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夏商西周 > 正文内容

西周大墓-西周大墓案

夏商西周22902023-02-27 22:55:39
查看本文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百度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搜狗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360

当前目录表

中国十大古墓有哪十个?分别在哪里?

西周大墓-西周大墓案 第1张

西周

1. 西周大墓,即陕西省周公庙遗址,西周最高等级的陵坡墓地。发掘之初被寄予厚望的墓地中规格最高的32号大墓,由于被盗严重,甚至出土了2002年的矿泉水瓶,而出土文物寥寥。该墓此前即被认定是一个诸侯国国君级别的大墓,后又被怀疑是周公墓,可是最终由于出土器物没有确凿认定,而至今不知墓主身份。

春秋早期

2. 晋侯墓,位于山西省曲沃县羊舌村,墓地因被盗而发现。清理结束的两座大墓早期均曾被盗,专家推测,很有可能是一种与复仇有关的毁墓行为。由于被盗,墓中未出土有关墓主身份的印或铭文,墓主是否真的是晋文侯和夫人,可能永远是一个谜。

春秋

3. 秦公大墓,甘肃礼县永兴大堡子山,此墓的发现意义非凡,长期以来,我国考古学界一直探索的秦国四大陵区最早的西垂陵区遗址这一千古之谜终于揭晓。秦公大墓据专家考证是秦国开国国君或其子秦文公的夫妇陵墓。该墓为研究秦国的陵寝制度和历史提供了新资料。该墓15年前就已严重被盗,大量珍贵文物现仍流失海外。

战国早期

4. 郭庄大墓,这座大墓经历了至少17次盗掘,其中包括战国盗洞一个,东汉盗洞7个、现代盗洞9个,但由于拥有十分完善的防盗系统,墓地发掘后仍出土大量珍贵器物,可算一个奇迹。它有很多巧妙的防盗机关,是典型的积石积沙墓,深达17米。该墓主人应是一位地位显赫的楚国高级贵族。

战国(楚)

5. 九连墩古墓,由于墓地土质为沙土,屡发塌方险情,但也正是由于坍塌,使盗墓者仅进入南椁室,所以损失不大。楚墓很多,但十墓九空,多是被盗空。该墓出土大量精美青铜器,墓主人被认为是楚国高级官员。

汉朝

6. 徐州狮子山汉墓,早年间曾被盗,由于做贼心虚、过于匆忙,盗墓贼漏过了狮子山楚王墓甬道两侧密封着的几个耳室,这一失漏使大批文物珍宝躲过了劫难。该墓发现的金缕玉衣被认为是我国发现的最精美的一件玉衣。玉片共有4248片,均为玉中极品,遗憾的是金缕玉衣上的金丝被盗墓者抽走了。

汉唐之间

7. 老山汉墓,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是在1999年底破获的一起盗掘古墓案中发现的。该墓被盗过于严重,墓主都被拽出棺外,墓中器物所剩无几,令人大失所望。通过人骨复原,墓主人容颜已被完整呈现,但他的身份至今仍是一个谜。

唐朝

8. 永泰公主墓,墓室的右侧有一盗洞直贴墓壁而下,盗洞正好打在前墓室与甬道之间。前有墓道填土所阻,后为墓室砖壁所堵,惟有此处可以进入墓室,选点之准令人惊叹。盗洞底部有一副骨架及凿子、锤子等,这意味着盗洞打通后,此人进入墓室盗宝,最终被地面见利忘义的伙伴活活闷死。

宋朝

9. 秦桧独子墓,即2006年备受关注的南京江宁“疑似秦桧墓”,墓主其实为秦桧独子秦熺,在3个墓室中共出土金、银、铜、漆、瓷、铁质文物100余件。该墓的墓室呈倒“品”字形朝向北方,中间的秦熺墓已被盗过,墓主已无处寻觅,而西北角的墓室为秦熺正室夫人墓,但因为没有墓志,不知道秦熺的正室夫人是何许人。

清朝

10. 东陵慈禧墓,慈禧太后生前酷爱珠宝、玉器及金银器皿,死后棺内陪葬的珍宝价值白银高达亿两。其中包括织金的陀尼经被,经被上缀有的820粒珍珠全部被盗墓贼拆走;盗墓者甚至将慈禧牙齿撬开,盗走了她口中价值连城的夜明珠。

中国被盗的大型古墓有哪些?

