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到夏朝,这里有着四位皇帝的陵墓:夏禹的陵寝,被称为禹陵,标志着夏朝的开国始祖;太康陵、少康陵,两位夏朝君主的陵墓;而后皋陵,是后皋,即孔皋的陵墓,这是对夏朝女性统治者的纪念。接下来是商朝,商汤陵是商朝第一代君主的陵墓,而著名的纣王墓则见证了商朝的覆灭。
商中宗陵是商朝第十代王太戊的陵墓,也是中国唯一的一处商代地上王陵。商中宗陵汉代建陵,唐代继修,宋代开宝七年重修,明、清又多次增建。1986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夏商周代的陵墓中,内部的葬礼安排十分讲究。棺椁是墓室中的核心元素,椁室通常采用方形或亚字型设计,底部铺设木板,四壁则由木板拼接而成,这些木板上精心雕刻着各种花纹图案,增添了墓室的艺术气息。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商朝王陵的地面布局有所不同,它们并不像其他时期那样有明显的封土坟丘。
在河南安阳殷墟的武官村一带王陵区,先后共发掘11座巨大的王陵和1200多座奴隶杀殉坑。武官村大墓只是王陵之一,而且也不是最大的。墓形像一个“中”字,分墓室、南墓道、北墓道三部分。墓室中央的方坑是室,整个大墓的布局以室为中心。室底下的一个小方坑叫腰坑,内埋一执戈武士。
商周时期实行陵随都移,一般来说陵墓和都城距离得不远。但由于当时的陵墓不建封土,不树立明显的标志,地面上没有任何标志,给后世的发现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历朝历代疯狂的盗墓行为太多,可以说既有民间盗贼,也有官方的盗掘。尤其在在战乱年代非常猖獗。
1、司母戊大方鼎在河南安阳市武官村出土。司母戊大方鼎也叫商后母戊鼎,是一件商朝后期的青铜铸品,在1939年出土,如今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收藏,因为在鼎的内壁有“司母戊”三个大字得名,是如今已知的最重的青铜器,重量超过八百千克,司母戊的存在证明了商朝发达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2、司母戊大方鼎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村,出土时间为1939年。司母戊大方鼎是商朝后期铸品,其高度为133厘米,重量为8384千克,其形制巨大,非常的雄伟庄严,工艺也很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河饕餮纹,给人威武凝重之感。司母戊大方鼎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村。
3、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这里距武官村大墓西南隅大约80米。大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是,由于日本侵略者多次勒索和强购,当时恐怕被日寇掠取,便把大鼎又重新埋在地下。
4、司母戊大方鼎,这个商朝晚期的铸造杰作,于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以其重达8384公斤的惊人重量和133厘米的高度,成为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初时被乡人私自挖掘,因其庞大体积难以移动,私掘者将其重新埋藏。1946年,它再次现身,后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正式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5、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6、而非文字的多少。虽然司母戊大方鼎可能不是历史上最大的青铜器,但它可能是现存最大的,且作为商王祖庚为其母亲的随葬品,其历史价值难以估量。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深入,期待能有更多关于商朝早期王室的珍贵线索浮出水面,如盘庚大墓的发掘,将揭开更多历史的面纱。
