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清史民国 > 正文内容

清朝大炮-清朝大炮能打多远

清史民国6702023-03-04 02:41:40
查看本文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百度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搜狗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360

当前目录表

鸦片战争时期清朝也有大炮,跟当时英国的大炮相比如何呢?

清朝大炮-清朝大炮能打多远 第1张

第一,射程差距

在大炮的射击距离来看,清军前装滑膛大炮的射程并不远,并且无法进行灵活地调整。而英法联军所装备的阿姆斯特朗炮与拿破仑炮都可以很容易地调整射击距离。清军的火炮技术从18世纪以来并没有很大的改变,所以射程也都是差不多的。1681年制造的“神威将军”大炮,其最大射程为900步,按照清朝的尺寸,每步为5尺,大炮的射程也就是1500米远,也就是3里。

而英法联军的火炮射程则远得多。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大沽村与炮台的距离为3里远,但联军的炮弹任然可以“飞至村庄”。据记载,英法联军的炮艇距离炮台大约为700米左右,由此可以得出,联军火炮的有效射程至少为4里。因为两者火炮射程的不同,英法联军利用清军大炮的漏洞,就可以攻击到清军,而清军却无法瞄准敌军。

第二,精度差距很大

在第三次大沽之战中,英法联军与清军在一公里的距离内进行炮战,清军与联军互相发射炮弹,但是清军大炮的命中率实在是太低了。满清火炮精度差的原因很多,其一是加工技术很烂。英法军队曾经检查过缴获的火炮,发现满清火炮炮弹和炮膛不匹配,有着不小的差距,有的竟超过炮膛内径的十分之一。

第三,威力相差很大。

威力差距明显,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满清好不容易有一两发炮弹击中敌舰,只能造成小的破洞,轻微伤而已。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大量使用先进的开花弹,差距就更大了。清军威力最大的万斤大炮,所发射的炮弹对联军军舰伤害是非常小的,这点有点像后来甲午战争,实心的炮弹无法炸毁军舰。

而联军的炮弹则有了明显的改进,出现了较为现代化的榴弹与散弹。在此次战斗中,英法联军就是使用榴弹摧毁了清军坚固的防御工事,联军的榴弹重量很大,重的有“六七十斤,空心铁子约厚寸许,计众六十余斤”。这种较重的榴弹炮对于清军的工事简直就是一种“无敌”的存在。

第四,射速差距很明显。

火炮的射速非常重要,精度、射程、威力差不多,谁能够射出的炮弹多,谁就会获胜。相反,如果己方火炮性能较差,但射速较快,也能弥补一些缺陷。而满清火炮射速慢,几分钟才能射1发,连射几发以后因为火药质量差,还需要清理炮膛才能继续炮击。

双方火炮差距很大,以至于很多炮战都是单方面屠杀。双方很多战役互相炮击一二百发,结果是满清炮台被摧毁,上千官兵伤亡惨重,被迫逃窜。而英法联军伤亡几人甚至0伤亡,轻松获胜。

鸦片战争时清朝有了大炮,和英国的炮差别有多大?

说到火器,中国人可以说是西洋人的祖师爷了,我国唐代就已经开始把火药用在武器制造上并应用于实战了。

到了清代,其实也还是有火器的,重火器就是火炮,而轻火器就是火枪。

早期的时候,清廷还是比较重视火器的,这源于自己曾经吃过亏。由于频繁的战争,清廷还利用传教士以及火器专家研制过各种火火炮与南明、准噶尔甚至沙俄作战。

从起名字上看,就可以看出清廷其实挺敬畏火器的,一般都是什么将军。像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威远将军炮等等,其实都在很多战争中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客观地说,乾隆往后,大清的火器开始衰微,主要是战争少了,没有了利用价值,虽然仍然有火器在装备部队,但是更新少了,下的功夫少了。

鸦片战争时期,单兵装备上看,清军是以抬枪和鸟枪为主。英国军队以燧发枪为主。如果两下对比的话,那么清军的装备明显在射程精度上弱于燧发枪。

然而,清军抬枪的射击速度则远远超过了英军。

但是账不是这么算的,清军的火器装备达不到人手一支,而英军则不同。其实这主要还是因为清朝虽然装备一定量的火器,但是一般用于专制部队,比如火器营等等,至于地方部队,其实大多都没有配备,或很少。

