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夏商西周 > 正文内容

西周教育内容(西周教育内容有什么样的特点)

夏商西周12302023-04-10 11:08:28
查看本文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百度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搜狗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360

此文目录表

简述西周的教育内容

西周教育内容(西周教育内容有什么样的特点) 第1张

西周的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西周教学场所分为“大学”和“小学”,无论是“大学”还是“小学”都是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只是在要求上有层次的不同。六艺教育起源于夏,在商代有所发展,西周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充实。

“礼乐”在奴隶主贵族的教育中是密切配合的,凡是有礼的地方都需要乐来配合,并且它们体现了宗法的等级制度,对年轻一代的思想政治品行的影响深远,所以礼乐教育是六艺的中心。

所谓礼,在西周的教育中,涉及的非常广,特别是贵族生活中所必须的五礼,是教学中必须传授的内容。

乐教中包括诗歌、舞蹈和音乐。在舞蹈中大武乐舞最受重视,大武乐舞反映周朝开国的历史,常用于祭祀祖先,它既可以维护周室的政治教育,又可进行尚武的传统教育,因此,贵族子弟都要学习。

“射御”中的射,指的是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指的是驾驭拉战车的技术训练。在奴隶制的国家中,需要贵族子弟都要成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士,射御就成为不可缺少的学习项目。

“书数”中,书指的是文字,“数”指的是算术,书数是文化基础知识技能,被成为“小艺”,“书数”的内容在小学时就开始学习,在大学中也会有,只是内容的难度会提高,在大学中学习的是《诗》、《书》。在《礼记-王制》中有这样的记载“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西周实行什么教育?

一、西周的“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西周的政治体制是领主贵族制度,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政府的官职也多是世袭的,史称“世卿世禄”。在这种体制下,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比如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乡射、献俘等活动都在国学进行。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士人议政、养老尊贤活动的场所。政事活动本身也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

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

二、西周学校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

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设置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西周学校系统可参见下表: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可见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六艺”教育传统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官学的衰弱与私学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衰落,而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教育形式——私学开始兴起。

造成官学衰废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天下动乱。

官学衰废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旧有的教育失去了价值。

官学教育的衰废,反映了“学在官府”的旧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私学产生的原因、一是学术的扩散与下移、二是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

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并在私学中付诸实践,教育对象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平民,为学术的广泛传播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其次,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私学的教师以具有知识技能的贤士为师,开始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职业。教师可以自由讲学,学生也可以自由择师,私学当时已有竞争出现,相传连孔子的私学也曾经历“三盈三虚”。

其三,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新的发展。在教育内容上,突破了西周的“六艺”范围,各家各派可以自由传授自己的政治、道德观点和新的知识、技能。在教育方式上,私学可以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而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求学为动力基础,办学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

其四,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私学不仅造就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教育思想家,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商鞅、韩非等,而且还出现了如《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商君书》、《韩非子》等记载了大量教育思想的典籍以及《大学》、《学记》等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私学依靠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来发展教育事业,不仅符合历史潮流,也开辟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

四、养士与稷下学宫

在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实力和谋略是致胜的根本,而人才又是增强实力和采取正确策略的关键。当时各国有眼光的统治者都大开招贤纳士之门。早期的齐桓公用管仲,秦穆公用百里奚,乃至后来的商鞅、孙膑、吴起、苏秦、张仪,都是由“士”出身的显赫一时的权臣。

养士之风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进一步繁荣。养士的公室或私门,都像是一所私学或一些私学的集合体,而影响巨大的当属齐国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建于战国时齐国的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它是齐国统治者设立的国家养士机构,凭借国家的财力、物力养士,绵延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几乎集中了当时各家各派的学者。稷下学宫虽系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许多私学的集合体。

其特色主要有:

其一,“不治而议论”,即士人并不担任具体的官职,一般不承担行政事务,以备统治者咨询,日常则从事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因此,稷下学宫实际上起到的是“智囊团”的作用。

其二,自由辩论。稷下学宫采取的是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各家学派在稷下学宫都占据了一定地位,他们要使自己的学说得到公认,不得不通过公开的辩论,以理服人,这就活跃了思想,繁荣了学术。在学宫所召开的“期会”中,不仅全校教师和四方游士可自由参加,学生也可参加驳难辩论,这种在学术上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有助于扩大眼界,也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并对解放和活跃学生思想起了极大的作用。

其三,学无常师。稷下学宫的教学方式十分特殊,在教学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听讲,实行游学自由的方针。当时前来稷下学宫的,既有个别游学,也有集团游学的情况。可以随时请求加入,也随时可以告退,不受任何限制。学生来到稷下学宫后,则不限于跟一个先生,其它先生讲学也可以听讲请教,这种灵活的教学制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学说,打破了学术流派的局限,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相互批评,又相互吸收,促进了学术发展。

其四,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全文载于《管子》,从尊敬师长到敬德修业,从饮食起居到衣着仪表,从课堂授课到课后复习均有严格规定。从《弟子职》可以看出稷下学宫对学生管理的总体特点,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这一学则流传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周学校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什么?