1、河南考古发现商朝古墓,揭开灭国之谜,纠正对苏妲己的误解 在河南淇县南淇河河滩上,考古学家发现了几座商朝时期的古墓。其中最大的一座古墓面积达120平方米,墓碑上刻有“纣王之墓”四个大字。经过勘查,这座墓葬的主人被认为是商朝末代君主帝辛,即商纣王。纣王之墓旁发现的一座墓,葬的是苏妲己。
2、妲己墓外景 结语 河南出土的妲己墓,其中的文献似乎向世人喊冤,她为商朝的覆灭背了几千年的黑锅虚庆笑。然而,墓前石碑上的文字让人难以理解,何以东汉之后出现的楷体字出现在商末周初的墓碑上?《竹书纪年》上的记录向世人再次证明,朝歌城确实是纣王为讨好妲己而营建。
3、四大妖姬之一的妲己墓,就曾在河南出土,而她的真实面目也被揭开,其实是我们冤枉她3000多年。我们一起来看。商纣王:寡人英明神武,“纣”只是后人的恶意中伤罢了既然要说妲己,就得先说说商纣王,毕竟这两人是“捆绑”在一起的,如果不是因为商纣王的缘故,妲己或许根本无法被历史所记载。
1、总结一下就是:的确有一些没有发现的商周王陵,但已经发现的也基本上被盗掘一空,至于原因可能与先秦时期“不封不树”的埋葬习俗有关,客观上增加了寻找王陵的难度;另外我们遵循“不主动发掘”的原则,所以在很多古墓未被破坏的前提下,主观上是不会主动去找寻王陵的。
2、第一个原因应该是历史久远,没有文献可以参考。因为商周距今有好几千年,虽然历史上一直都有史官记载历史大事记,不过兵荒马乱,战争不断,经历那么久的朝代更迭之后,很多史料早就遗失了,基本上能够被发现的都是在史料当中能够找到踪迹的。因此,对于商周王墓的发现,后世往往无迹可寻,所以难度加大。
3、后世的王陵都喜欢高大的封土堆跟山一样,然后地面建筑也得配套一应俱全。商周和这个不一样,商周时期的墓葬不封不树,缺乏地面标志,所以难以被发现,墓上封土的流行是在春秋以后开始兴起的,这以后的王陵才开始修筑大型封土,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帝陵。
4、商周王墓较少发现的原因,不在乎两点,一是年代久远,大多无文献(或者说较为准确的文献)可考;二是葬俗所致,商周时期的墓葬不封不树,缺乏地面标志,所以难以被发现,墓上封土的流行是在春秋以后开始兴起的,这以后的王陵才开始修筑大型封土,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帝陵。
5、现实原因 商周时期连封建社会都没有进入,还处在生产力低下的奴隶社会,而且应该属于部落,村落,城镇并存的一种社会状态。古人靠天吃饭,通常情况下,一些部落村落迁移不断,导致我们现如今很难找到正确的发掘地。
1、殷墟侯家庄墓里有大概一百人陪葬,其中除了包括地位较高的侍卫和近幸,还有地位低一些的仆人。对商朝人来说,祭祀和战争一样,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商代的奴隶主贵族在祭祀上天时,除了宰杀大量的猪、牛、羊之外还将人作为祭品。
2、商朝人殉制度的恐怖,体现在其规模的庞大上。在商朝的墓葬中,殉葬者数量众多,有时甚至达到上百人。这些殉葬者被残忍地杀害后,与死者一同埋入墓穴,其惨状可想而知。人殉制度的恐怖还体现在其手段的残忍上。商朝人殉往往采用活埋、砍杀等方式,使殉葬者在极度恐惧和痛苦中死去。
3、明代,人殉走向复兴,其规模直接攀升至商朝同等水平,朱元璋算得上是人殉陪葬皇帝中的佼佼者了。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命先帝后宫中无子嗣妃嫔一律陪葬孝陵。但具体陪葬了多少人,明代官方史籍也未明确记载。而根据当时的有关笔记显示,此次人殉数量应该在40人左右。其后的明朝皇帝基本上继承了妃嫔陪葬的先制。
4、甲骨文卜辞中,人祭被杀死的人牲很大一部分是羌人。我曾在我的头条专栏写过一篇文章讲过这个问题:商代羌人的简直是「杯具」,从甲骨文来看,羌人受了商人惨无人道的迫害,各种酷刑施加在羌人身上,除了被用做人牲,还被阉割、殉葬、活埋、火刑、奴役等等。这不是我脑补臆想,从甲骨文的「羌」字,就可见一斑。
5、如在山东益都苏埠屯发掘的一座奴隶主大墓里,有48名奴隶殉葬,而且多数是十二三岁的少年。商王和大奴隶主贵族的陵墓,成了堆积奴隶尸骨的万人坑!商代的人殉,数量之多,手段之残忍,范围之普遍,骇人听闻。充分暴露了奴隶主阶级野蛮残暴的阶级本性和奴隶社会血淋淋的阶级关系。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