还有一点,我们都知道弓箭和大刀长矛与火器相比,劣势明显。但比如弓箭也不是 一点作用都没有,关键在于人多啊。

如果从火炮上看,清军当时的火炮质量非常低,大部分以生铁制造,小部分以黄铜制造。正是由于工艺的不过关,使得火炮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

而英国火炮在工业流水线制造后,经过机械生产,可以得到更标准的成品。

不过严格地说,鸦片战争中,两军的火器差距,还没有到一定能够决定胜负的时候。只不过一场战争,武器装备只是关键点之一,还包括军队的战术等等。

当然了,更关键的是政治制度,可以说种种差别使得大清最终输掉了鸦片战争。

为啥清朝的大炮叫红衣大炮?

红衣大炮的叫法源自“明朝”传承之清朝。红衣就是“红夷”的意思,最早到达中国的荷兰人和葡萄牙人,原型是欧洲在1600年前后制造的舰用长炮。这些人头发“红毛”被称为“红夷”。

各地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大炮,最轻的800斤,最笨重的有1万斤,你怎么看?

中国人制造的大炮,从元军灭宋时开始发威。那时候的炮还很苗条,只有150多斤重,但威力据说还算可以。书籍记载:“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到了清朝,所拥有的大炮,为数并不少,质量也不差。图为天津博物馆收藏的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建造的景山炮。

道光年间曾经五任浙江巡抚的福建人梁章钜,写了一篇名为《炮说》的文章,说英兵进犯广州时,他奉朝命到广西选送大炮,运往广东,这些炮轻则八百斤,重则三千斤,个头不小。图为辽宁省沈阳市沈阳故宫大政殿东侧陈列的大清朝火炮。

战争期间,清廷先后铸造出来的各种大炮,总数超过二千座,如果一齐准确地轰隆起来,满可以把百万英军化为粉末的 ,无奈清军打出去的炮弹总不准确。图为江苏徐州博物馆,馆内展出的“咸丰十年四月吉日”铭铁炮。

清朝腐败,那时候的炮,有时炮口会无端被堵塞,弹药会无端变成泥沙,一些将军和士兵,畏敌如虎,临阵会呼爹喊娘,争相逃命。图为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由两江布政司、江苏理炮局监制,重达一万斤的耀威大将军铁炮。

清代火炮以材质分,有铸铜炮和铸铁炮。清前期以铜炮为多,后期多为铁炮。此外,还有少量的铁心铜体炮、铜心木镶炮。由于铜炮多铸造精美,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图为天津博物馆展出的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建造的景山炮。

清代火炮多有铭文,常铭炮名、年款、监造官员、工匠、重量等。清代视火炮为神物,常授予火炮各种将军名号,清初时定制于每年秋季在北京卢沟桥举行一次大典,祭祀炮神,并令八旗操演火炮。图为南京博物院内陈列的十九世纪至清道光年间的铁炮。

我国清朝时期的大炮能打多远?

我国清朝时期的大炮射程在5000米以内。

公元16、17世纪,中国明、清两朝的交替阶段,红衣大炮开始传入中国,并开始运用于战争。明朝天启年间,朝廷内有流民叛乱,外有强敌入侵。

为了打赢战争,朝廷派遣钦差从葡萄牙人手中买下了22门红衣大炮。这22门大炮中,其中11门被转运到宁远。这是当时北方对抗后金的前线。

红衣大炮运到战场不久,就发挥出强大的实力。它在战场不久,就帮助明朝军队打赢战争,对后金军队产生重创。这次胜利对明朝君臣刺激极大。

过去明朝虽然也有佛郎机等火器,但技术不够成熟,在后金骑兵冲锋下,很难占据上风。

尝到甜头的明朝军队,开始大量仿制这种武器。因为是从西洋人手中买来的,所以,又被称为“红夷大炮”。从天启年间到崇祯时期,明朝一共仿造了一千多门红衣大炮。

这种火炮的威力,远远超过中国的传统火炮。后金因此吃了大亏。但他们不傻。为了胜利,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做出改进。后金开始想办法从其他地方获得红衣大炮。