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

从设置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可分大学与小学。天子所设的大学,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其中辟雍是中心,四面环水。

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半面临水,称“泮宫”。国学之外,又有乡学。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由于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设学也有不同名称,如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

其学习内容: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礼”、“乐”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制礼作乐的主持人,是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周公。西周的“礼”教,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是贵族子弟必须具备的。“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

西周有乐德之教,乐语之教和乐舞之教。“乐”和“礼”紧密相联、互为表里,其教育作用也各有侧重:“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意思是说: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使人们潜移默化。实际上,乐教主要是教礼仪中所要使用的乐,所以它又是礼教的组成部分。

“射”指射箭,“御”指驾车,西周时文武尚未分家,贵族子弟都有从军作战的责任。除了战时必用之外,平时有些典礼活动中也要表演“射”、“御”,而且有一定的技术标准要求,所以也是贵族子弟必须掌握的。“书”指写字,“数”指算术。

西周时期的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涉与什么与身体教育有关?

西周时期的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与御与身体教育有关。六艺中的射和御分别是指射箭技术与驾驭马车的技术。

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其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西周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和社会制度结构教育机构设置在官府之中,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中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文献典籍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法接触。

扩展资料: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

①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②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③惟官有学,而民无学。贵族垄断了教育的物质资源,也垄断了教育活动本身,教师由职官兼任,这也导致西周官学的一个明显特点,即“官师合一”。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不可能建造很多大型公共建筑供各种专门活动之用。西周的学校不仅是教学的场所,也是多种社会活动的场所,教育机构和行政机关不分,这种“政教合”是官府办学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请问,西周的教育是怎样的?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你了解西周的教育吗?然后我来给你讲一讲。西州是中国奴隶制的全盛时期,它主要的特征是分封制,井田制的基础上实行了宗法世袭禄位制。

西周在文化教育上,历史特征是“学在官府”,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其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西周时期生产水平有限,书写的材料是竹简,木渎,书写的工具是刀笔,以拙陋的工具在粗笨的材料上制作出书册,极其的繁重,而且也十分的昂贵,只有官府才有制造书册的材料和人力。为了政治需要,这些书册仅有孤本,没有复制的副本,民间仅知书名,未见其书,所以学术都在官府,有职官专守。其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西周时期的礼,乐,舞,射都是重要的学术,而这些都要有器物设备。其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只有为官的人掌握学术,以官府为传授基地,教其子弟,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庶人和平民没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西周的教育制度算的上是很全面的,首先是家庭教育,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教育初步的礼仪规则。其次是小学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小学的教育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然后是大学教育,进入大学接受教育有一定的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覆大节,大学的教学具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最后是乡学,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相应的设立家塾,党庠,州序,乡校等。

西周不论国学或乡学,无论小学或大学,都以“六艺”为基本的学科。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在儒家思想居于支配地位时期,六艺教育被奉为标准,凡有所主张。要从六艺中寻找证据,有所批判,则指斥背离六艺教育的传统,由此可见六艺教育思想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

西周的教育中,后来都有延续,其中六艺教育是广泛流传所学的,现今的我们都还在以六艺教育为基础学习。

西周的教育体质是怎样的?教育内容以什么为主?

西周在继承商代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古典教育官学体系,形成当时先进的六艺教育。西周官学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设立,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乡学则按地方行政区域分设,对象是地方普通贵族子弟及致仕退居乡里的绅士乡官子弟。西周国学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附以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礼教是有关政治、宗法、人伦道德规范礼仪等知识的教育,在六艺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

乐教主要学习宗教祭祀乐舞知识,包括中和祗庸孝友六方面,核心是张扬等级观念。射御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包括道德情操、内心志向和技艺的培养。当时射最受重视,射艺的高下常作为士子奖励、提升的标准。书数是有关读写算的知识教育,六艺教育的特点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教师即行教又兼管国家事务。到了春秋战国,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周王室势力日渐衰微,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兴起学在四夷的私人自由讲学的风气,贵族官学从此起向衰落,中国古代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正在来临。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

首发网址:https://www.haohuizhi.com/lishi/xsxz/12591.html

分享给朋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