受,是喜欢他的理由,完全依照剧情整理,与史实无关。不知道为什么看过这么多年的电视剧,第一次对这个人物形象如此感兴趣,当然这也离不开演员精湛的演技。或许是陈廷敬的形象过于完美,于当下之时更是难能可贵。若现实中有更多的“陈廷敬”式人物,则是国家之幸,万民之幸。

康熙王朝里陈廷敬死那么早

陈廷敬死于康熙五十一年。此时的康熙也已经风烛残年了。在古代,一个73岁的老人去世算高寿了,一点也不早。作为一代名相,陈廷敬一生刚正不阿,为清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谓是一生风光无限,但不弄权,真的很难得。

陈廷敬是谁演的,陈廷敬扮演者,康熙王朝陈廷敬

《康熙王朝》陈廷敬扮演者:陈斌

《康熙王朝》是2001年中国大陆拍摄的一部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是由导演陈家林、刘大印执导,陈道明、斯琴高娃、茹萍、李建群、高兰村、胡天鸽等主演。原名《康熙帝国》,一共50集,它是在二月河的小说《康熙大帝》的基础上改编的,其背景故事是清朝世祖顺治帝的末年和圣祖康熙帝在位时的事迹。该剧从顺治皇帝哀痛爱妃董鄂妃病故时讲起,直至康熙在位61年驾崩而止。第一次以正剧的角度浓墨重彩刻画了清朝初期康熙皇帝充满传奇的一生。

46集的《康熙王朝》在中国内地开播前,它的50集版本已在台湾和香港播出,均取得了相当高的收视纪录[1]  。在内地,《康熙王朝》的收视率达到了13%,全面超过了《雍正王朝》和《大宅门》的收视率。

陈廷敬是汉人吗?康熙王朝

是的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

陈廷敬生平好学,诗、文、乐极备。他与清初散文家汪琬以文体相切磋,与著名诗人王士祯以诗唱和,“皆能得其深处,而面目各不相假”。他写的《晋国》一诗:“晋国强天下,秦兵限域中。兵车千乘合,血气万方同。紫塞连天险,黄河划地雄。虎狼休纵逸,父老愿从戎。”以回顾晋国昔时的强盛和山川的险要,歌颂了晋地人民同仇敌忾、保卫家园的爱国精神。

由于陈廷敬很有才华,在任翰林院学士时,曾和掌院学士喇沙里、侍讲学士张英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表扬他们“每日进讲,启迪朕心,甚有裨益。”康熙曾特赐予他和喇沙里、张英三人貂皮各五十张,表里绸缎各二匹。

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元月,陈廷敬被调任为吏部右侍郎,管理户部钱法。针对存在的问题,陈廷敬于八月上疏:“自古所铸钱币,时轻时重,过不上多长时间就又要重新改铸。现在,百姓最为不便的主要是钱价。过去,一两白银可兑铜钱一千,今则仅兑九百。造成师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私商熔化铜钱为铜,从中渔利。按说,销毁钱币,其罪至重,这是人人都知道的。然而,长久不能禁止,就因为私商能从中获取厚利。因为一两银子可买铜七斤,如果将一两银子兑成铜钱,则得一千,将这一千铜钱熔化,就得铜八斤十二两,从中获一斤十二两铜价。这些不法商人以此为盈利的捷径,使得市场上铜钱日趋减少。顺治十年时,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原本是为阻止私铸,但结果呢?私铸依旧时常发生。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再增加钱币的重量,而应改重为轻。如果这样,那私铸之风就会不禁自绝。”同时他还指出:“由于近年来产铜之地收税过重,致使铜矿开采寥寥无几。应当减少师税收,让百姓也来开采。开采的人多了,铜的产量自然就会增加。随着铜的增加,铜钱价值也自然会日趋稳定。”

陈廷敬这一上疏,送至朝廷后,康熙很重视这个建议,很快就被采纳,并付诸实行。

同年九月,陈廷敬升任左都御史。当时清廷内不少官员贪污受贿,腐化之风十分严重。陈廷敬深切痛恨。他于二十四年正月向朝廷上疏:“贪廉这两方面,是做一个合格官员的关键。然而奢俭这两者,又是造成贪廉的根由。要使官员清廉,就先要使他们养成节俭的品质。古时候,从衣冠、车马到服饰器用,办理婚丧大事,都要‘贱不得俞贵,小不得加大’。现在由于奢侈之风未除,以至贫穷的人办事节俭反受讥笑,富有的人铺张而无人反对,使得大家竞相奢侈,成为一种风气。于是,贪污求利,触犯法律的事就跟着多起来,而且日趋严重。”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好尚嗜欲之中于人心,犹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