中国被盗的大型古墓分别有以下几个:

西周大墓,即陕西省周公庙遗址,西周最高等级的陵坡墓地。发掘之初被寄予厚望的墓地中规格最高的32号大墓,由于被盗严重,甚至出土了2002年的矿泉水瓶,而出土文物寥寥。该墓此前即被认定是一个诸侯国国君级别的大墓,后又被怀疑是周公墓,可是最终由于出土器物没有确凿认定,而至今不知墓主身份。

九连墩古墓,由于墓地土质为沙土,屡发塌方险情,但也正是由于坍塌,使盗墓者仅进入南椁室,所以损失不大。楚墓很多,但十墓九空,多是被盗空。该墓出土大量精美青铜器,墓主人被认为是楚国高级官员。

徐州狮子山汉墓,早年间曾被盗,由于做贼心虚、过于匆忙,盗墓贼漏过了狮子山楚王墓甬道两侧密封着的几个耳室,这一失漏使大批文物珍宝躲过了劫难。该墓发现的金缕玉衣被认为是我国发现的最精美的一件玉衣。玉片共有4248片,均为玉中极品,遗憾的是金缕玉衣上的金丝被盗墓者抽走了。

秦桧独子墓,即2006年备受关注的南京江宁“疑似秦桧墓”,墓主其实为秦桧独子秦熺,在3个墓室中共出土金、银、铜、漆、瓷、铁质文物100余件。该墓的墓室呈倒“品”字形朝向北方,中间的秦熺墓已被盗过,墓主已无处寻觅,而西北角的墓室为秦熺正室夫人墓,但因为没有墓志,不知道秦熺的正室夫人是何许人。

陕西西周墓葬,出土三千年前“太阳能工具”,专家:伟大的古人

如果说, 早在遥远的西周时期,古人想要取火就只需要用3秒钟了 ,不知各位相信不相信?

可能不少人都会有点怀疑。毕竟如此迅速的取火方式,不靠一点 科技 实在不太可能达到。然而, 这种3秒钟的取火方式,靠的正是现在看起来高端无比的“太阳能”。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995年,陕西省的考古队得到了一份报告,说是扶风郡发现了一座被盗墓贼光顾了的古墓,希望他们能过来处理一下。结果 考古队们赶到现场,开始抢救性发掘的时候,都有点傻眼了。

毕竟“抢救性发掘”,指的是抢救墓穴,收集并保护被盗墓贼遗漏或者来不及带走的文物。然而这一次,盗墓贼干的可以说是相当彻底。 这座西周大墓只剩下了一点陪葬的牛羊骨头,和一些零碎的饰品。

但在这些散乱的文物中, 有那么一个“摆件”格外引人注目 。它看起来像是一面铜镜,不过, 这铜镜虽然镜面凹陷,但颇有角度,并不像是被破坏成了这个样子,更像是制作者的有意为之。 在场的考古队员纷纷开始好奇起来,这面铜镜为何会被设计成这副古怪的模样呢?

而当周原博物馆馆长、知名考古学家罗西章在看到了这面铜镜时,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原来, 这面铜镜对他来说并不算是个稀罕物。

1972年,罗西章刚刚进入考古队,当时省里正在修建刘家沟水库,刚好发现了一座西周时期的墓葬,也出土了一副跟它差不多的铜镜。不过,那时候大家普遍比较忙,也就把这面铜镜的考据放下了。

现在二十年过去了,罗西章已经是一个经验卓著的老考古学家了,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面铜镜的身份搞清楚。

周原是西周王朝的“龙兴之地” ,此处发现的西周墓葬和文化实在不少。而罗西章作为周原博物馆的馆长,对于西周时期的物件自然十分熟悉。

西周时期,青铜器是相当尊贵的存在,很多都被用于礼敬天地。而这部分礼器,在西周的诸多礼乐著作中,都有不少记录。他在脑海里回忆了一下这些著作, 很快就把猜测的范围,锁定在了一件叫做“阳燧”的东西上。

这“阳燧”又是何物呢?

根据记载,它正是古代利用太阳能取火的工具。《周礼》中记载,在周朝,就有专门的官员,随身携带阳燧, “取火于日” ,可见, 早在3000年前,人们就基本掌握了将日光的热能转化为火的办法。

而宋代科学家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更是直接指出了 阳燧是一种“面洼”的镜子,也就是凹面镜 。并点明了 阳燧的生火原理,就是极为科学的凹面镜聚光,甚至连焦点和焦距都说得一清二楚。

当然,沈括的说法也有很多人不认同, 认为这不过是对古人生火的一种想象和模仿。

因为北宋时期, 人们早就 探索 出了极易摩擦生火的火镰 ,这种东西轻轻一刮就火星直冒,可比要对着阳光被晒得睁不开眼的阳燧省事多了。所以, 阳燧对不少人来说,都属于一种比较“老土”的东西,不怎么用,也不怎么了解。

再说, 北宋时期的中国已经有了玻璃,也有了眼镜和放大镜,所以做个曲面镜不成问题 。用玻璃做出来的凹面镜,在取火方面肯定是比不透明的铜镜要容易得太多。换句话说,当时的人们对于铜镜阳燧是没什么概念的。

那么,沈括该如何证明,他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不是基于现有阳燧而附会于古代的“想象”,而是 古代的确已经掌握了将铜镜打造成阳燧的技术呢?