皇太极时,开始对八旗军进行整编,并专门在汉军八旗下组建了一支新式的炮兵部队。这对八旗军战斗力,有了很高提升。八旗军以骑兵为主,有了红衣大炮加持。

无论是攻城,或者野外战争,都有很大的帮助。清朝入关后,为了平定天下,又在北京设立炮厂、火药厂,交由兵仗局统一管理。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雍正时期,此时内地叛乱已经平定。除了边疆问题,江山已经平稳。而火器的发展,此时已经达到高峰。

当时清朝驻守在各地的军队,都配备有鸟枪和火炮。但是,也正是在雍正、乾隆时期,清朝开始重新提倡满洲骑射的风气,弓箭刀枪得到推崇,火器研发停滞。

乾隆年间颁布的《钦定工部则例造火器式》中颁布85种炮名,但无一创新。嘉庆四年,清朝改造160门火炮,结果射程反而不如旧炮。可见当时火炮制造技术已经衰落。

以至于到鸦片战争时,历经数百年,制造火炮的技术,非但没有进步,反而落后很多。直接导致战争的惨败。

这种对技术的漠视,成为红衣大炮无法提高技术,反而衰落的重要因素。根据明清时期的记载,以及历代史学家论证,红衣大炮的最大射程应该在10里以内。

不过,这个没有确切的数字。因为10里以内属于理想状态下的射程,在实际有效射程中,会因为场地、角度、火药等问题,距离有所缩减。

在过去,火炮的制作,又是高度机密,基本只能依靠师徒间的口耳相传。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导致很多数据的确缺失。所以,现在也有学者认为,红衣火炮的有效射程在2里。

也有认为是半里,到6里以内。一里等于现在的500米。红衣大炮的最大射程应该在5千米,有效射程,大概在250米到3千米左右。

红衣大炮使用的是西欧19世纪以前使用的重型前装滑膛炮。简单的说,这种火炮出膛后,飞行路线容易摇摆,不容易打太远。火药品质也不稳定。跟19世纪后期,西欧各国使用可以发射几十公里的火炮,有很大的差距。

尽管红衣大炮有很大缺点,但是,这种火炮本身就不属于原创技术。尽管可以仿制,但对于核心技术的原理,一直是一知半解。当然,一直也有一些人在参与红衣大炮的改进。

可是,大环境下,大家都对技术很漠视。即便有人愿意去改进,也无法得到支持和鼓励。而且,时间越长,那些原有的技术,就会逐渐缺失。

所以,当初西洋人创下的10里射程,后面的人,也没有突破。清朝时,红衣大炮的技术,还基本保持明朝时的样式,没有机会再上一层。以至于清朝后期,为了增加射程,工匠只懂得增加火炮自身重量。

因为各种技术的不到位。比如锻造炮管,制造火药等技术的缺失。导致这种方式产生的效果,根本不明显。也就是说,清朝在技术上,并没有本质的进步。

扩展资料:

19世纪60年代,江南制造局就已经可以生产西洋12磅一直到32磅的大型前装滑膛炮。到了1878年就已经可以生产英国阿姆斯特朗40磅钢膛线膛炮,而且还采用了热套工艺。1880年更是已经开始生产80磅和120磅的巨型阿姆斯特朗重炮。

这是一种150口径的大炮,全炮重量也达到了4.5吨的体量。而1886年生产203毫米口径,180磅阿姆斯特朗大炮则更是一口气就生产了56门。

在1888年,9英寸口径的阿姆斯特朗大炮也开始在清朝可以生产出来,这是一种250磅炮弹的后装线膛重炮,要使用液压制退的弹性炮架,最重也达到了25吨。

1890年,清朝生产的阿姆斯特朗12英寸口径超级重炮,则是一种305毫米口径的重炮,这种大炮采用800磅超重炮弹,全重也达到了50吨。

可以打穿480毫米厚的铁靶,是中国迄今为止生产过的体量最重,口径最大的大炮。至于小型的管退式75毫米山炮,克鲁森2磅子架退后装线膛炮,阿姆斯特朗120毫米口径速射炮,150毫米口径阿姆斯特朗快炮,230毫米口径升降后装线膛炮?.清朝都可以生产,而且数量还不小。

清朝一共生产了3900门大炮,而且基本上全部是压制火炮和重炮。虽然抗战时期,中国也生产了1.5万门火炮,但是那都是迫击炮,真正的身管火炮只有98门小炮,连一门75毫米山炮都没有,就更别提重炮了步枪机枪甚至清朝都已经开始生产轻机枪。

现在100年以后,巴西军队还在使用这种型号的轻机枪。这就是麦德森式轻机枪!1891年,英国陆军有了马克沁,清朝1895年就已经开始装备国产马克沁机枪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火炮

清代的红衣炮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它的威力如何?