康熙帝接到陈廷敬的上疏,表示赞同,指出,今后“务须返朴还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务实,崇尚书俭至意”。

当时,由于农民赋役苛重,加之水旱灾荒不断,人民生活十分困难。陈廷敬及时向朝廷反映了一些地区遭灾后的真实情况,并提出豁免钱粮税收的一些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

为维护清廷的统治,陈廷敬又上疏说:“总督巡抚的职责在于考察和指导吏员,这样做才能使百姓长期安定下来,并不是让吏员只明察于理事,尽自己的职责就够了。孔子说过: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也。要使百姓不触犯条令,不如先行上之教。行上之教,就要首先师检查总督巡抚。这样巡抚可能会说:‘问题师是在于那些吏员。如果吏员清廉能干,不加派火耗税收,理事时就不会贪赃受贿,也不会搜括百姓,百姓也就不致于因触犯刑法而痛苦。’倘若官吏没有这样的能力,这就可以说是对上有罪。当然,也并不完全是官吏的罪过。上司清廉,则吏员自然不敢贪赃犯法,上司如贪赃不法,吏员虽然也想廉洁,然而却是不大容易办到的。凡是官吏加派火耗,贪赃受贿,搜刮百姓,他每天就忙碌于察言观色,逢迎上司,又哪里有工夫去行上之教呢?百姓看到吏员的所做所为,就会说:‘这样的人还能教导我吗?’管教不听,就用刑法。群吏这样做,是总督巡抚导致他们这样做的。所以,当今首要的是总督巡抚要人选合格。他们要不为利欲所动。自己身正,才能管好吏员,吏员也不必整日想着如何曲意逢迎、巴结上司,都留心为民办事。百姓就能够休养生息。”他还建议,应给督抚下一通令,凡保荐州府县官,必须考察他们有没有不法行为。对违犯者严加惩处,这就会起到以一儆百的作用。对于巡持总督的考察,则要看他是不是廉洁奉公,为群吏做出了榜样。

陈廷敬的上疏,被朝廷采纳了,并根据他所提内容,规定了若干条文,下谕实行。

过了一段时间,云南巡抚王继文以军饷为名,动支库银并私自贪污。陈廷敬以其溺职不忠,前后银数赢缩相悬,上疏弹劾。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他任工部尚书。同学士徐乾学奏进《鉴古辑览》,康熙认为这本辑览有参阅价值,决定留下来通读。他在工部尚书任内,还纂辑三朝《圣训》、《政治典训》、《方略》、《一统志》、《明史》等,陈廷敬并充总裁官。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调户部,又调吏部。第二年,他的亲戚因贪赃被劾罢,使他身受连累,对他打击较大。之后,他借口父年八十一岁,盼望相守为由,要求解任回乡。清廷答允陈廷敬的请求,免却了他在朝中的职务,但继续担任修书总裁官。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廷又起用陈廷敬为左都御史,直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皇帝下诏,命令张玉书、陈廷敬领导编纂一部大型字典。第二年,张玉书病逝,陈廷敬独任总裁官。这部大字典组织了三十多人的编辑班子,陈廷敬的儿子陈壮履也在其中。父子留名于一书,一时传为美谈。这部字典是在前人《字汇》和《正字通》的基础上增补充实而成的,共收四万七千多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收字最丰富的字典。后来定名为《康熙字典》。虽然字典问世时,陈廷敬已经去世,但他为编纂这部字典所付出的心血和作出的贡献,为后人所敬仰。

陈廷敬一生著述很多,有《午亭文编》、《尊文阁集》、《河上集》、《杜律诗》、《老姥掌游记》、《三礼指要》、《说岩诗集》等。他的诗风格“清雅醇厚”,很得康熙皇帝的赞赏。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三月,陈廷敬病危,康熙皇帝遣太医前往诊视。四月病卒,终年七十三岁,康熙率大臣侍卫奠洒,并令各部院满、汉大臣前往吊祭。康熙皇帝亲笔写了挽诗,赐祭葬典礼,十分隆重。谥曰文贞。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

首发网址:https://www.haohuizhi.com/lishi/qsmg/685.html

分享给朋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