所以,哪怕有《梦溪笔谈》的背书, 史学界对于西周时期的“阳燧”的模样仍然有一些质疑。

而现在罗西章面前的这个凹面铜镜,如果真的是《周礼》中所说的阳燧,那么它所能反映出的意义将是十分巨大的。毕竟这代表着, 早在3000年前,我们的古人就已经学会了,利用太阳能高效率地取火造火,也能让我们对于古代人的智慧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

而要验证这个猜想倒也不难,罗西章现在手里的这尊阳燧,虽然已经锈迹斑斑,直接拿来聚光的话效果极差,但是 完全可以将其仿制出来,用复制品进行试验。

说干就干,罗西章立刻联系了光学厂,委托了他们两件事: 第一 ,测量一下这面凹面铜镜的制作是否有章可循, 第二 ,如果可以的话,希望他们能够将其复制出来。

而光学厂那边发回的消息是非常令人欣喜的。 首先 ,这面铜镜的弧度确实是经过精密设计过的,完全可以用来聚光。 其次 ,这面铜镜的内部构成十分透明易懂,完全可以轻易仿制。

光学厂之所以敢打这么大的包票,其原因很简单, 这铜镜的制作材料,古人已经很详细的写出来了。 《周礼·考工记》中,对于阳燧的制作方法,写的是 “金、锡半,谓鉴燧之齐。” 也就是说,制作铜镜类器物时,铜锡比例应当保持各半的比例。而 光学厂经过分析,发现这铜镜的铸造材料比例,与《考工记》严丝合缝。

1995年8月,罗西章从光学厂拿到了这面熠熠生辉的铜镜仿制品。与其他仿制出的青铜器金灿灿的外表不同, 这个凹面铜镜浑身上下散发着银白色的光泽。 这是因为锡的比例过高。但正是这金属光泽,大大加强了太阳光的反射能力。

在现场诸位专家的见证下,罗西章将仿制品对准了阳光,随后, 他拿起了一团宣纸,放在了距离铜镜10厘米的地方 ,这里是被光学厂测算出来的 焦点所在的地方 。

只过了3-5秒钟,只听得一声轻微的爆裂声,宣纸被成功引燃了 ,在熊熊火焰之下,在场的考古队员无不欢欣鼓舞,庆贺着我们古代先人的智慧又一次得到了证明。

阳燧的发现,证明了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已经掌握了几何光学原理 。而这份三千年前的“太阳能工具”的问世,也得到了举国的震动,甚至 有专家将其称呼为“第五大发明” 。

不过,可能有些人会比较好奇, 既然“阳燧”如此神奇,为什么一直以来如此名不见经传呢?

对此有两点解释。 第一点 ,阳燧虽然取火极为方便,但到底还是 受限于天气情况 ,如果连天阴雨,那阳燧的泛用性立刻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在后期,我国发明了更为方便快捷的火镰、火石来取火。

第二点,那就是阳燧在古代可不只是一个普通的日用品 。就像“鼎”这个东西既可以用来当作炊煮的器具,又可以当作用来敬颂天地鬼神的礼器一样,阳燧在古代也有着极强的礼乐意义。

毕竟,“阳燧”是 “取日之精华”,算是在夺天地之造化。 所以在古代,一尊上好的阳燧,需要取 至阳之日的极阳之时 打造,可以说是神圣感拉满。这种行为也就导致了阳燧这种东西的流通性, 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上层的干扰。

但随着汉代以来,铁器文化的传播和青铜器礼乐功能的弱化,阳燧在我国开始不声不响地走进了千家万户, 直到火柴传入我国才彻底退出了 历史 舞台。

如果各位留意的话,就会在历朝历代都能发现阳燧的身影 ,宋代甚至出现了双面阳燧镜,一面照容,一面取火,可谓是既顾及了 社会 生活,又方便了生产生活。

这些遗留下来的阳燧,作为实用的工具和礼器,其上面的装饰,也反映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科学观,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而西周阳燧的发现,更是进一步地佐证了《周礼》中凹面镜取火的真实性,把我国利用几何光学的 历史 提高到了三千年前,在全世界中居于领先的地位。

友情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自发奉献,本站文章量较多,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绝对合法性,若您发觉违规/侵权内容,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

首发网址:https://www.haohuizhi.com/lishi/xsxz/8589.html

分享给朋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