红衣大炮,是欧洲在16世纪初制造的一种火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也称为红夷大炮。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优点,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

清代的红衣炮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

红夷大炮是16至19世纪之间的英制前装重型滑膛炮,经中国人仿制后,种类多达百种。其技术特征是:

(1)弹药较重,可达数公斤乃至10公斤不等。弹丸是由石、铁、铅等材料制成的球形实心弹,奇巧绝伦,形制及使用方法多种多样,是以直接撞击目标而起破坏作用的,也可发生链弹等弹药。如此药弹相称,保证其射程较远,杀伤力较大。

(2)炮管长度2一3米,呈前细后粗型,口径大多在100毫米以上,倍径(指火门至炮口之距离与内径的比例)之比多在20一40之间。其铸造极为复杂,采用整体泥模铸法,有科学的工序和法式要求,并有新型设备、仪器等辅助设施的配合。各部比例合适,炸膛的几率低,所铸之炮的质量提高。

(3)多系重型铁炮,也有铜制,自重数百斤至万斤不等。红夷大炮在中国的发展顶峰是在清康熙朝,此时所造的905门火炮中,重量在250公斤以上者有201门,其余为250公斤以下的轻炮。

(4 )红夷弹药施放程序化、“炮表”化。此外其尾部较厚,有尾珠,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调整射角,配合火药量改变射程。炮身上装有准星、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红夷炮由车运载,可以任意奔驰。

最早红夷大炮由天启年间闽人所仿制,徐光启从葡萄牙人手中所购买的第一批红夷大炮为英国沉船上的舰炮,用于宁远城与北京城,型制接近英制寇菲林长炮。现中国军事博物馆仍藏有此炮。

它的威力如何?

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明朝自制铁火铳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而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十里相当于现代五公里多,相当远了,曾经对这个数据产生过怀疑,但是西方的同类型火炮的性能证明了这个数据是准确的(当时西欧各国已有领海这一概念,当时的领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来定的,16世纪末期的领海是三海里,约合五点五公里)。

远射程的红夷大炮结合开花弹,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铁骑的最强武器。当时的战法为:将后金的骑兵诱入城头红夷大炮射程,然后用开花弹集火射击,效果非常显著,连努尔哈赤都被炸死。很长时间内,后金骑兵不敢进攻装备有红夷大炮的宁远、锦州、山海关等战略要地。

红夷大炮对中国火器的影响。

清朝进行了大量的仿制,盛极一时,可说红夷大炮的式样已经成为军队火炮的制式,从而压制了其他先进火器的研制和装备。从整体上说,清朝对红夷大炮没有进行过任何技术革新,只是一味加大重量,以求增加射程,火炮的制造工艺远远落后于西方。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虎门要塞的大炮重八千斤,射程却不及英舰舰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阴要塞竟然装备了万斤铁炮“耀威大将军”。这些炮看似威武,实际上射程还不如明朝进口的那些红夷大炮,加之开花弹的失传造成与英军对抗时吃亏不小。

十九世纪中叶是西方武器大换代的时期,火炮技术大大改进:工业革命使得武器制造业使用了动力机床对钢制火炮进行精加工,线膛炮和后装炮也开始装备军队;火炮射击的理论与战术在拿破仑的实践中新的发展;同时因化学的进步,苦味酸炸药、无烟火药和雷汞开始运用于军事,炮弹的威力成倍增长。

结语

反观清朝的火炮,仍然使用泥范铸炮,导致炮身大量沙眼,炸膛频频,内膛的加工也十分粗糙,准心照门不复存在,开花弹也失传,缺少科学知识兵勇的操炮技术比不上明朝!两百年前让明朝苟延残喘的先进武器红夷大炮在两百年后已经风光不在,老态龙钟,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了,真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

首发网址:https://www.haohuizhi.com/lishi/qsmg/8988.html

分享给朋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